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政治的教案

时间: 新华 高二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混乱和无效性。高二政治的教案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高二政治的教案,本文为你提供高二政治的教案写作技巧和示例!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

一、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

1、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2、教学方法主体化:“读、讲、议、评、练”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自制多媒体课件与使用投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备课要“深”:深入学习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深入探讨教法。

5、上课要“实”:上有充分准备课,不搞花架子,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作业要“精”:作业要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目的性,。

7、教学要“活”: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现成的模式,不死用教案,做到教有特色,教有风格。

8、手段要“新”:在创设情境方面,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方面,在训练设计方面要突出“新”字。

9、反馈考试要“勤”:实行小考、单元考试、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并重管理的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优秀学生,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为追求目标。本备课组将以《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为具体指导,以学科常规为规范,以高质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目标,在年级组的领导下,热情昂扬,认真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全面高质量完成本备课组各项工作。。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面临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任务,时间紧,从开学始有38天时间,要求高,制定了60%的达A目标,任务中,许多学生还有很多知识尚未掌握。下学期,172个同学实现达A目标,人数太少,且班级之间出现不平衡现象。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思想认同。

(1)强化备课组的思想认同,使全组教师统一信念。

(2)保持昂扬向下的舆论导向,要使整个备课组与学校、年级组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如有与新课程理念、我校办学思想不一致的言行,一定要及时教育制止。

(3)要在备课组内形成你追我赶、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才能带动整个备课组的全面提升。

2、加强队伍建设。

(1)备课组长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为其他组员带好头,在备课组内要率先垂范,带动他人,把本备课组打造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有特色的集体。

(2)关心、培养年轻教师。

第一、对年轻教师要包容、要宽容,要有亲和力。

第二、教学下要培养年轻教师。在备课组内组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从备课、写教案、下课、批改作业等基本环节手把手的教,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加强对年青老师的跟踪听课,并及时加以评析,着重指出问题,以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在教学经验下要无私坦诚,把全部经验都传授给他们,关心年轻教师的生活。

(3)全组老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集体备课主备人、组内公开课、导学案、作业等工作下,根据各人的特长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本组的最大合力。

3、加强制度建设。

(1)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听评课工作制度。

(2)制定出各级段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检测、评价形式及衡量标准。要求全组教师以此为教学依据。

4、加强质量建设。

(1)进一步全面推进教学重心前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严格落实学校研讨精神,吸取研讨中关于教学重心前置的经验,进一步大胆深入地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每节课都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笔,用练习题、讨论题等多种方式来巩固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2)编好导学案和作业,提高二者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强化分层教学,注意不同类型的班级分层和同一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分层,用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4)做好堂清、课结、单元梳理和期中、期终复习工作,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5)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方法。

四、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改革,加强学习,明确目标

1、加强对《考试说明》、《教学要求》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方案的变化,关注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变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根据《考试说明》、《教学要求》认真编制好导学案,针对考点重点突破。

3、认真学习领会并保质保量完成市教研室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选修班完成《文化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习,必修班完成专题复习。

(二)抓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发挥集体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要求人人参与,按时进行,保质保量,杜绝懒汉行为、怠工行为和形式主义,年轻教师必须在自备的基础下参加集体备课最后再复备,教案由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下课。集体备课讨论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重要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导学案的编制,学情差异及应对策略,教学反思。尤其要讨论活动设计,特别是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个别辅导、小结比赛等的安排。等等。

(2)统一教学进度,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统一课堂练习。

(3)了解学生近阶段学习情况,共同解答学生疑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4)交流当前的时政热点,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2、加强听评课工作,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效能

每周听一节组内公开课,进行一次集体评课,备课组内所有老师轮流进行下课,并强化评课研讨工作。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及反思等方面科学、中肯、充分地交流,重点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要求年青教师先听课,后下课。

3、认真组织好导学案预习作业的布置、批改及讲评。组织好测试工作,将单元练、期中练与期末练相结合。通过测验及时查漏补缺,一是可以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诊断,纠正。

(三)努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1、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下,教师要精讲重点、难点,联系热点,强化训练解题能力和方法。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反复练,练反复。

2、强抓默写,落实基础。

政治课具有一般文科的共性,记忆的量较大。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无从谈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下仍然要经常默写,从而落实基础知识。

3、合理使用导学案。

根据不同班级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课堂下主要强化对情境问题的探究和易混易错点、疑难点和主观题的解题训练。

