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2024

时间: 新华 高二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怎么写出优秀的高二政治教案2024?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二政治教案2024,方便大家学习。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11日本大地震》

每当我们提到512,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会显现出一股哀伤、痛苦的神情,一次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天,而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无疑又是让无数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在这一天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相信关于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我们的地理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做了一定的分析了,下面我就请咱们的同学们针对这次大地震谈谈你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学生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地震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谈)

提问:好的,通过我们对日本大地震的分析,我们得知,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它的影响会波及到全世界,那么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刚才我们通过日本大地震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1)联系的含义

学生活动:谈一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联系?能否找到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呢?

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联系以后,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联系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咱们先简单把这一框浏览一下,看看课本中总共讲到了联系的几个特点?课前咱们也已经把学案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中,并且根据联系的特点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下面咱们就由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自己的讨论研究成果。

《学生活动》:我要当老师(学生上台展示小组探讨成果)

(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学案中供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材料二:《2008世界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的这场世界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教师进行总结提问: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__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客观性

(学案中供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地球在变暖》

原因:砍伐树木、破坏草皮、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氮等,引起了全球变暖。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至少有90%要归咎于人类活动。

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呢?

材料二:现象一: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现象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材料三: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__: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教师总结提问:

【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例证】: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等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

3、多样性

(学案中供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材料二:与联系有关的成语,分析分别属于哪种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势造英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风不起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材料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方法__: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教师总结提问: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只能促进和延缓事物的发展,而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2

【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汽车价格涨跌的等经济现象,来发现、总结、归纳经济的常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视频、文字、图片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学直观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课是接着第一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竞争力的表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课程标准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

教学重点[会考考点]

①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C

②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A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B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C

[高考考点]

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教学难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上课链接和准备上课准备:教材、作业本、笔记本

方法点津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型讲授课授课时数:1h

教学过程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案《《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39;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书记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课堂练习: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文化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但材料又单独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独立的高度强调文化:的作用,结合题目的选择要求--主要说明,便可锁定D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很明显,B、C、D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塑造人的道理。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客观地、联系地、辩证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剖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难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文化调查”:对你影响最深的“文化”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文化”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对你影响最深的“文化”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文化”是什么?原因

一本书、一篇文章

一首歌、一句名言

电视剧、节目等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精神愉悦素养提高

具有感染力、号召力

情感升华力量倍增

学生:思考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文化”或者自己最喜欢的文化,并在小组交流。

教师: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文化和学生喜欢的文化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先进的优秀文化,其原因各有不同,梳理原因为优秀文化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精神愉悦、素养提高,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情感升华力量倍增。

(追问)思考:从原因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启示)?

学生: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教师(板书)

课题: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已经从文化调查中分析了文化为什么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小组探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探究展示结果,教师点拨、点评、小结。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5

3.7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

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

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

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2003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

秭归新县城                        巴东新县城

/threegorges/2003-06/11/xin_f7f33cc018ae447b8f20e96be54d1e16_hohb0430.jpg">

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

2003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

从弊上讲,存在的问题是移民和生态问题。三峡水库要淹没了11个县城和2个市,迁移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会被淹没,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怎么办?我国几代专家为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经1983年至1984年的论证之后,1986年至1988年又经各方面40个专业400多位专家的论证,编写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据此分析得出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的结论。又经过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才有了1994年12月14日的正式开工,才有了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的良好局面。(可给学生放有关三峡工程的录像片。)

秦山核电站全景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型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側,杭州湾之畔,距上海市和杭州市的公里数分别为126公里和92公里。秦山核电站是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966mw,额定发电功率为300mwe。它是带基本负荷的电站,设计寿命为30年。秦山核电站核蒸气供应系统(一回路)由二个环路组成,其中一个环路与稳压器相接。反应堆堆芯安放121个燃料组件,每个组件由204根装有低浓缩二氧化铀的燃料棒组成。燃料棒的包壳管材料为锆-4合金。含硼水作为中子慢化剂和冷却剂;二回路系统中,汽轮机为饱和蒸汽、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为三相、两极双水内冷发电机,电压18kv,功率因数0.85,汽轮发电机额定转速为3000rpm,额定功率为300mwe。凝汽器为钛管双流程表面式凝汽器,额定工作压力为4.9kpa(绝对),设计进水温度为18℃。

