二年级主题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优秀的二年级主题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二年级主题教案,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36页“分糖果”,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的数量比较多,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
难点:表格记录
二、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议的办法,动手分一分,然后请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分的过程,教师到表格上,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再请大家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学会如何记录,最后,全班体验交流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不管学生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规律,都给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情境激趣、导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主题图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法的多样性。并能用语言表述分东西的过程。
4、最后,通过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引入课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好复习,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运用所学知识为学生体验大数目的平均分做铺垫。
(二)情境激趣、问题探究
1、利用本课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要求学生拿出20根小棒,代替糖果,桌上摆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结果记录数学书36页的表格中。
组织学生汇报
请不同分法的学生演示分的过程,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分的。
3、教师小结:不论用什么方法、不论分几次,最后结果都是每个小朋友分得4块糖。
(三)、体验感悟
小组活动,教师出示题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同学。
1、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2、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四)、实践应用
组织分豆子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抓一把豆子。先平均分2份,得2分,再平均分3份,得3分,看谁分的高。
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3
一、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说学法:__x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__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翠鸟)说课,标签: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二年级下册语文说课,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有关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识字、读词语。认识11个生字。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联系日常生活,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句子。
4、掌握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要点。
5、朗读并背诵古诗,发挥想象,理解古诗的内容。
6、阅读《企鹅寄冰》,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意识,掌握两组左右结构的汉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通过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诗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识字、读词语。认识11个生字。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重点)
3、联系日常生活,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句子。(重点)
4、掌握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要点。
一、识字加油站
导入:同学们,去野外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你们会准备什么呢?(学生思考问题,指名答。)
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图片(含有课本词语),指名读;师范读,生跟读;生“开火车”读。
2、教师遮掉字词的拼音,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3、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首先小组内讨论记忆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拨、讲解。
二、字词句运用
1、我会演。
(1)学生自主认读“字词句运用”中的词语,并结合词组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2)教师讲解加点词“迎、穿、甩甩、追、披、摇摇”。(初步理解动词的用法)
(3)学生分小组表演这些动作。
2、我会说。
(1)教师指名读句子。
(2)学生分小组交流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加点词: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
(3)教师举例讲解加点词。
例:放学了,我有时候走路回家,有时候坐公交车回家。
平常我在书房里看书,在花园里浇花,在树下画画,在院子里骑自行车。
(4)小组派代表用加点词说一说自己的日常生活。
(5)教师点评,学生补充。
三、书写提示
1、师: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结构的字。
2、读一读话语框中的提示语,说说明白了什么。
“作”和“法”都是左窄右宽的字,“都”和“别”是左宽右窄的字,注意占位和书写顺序;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提示学生“都”左右等长,要上下错位写。
4、练习书写,要求先看后写再对照。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发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利用插图,理解古诗的内容。(难点)
2、阅读《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道理,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多种梅花图片。师:你打算怎样赞美它?(板书课题)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3、细读古诗,进入诗境。
(1)思考: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什么画面?
(2)学习前两句:通过诵读这两句诗,体会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3)学习后两句:那一朵朵梅花被雪压住了,诗人王安石是怎样发现它们的?这两句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通过朗读体会梅花的洁白和幽香。)
(4)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我爱阅读
1、课件播放《企鹅寄冰》的短文录音,学生听录音。
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些什么?(指名说,师点评)
2、师提问: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寄到哪里?住在南极的企鹅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呢?狮子大王收到冰了吗?
3、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点评,给予鼓励。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演一演中学习新知识,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再进行适当点拨。学习古诗时,我以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古诗大意,体会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6
《大禹治水》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熟悉的事物认识生字,认识生字椰、壳、漠、骆、驼、骏、悬、崖。
2、认识象声词,了解他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
3、了解关于天天气的成语,并感受天气的变化莫测。
4、了解拟人句的特点,并能试着说一说拟人句。
5、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
6、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整讲述故事的能力,并能将讲述的故事用通顺的语言进行描述。
7、通过对比,识记容易写错的生字。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易错字的习惯。
8、熟读并试着背诵《数九歌》,了解冬至过后的数九节气。体会人们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9、继续深化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对读书的思考和热爱。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
课时分配: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识字加油站。
1、请孩子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
hǎitānyēshùbèiké
海滩椰树贝壳
shāmòhúyánɡluòtuo
沙漠胡杨骆驼
ɡāoyuánxuěliánjùnmǎ
高原雪莲骏马
xuányáqīnɡsōnɡxiónɡyīnɡ
悬崖青松雄鹰
2、读一读:自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词语分类。
4、师:你们觉得我们国家的汉字有趣吗?
