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什么才算好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

教学过程:

1.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〇5645〇47100〇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学过了除数是一位,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简单口算.下面我们共同练习一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30÷3 20÷2 36÷3

60÷3 600÷6 84÷4

80÷2 48÷4 900÷3

360÷3 240÷2 440÷4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36÷3的口算过程.(30÷3=10,6÷3=2,10+2=12)

2.填空.(投影出示)读题、口答.

(1)2是由( )个1组成的.

(2) 40是由( )个10组成的.

(3)42是由( )个 10和( )个 1组成的.

(4)420是由( )个 100和( )个 10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

例1:口算 42÷3.(板书)

指名读算式:(42除以 3)(3除 4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4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4捆又 2根)想一想,自己动手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怎样分,也可以两个同学商量一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老师逐行巡视,个别指导,做到心中有数,一会儿请同学到投影仪给大家摆.

请一个同学在投影仪上给大家分分看,学生边分,老师边提问:先分哪部分?为什么先分3捆?而不把4捆一起分呢?

实际操作的同学回答:把3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1整捆.剩下的1捆平均分成3份,不能得到整捆.(怎么办呢?)要把这1整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到4根.

师:请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请不同分法的同学,也到投影仪上给大家演示.

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分法,进行争论,各抒己见,最后统一到第一种为最佳分法.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分法简单地用语言概括一下?

(把42根分两次,先分30根,再分12根)

师:现在我们来看口算42÷3,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请同学回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42÷3=14 想:30÷3=10

12÷3=4

10+4=14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投影出示)

32÷2= 48÷3= 60÷5=

学生独立完成,(给几个小黑板或投影胶片,订正时用)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得数.

32÷2=16 48÷3=16 60÷5=12

请检查一下口算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例2:口算:420÷3=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做这道题,怎样想?可以和例1(42÷3)联系起来思考.(被除数420, 也就是 42个十,除以 3,商是 14个十,也就是140)

(板书:例2:口算 420÷3=140)

想:420是42个十

42÷3=14

14个十是140

做一做:

450÷3=150 560÷4=140 900÷6=150

说出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说一说口算过程.

38÷2=19 75÷5=15 54÷3=18

380÷2=190 750÷5=150 540÷3=180

2.投影出示,课本练习八,第2题.

请同学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3.口算抢答:

口算卡片发给学生(小老师),由小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可以抢答(不必举手,得到允许).

81÷3 840÷7 780÷3 38÷2 96÷8

68÷4 65÷5 64÷4 87÷3 650÷5

640÷4 920÷2 96÷4 70÷5 960÷4

4.读题、列式、口答.(投影出示)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6,商是多少?

84÷6=14

(2)7除910等于多少?

910÷7=130

(3)把7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75÷5=15

(4)810里面有几个3?

810÷3=270

(5)一个数的4倍是520,这个数是多少?

520÷4=130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部分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看书第36页.练习八第4,5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3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39;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7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9

1、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研室和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以教研室、教导处、教科室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基础,重点以理念更新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素质教育。

2、工作重点

1、配合教导处工作,督促常规教学。课前一定做到有计划、有备课、课后有反思、作业布置合理、批改及时、更正到位、认真细致完成好各项常规工作。组内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相互检查和学习。及时反馈总结各种情况并正确做出改进,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做好课堂知识提升工作。要不断发现有潜力的学生,提高优秀率。同时要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作业、练习的合理安排和批改反馈等各方面着手,认真落实班级补差情况,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教师全面开展各项教学研讨活动,讲究活动实效性,为提升“质量”服务。继续开展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一个月开展两次,一次以“研讨课”为研究载体的集体备课,采取行政领导蹲点参与集体备课的形式,另一次以“教学困惑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研讨交流,全体数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以专家工作室为龙头,组织开展各项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

4、学生特色活动安排。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数学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数学学科知识竞赛及重点知识过关。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做适当调整,制订出各年级竞赛和知识过关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案,使操作过程更清晰、更规范,真正提高二年级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好培优工作。

分月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备课组计划。

2、召开期初备课组工作会议,明确本学期教学重点工作。

3、配合教导处进行教学五认真检查——“备课”。

4、定期开展备课组活动。

5、参加与中学教研共同体主题活动。

6、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十月份:

1、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2、根据教研组要求参加数学学科竞赛活动。

3、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4、四十周岁以下教师(陈丽)课堂展示。

5、开展推门听课活动。

6、组织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过关。

十一月份:

1、二年级期中知识过关。

2、期中检查、工作总结交流。

3、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4、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5、参加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二)。

十二月份、一月份:

1、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2、积极参加校优秀备课组评比。

3、参加教研组校级开课活动。

4、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5、期末各项工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0

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

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简单的解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棒、花片

教学方式:

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3)□□□□□□6里面有()个3。

(4)◎◎◎◎◎◎◎◎8里面有()个()。

(5)口答:小鸡:○○○

小鸭:●●●●●●

小鸡有3只,小鸭有()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倍。

[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导入:同学们,我们实验小学的校园非常漂亮,为了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成校长决定在校园内再摆放一些像这样的花坛。看,花儿们开的多艳啊!谁能说说花坛里有几种颜色的花呢?