无论是在我们分析的这件事情中,还是教材上讲的人类对核能的认识,利与弊的客观存在都说明矛盾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经过研究和论证,利大于弊,又说明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知识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交流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并思考:

(l)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利与弊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什么?利与弊谁是次要方面,为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

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前提:必须是在每一种矛盾中。

既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次要矛盾,即主要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②不平衡性: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教师设疑: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学生把概念混淆,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等等。对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把主要矛盾说成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多,而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成主要矛盾的却很多。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是另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前者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办,后者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看。

当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很多矛盾,而规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怎样的呢?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l)两者相互排斥

从刚才我们对定义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矛盾的主次方面无论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二者相互排斥表现的第一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二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复杂事物中包含着许多矛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不是由其它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三方面。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例如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还有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资产优化组合又增强了公有经济的影响力,因而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矛盾的主次方面还是相互依赖的。

(2)两者又相互依赖

①两者相互依存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地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理解这一点时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

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3、4、5自然段,并依据教材所举事例进行联想,你能用学过的其它有关知识来说明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吗?

(学生阅读、举例,教师总结。)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就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还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拿我们认识形势来说吧,就既要看到成就和光明,又要看到问题与困难,同时必须分清哪是主,哪为次。在__大报告中对我国过去五年工作的分析,就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紧接着又讲到“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

最后总结到“回顾五年的工作,总的看还是改革和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

——在__大报告中的讲话

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同样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2)决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听我讲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说的是《一粒纽扣毁掉一笔投资》:

在我国江南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次,一位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法国友人准备在这里投资。各方人员被热情诚挚地迎进会议室,每个人面前都端端正正摆放着专供记录用的纸和笔,还有赠送的整套精装资料。一位青年接待员面带微笑开始讲解,他一身朝气,头发梳理得很仔细,鲜亮的领带配着浅色西装,给人端庄大方且充满活力的好感。这位接待员很有计划地运用录像、图片和模型,对开发区的规划全貌进行熟练的介绍,讲解结束,接待员彬彬有礼地带领各方人员参观现场和周边环境。当有人为这样够得上专业水准的接待员和介绍方式暗自喝彩的时候,准备投资的法国友人却坦率而干脆地说:“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我们很难来这里投资。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位先生的衬衫袖口掉了一粒纽扣。”

同学们也许认为这太过挑剔了,一粒纽扣竟影响了一笔投资?

但确实是这样,因为在法国友人的眼里,这种场合,一粒纽扣就是一颗螺丝,它会是火箭、飞机或者高速火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如果在它不该忽视的时候被忽视了,后果是灾难性的。法国企业非常重视办公室或者工作场合的服饰,尤其在会见公司客户的时候,必须西装笔挺,领带协调,衬衫平整。人们这样穿着,便进入了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工作起来必然认真负责。因为工作中的穿戴服饰包含着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修养水平,因而这笔投资丢失于如此次要的、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粒纽扣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由于主次方面的可以转化,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活动方式:课堂辩论

西施                                东施

题目:东施效颦不可取?