二、字词句运用。
1、试着读一读,看谁能将这些字读准。
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步骤。
第一步:确定所要查的字的部首,数出这个部首有几画。
第二步:在“部首目录”里找出这个部首所在的页码。
第三步:按照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所查字的部首。再数数除去部首还剩几画,就到相应的位置找到所要查的字和在正文中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页码,在正文中查到所要查的字。观察它的拼音和意思及组词等。
2、按照刚才的方法,学生自行动手查:亏、申、丹、州、乃。如果有不会查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亏:
申:
乏:
2、学习描写天气情况的词语。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
云开雾散微风习习冰天雪地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寒风刺骨鹅毛大雪电闪雷鸣
yúnkāiwùsànwēifēnɡxíxíbīnɡtiānxuědìfēnɡyǔjiāojiā
云开雾散微风习习冰天雪地风雨交加
yúnwùliáoràohánfēnɡcìɡǔémáodàxuědiànshǎnléimínɡ
云雾缭绕寒风刺骨鹅毛大雪电闪雷鸣
(2)你能说说这些天气来临时的情景吗?
(3)这些天气情况,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为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气情况的词语?说一说。
(5)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说话。
3、学习拟人句。
(1)自由读句子。
①“我要把自己藏起来。”雾把自己藏了起来。
②风拿了我的毛巾跟手帕,擦过了汗,都扔到地上了。又拿了妹妹的圆帽子,当作铁环滚走了。
(2)你感觉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在哪些地方?
(3)感受句子的特点:把雾和风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运用拟人,不
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4)我也来写写拟人句。
(5)请同学汇报交流。
三、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课后我们将选出我班看图写话小能手,你们有信心写好吗?
二、看图说词语。
1、(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你仔细观察图画,然后说一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想到的词语。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你们一定能完成这次写话训练。
三、看图写话指导。
师:在写话之前,我们要了解写话的要求。
出示写话要求: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想一想
他们会说什么?请用几句话把图上意思连起来写一写。
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有什么要求。
师:在黑板上板书:时间、地点、动物、事情、想像。
师:在写话前,我们要仔细观察图画,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一)指导观察图画。
师:我们的&39;观察顺序是:整体——部分——整体。
师:观察整幅图画,你能给这幅图定个题目吗?请你把它写在练习本上。
生:学生汇报。
师:看了图画,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想出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一说。
学生说。(有一天)
师: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请你说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学生说。(平板电脑旁)
师: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猫和老鼠
师:图上的老鼠在做什么?请你说出来。
学生说一说。(玩电脑)
师:这时猫在哪里?
师:想一想老鼠此时的心情怎样?
(二)指导写话。
师:下面我们进行写话训练,就以《猫和老鼠》为题写一写。
师出示例句:
有一天,老鼠在()玩,老鼠正玩得(),这时,电脑里(),老鼠见到猫,()。
师:说得真好!
师:让我们一起读例文。
生:齐读。
师:写完整一段话,要注意交代清楚什么?
生:看板书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学生看图写话。
1、写话。
2、师巡视,并指个别指导。
3、指名读一读写的话。
五、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可认真啦!学到了看图写话的好方法,让我们说一说看图写话要注意什么。
生:看板书说一说。
师:同学回家后,继续写好看图写话,我们下节课评出看图写话小能手。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们平时经常写错字吗?遇到容易写错的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是一直让它错下去?
2、全班交流。
3、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解决易错字的方法。
二、展示台
1、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处理易错字的,一起来看看吧。
棉被---泼水纸巾---低头
带领---展现战士---土地
散步---南瓜今天---口令
带领---穿戴果园---圆心
以后---已经汽水---气体
再见---正在心情---晴天
2、读一读,把平时你也容易写错的字圈起来。
3、你也学学书上的办法将这里边到再在你还容易写错的字也单独记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4、给你们5分钟,将你们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在笔记本上用相同的方法记下来。
5、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易错字,提醒其他同学。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八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2、学生自由读一读,借助拼音把数九歌读通读熟悉。
3、再读数九歌:自由读、同桌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4、简要理解数九歌的意思。
5、试着背一背。
四、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导入
1、你们数过星星吗?你觉得满天的星星怎么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初读,指明分段读课文。师:如果请一个小朋友读一个自然段要请几位读?