(四)扎实推进分层教学。

1、对于必修班:

目标:确保合格率,提高达A率。

措施:(1)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从思想下重视这门课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严格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降低起点。

(3)适当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巩固。

2、对于选修班:

目标:要确保达B,提高达A率。

措施:(1)强化基础知识落实。课下要坚持默写,对于不过关的学生,一定要通过多次反复

促使其过关。课堂下要精讲,着重讲解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的讲解。

(2)作业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增加。强化听课规范、作业规范、考试规范的训练。努力使他们在基础题下少失分。

(3)对其中一些层次较好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进行个别指导。指导他们自己进行课外钻研。

(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规范学习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方法。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3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①意识的概念。

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

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⑵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

⑴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⑵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①主要采用归纳法进行叙述。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造成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

导入新课

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自然界既不是“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以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所以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即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这些内容。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课程标准》从高中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仅限定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教材有所扩展,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三点::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抓住重点,进行对比,透彻分析不同类型的意识为什么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材列举了三组有差异的材料,每组的材料也是有差异的。

设问: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提问:人脑与动物的大脑有什么不同?人脑有什么特殊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脑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人脑与高等动物的大脑相比,二者有质的区别,它们的物质基础不同,形成的机制不同。这就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的高度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提问: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为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例: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家曾报告,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件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但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提问: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事物在人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

多媒体显示: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各种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提问:如何区分正确思想意识和错误思想意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想一想:为什么在平面镜前很美的人,而在哈哈镜前变丑了?

教师进一步点明: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都是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主观想象作出判断,作出脱离实际的决策,以及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都是错误的思想意识。

宗教观念中的上帝鬼神,是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呢?假如这是一种反映,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反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是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为,第一,它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障碍。由于学生易把“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因此,从直观上找“鬼神”、“抽象思维”和“未来”等同的客观事物,这当然找不到。第二,认清宗教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克服有神论。讲解时,可通过课本书第15页的最下面一段文字,以学生已有的体验为基础,说明“宗教”可抓住“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像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从而理解“反映”的含义。应主要分析为什么是“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揭示宗教本质。

多媒体显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的

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

解释恩格斯语录“外部力量”和“幻想的反映”。外部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一种是统治人们的社会力量。当人们能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它时,就不会具有神秘感。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它时,就会采取“超人间的形式”,成为盲目信仰的对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和宗教的本质。表明宗教的荒唐观念在人间有它的原型,它是客观事物的“幻想的反映”。

提问:是否可以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上帝鬼神,客观世界中也一定有上帝鬼神呢?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宗教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想一想:为什么说货币概念是商品经济的最深刻的反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为具体的货币,形象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货币的职能也不同。而货币概念舍弃了具体货币的差异,抓住了货币的本质。它是通过人的思维来把握的,是人对货币的深刻反映。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要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商品经济,必须使用货币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货币概念是商品经济实际的深刻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提问: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是根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对现状的一切感受与认识,都根源于现阶段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根源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那么,人们是依据什么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总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历史不是空白,自然史遗留下许多痕迹,社会历史则保存下许多历史资料,如实物器件、文字记载、口头传说、图画作品、近现代科技兴起后遗留下声像记录等。这些历史资料作用于人脑,经过加工分析形成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发展规律的反映。所以,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

例举近现代史中一些事实来说明,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都可以依据客观事物现状和史料记载作出反映。但未来是还未出现的客观事物,人们只是有想象中的未来事物的状态,就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并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不管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如此。

教师强调: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多媒体显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

提问:这个例子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教师用历史知识归纳。)

(l)原来的预计,是对过去客观事物当时的现状作出的反映。

(2)现在看来,是对1948年解放战争这个客观事物现状的反映。

(3)再有一年左右时间,根据解放战争这个客观事物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对未来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预见。

总之,《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理论,它的预言,依据了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这说明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师设疑:“电脑也能思维。”这种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释疑。)

“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第二,“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构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第三,“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没有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第四,“电脑思维”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类智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第五,“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才有的机能。

综上所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观点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而且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意识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③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人脑   ④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  )

a.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实践的产物

c.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人脑特有的机能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框题贯彻新课程标准1.1规定的“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能够开启人的智慧”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共分两目。第一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世界观的产生入手,引申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再到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入手,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基本内涵。两目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共同回答了第一课的核心问题——哲学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

●学情简要分析

通过对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学习,为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揭开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探索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通过课前阅读教材、自主整理形成对哲学的基本认识。但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只是停留在懵懂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和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教学活动过程

【温故知新】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

你对以下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1、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2、人是从哪里来?

