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 72÷8= 72÷4= 7×6= 8×9= 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4.小组合作,学习例7。出示例7: 2463÷5=(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2469÷5=943……4(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的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3个电扇共453元, 一个电扇153元。……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习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三、应用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4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3=12÷6=5×9=

5×7=15÷3=8×4=

9×3=24÷3=7×2=

二、填空。

1、求几个()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把一个()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法。

3、24里面有()个6,有8个()。

4、()是6的2倍。

5、4个6是(),9是3的()倍。

6、7+7+7=()×()。

7、3个9是(),加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读作(),口诀是()。

8、()里面能填几。

()×6<257×()<36

()×4<306×()<20

9、在○里填上“+”“-”“×”“÷”。

16○4=425○1=510○8=2

16○4=202○3=66○5=30

三、连一连。

1、送信。

5×22×9

4+420+8

1×53×5

2、找朋友。

6×32个445÷5

8÷23×33个6

27÷316÷42个2

36÷63×212÷2

1×82个924÷3

四、选择题。

1、站在不同的位置看放在桌上的盒子,最多能看到()个面。

①5②4③3

2、8是4的()倍。

①32②12③2

3、1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根。

①8②2③不确定

4、15÷2的商和余数是()。

①6……3②5……5③7……1

5、家里要来7位客人,小方得准备()双筷子。

①7②2③14

五、列式计算

(1)9的3倍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24里面有几个8?

(4)40是什么数的5倍?

六、用数学

1、一组有8名同学,4组共有多少名同学?

2、图书角里有24本图书,借给了淘气和他的的3个同学,平均每人借了几本?

3、郁金香每枝8元

玫瑰每枝?元

菊花每枝2元

(1)一枝玫瑰的价钱是菊花的三倍,一枝玫瑰多少钱?

(2)一枝郁金香的价钱是一枝菊花的几倍?

(3)买3枝玫瑰需要多少钱?

4、一枝钢笔5元,小林有31元,可以买几枝?还剩多少元?

5、操场跑道长30米,每隔6米插一面彩旗,共插两排,最多需要多少面旗?

6、小朋友们去操场做操,二年级(1)班的。同学排成一排,方方的前面有5人,她后面的同学是前面的3倍,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5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6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90—50100—80

95—580—8060+6

40+20+880—50+4

40+50—30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90—50100—80

95—580—8060+6

40+20+880—50+4

40+50—30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40+20+30

70—40—30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启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三个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条边)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摸一摸、数一数。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摸一摸、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活动后反馈。

谈话:刚才的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①认一认。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略)。

②找一找。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你能从周围找到一些四边形吗?(数学书的封面等)

③围一围。

谈话: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吗?先想一想怎样围,再和同桌交流。

(3)小结。(略)

[评析: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围一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由认识规则的四边形到认识不规则的四边形,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又为学习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里有一些纸片剪成的图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提问:有五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有六条边的呢?

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的四个图形。

谈话:数一数这几个图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在课题旁板书:多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评析:在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上,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拓展

1、围图形。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搭图形。

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3=12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13=30+0+0=0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拿出一张三角尺,指着其中的角):三角尺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拿出课本):书本的这里也是一个角,指着其中的直角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好老师手上的活动角,(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折短)你们发现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呢?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2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P43N7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3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4

师:瞧,谁来了?

生:苏娜!

师:(课件)我有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我分一分吗?今天我们就来帮苏娜分糖果(出示课题:分糖果)大家可以用小圆片来代表20块糖,动手分一分。(生动手)

师:一边分,一边想你是怎么分的?再想想,你分了几次?最后每人都分到了几块?

师: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分法呢?

生:我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一颗糖,还有剩,再给5个小朋友每人一颗糖;下面还有,再给5个小朋友每人一颗糖,还有剩,再给每个小朋友一颗糖,正好分完。

师:你分了——

生:分了4次。

师:噢,你分了4次,正好分完了。说的真完整!有和他分的一样的吗?(展示学生的分法)举起板来给何鑫看看,何鑫,瞧瞧他们和你分的一样吗?大家分的真不错,谢谢何鑫。有和他分得不一样,更快一些的方法吗?