三、研读课文
1、读了课文,现在知道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了吗?(出示词卡:张衡)
2、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出示最后一段)自己读读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汉朝:汉朝距离现在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板贴词卡汉朝、天文学家)
3、现在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介绍一下张衡吗?自己试试看。
4、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5、我们要来演一演张衡,也来数一数星星。要想演好,必须先好好的读这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该怎么演?
6、现在我是奶奶,谁愿意做张衡来表演?请一个小朋友来给他配音,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来做导演,导演更厉害,你要根据这两个句子,来看看他哪些地方演的好?哪些地方不够好?(放两把椅子)生表演,评价(重点指导:仰、靠、数,相机板书)请你再来演一演把。导演们来给他配音。
7、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边读边想边圈圈点点的好习惯,请大家在课文的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点。
8、现在让我们来到1900多年前的汉朝,然我们一起来做张衡数星星。
师: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张衡,开始数吧。)
9、你数到了几颗?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张衡数的怎么样?那张衡不累吗?为什么还在数?朗读。
四、老师总结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8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这类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把古诗的意思也一块理解了。
学生对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再让学生想象一李白低头“思”什么?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
这样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
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刚学的古诗《静夜思》的诗句意思及其作者。教材有意为我们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一老一少乐呵呵地对话,使古诗教学变得鲜活、有趣。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幅图创设对话情境,当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诗意后,让他们分角色表演祖孙俩对话的场景。刚开始表演时,可以师生配合表演,然后可让学生同桌练习。课文最后的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插图和文本创设的情境缩短了古诗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想,这篇课文除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外,还向我们传授着语文学习的方法——在生活中学习。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9
我的发现:
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都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但每组字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同,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过程建议:
1、出示“多--吕--昌--炎”等三组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在构字上有什么特点?(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
2、让学生说说如何利用这种构字特点记忆生字。(两又成双,双木成林……)
3、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如果还有其他发现教师要给予肯定。
4、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记记”“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中学习的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读读记记”重在积累词语,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39;基础上自主感知一些词语中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读读背背”重在体会谚语蕴涵的人文思想。四条谚语包含的思想体现了第二组课文的人文教育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2、记忆生字:你还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3、组内互查读音;给生字组词;
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说说这六个四字成语的出处。
2、做连线练习。
雷声灿烂随风扑鼻
倾盆大作芬芳相间
阳光大雨黑白舞动
3、填空,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话。
泉水()琴声()枝叶()空气()鲜花()红旗()
读读背背
1、自由读,边读边想: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2、背诵谚语:个人背、组内背、竞赛背(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3、课外查找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口语交际
这是围绕本组“关爱与奉献”主题设计的口语交际话题。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得到交际锻炼,促进交际活动的展开与深入。
交际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
2、划分交际小组,布置教室。
组织过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话题: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3、个人说说自己帮助他人的原因和打算,然后在小组内和学习伙伴说说,互相评议。
4、在组内开展献爱心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然后根据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帮助的过程。
5、组内展示表演,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
展示台
这部分包括“故事会”和“查字典擂台”两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大胆表述见解,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故事会”是对本组“奉献与关爱”专题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可结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实践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前让学生继续查阅关于记述雷锋故事的书刊,或请爸爸妈妈讲述一些雷锋的故事;同时还要留心身边的同伴、家长、邻居和其他人乐于助人的事,做好活动的准备。“查字典擂台”是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的练习。
故事会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要写上会标。
2、查阅有关雷锋的书刊、文字和图片资料。
3、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
组织过程: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创设情境。
2、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雷锋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3、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雷锋故事。
4、师生共同评议。
查字典擂台
1、复习“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教师发给学生生字卡,选出又快又准的小组为优胜组。题卡设计如下:
要查的字读音部首在字典正文哪一页
3、交流经验,共同评议,颁发奖品。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蝴”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场、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3.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朗读、背诵课文;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谈自己喜爱的季节,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指导认识、书写“季”。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识字学词,指导方法
1.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季”字。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指正读音。
4.认读带拼音的生词、语句。
5.认识象形字“桑”,读准带有“桑”的词、句。
6.巩固认读带生字的词、句。
7.巩固认读单个生字。
8.对“季、苗、肥、蝴、辛、苦、肥、粒”这些生字,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字的结构,利用加一加等方法来巩固记忆。
9.创编儿歌,帮助学生学习多音字“场”和“了”,练习读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遵循语文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拼音识字、字理识字、按字的机构加一加识字、儿歌识字、联系生活经验识字等,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积累识字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儿歌共有几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习第一小节
(1)指生读第一小节,结合图片巩固识字,理解课文。
(2)拓展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在感悟春天生机的同时,继续巩固识字。
(3)拍手读儿歌,感受农家春天的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拓展词语和诗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生机;让生字在新的语境中复现,进一步巩固识字效果。]
3.学习第二小节
(1)生小声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思考:夏天农民在忙些什么?