西方神话:世界的最初七日;东方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观点正反映了人们世界观的不同。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

A、世界观人人都有(有科学和非科学);

B、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C、世界观研究的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不是具体的,个别的)。

【探究活动二】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世界上所有人的命运[LU1]。

1、老太太有自己的世界观吗?

2、她的世界观是哲学思想吗?

总结: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如果你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4、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探究活动三】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如恩格斯所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推动了哲学的迅猛进步[LU2]。

材料二: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然而,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绕日旋转时,由于信奉上帝,得出了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这一结论,继而潜心研究神学。晚年的牛顿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

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拓展材料:“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

情感升华:

1、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携“玉兔号”开始了奔月之旅,这项工程将实现中国在地外星球上的第一次着陆。——这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航天工作者们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说: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

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就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生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财产。

【能力目标】

能够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难点】

辨别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

三、教学方法

案例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思考: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

总结: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客体——钱,患病学生。结果——退钱。这个问题涉及到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公民的合法财产

举例:

(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__,私自带回家;

(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

(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

(4)某市长受贿310000元,视为家产。

思考: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

总结:

(1)根据所有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该归属集体所有,国家所有。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1.提问:同学们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压岁钱呢?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存银行一部分,捐款一部分,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所有权。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使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总结: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重新思考课堂开始的案例:法院为什么判决司机归还王某的钱呢?

回答:司机没有对钱的使用权。

2.多媒体显示:教材图片——小王父亲合法买车卖车的案例。提问:小王的父亲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拥有什么权利?

总结汽车—占有权,驾车送人----使用权,驾车经营----收益权,卖掉-----处分权。

环节三:小结和作业

总结财产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也知道了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课下思考:如果我们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那应该怎么办?

五、板书

六、教学反思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6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第二周

上课时间第三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人们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够深切感受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是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性遗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言探究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点评:1、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从中体会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7

3.7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

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

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

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2003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

秭归新县城                        巴东新县城

/threegorges/2003-06/11/xin_f7f33cc018ae447b8f20e96be54d1e16_hohb0430.jpg">

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

2003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

从弊上讲,存在的问题是移民和生态问题。三峡水库要淹没了11个县城和2个市,迁移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会被淹没,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怎么办?我国几代专家为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经1983年至1984年的论证之后,1986年至1988年又经各方面40个专业400多位专家的论证,编写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据此分析得出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的结论。又经过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才有了1994年12月14日的正式开工,才有了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的良好局面。(可给学生放有关三峡工程的录像片。)

秦山核电站全景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型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側,杭州湾之畔,距上海市和杭州市的公里数分别为126公里和92公里。秦山核电站是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966mw,额定发电功率为300mwe。它是带基本负荷的电站,设计寿命为30年。秦山核电站核蒸气供应系统(一回路)由二个环路组成,其中一个环路与稳压器相接。反应堆堆芯安放121个燃料组件,每个组件由204根装有低浓缩二氧化铀的燃料棒组成。燃料棒的包壳管材料为锆-4合金。含硼水作为中子慢化剂和冷却剂;二回路系统中,汽轮机为饱和蒸汽、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为三相、两极双水内冷发电机,电压18kv,功率因数0.85,汽轮发电机额定转速为3000rpm,额定功率为300mwe。凝汽器为钛管双流程表面式凝汽器,额定工作压力为4.9kpa(绝对),设计进水温度为18℃。

无论是在我们分析的这件事情中,还是教材上讲的人类对核能的认识,利与弊的客观存在都说明矛盾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经过研究和论证,利大于弊,又说明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知识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交流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并思考:

(l)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利与弊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什么?利与弊谁是次要方面,为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

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前提:必须是在每一种矛盾中。

既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次要矛盾,即主要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②不平衡性: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教师设疑: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学生把概念混淆,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等等。对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把主要矛盾说成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多,而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成主要矛盾的却很多。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是另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前者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办,后者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看。

当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很多矛盾,而规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怎样的呢?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l)两者相互排斥

从刚才我们对定义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矛盾的主次方面无论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二者相互排斥表现的第一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二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复杂事物中包含着许多矛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不是由其它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三方面。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例如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还有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资产优化组合又增强了公有经济的影响力,因而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矛盾的主次方面还是相互依赖的。

(2)两者又相互依赖

①两者相互依存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地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理解这一点时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

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3、4、5自然段,并依据教材所举事例进行联想,你能用学过的其它有关知识来说明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吗?

