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快来学习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课前谈话: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师:有的说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有的说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现在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条件作出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游戏巩固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师:对了,我们判断红花、蓝花两种花,不是红花就是蓝花。(要引导学生一起说)。所以当我们推理两种物体时,不是其中的一种就是?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三、三人藏花游戏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

师:你看图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下面请大家和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说一说乐乐藏什么花。为什么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3

一、速算小精灵。

42÷7= 45÷5=36÷4= 51÷7=

160+90=7×8-3=960-400= 890-360=

4×9= 1700-800= 65+23=230+60=

二、认真想一想,你会填对的!

1、请你填出正确的长度单位。

数学练习册厚约5( )   

10岁的的小明高148( )

北京到天津相距大约120( )  

一幢大楼高27( )

2、5米=()分米    

6厘米=()毫米

3米=()厘米    

9千米=()米

3、一件西装的价格是2678元,一件女式旗袍的价钱比它高的多得多,一件针织衫的价格比西装少得多,一件旗袍和一件针织衫的价钱大约是多少呢?

4、按规律填一填。

(1)3160,3270,(),3290,(),3310。

(2)1,7,13,19,(),(),37,()。

5、的四位数是(),比10000少1的数是()。

6、长方形的( )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无关,关键是看角()的大小。

三、判一判。

1、读3004时,中间的两个0只读一个“零”。    ( )

2、在3050、5030、5003、350、3500、53这组数字中的。是5003。 ( )

3、在( )×7<28中,( )里应填3。    ()

4、计算42-42÷6的结果是0。       ()

5、生活中,农民伯伯常把篱笆扎成平行四边形状。    ( )

四、仔细观察式子,按要求进行计算。

1、脱式计算下面的题。

92-(34+52)  68-35÷5  890-123-357

2、竖式计算下面的题,带__的验算。

__378+852=    __3100-458=

42÷5=    63÷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39;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6

设计理念:

教育不是告诉。荷兰数学教育家指出: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一,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其二,“再创造”是一种发现,能激发其学习之兴趣,以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其三,通过“再创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策略:

1、注重激发兴趣,引导主动探讨,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2、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参与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发现。

3、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有操作实践机会,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中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六一节快到了,小熊商店就要开张了。(媒体出示小熊商店,同时发出鞭炮声。)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小熊商店去玩,好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人见人爱的小熊和儿童喜闻乐见的商店开张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小熊拿出6只书包,想放进几个柜台里,犹豫了:该怎么放呢?

师:该怎么放呢?请同桌小朋友分工合作,用6个钮扣代表6只书包,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比一比,谁的摆法多,谁列的加法算式多。

(2)、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践。

(3)、汇报合作情况,把加法算式分类。

①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算式:

1+5=6,2+4=6,3+3=6,1+2+3=6,2+2+2=6,1+1+1+1+1+1=6……

②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媒体显示。

3+3+=61+2+3=6

2+2+2=62+4=6

1+1+1+1+1+1=61+5=6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成两组呢?(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让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

[设计意图: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书包,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1)、师: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认识了相同加数,谁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呢?

让学生举例,适时鼓励。

提问:谁能说出一个更长的算式呢?

一生说出一个较长的算式,这时,大家都很开心兴奋。(例如:10个8相加)

(2)、设疑:老师没听清,谁能重复一遍给老师听?

由于比较长,估计学生说不出,让学生再说一遍,要求学生认真听,想办法记住,并重复。

师: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是数的,他一共报了10个8相加。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也来试一试。

老师报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生重复,说出自己记的方法。(几个几相加)

(3)、媒体显示:小熊知道大家认识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想考考大家。

写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看谁先写出来。

小熊出题(放音乐)

①2个2相加。

②8个2相加。

③30个2相加。

到音乐停,前2题轻松完成,可第3题没一个同学写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和紧张的竞赛活动中,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力。]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话要说?

生1:时间太短了。

生2:算式太长了。

生3: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要写这么长呀?

(2)、激发再创造,认识乘法。

①让学生创造用简单的形式来表示30个2相加。

②生汇报,师板书。(先在视频投影仪上展示)

a、学生创造发明的形式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再创造。(如:2+2+……;2+2等等;2+2很多;等等)

b、让学生再创造。(诸如2+……30;2?30;等就会出现了)

进行点评:2?30最简洁,2表示相同加数,30表示个数,很好,那中间的点可否用其它形式来表示。

再让说一说,如230,2__30等。

[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此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困惑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中,让“创造”出新的算法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创新者。]

③拔乱反正,认识乘法。

师:小朋友们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a、媒体显示文字并配音: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了乘法,……

b、介绍乘法的写和读及各部分名称。

30个2相加,可以写成:2×30或30×2。

2×30读作:2乘30

30×2读作:30乘2

小结:现在我们学会了一种新本领,求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3)、认识乘法意义。

a、师:大家看到2×30,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30个2相加)

b、让学生把2个2相加和8个2相加也用乘法表示,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

c、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改写乘法算式。

(1)8+8+8+8+8=40

(2)5+5+6=16

(3)7+7+7+7=28

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改成乘法算式。

2、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维。

(出示药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药盒10片×2板,让学生看算式猜测里面的药怎么放。

药片规格2×5,让学生说说药片怎么排列。

3、小熊请大家看电影,请你帮助算一算,能坐多少人?

(出示电影场地座位图,每排6张椅子,一共5排。)

让学生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

4、开放性问题:

媒体显示:小熊请你帮帮忙,顾客要买20盒饼干,要小熊捆成几捆,并且要求每捆一样多,这该怎么办?

分发给生20个长方形硬纸片,让生动手试一试。

说出有几种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把巩固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练习让学生动脑思考,训练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让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落到实处。]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8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39;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0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习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4×3=12三四十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3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39;?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4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同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同学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同学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同学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同学掌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同学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同学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同学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识别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丈量、比拟、归纳,使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使同学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同学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千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同学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的情境中渗透德育。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同学探索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4.引导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同学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同学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引导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八单元:统计

1.引导同学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同学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同学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同学感受统计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惯例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同学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3.引导同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协助同学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同学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同学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同学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同学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外地的实际情况和同学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同学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学习丈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同学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由于同学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探索计算方法时,肯定算法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同学的想法,鼓励同学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39;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3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