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这里提供优秀的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方便大家写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参考。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1
教学内容:
教材28-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教法:
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__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2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39;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2、乘法口诀(一)———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二)———7课时
7、时、分、秒———4课时
8、乘法口诀(二)———-7课时
9、除法———-8课时
10、统计与猜测———-4课时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
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
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
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
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交代写法,帮助学生认识余数。交代读法。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5
一、当前背景
当前,数学科的备课方式就是教师预先研读一些现成的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具,然后上课、反思。在这整个过程中,都是各顾各的,很少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备课方式,灵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学活动以及知识的拓展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目的
1、激发本年级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并初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2、使本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水平能力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提升。
3、继续培养本组教师问题及课题、带着课题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三、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标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落实,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集体备课机制。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集体教研优势,加强组内集体备课活动。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充分依托组内教师相对集中在一个办公室的优势,营造日常教学研究的氛围。坚持开展针对某节课、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细节的“微格”教学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使本组教师养成教研意识和习惯,提高教研能力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满意、学生受益。
二、以点辐面,加强专题研讨活动。针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或课例,结合本期教研课题,以组内研究课为研讨平台,形成“课前集体研讨→课中定人实施、众人诊断→课后集体研讨→课中再实施、再诊断→课后集体再研讨→课中再实施、再诊断→课后集体再研讨→形成完型的课堂实录或课后反思等”良性螺旋上升的教研模式,放大同一节研究课的效能,让每个组员都经历从设计到上课,再设计到再上课的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反思能力,人人受益。
三、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竞赛活动(包括速算竞赛和思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学习水平。依据小学生喜欢竞争,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以竞赛为平台,抓好学生的日常训练并注重赛前的造势和赛后的总结,放大竞赛的作用,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树立“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的思想,除了通过每天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教研组教师轮流负责针对每周学习中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一些练习,辅导学生掌握过关。
五、本学期的备课分工和主备人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周次内容主备人
第1周长度单位侯凤荣
第3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徐静
第5周角的初步认识窦玉君
第7周表内乘法(一)侯凤荣
第9周观察物体徐静
第11周表内乘法(二)窦玉君
第13周统计侯凤荣
第15周数学广角徐静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6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7
教学目的: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教具:
特殊长方形、房子模型、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电脑。
教学学具:
课桌、多个正方体、水彩笔和图画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到小白兔家玩,好吗?师出示课题。
二、建立模型。
1、认一认。电脑出示房子模型,你们看前面是小白兔家,你们说出所看到的面的名称。师贴上正面、上面和侧面。
2、看一看。(实践活动)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个位置来观察特殊长方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它的哪面;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后汇报并在讲台上贴出所看到的位置。师出示两面和三面的图片。)
生1:我站在前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
生2:我站在侧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和右面。
生3:我站在这里(角儿)看,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
生4:我蹲着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后面。
生5:我拿起长方体就能看到它的下面。……
师: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1:站在不同的地方看这张课桌,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师:太好了,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请你们再观察每个位置能看到课桌的几个面。(学生活动)
生1:有的位置能看到一个面,有的位置能看到两个面。
生2:有的位置能看到三个面。
生3: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师用电脑出示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
3、师出示结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释与应用。
我们一起看看淘气和笑笑在干什么,电脑出示书中练习题。
学生打开教科书第26和27页独立完成下面的3题。
1、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同学们在书上连线。
2、观察长方体,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О。
3、连一连,说一说。
电脑出示答案。同桌互相检查。以上3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操作活动。
1、拼积木游戏。(4人小组活动)
这里是一个拼好的积木模型正面的形状,请你们用学具按照下面的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对。拼好后,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从上面看和从侧面看的形状。(电脑出示答案)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侧面看
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更加理解观察物体的含义。画图可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标。
2、画房子。
师:小白兔想请大家帮忙重新粉刷房子的外墙,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同学们可自由上台把自己想粉刷的面画下来,可以画几个面。画得好的,老师就放给大家看。
学生下位观察,先画完的,师选部分有创意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优秀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来给学生看,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意。有些学生给屋顶的烟冲加了炊烟,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前面画了花,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后面画了瓜果…。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看实物画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布置作业:生活运用:画一幅《美丽的学校》。要求画学校最美丽的两面或三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两面和三面长方体的图
学生画积木和房子的作品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8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3、关于表内乘除法的应用
本册教材把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1)练习中配有富于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有时答案不惟一的问题,有时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第19页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汽车25元)。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乘客10人,小汽车限乘客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3张、4张、5张、6张桌子的情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的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9
教学过程:
1.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〇5645〇47100〇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10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启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三个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条边)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摸一摸、数一数。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摸一摸、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活动后反馈。
谈话:刚才的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①认一认。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略)。
②找一找。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你能从周围找到一些四边形吗?(数学书的封面等)
③围一围。
谈话: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吗?先想一想怎样围,再和同桌交流。
(3)小结。(略)
[评析: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围一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由认识规则的四边形到认识不规则的四边形,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又为学习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里有一些纸片剪成的图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提问:有五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有六条边的呢?
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的四个图形。
谈话:数一数这几个图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在课题旁板书:多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评析:在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上,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拓展
1、围图形。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搭图形。
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二年级教案上册数学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6725+28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