(学生阅读、举例,教师总结。)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就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还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拿我们认识形势来说吧,就既要看到成就和光明,又要看到问题与困难,同时必须分清哪是主,哪为次。在__大报告中对我国过去五年工作的分析,就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紧接着又讲到“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

最后总结到“回顾五年的工作,总的看还是改革和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

——在__大报告中的讲话

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同样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2)决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听我讲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说的是《一粒纽扣毁掉一笔投资》:

在我国江南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次,一位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法国友人准备在这里投资。各方人员被热情诚挚地迎进会议室,每个人面前都端端正正摆放着专供记录用的纸和笔,还有赠送的整套精装资料。一位青年接待员面带微笑开始讲解,他一身朝气,头发梳理得很仔细,鲜亮的领带配着浅色西装,给人端庄大方且充满活力的好感。这位接待员很有计划地运用录像、图片和模型,对开发区的规划全貌进行熟练的介绍,讲解结束,接待员彬彬有礼地带领各方人员参观现场和周边环境。当有人为这样够得上专业水准的接待员和介绍方式暗自喝彩的时候,准备投资的法国友人却坦率而干脆地说:“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我们很难来这里投资。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位先生的衬衫袖口掉了一粒纽扣。”

同学们也许认为这太过挑剔了,一粒纽扣竟影响了一笔投资?

但确实是这样,因为在法国友人的眼里,这种场合,一粒纽扣就是一颗螺丝,它会是火箭、飞机或者高速火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如果在它不该忽视的时候被忽视了,后果是灾难性的。法国企业非常重视办公室或者工作场合的服饰,尤其在会见公司客户的时候,必须西装笔挺,领带协调,衬衫平整。人们这样穿着,便进入了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工作起来必然认真负责。因为工作中的穿戴服饰包含着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修养水平,因而这笔投资丢失于如此次要的、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粒纽扣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由于主次方面的可以转化,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活动方式:课堂辩论

西施                                东施

题目:东施效颦不可取?

正方:东施效颦可取。

反方:东施效颦不可取。

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组建正、反两方辩论组,各组推举四位辩手和两位候补辩手。指导学生先期预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各自辩题展开讨论研究,撰写辩论稿。要求用上课本知识。

第二步,学生辩论,教师作为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基本过程如下:

(1)主席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宣布辩论开始,(或用多媒体直接播放该故事)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里说,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经常在众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着眉头。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好看,回去也学着在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眉头。人家见了却都躲到一边不愿看她。后来有些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2)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而后反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3)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5分钟。

(4)反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正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第三步,教师(主席)就这次辩论进行点评。

第四步,教师串讲、归纳、总结“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活动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懂得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能力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3)觉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鉴借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提问:学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最下面1段,谈谈自己的见解。)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两点论

同学们讨论(略)。

教师分析:我们在学习了矛盾的概念后,懂得了什么是一分为二或两分法,那是指某一个矛盾而言,现在我们学习了复杂事物的矛盾后,对什么是两点论应该有新的认识,正如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什么是重点论

重点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性。正如教材所指出的: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课的学习中,懂得了哪些关于矛盾问题的知识?

同学们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练习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从8个方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经验、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后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属于                                             (  )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主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c.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2.上述看问题的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我们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4.对“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等俗语认识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表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抓重点就是只抓一点

d.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8

教政治班教学的我,感觉压力挺大的。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对我的教学工作作了以下的安排:

一、指导思想上。

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扎实地按学校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着实落实学校教育的以学生为本。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安排以下:

1、认真备课:

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团体备课,在团体讨论备好课后,自己再写一份教学案,在备课过程中,虚心听取师傅及其他教师的意见,多向他们请教。写自己的上课教学案时,尽量写得详细,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发挥自如。

对于备好每一节课,我又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备教材。备课前,首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真正做到全面透彻地掌握好教材的资料,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认真阅读每一课的新课标,掌握、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真谛,从而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

②备学生。备课时,上课前,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知识层次,要按学生的知识层次性与差异性,以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做到上课时问题提问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注重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③备教法。认真贯彻学校的以学生为本,从而做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去探求适合不一样班级,不一样知识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话,运用多媒体及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研究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和启发性。做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④备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教外,还有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前,备课时除了备教案、备教法外,还要备学生的学法,这是课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料。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备好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着重注重知识运用本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毕竟,在三维目标当中,过程与方法就是其中一个,可见其重要性了。