(2)借助图片了解农事活动,体会农民们夏日的忙碌。理解“戴月光”,区分、识记“戴”和“带”。
(3)拍手读儿歌,感受农家夏天的辛苦忙碌。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题中描写农事活动的词语,借助画面进行识字,了解田家四季的农事活动。“戴月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拓展诗句、词语,再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关于“戴”的词语,区分、识记“戴”和“带”,进而了解夏季农事的繁忙。]
4.学习第三小节
(1)师范读第三小节,生思考:秋天,农民们收获了什么?
(2)借助画面,理解比喻句“谷像黄金粒粒香”。拓展古诗《悯农》,了解丰收果实的背后是农民的辛苦付出;对在诗句中复现的生字进行巩固。
(3)借助图片,感受秋季丰收的景象;拍手读儿歌,感受农家的喜悦心情。
5.学习第四小节
(1)指名读第四小节。通过“笑盈盈”感受农家冬日的闲适之乐。
(2)生拍手读儿歌。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结合重点词、句,帮助学生体悟农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心情;对在新语境中复现的生字,进行巩固。]
4、读中巩固,熟读成诵
生打节奏读课文。
生自己尝试背诵课文。
3.在拍手歌游戏中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满节奏、韵味的诵读中,兴趣盎然地进一步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巩固识字,并达到熟读成诵。]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镜子》是一篇描述爱迪生童年时期敢于实践,运用生活中的发现——镜子对光的折射现象大胆尝试,最终为母亲创造了良好的手术环境,及时帮助了医生,挽救了母亲生命的故事。文章行文简洁、易懂,通篇没有对爱迪生聪明才智的正面评价,而是通过一件事情的记叙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懂得认真观察、细心发现的重要意义,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1个部首,会写8个字。
3。理解父亲在整件事情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小爱迪生在救护母亲中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从始至终作者没有一句直接赞扬爱迪生的话,但是在一面面明晃晃的镜子后面隐藏的却是小爱迪生勇敢尝试、聪明细心的才智,所以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镜子有什么用途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和镜子有关。(板书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生字标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音。
3。。老师出示词语,交流识字方法。
“检”与“捡”要相区分,可以做动作。
“决”与“快、块”要相区别,可以组词。
“医”的部首三框是本课中的新知识,要落实,并且要指导书写这个字,要注意笔顺(书上有)
4。课件出示词语,(包括课后的读一读),进行“开火车”或“夺红旗”游戏,分组竞赛认读词语、生字。
5。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相机介绍课前了解的爱迪生生平及其发明。
师:看,爱迪生多了不起啊!他的一生有20__多项发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这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他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那么这句话谁会读?为什么这么读?(带敬佩的口气)
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他的妈妈怎么了?
学生会说得了阑尾炎,接着就请学生说说对阑尾炎的了解。
二、朗读感悟课文
1、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妈妈当时处境十分危险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二段,抓住“直打滚”、“急忙”、“马上”等词语感悟妈妈病情的紧急。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妈妈躺在病床上的情景)
(1)过渡:此时此刻,你想对医生说什么?
(2)出示第三自然段,理解句子: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不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老爱迪生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指名读
师:难道医生和爸爸没有想办法吗?
师:爸爸想的什么办法?
师:医生怎么说的?为什么连连说?
师:医生想出什么办法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做做环顾四周、皱眉、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样子
师:此时此刻,医生和爸爸束手无策,妈妈又危在旦夕,大家都非常着急,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来再现这一场景呢?
(3)指导朗读(注意爸爸的着急,医生的无奈)
过渡:就在大家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小爱迪生又是怎么做的呢?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爸爸看到了,什么反映?
课件出示:爸爸一见又急又气,责怪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师:就是啊,都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爸爸能不气能不急吗?谁愿意当又气又急的爸爸来责怪爱迪生?
师:爱迪生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师:谁来读读爱迪生的话?你为什么这么读?(爱迪生这时候是很委屈的)
想想当你受委屈的时候,你是怎样说话的?