正方:东施效颦可取。

反方:东施效颦不可取。

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组建正、反两方辩论组,各组推举四位辩手和两位候补辩手。指导学生先期预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各自辩题展开讨论研究,撰写辩论稿。要求用上课本知识。

第二步,学生辩论,教师作为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基本过程如下:

(1)主席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宣布辩论开始,(或用多媒体直接播放该故事)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里说,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经常在众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着眉头。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好看,回去也学着在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眉头。人家见了却都躲到一边不愿看她。后来有些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2)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而后反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3)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5分钟。

(4)反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正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第三步,教师(主席)就这次辩论进行点评。

第四步,教师串讲、归纳、总结“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活动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懂得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能力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3)觉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鉴借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提问:学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最下面1段,谈谈自己的见解。)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两点论

同学们讨论(略)。

教师分析:我们在学习了矛盾的概念后,懂得了什么是一分为二或两分法,那是指某一个矛盾而言,现在我们学习了复杂事物的矛盾后,对什么是两点论应该有新的认识,正如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什么是重点论

重点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性。正如教材所指出的: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课的学习中,懂得了哪些关于矛盾问题的知识?

同学们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练习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从8个方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经验、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后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属于                                             (  )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主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c.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2.上述看问题的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我们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4.对“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等俗语认识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表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抓重点就是只抓一点

d.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6

一、指导思想:

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优秀学生,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为追求目标。本备课组将以《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为具体指导,以学科常规为规范,以高质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目标,在年级组的领导下,热情昂扬,认真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全面高质量完成本备课组各项工作。。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面临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任务,时间紧,从开学始有38天时间,要求高,制定了60%的达A目标,任务中,许多学生还有很多知识尚未掌握。下学期,172个同学实现达A目标,人数太少,且班级之间出现不平衡现象。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思想认同。

(1)强化备课组的思想认同,使全组教师统一信念。

(2)保持昂扬向下的舆论导向,要使整个备课组与学校、年级组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如有与新课程理念、我校办学思想不一致的言行,一定要及时教育制止。

(3)要在备课组内形成你追我赶、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才能带动整个备课组的全面提升。

2、加强队伍建设。

(1)备课组长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为其他组员带好头,在备课组内要率先垂范,带动他人,把本备课组打造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有特色的集体。

(2)关心、培养年轻教师。

第一、对年轻教师要包容、要宽容,要有亲和力。

第二、教学下要培养年轻教师。在备课组内组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从备课、写教案、下课、批改作业等基本环节手把手的教,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加强对年青老师的跟踪听课,并及时加以评析,着重指出问题,以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在教学经验下要无私坦诚,把全部经验都传授给他们,关心年轻教师的生活。

(3)全组老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集体备课主备人、组内公开课、导学案、作业等工作下,根据各人的特长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本组的最大合力。

3、加强制度建设。

(1)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听评课工作制度。

(2)制定出各级段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检测、评价形式及衡量标准。要求全组教师以此为教学依据。

4、加强质量建设。

(1)进一步全面推进教学重心前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严格落实学校研讨精神,吸取研讨中关于教学重心前置的经验,进一步大胆深入地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每节课都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笔,用练习题、讨论题等多种方式来巩固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2)编好导学案和作业,提高二者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强化分层教学,注意不同类型的班级分层和同一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分层,用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4)做好堂清、课结、单元梳理和期中、期终复习工作,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5)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方法。

四、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改革,加强学习,明确目标

1、加强对《考试说明》、《教学要求》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方案的变化,关注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变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根据《考试说明》、《教学要求》认真编制好导学案,针对考点重点突破。

3、认真学习领会并保质保量完成市教研室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选修班完成《文化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习,必修班完成专题复习。

(二)抓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发挥集体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要求人人参与,按时进行,保质保量,杜绝懒汉行为、怠工行为和形式主义,年轻教师必须在自备的基础下参加集体备课最后再复备,教案由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下课。集体备课讨论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重要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导学案的编制,学情差异及应对策略,教学反思。尤其要讨论活动设计,特别是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个别辅导、小结比赛等的安排。等等。

(2)统一教学进度,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统一课堂练习。

(3)了解学生近阶段学习情况,共同解答学生疑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4)交流当前的时政热点,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2、加强听评课工作,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效能