⑤写好教学案。长期以来,教师都只写“教案”,只强调教师上课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于现代来说,以前传统的教学已经全部改变。应加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组织课堂,从而做到在教学工作的优化,从而到达学校优的更优,后进生有所提高的目标,做好培优扶差。写好教学案,尽量去提高课堂的效果。

备好教学案后,将教学案认真贯彻到每一堂教学中去,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自觉、有机地渗透德育,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做到、做好教书育人,上课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指导,做到师生互相信任,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贯彻执行学校提倡的“自学、探究、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浓度去自学,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而教师从旁引导、点拨,做到教与练的结合,做到当堂的资料,当堂练习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堂堂清,周周周清,月月清。

3、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

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的,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北朝鲜善的,有哪些地方有待改善的。做到在反思当中去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以便于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学骨干教师。

4、完善自身学习

继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研究教学业务,学习教学资料专业杂志,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自觉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和本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做个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的新教师。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等,结合经济生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提示.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

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归纳)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许多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也涉足汽车行业,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又反映在价格上,即各家企业纷纷大幅下调汽车价格。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性能更好、乘坐更舒适的新车型。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做,这样,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会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上例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的。

(“广州房地产近况”)

(归纳)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能看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过渡)刚才大家在阅读材料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抬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2.市场秩序

(教材P94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作作出具体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设问)如果经济活动者不遵守市场规则,市场交易会不会有风险?怎样来避免呢?

(P94探究题)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

(归纳)避免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信”缺失带来的损失)

(归纳)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所谓的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

(过渡)市场配置资源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P95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些领域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即使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本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例子,正是市场调节三个弊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而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为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知识,去调查一下我们茶叶市场,了解有关茶叶市场的规则并思考茶产业如何走集约化道路?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0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①意识的概念。

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

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⑵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 

⑴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⑵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①主要采用归纳法进行叙述。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造成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

导入  新课

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自然界既不是“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以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所以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即意识现象。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这些内容。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课程标准》从高中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仅限定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教材有所扩展,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三点::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抓住重点,进行对比,透彻分析不同类型的意识为什么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材列举了三组有差异的材料,每组的材料也是有差异的。

设问: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不是从来就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提问:人脑与动物的大脑有什么不同?人脑有什么特殊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脑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非常特殊的生理活动。人脑与高等动物的大脑相比,二者有质的区别,它们的物质基础不同,形成的机制不同。这就决定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的高度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提问: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为什么?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例: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家曾报告,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件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但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提问: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事物在人的实践中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

多媒体显示: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各种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提问:如何区分正确思想意识和错误思想意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差别。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想一想:为什么在平面镜前很美的人,而在哈哈镜前变丑了?

教师进一步点明: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都是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主观想象作出判断,作出脱离实际的决策,以及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都是错误的思想意识。

宗教观念中的上帝鬼神,是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呢?假如这是一种反映,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反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是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因为,第一,它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障碍。由于学生易把“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因此,从直观上找“鬼神”、“抽象思维”和“未来”等同的客观事物,这当然找不到。第二,认清宗教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克服有神论。讲解时,可通过课本书第15页的最下面一段文字,以学生已有的体验为基础,说明“宗教”可抓住“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像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从而理解“反映”的含义。应主要分析为什么是“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揭示宗教本质。

多媒体显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的

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恩格斯

解释恩格斯语录“外部力量”和“幻想的反映”。外部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一种是统治人们的社会力量。当人们能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它时,就不会具有神秘感。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它时,就会采取“超人间的形式”,成为盲目信仰的对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和宗教的本质。表明宗教的荒唐观念在人间有它的原型,它是客观事物的“幻想的反映”。

提问:是否可以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上帝鬼神,客观世界中也一定有上帝鬼神呢?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某种原型,因为宗教观念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想一想:为什么说货币概念是商品经济的最深刻的反映?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作为具体的货币,形象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货币的职能也不同。而货币概念舍弃了具体货币的差异,抓住了货币的本质。它是通过人的思维来把握的,是人对货币的深刻反映。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要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商品经济,必须使用货币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货币概念是商品经济实际的深刻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提问: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是根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对现状的一切感受与认识,都根源于现阶段的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根源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那么,人们是依据什么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总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历史不是空白,自然史遗留下许多痕迹,社会历史则保存下许多历史资料,如实物器件、文字记载、口头传说、图画作品、近现代科技兴起后遗留下声像记录等。这些历史资料作用于人脑,经过加工分析形成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发展规律的反映。所以,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