生:我是分2次的,第一次每个人先分2块,第二次每人再分2块,结果糖果就分完了。

师:你为什么第一次每个人要分2块呢?

生:我是想到乘法口诀里的二二得四。

师:(用手势横着指着学生分的糖果)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生:5个,是二五一十。

生:分完还有剩。

师:剩下的又怎么分?

生:剩下的再给每个小朋友分2个。

师:(展示学生的分法)徐老师发现还有分得更快的,你们知道天然是怎么发得吗?

生:她是一下子分完的,一下子就给每人4块糖。

师:天然,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天然,你是怎么想到一下子就分给每人4块的?

生:因为想到乘法口诀中的四五二十,所以我一下子就给每个小朋友4块的?

师:噢,他想到乘法口诀的四五二十,(展示学生的分法并板书口诀)所以分得特别快,天然太了不起了。

师:请大家先把板放一边。(发现还有一位学生举手想发言)你还想补充什么?

生:我还有一种,我第一次给每人分3块糖,还剩下5块,正好每个小朋友再分一块。

师:你是用几次分完的?

生:用2次分完。

师:噢,你也使用2次分完的。(展示学生的分法)刚才小朋友们有用4次分完的,有用2次分完的,还有一下子就分完的。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每人都分到了4块。

生2:他们分法不同。

师:找到了不同的分方了。

生3:分法不同,他们每人都分到了4块。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4:糖都是一样的数。

师:噢,都是拿20块糖来分。

生5:他们都是拿20块糖,竖着摆下来的,没有横着摆的。

师:噢,他们的摆法都一样。不管我们用几次分完,都是拿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同样多的4块糖。

(课件:苏娜谢谢大家,可是我又碰到了新麻烦,50根小棒想平均分给你们组的4个小朋友,该怎么平均分呢?)

师:该怎么平均分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商量)

量:小组里商量好怎么分了吗?大家现在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试一试,并且把分的过程记录在这张表里。(生小组合作,师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的?(师边说边记)

生组1:我们是分3次的。每一次每人先分到5根,还剩下30根;每二次我们每人又分到5根,还剩下10根;第三次,我们每人分2根,还剩下10根;最后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师:分得好。(展示小组的分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组2:我们每人先分3根,发现还有剩;我们每人再分3根,发现还有剩;我们每人再分3根,发现不有剩;我们每人再分3根,我们发现还剩2根。不够分了。最后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师:分得棒!(展示小组的分法)你们组呢?

生组3:我们每个人第一次分到10根,还剩10根;每人再分2根,就每个人分到12根,剩下2根。

师:你们怎么想到每个人都分10根呢?

生:4个人,每个人10根就40根。

师:说得棒!(展示小组的分法)为什么分得方法不同,但每个组的每个小朋友最后都分到了12根,还剩2根呢?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发现什么了吗?

生1:都是拿50根小棒来分,分得次数不同,最后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生2:有的分3次,有的分4次,可是他们都是分给4个小朋友。

生3: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所以每个人都分到12根小棒,还剩2根。

师:哦,不论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一组都是拿50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次分的一样多,最后每人都分到了12根,还剩2根。(点击课件)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生1:就算方法不同,总数一样。

生2:分得的数一样的,最后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了不少新本领。苏娜就请大家玩个游戏——走蚕豆棋。这个游戏需要同桌小朋友一起来玩,先听听游戏规则。(点击课件)明白了吗?徐老师抓了一把豆子,(4粒)我能走几步呢?

生:2步。

师:谢谢你,我走了2步,(走棋)还能再走吗?

生:不能了。

师:那要换对方来抓豆子了,(6粒)现在可以走几步呢?

生:走3步。

师:嗯,可以分成3份,(走棋)还能再走吗?

生:还能走2步。

师;还可以分成2份,再走2步。谢谢大家。同桌拿出蚕豆来试一试吧。谁获胜了?今天我们课就上到这,回家还能继续玩,小朋友们再见!

二年级上册主题教案数学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9+9+96×2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4+4+4+4+4+4=24(人)3+3+3=9(人)1+2+3=6(人)

2×4=8(人)4×6=243×3=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2=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3+3+3+3+35+510+10+107+7

3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