每周听一节组内公开课,进行一次集体评课,备课组内所有老师轮流进行下课,并强化评课研讨工作。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及反思等方面科学、中肯、充分地交流,重点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要求年青教师先听课,后下课。

3、认真组织好导学案预习作业的布置、批改及讲评。组织好测试工作,将单元练、期中练与期末练相结合。通过测验及时查漏补缺,一是可以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诊断,纠正。

(三)努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1、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下,教师要精讲重点、难点,联系热点,强化训练解题能力和方法。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反复练,练反复。

2、强抓默写,落实基础。

政治课具有一般文科的共性,记忆的量较大。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无从谈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下仍然要经常默写,从而落实基础知识。

3、合理使用导学案。

根据不同班级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课堂下主要强化对情境问题的探究和易混易错点、疑难点和主观题的解题训练。

(四)扎实推进分层教学。

1、对于必修班:

目标:确保合格率,提高达A率。

措施:(1)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从思想下重视这门课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严格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降低起点。

(3)适当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巩固。

2、对于选修班:

目标:要确保达B,提高达A率。

措施:(1)强化基础知识落实。课下要坚持默写,对于不过关的学生,一定要通过多次反复

促使其过关。课堂下要精讲,着重讲解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的讲解。

(2)作业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增加。强化听课规范、作业规范、考试规范的训练。努力使他们在基础题下少失分。

(3)对其中一些层次较好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进行个别指导。指导他们自己进行课外钻研。

(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规范学习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方法。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7

本学期高二年级的政治教学任务是完成《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两本教材,最重要的是准备明年1月份的会考。由于高二年级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要争取会考过关任务非常艰巨。为此本学期做如下教学计划:

一、争取四周内完成《文化生活》这本书的教学,八周内完成《生活与哲学》这本书的教学,给会考留出充足的复习时间。在讲授《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时,要以会考知识要点进行。

二、由于学生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几本书没有什么知识积淀,因此在今年的会考说明没有出来之前将去年的会考小册子的知识点汇总以及针对会考层面的选择题印发给学生,讲练结合。

三、在今年的会考说明出来之后带领学生重点突击,不留知识死角。讲完后再印发给学生做两遍。

四、针对学生目前状况,对那些懒惰、不求上进的学生必须采取拉、逼、盯策略,力求提高班提高效率,普通班不留死角。

总之这学期我将尽最大努力争取会考取得好成绩。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8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

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具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由辩论法和讨论探究法;具体教法——情景体验法、讨论归纳法、实践探索法。

四:教学过程构思

[课前展示]:《舌尖上的中国2》宣传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在上课之前,先看看大家对娱乐新闻有没有关注?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是出自哪里?——对,是《舌尖上的中国》。

[思考]:《舌尖上的中国1》如此成功,让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2》有了更多的期待。2014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正式登陆央视。同学们有看过这一部纪录片吗?与《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你感觉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惊喜?又有哪些遗憾呢?

——惊喜:很多精致的美食让我们欲罢不能,小时候的美道,家乡的味道让我很感动等

遗憾:美食没有《舌尖上的中国1》哪么多。

[老师总结]: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1》还是《舌尖上的中国2》都是一部对以往美食类纪录片的一场革命。两部最让人期待的是哪些垂涎欲滴的美食,那大家了解这些美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

——学生:不知道。

(二)新课讲授

[展示]:下面我们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的一些拍摄花絮来了解一下。

[展示]:共分为八集。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行程40多万公里,400个调试点,走访拍摄近150个地点,遍访各地“美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部分海外城市,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素材。

[思考]:看完这个拍摄的花絮,你又有何感受呢?

——很辛苦、很危险;拍摄工作组成员们很敬业等等

[老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文化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人们的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我们用文化中的专业术语叫——社会实践。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思考]: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是要立足社会实践呢?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地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否则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过渡]: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开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热议。有人说美食太少,人物故事等人文信息太多,没有舌尖Ⅰ好看。但有的人认为正是这些人文信息深深地刺中了我们神经,这神经就是来自故乡的命脉。

[思考]: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好呢?