例举近现代史中一些事实来说明,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都可以依据客观事物现状和史料记载作出反映。但未来是还未出现的客观事物,人们只是有想象中的未来事物的状态,就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并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根据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不管是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如此。

教师强调: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多媒体显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宣言》

提问:这个例子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教师用历史知识归纳。)

(l)原来的预计,是对过去客观事物当时的现状作出的反映。

(2)现在看来,是对1948年解放战争这个客观事物现状的反映。

(3)再有一年左右时间,根据解放战争这个客观事物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对未来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预见。

总之,《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理论,它的预言,依据了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这说明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师设疑:“电脑也能思维。”这种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释疑。)

“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第二,“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构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第三,“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没有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第四,“电脑思维”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类智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第五,“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才有的机能。

综上所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些观点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而且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世界的本原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意识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③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人脑   ④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  )

a.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实践的产物

c.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人脑特有的机能

3.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下列各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1

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涉及的基本观点采用的方法进行叙述。

2.对教学难点中第二个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一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2)错误理解社会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10页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师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结合阅读课文第11页第3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页最后3个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多媒体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页第2、3、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多媒体显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

(引导学生阅读第l2页第3、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列图示。

多媒体显示:

X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设疑: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讲过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

(1)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  )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共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  )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X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  )                                                      

a.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2

本人今年担任高二年级理科5、6、7班、文科8、9班的政治教学工作。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文科学生基础较好、较认真,而一些学生(特别是理科普通班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针对此等形势,为尽快提高政治成绩,特制定此计划:

1.多方面搜集信息。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搜集有关教学信息。如教研组、学校资料室、图书室、互联网、市县教研活动等来充实教学内容、加大自身知识容量,与教研组同事和尽量加强沟通。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治理能力;对学生手头的作业本,要求学生完成,再收下来检查。印发的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注重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向学生表达教学内容。

3.充分做好课前预备,预备好每一堂课。教案的书写,重在教学设计,要求做到“五有”①有学习目标;②有教学流程;③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④有活动的设计;⑤有教学反思;

4.做好每一次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平时的单元练习卷,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部分筛选、改编自各类相关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命题。此类测验由学校或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

5.尽量每一节课都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提高我自己的电脑使用水平、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语言下、尽量简洁、明了、清楚,形成自己的风格。积极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相关的政治教学。等等。

总之,我要以新课程教育为理念,信息技术为平台,整合为统领,使自己有所提高。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3

3.7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

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

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

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__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__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

秭归新县城                        巴东新县城

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

__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

从弊上讲,存在的问题是移民和生态问题。三峡水库要淹没了11个县城和2个市,迁移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会被淹没,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怎么办?我国几代专家为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经1983年至1984年的论证之后,1986年至1988年又经各方面40个专业400多位专家的论证,编写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据此分析得出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的结论。又经过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才有了1994年12月14日的正式开工,才有了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的良好局面。(可给学生放有关三峡工程的录像片。)

秦山核电站全景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型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側,杭州湾之畔,距上海市和杭州市的公里数分别为126公里和92公里。秦山核电站是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966mw,额定发电功率为300mwe。它是带基本负荷的电站,设计寿命为30年。秦山核电站核蒸气供应系统(一回路)由二个环路组成,其中一个环路与稳压器相接。反应堆堆芯安放121个燃料组件,每个组件由204根装有低浓缩二氧化铀的燃料棒组成。燃料棒的包壳管材料为锆-4合金。含硼水作为中子慢化剂和冷却剂;二回路系统中,汽轮机为饱和蒸汽、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为三相、两极双水内冷发电机,电压18kv,功率因数0.85,汽轮发电机额定转速为3000rpm,额定功率为300mwe。凝汽器为钛管双流程表面式凝汽器,额定工作压力为4.9kpa(绝对),设计进水温度为18℃。

无论是在我们分析的这件事情中,还是教材上讲的人类对核能的认识,利与弊的客观存在都说明矛盾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经过研究和论证,利大于弊,又说明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知识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交流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并思考:

(l)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利与弊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什么?利与弊谁是次要方面,为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