(1)出示情境图(电脑演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闪动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有6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黄花比蓝花多4朵。

蓝花比黄花少4朵。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谁愿意到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棵,青菜有()个()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棵,青菜有()个()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倍。

[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找倍数:如教室里灯管的根数是电扇的()倍

国旗上小星星的颗数是大星星的()倍

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倍

5、拓展练习:

看,孙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3个苹果4个梨6个菠萝8个草莓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具准备: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等实物,三角板,直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实物抽象出角,并说明角各部分的名称。

顶点

(2)指名学生指出第2,3个角的顶点和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指出:上面的这些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判别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角,有的不是角?

3,学生实际操作。

(1)拿出活动角。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更深入的来了解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啊?请你拿出你课前做的活动角,来动动手,你再想想看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板书)

(2)折叠角。

师生都拿出一张纸,共同折纸,启发学生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教师演示把角的边剪短,提问:现在角变小了吗?

师:我把边剪短了,但是角的大小不变,这说明什么啊?

(3)总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4)做练习八第3题:先让学生用三角板中小的一个角与书中的两个角比一比,让学生说这两个是不是一样大

4,教学画角。

(1)教师在黑板上做画角示范,边画边说明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也就是从一个点先画一条线,再从这个点再画一条,就画成一个角。如下图:

(2)做课本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自己画一个角。

指名两个同学上黑板画角,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画完后,对板演的学生所画的角进行讲评,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订正。

三,练习

第2题:看下面各图,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3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39;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4

一、看谁最聪明。

1、 括号里能填几。

4×(    )<30          (   ) ×9< 62     

3×(   )<17     (     ) ×  7  <   61

2、 找规律后填数。

408、409、 (     ) 、 (     )  、 (     )

(     ) 、 (     )、450、500、550

3、 在○里填上“>”、“<”或“=”。 

498○500       四千八百零六○4806     2080○

100mm○9cm     900m  ○ 1km           50dm ○ 400cm

4、 10个(    )是一万;2438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一个数是由5个千和3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6分)

5、从76里面连续减8,减了(   )次还剩4。  

6、 在算式63-7÷7中,应先算(    )法,再算(   )法。的三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5分)

7、 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棵大树高约9(      )        

兰兰的身高是134(   )。

一块玻璃的厚度是3 (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 

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我能直接写出得数。

25-9=       37+8=        42÷6=         9×9=

13﹢56=       7×8=         96-40=        21÷3=

70﹢26=      100-20=      32 ﹢3=        42﹢50=

2、 竖式计算。

24÷8 =     42 ÷9 =     14÷3 =       50÷ 6 =

3、混合计算。

4 × 9 - 20       15 + 5 ×5         35 ÷ 7 + 10               

80  - 42÷6      ( 6 + 3 )×9      24÷ (17 – 9 )

三、当好小管家。       

卡通娃娃:9元一个     

彩笔:2元一支    

剪刀:5元一把  

花:28元一盆

鞋:12元一双

1、淘气有50元钱,买了一把剪刀,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卡通娃娃? 

2、 一支彩笔的价钱比一把剪刀便宜多少元钱?

3、买2双鞋和一盆花共花多少钱?

4、 买一支彩笔和一把剪刀,一共需要多少钱?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四、排排队,分一分。

1、23人站队平均每排站8人,可以站几排?剩下几个人?

2、如果每排站7人,可以站几排?还剩下几个人?

3、如果每4人站一排,至少要站几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件篇15

一、当前背景

当前,数学科的备课方式就是教师预先研读一些现成的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具,然后上课、反思。在这整个过程中,都是各顾各的,很少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备课方式,灵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学活动以及知识的拓展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目的

1、激发本年级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并初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2、使本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水平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提升。

3、继续培养本组教师问题及课题、带着课题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三、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落实,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集体备课机制。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集体教研优势,加强组内集体备课活动。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充分依托组内教师相对集中在一个办公室的优势,营造日常教学研究的氛围。坚持开展针对某节课、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细节的“微格”教学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使本组教师养成教研意识和习惯,提高教研能力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满意、学生受益。

二、以点辐面,加强专题研讨活动。针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或课例,结合本期教研课题,以组内研究课为研讨平台,形成“课前集体研讨→课中定人实施、众人诊断→课后集体研讨→课中再实施、再诊断→课后集体再研讨→课中再实施、再诊断→课后集体再研讨→形成完型的课堂实录或课后反思等”良性螺旋上升的教研模式,放大同一节研究课的效能,让每个组员都经历从设计到上课,再设计到再上课的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反思能力,人人受益。

三、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竞赛活动(包括速算竞赛和思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学习水平。依据小学生喜欢竞争,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以竞赛为平台,抓好学生的日常训练并注重赛前的造势和赛后的总结,放大竞赛的作用,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树立“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的思想,除了通过每天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教研组教师轮流负责针对每周学习中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一些练习,辅导学生掌握过关。

五、本学期的备课分工和主备人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周次内容主备人

第1周长度单位侯凤荣

第3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徐静

第5周角的初步认识窦玉君

第7周表内乘法(一)侯凤荣

第9周观察物体徐静

第11周表内乘法(二)窦玉君

第13周统计侯凤荣

第15周数学广角徐静

3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