[准备]:将全班分为两组,正方:认为人文应多于美食;反方:认为美食应多于人文。讨论时间为2分钟。以自由辩论形式,轮流发言,每位同学发言时间不超少1分钟。

正方主要观点:

反方主要观点:

[老师总结]:辩论中,双方针锋相对,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人文,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也即:

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借助碎片似的剪辑方式、高清摄像机等现代科技,展示出来的垂涎欲滴的美食。这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时代精神。也即:

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板书)

可见,美食与人文并重,口水与泪水齐飞。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实践]: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做以下这道练习。

例1、明末清初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却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认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总结]:易错点1:文化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或全盘继承)传统(板书)

——分析: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过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还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重要因素。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语言,镜头节奏,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以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__。执行导演任长箴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他说:“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思考]:以上材料给我们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板书)

思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那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过渡]:所以说模仿并不可耻,关键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要“青出蓝,更胜于蓝”。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该片先后在台湾、香港TVB翡翠台、新加坡、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专家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比较会让西方的观众接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共鸣。只是中国太大,片子的空间跨度跳跃也很快,不了解中国地理的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为此,有人认为,要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按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宣传我国的饮食文化。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你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谗人,要注意什么问题?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思考]: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实践]:根据以上知识,完成以下这道题。

例2、当前,很多中国人热衷过洋节日,如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抵制外国民族文化

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③要正确对待外国民族文化

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老师总结]:易错点2:文化创新就是要完全吸收(或抵制)外来文化(板书)

——分析: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课堂小结:通过全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能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应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思考:既然我们明确反对的错误倾向,那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方向呢?

——找课本总结。

[课堂拓展]:在前面,我们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2》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也有很多遗憾,下面弥补我们遗憾的机会来了。《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现已开始。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广告

[探究]:请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节目组,推荐一味本地美食。

要求:1、美食具有本地特色。2、要说明推荐的理由。(要口水与泪水齐飞)。

(四)板书设计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

(1)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①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

(2)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

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3)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五)课堂练习(选择题见课堂练习)

主观题:材料: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贺辞》云:“……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为:“鉴于莫言的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特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思考:阅读材料,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莫言的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③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莫言的作品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斯作品的融合。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9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班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是初次接触哲学,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由于面临着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为尽快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提高政治成绩,根据新教材大纲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此教学计划:

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立足课标,明确新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多看书,多写文章,扎实文化基本功。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哲学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周第二课《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三周

第四周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合探究

第五周《哲学生活》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六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七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八周

综合探究

第九周《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十周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十一周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二周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三周

综合探究

第十四周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五周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六周

综合探究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单元复习《哲学生活》第一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十周《哲学生活》第三单元复习

第二十一周《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复习

第二十二周综合复习

第二十三周期末复习巩固训练综合练习

由于本期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遵循教学计划的同时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妥善安排好教学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总之这学期我将尽最大努力争取会考取得好成绩。为学生高考备考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0

一、面对生命的思索

1、不同的人对生命的体验及感悟是不同的。

2、生命让人留恋,让我们善待生命。

(1)、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2)、善待他人的生命。

(3)、如何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高低。

要看他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珍视他人生命的情感。

3、生命有长短,价值有差异。

人生的意义在于:既实现个人幸福,又为社会尽到责任,做出贡献,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1)、造福于人,幸福自身。

(2)、美好生命的表现:个人生活幸福美满;对社会履行责任,做出贡献。

二、实现人生的意义

1、从日常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

(1)、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生命价值。

(2)、服务他人、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2、青少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1)、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创造人生价值。

(2)、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1

1、知识目标

◇识记:

意识的含义及本质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导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梦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动物有意识吗?

2、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是什么?

3、纯粹[S1]的动物心理会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4、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脑则不能?