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前提:必须是在每一种矛盾中。

既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次要矛盾,即主要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②不平衡性: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教师设疑: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学生把概念混淆,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等等。对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把主要矛盾说成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多,而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成主要矛盾的却很多。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是另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前者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办,后者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看。

当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很多矛盾,而规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怎样的呢?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l)两者相互排斥

从刚才我们对定义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矛盾的主次方面无论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二者相互排斥表现的第一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二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复杂事物中包含着许多矛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不是由其它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三方面。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例如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还有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资产优化组合又增强了公有经济的影响力,因而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矛盾的主次方面还是相互依赖的。

(2)两者又相互依赖

①两者相互依存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地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理解这一点时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

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3、4、5自然段,并依据教材所举事例进行联想,你能用学过的其它有关知识来说明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吗?

(学生阅读、举例,教师总结。)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就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还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拿我们认识形势来说吧,就既要看到成就和光明,又要看到问题与困难,同时必须分清哪是主,哪为次。在__大报告中对我国过去五年工作的分析,就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紧接着又讲到“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

最后总结到“回顾五年的工作,总的看还是改革和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

——在__大报告中的讲话

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同样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2)决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听我讲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说的是《一粒纽扣毁掉一笔投资》:

在我国江南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次,一位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法国友人准备在这里投资。各方人员被热情诚挚地迎进会议室,每个人面前都端端正正摆放着专供记录用的纸和笔,还有赠送的整套精装资料。一位青年接待员面带微笑开始讲解,他一身朝气,头发梳理得很仔细,鲜亮的领带配着浅色西装,给人端庄大方且充满活力的好感。这位接待员很有计划地运用录像、图片和模型,对开发区的规划全貌进行熟练的介绍,讲解结束,接待员彬彬有礼地带领各方人员参观现场和周边环境。当有人为这样够得上专业水准的接待员和介绍方式暗自喝彩的时候,准备投资的法国友人却坦率而干脆地说:“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我们很难来这里投资。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位先生的衬衫袖口掉了一粒纽扣。”

同学们也许认为这太过挑剔了,一粒纽扣竟影响了一笔投资?

但确实是这样,因为在法国友人的眼里,这种场合,一粒纽扣就是一颗螺丝,它会是火箭、飞机或者高速火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如果在它不该忽视的时候被忽视了,后果是灾难性的。法国企业非常重视办公室或者工作场合的服饰,尤其在会见公司客户的时候,必须西装笔挺,领带协调,衬衫平整。人们这样穿着,便进入了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工作起来必然认真负责。因为工作中的穿戴服饰包含着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修养水平,因而这笔投资丢失于如此次要的、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粒纽扣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由于主次方面的可以转化,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活动方式:课堂辩论

西施                                东施

题目:东施效颦不可取?

正方:东施效颦可取。

反方:东施效颦不可取。

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组建正、反两方辩论组,各组推举四位辩手和两位候补辩手。指导学生先期预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各自辩题展开讨论研究,撰写辩论稿。要求用上课本知识。

第二步,学生辩论,教师作为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基本过程如下:

(1)主席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宣布辩论开始,(或用多媒体直接播放该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里说,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经常在众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着眉头。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好看,回去也学着在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眉头。人家见了却都躲到一边不愿看她。后来有些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2)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而后反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3)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5分钟。

(4)反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正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第三步,教师(主席)就这次辩论进行点评。

第四步,教师串讲、归纳、总结“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活动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懂得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能力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3)觉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鉴借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提问:学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最下面1段,谈谈自己的见解。)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两点论

同学们讨论(略)。

教师分析:我们在学习了矛盾的概念后,懂得了什么是一分为二或两分法,那是指某一个矛盾而言,现在我们学习了复杂事物的矛盾后,对什么是两点论应该有新的认识,正如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什么是重点论

重点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性。正如教材所指出的: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课的学习中,懂得了哪些关于矛盾问题的知识?

同学们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练习

__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从8个方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经验、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后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属于                                             (  )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主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c.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2.上述看问题的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我们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4.对“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等俗语认识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表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抓重点就是只抓一点

d.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高二政治的教案篇15

1、知识目标

◇识记:

意识的含义及本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导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梦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动物有意识吗?

2、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是什么?

3、纯粹[S1]的动物心理会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4、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能?

5、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合作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S2]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教案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意识的本质》教案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S3]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课堂总结:

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