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66—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2、过程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让孩子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从中感受时间的意义。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教学准备:
课件、光盘、实物钟表、秒表。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请大家看屏幕:一分钟(出示课件——来自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七课《一分钟》这篇课文)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 ,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过了一分钟,元元起床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起初用走的,后来一看手表说:“糟糕,快迟到了。于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只能走路上学了,当他走到学校门口,一看手表说: “糟糕,迟到了二十分钟,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一分钟很重要,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分钟。”(板书:一分钟)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一分钟有多长
A、观察探索
师:请大家静静地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分钟。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同学们,这就是一分钟。(板书:1分钟)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秒针走了一圈。
师:哪根针是秒针?
生:又细又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对,最细最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秒针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
师:是啊,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是一秒。
师再次操作课件演示一秒,得出(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刚才同学们看到秒针走了一圈,那是走了几秒呢?请大家再看一次钟面,轻声的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
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师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1分=60秒)
师: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B、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钟表,先拨出:1秒、30秒,再拨出1分钟,观察一下是不是秒针走完一圈,分针也正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钟。(体验1分=60秒。)
2、一分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 能干什么呢?(师板书:一分钟能干什么)
活动一:数一数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活动二:做一做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有口算题,数数、读课文、写生字、背口决,请大家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等会儿请喜欢读书的人数数看你一分钟大约读多少个字;喜欢写字的人看看你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喜欢数数的看看你一分钟能数到几;喜欢做口算题的做做看你一分钟能算几道题。
学生选择,并做好准备,师出示口算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你能做什么,能做多少?准备好了吗?开始!(师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分钟我们能做这么多事情,那么在生活中一分钟能做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很好,一分钟在生活中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一分钟,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刚才元元就是多睡了一分钟,结果就迟到了20分钟。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活动一:估一估1分钟的长短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1分钟里做了许多活动,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要求小朋友们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钟时间后停止,看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钟。
师计时,学生活动,记录下数据,在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我慢慢的数到60下,估计就是一分了。
生2:我是用写字的方法,我写了25个字估计要一分钟。
活动二:估计几分钟的长短。
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外,还要学会估计几分钟,今天这么多个老
师来我们班听课,我请大家为老师们唱首《老师,您好》的歌好不好。大家唱完后估
计一下大约用了几分钟。(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全班齐唱。)
生自由发言,说说大约几分钟。
现在离下课时间只剩( )分钟了,我们抓紧时间完成书上练习
1、课本66的“想一想”
2、课本67的“练一练”(可灵活省略,作为课外作业)
3、纠错题:大家好!我是文文。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6:30起床,然后做运动,我跳跃10下用了7分钟。这时候,妈妈已经做好饭了,吃饭只用了10小时。我背上书包和妈妈说声再见,高高兴兴的上学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2
《100以内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学生在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上下车人数的变化这一情景导入新课。公共汽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对于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学生可以自主的应用前面所学习的笔算的方法列两个竖式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最后老师再强调这个简便写法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很容易忽视引导学生67-25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车25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42+28这一步求的是上来28人后,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我发现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可以模仿老师或者例题可以学会,算理学生也能理解,但是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把计算跟解决问题分开了,或者列出算式就开始教怎么算,其实每步计算的时候,我们都该引导孩子这步是解决的什么问题。这点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计算而教计算,现在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计算可以慢慢的教,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5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利用2-6乘法的推导方法,学习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类推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7的口诀含义,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说图意,列乘法式。
○○○○○○○○○○
○○○○○○○○○○
()个()相加列式:
2、提问: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谈话引入新课。
2、学生动手用七巧板拼图,学习例1。
(1)引出连加的结果。
学生汇报摆一个图形几块,摆几个图形用几块,在学习回答的基础上填好表格。
提问:你知道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些都是几个几个地加?
(2)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
提问:你能依据刚才做的练习自己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学生试着推导,在书上填写。
口诀分别是什么?口诀的含义是什么?
(3)观察7的乘法口诀排列规律。
提问: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口诀排列有什么规律?
提问:为什么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就一个比一个多7呢?
提问:如果74=?你忘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出吗?
3、多种形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完成P73练习十六的内容。
N1和N2是巩固7的乘法口诀。
N3、N6、N11是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式最基本的计算形式,通过练习,达到准确、流畅、迅速和正确。
N5、N7、N8、N12以多种形式巩固乘法口诀,增强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并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N4、N9、N10、N13、N14、N15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目的是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9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要求: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00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_____、_____、800_____、_____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1、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懂得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二)知识技能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
2、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具体路线。
3、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提问与交流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交流,加深对方向的辨认。
教学重点:
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会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具体路线。
设计思路:
情境设置—探究新知—巩固应用。
教法学法:
引导观察法,协作交流法,操作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小红、小明、小刚去看望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明确图中信息。
圆点表示建筑物。
线段表示道路。
数量表示路程。
方向标表示方向。
2、探究三位小朋友从家出发到敬老院的路线。
(1)自主探究。
(2)互相讨论。
(3)交流汇报。
3、讨论:到敬老院,谁走得最远?谁走得最近?
(1)同桌讨论。
(2)交流结果与方法。
4、升华: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同桌提问。
(2)汇报交流。
(3)适时评价。
三、巩固应用。
1、确定游乐场的位置。
(1)理解图中的信息。
(2)讨论。
(3)交流汇报(演示确定位置的方法)。
2、帮助小动物寻宝。
(1)理解图中的信息。
(2)讨论。
(3)汇报评价。
3、帮小兔送信。
(1)理解图中的信息。
(2)学生自主用彩笔画出路线。
(3)交流大屏幕的路线。
(4)讨论: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四、作业布置。
(1)给家长描述自己绘制的小兔送信的路线。
(2)说一说从学校到军人服务社的路线。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板书:
23+45=12+25=24+55=26+13=41+52=
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
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35
+37
教师边强调竖式的书写规范边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算,应该先从个位开始算,5+7是多少?(同学答:12)我们发现,个位上加起来的和大于10了,我们之前学的不进位加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看书上,看怎样通过数小棒计算这个题。
同学看完后,教师加以指引和解说。
师:我们看到,5个小棒和7个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小棒。我们把其中的10个捆成一捆,剩下了两个小棒。再回过头看看竖式,我们不妨将数小棒的办法挪过来,也用“捆起来”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就是将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进1,然后剩下的2写在结果的个位上,这样,我们的个位就算好了。现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结果,还应该加上之前进上来的那个1,也就是在数捆数的时候还应算上后来加上的那一捆。这样,我们就把十位也算出来了,结果就是72。
板书:
35
+317
72
教师解释清楚计算原理后,继而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规范书写,只要有这几点:依然是各位对齐;加号横线缺一不可;进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点;“1”的位置应在下面那个加数的十位与个位之间。
2、随堂练习。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没有啊?为了检验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识,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动手计算课本14页做一做的三道题。
56+37=46+24=29+5=
教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计算,并在教室来回巡视,观察同学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师:好,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做好了,我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教师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再次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学们都掌握了没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二的4、7、10、11题。希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仔细、认真地写,写整齐、写规范、写正确,注意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