5、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合作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S2]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教案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意识的本质》教案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S3]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课堂总结: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2

一、总体要求与任务

1、总体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争取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任务、本学期完成必修3的教学任务和高二(3)(4)(10)(11)()12班级的会考

二、教学目的要求

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的传承、传播、交融和创新。

在能力目标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会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懂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意义,做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三、学情分析和方法措施

由于这个学期高二班级情况不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不同。高二(3)班级是美术本科班级,要完成浙江6月份的会考。任务艰巨,压力很大。而高二(10)(11)(12)和高二(4)班只有会考任务。故制定以下方法措施,有针对的开展教学工作。

1、创设典型的.情景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3、加强练习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结合时政热点,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等,结合经济生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提示.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

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归纳)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许多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也涉足汽车行业,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又反映在价格上,即各家企业纷纷大幅下调汽车价格。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性能更好、乘坐更舒适的新车型。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做,这样,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会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上例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的。

(“广州房地产近况”)

(归纳)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能看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过渡)刚才大家在阅读材料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抬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2.市场秩序

(教材P94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作作出具体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设问)如果经济活动者不遵守市场规则,市场交易会不会有风险?怎样来避免呢?

(P94探究题)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

(归纳)避免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信”缺失带来的损失)

(归纳)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所谓的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

(过渡)市场配置资源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P95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些领域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即使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本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例子,正是市场调节三个弊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而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为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知识,去调查一下我们茶叶市场,了解有关茶叶市场的规则并思考茶产业如何走集约化道路?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4

3.7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

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

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

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__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__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

秭归新县城                        巴东新县城

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

__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

从弊上讲,存在的问题是移民和生态问题。三峡水库要淹没了11个县城和2个市,迁移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会被淹没,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怎么办?我国几代专家为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经1983年至1984年的论证之后,1986年至1988年又经各方面40个专业400多位专家的论证,编写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据此分析得出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的结论。又经过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才有了1994年12月14日的正式开工,才有了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的良好局面。(可给学生放有关三峡工程的录像片。)

秦山核电站全景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型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側,杭州湾之畔,距上海市和杭州市的公里数分别为126公里和92公里。秦山核电站是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966mw,额定发电功率为300mwe。它是带基本负荷的电站,设计寿命为30年。秦山核电站核蒸气供应系统(一回路)由二个环路组成,其中一个环路与稳压器相接。反应堆堆芯安放121个燃料组件,每个组件由204根装有低浓缩二氧化铀的燃料棒组成。燃料棒的包壳管材料为锆-4合金。含硼水作为中子慢化剂和冷却剂;二回路系统中,汽轮机为饱和蒸汽、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为三相、两极双水内冷发电机,电压18kv,功率因数0.85,汽轮发电机额定转速为3000rpm,额定功率为300mwe。凝汽器为钛管双流程表面式凝汽器,额定工作压力为4.9kpa(绝对),设计进水温度为18℃。

无论是在我们分析的这件事情中,还是教材上讲的人类对核能的认识,利与弊的客观存在都说明矛盾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经过研究和论证,利大于弊,又说明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知识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交流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并思考:

(l)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利与弊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什么?利与弊谁是次要方面,为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

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前提:必须是在每一种矛盾中。

既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次要矛盾,即主要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②不平衡性: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教师设疑: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学生把概念混淆,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等等。对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把主要矛盾说成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多,而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成主要矛盾的却很多。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是另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前者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办,后者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看。

当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很多矛盾,而规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怎样的呢?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l)两者相互排斥

从刚才我们对定义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矛盾的主次方面无论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二者相互排斥表现的第一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二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复杂事物中包含着许多矛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不是由其它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三方面。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例如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还有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资产优化组合又增强了公有经济的影响力,因而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矛盾的主次方面还是相互依赖的。

(2)两者又相互依赖

①两者相互依存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地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理解这一点时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

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3、4、5自然段,并依据教材所举事例进行联想,你能用学过的其它有关知识来说明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吗?