分角色,男生读又气又急的爸爸,女生读满腹委屈的爱迪生。老师导读
过渡:爱迪生真的想出办法了吗?屋子为什么会变亮呢?我们一起走到妈妈的病床边看看当时的情景吧!(课件演示屋子变亮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爱迪生说什么?
师:这时的爸爸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就叫恍然大悟。
师:爸爸恍然大悟会说什么?此时此刻,医生的反应是什么呢?他会说什么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通过爱迪生想出的好办法,手术的结果怎样了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1、老师想问问大家,爱迪生为什么这么聪明呢?
2、你看,爱迪生小小年纪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妈妈,让我们都来夸夸爱迪生怎么样?
四、拓展阅读
1。把爱迪生小时候孵小鸡的故事印发给学生阅读。
2。搜集爱迪生的名言,抄在积累本上。
3读短文,回答问题。
聪明的韩愈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学生人人动脑,认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有把房子装满。
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1)教书先生出了一道什么题目?
(2)学生分别买来了什么?
(3)谁最聪明?
(4)你认为什么可以装满屋子?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3
教育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通过小组的调查探究活动,对自己的调查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感受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使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
发展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家乡的美丽风光以及风土人情,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综合运用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其他学科、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通过实地观察、采访、查书和上网等手段搜集有关的信息。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活动计划:
1、使学生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提出本次活动要求。
2、在自己生活环境里进行实地观察,搜集威海的有关资料的方法。
3、在搜集威海图片资料的同时,也搜集自己在生活中的照片等。
活动设想:
本次活动分三个方面:
1、首先指导学生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邀请信,向台湾小朋友介绍威海的美丽风光,(重点介绍的威海下雪的情景)以及风土人情,在活动中既培养了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搜集威海的图片以及同学们在生活中的照片,并要做资料介绍,在班级进行交流,并模拟向台湾小朋友做介绍,创设生活情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把眼中的威海用画笔画下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也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活动反思: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本次活动就是遵循这一理念,通过小组的调查探究活动,对自己的调查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感受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
3、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题,明确题目意思。
2、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3、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
4、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5、出示句式“我发现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二、日积月累
1、读题,明确题意。
2、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39;吉庆的对联。
(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
4、我会说。
(1)出示“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的小溪的枝条”
(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展示台
1、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
2、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
3、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2、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
3、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
4、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
5、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6、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
二、宽带网
1、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
3、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二年级主题教案篇15
一、教材简说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__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__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__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__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__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让学生看生字条,看看有没有已经认识的字。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勾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2)在解题和介绍背景时识字。揭示课题《__爷爷植树》,认读“邓、植”两个生字。注意“邓”是后鼻音,“植”是翘舌音。结合课题简单介绍或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背景,如,“植树节”是怎么回事,“__爷爷”是谁,“81岁高龄”是什么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节、岁、龄”等生字。
(3)朗读课文时识字。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出示描写__爷爷认真植树的重点句子,认读“已、经、息、站、行、扶”等生字。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亲手栽种”时,落实“亲、栽”两个生字的认读。
2.生字的识记。
(1)“植、站”是翘舌音,“邓、龄、经、行”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2)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以及和以前所学汉字的联系,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直—植
熟字换偏旁:爷—节,那—邓,多—岁,冷—龄
熟字相加:自+心—息
形近字比较:己—已
找相同部分:我—栽,拉—站—亲
3.识字的巩固。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识记情况。
(2)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3)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春节、岁数、年龄、已经
经常、行走、扶手、栽树、亲人
4.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可以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爷”字上大下小,“亲”字上下相当,“节、岁”二字上小下大。“爷”和“节”都有一个部件“ㄗ”,前一个要写得比后一个短小些。本课新出现的双立人,可结合单人旁进行书写指导:
(1)撇应该写得平直;
(2)第二撇起笔处应该在第一撇下方的虚拟垂线上(教师示范);
(3)竖为垂露。“节、岁、亲、行”四个字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要重点指导学生识记和书写。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投影展示,或在黑板上范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二)朗读感悟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__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要读得平实,读出对__爷爷的崇敬之情。关键是体会__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另外,从__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可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
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抓住“仔细”、“连声”等词语进行品读。
4.“‘小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树长得茂盛、漂亮;是__爷爷亲手栽种的;__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很多人去参观,怀念__爷爷……)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了解__爷爷的情况;了解植树节的来历。
2.课中活动。
讨论:为什么要植树?怎样植树?
3.课后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__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__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2)“我会记”: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再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__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讨论方式: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