(学生阅读、举例,教师总结。)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就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还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拿我们认识形势来说吧,就既要看到成就和光明,又要看到问题与困难,同时必须分清哪是主,哪为次。在__大报告中对我国过去五年工作的分析,就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紧接着又讲到“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

最后总结到“回顾五年的工作,总的看还是改革和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

——在__大报告中的讲话

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同样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2)决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听我讲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说的是《一粒纽扣毁掉一笔投资》:

在我国江南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次,一位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法国友人准备在这里投资。各方人员被热情诚挚地迎进会议室,每个人面前都端端正正摆放着专供记录用的纸和笔,还有赠送的整套精装资料。一位青年接待员面带微笑开始讲解,他一身朝气,头发梳理得很仔细,鲜亮的领带配着浅色西装,给人端庄大方且充满活力的好感。这位接待员很有计划地运用录像、图片和模型,对开发区的规划全貌进行熟练的介绍,讲解结束,接待员彬彬有礼地带领各方人员参观现场和周边环境。当有人为这样够得上专业水准的接待员和介绍方式暗自喝彩的时候,准备投资的法国友人却坦率而干脆地说:“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我们很难来这里投资。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位先生的衬衫袖口掉了一粒纽扣。”

同学们也许认为这太过挑剔了,一粒纽扣竟影响了一笔投资?

但确实是这样,因为在法国友人的眼里,这种场合,一粒纽扣就是一颗螺丝,它会是火箭、飞机或者高速火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如果在它不该忽视的时候被忽视了,后果是灾难性的。法国企业非常重视办公室或者工作场合的服饰,尤其在会见公司客户的时候,必须西装笔挺,领带协调,衬衫平整。人们这样穿着,便进入了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工作起来必然认真负责。因为工作中的穿戴服饰包含着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修养水平,因而这笔投资丢失于如此次要的、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粒纽扣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由于主次方面的可以转化,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活动方式:课堂辩论

西施                                东施

题目:东施效颦不可取?

正方:东施效颦可取。

反方:东施效颦不可取。

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组建正、反两方辩论组,各组推举四位辩手和两位候补辩手。指导学生先期预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各自辩题展开讨论研究,撰写辩论稿。要求用上课本知识。

第二步,学生辩论,教师作为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基本过程如下:

(1)主席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宣布辩论开始,(或用多媒体直接播放该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里说,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经常在众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着眉头。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好看,回去也学着在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眉头。人家见了却都躲到一边不愿看她。后来有些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2)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而后反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3)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5分钟。

(4)反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正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第三步,教师(主席)就这次辩论进行点评。

第四步,教师串讲、归纳、总结“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活动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懂得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能力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3)觉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鉴借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提问:学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最下面1段,谈谈自己的见解。)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两点论

同学们讨论(略)。

教师分析:我们在学习了矛盾的概念后,懂得了什么是一分为二或两分法,那是指某一个矛盾而言,现在我们学习了复杂事物的矛盾后,对什么是两点论应该有新的认识,正如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什么是重点论

重点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性。正如教材所指出的: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课的学习中,懂得了哪些关于矛盾问题的知识?

同学们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练习

__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从8个方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经验、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后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属于                                             (  )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主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c.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2.上述看问题的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我们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4.对“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等俗语认识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表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抓重点就是只抓一点

d.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5

一、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

1、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2、教学方法主体化:“读、讲、议、评、练”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自制多媒体课件与使用投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备课要“深”:深入学习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深入探讨教法。

5、上课要“实”:上有充分准备课,不搞花架子,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作业要“精”:作业要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目的性,。

7、教学要“活”: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现成的模式,不死用教案,做到教有特色,教有风格。

8、手段要“新”:在创设情境方面,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方面,在训练设计方面要突出“新”字。

9、反馈考试要“勤”:实行小考、单元考试、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并重管理的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