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2024

时间: 新华 高二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优秀的高二政治教案2024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二政治教案2024,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2班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是初次接触哲学,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由于面临着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为尽快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提高政治成绩,根据新教材大纲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此教学计划:

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立足课标,明确新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多看书,多写文章,扎实文化基本功。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哲学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周第二课《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三周

第四周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合探究

第五周《哲学生活》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六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七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八周

综合探究

第九周《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十周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十一周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二周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三周

综合探究

第十四周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五周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六周

综合探究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单元复习《哲学生活》第一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十周《哲学生活》第三单元复习

第二十一周《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复习

第二十二周综合复习

第二十三周期末复习巩固训练综合练习

由于本期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遵循教学计划的同时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妥善安排好教学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总之这学期我将尽最大努力争取会考取得好成绩。为学生高考备考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塑造人的道理。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客观地、联系地、辩证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剖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难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文化调查”:对你影响最深的“文化”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文化”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对你影响最深的“文化”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文化”是什么?原因

一本书、一篇文章

一首歌、一句名言

电视剧、节目等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精神愉悦素养提高

具有感染力、号召力

情感升华力量倍增

学生:思考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文化”或者自己最喜欢的文化,并在小组交流。

教师: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文化和学生喜欢的文化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先进的优秀文化,其原因各有不同,梳理原因为优秀文化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精神愉悦、素养提高,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情感升华力量倍增。

(追问)思考:从原因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启示)?

学生:文化塑造人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教师(板书)

课题: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已经从文化调查中分析了文化为什么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小组探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探究展示结果,教师点拨、点评、小结。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导入: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三、【新课教学】:

(一)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什么)

v◇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成为中国历代茶歌茶舞得到的荣誉。《采茶舞曲》原曲诞生记:

1958年春天,周大风随团奔赴盛产茶叶的泰顺山区展演,并为创作采风。演出之余,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丁冬的溪流、欢声笑语的采茶人轻轻吟唱的曲调,都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年轻的音乐家。

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为什么)

探究二: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采茶舞曲》的完善及蝴蝶效应

周总理:《采茶舞曲》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但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

为此,周大风来到梅家坞体验生活,思考如何才能改好歌词。随着岁月的沉淀和阅历的增加,歌词几经修改后,最终被群众认可,唱得愈发顺口,风靡全国。

浙江的茶农在采茶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哼唱《采茶舞曲》,精神上得到片刻的放松,更好地投入劳动当中。同时,《采茶舞曲》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茶文化,促进了浙江茶的热销。

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重要性: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

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有人认为: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的聪明才智。

此事你怎么看?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外汇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等,结合经济生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提示.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

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归纳)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许多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也涉足汽车行业,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又反映在价格上,即各家企业纷纷大幅下调汽车价格。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性能更好、乘坐更舒适的新车型。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做,这样,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会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上例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的。

(“广州房地产近况”)

(归纳)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能看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过渡)刚才大家在阅读材料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抬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2.市场秩序

(教材P94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作作出具体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设问)如果经济活动者不遵守市场规则,市场交易会不会有风险?怎样来避免呢?

(P94探究题)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

(归纳)避免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信”缺失带来的损失)

(归纳)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所谓的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

(过渡)市场配置资源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P95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些领域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即使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本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例子,正是市场调节三个弊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而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为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知识,去调查一下我们茶叶市场,了解有关茶叶市场的规则并思考茶产业如何走集约化道路?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6

3.7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

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

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

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2003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

秭归新县城                        巴东新县城

/threegorges/2003-06/11/xin_f7f33cc018ae447b8f20e96be54d1e16_hohb0430.jpg">

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

2003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

从弊上讲,存在的问题是移民和生态问题。三峡水库要淹没了11个县城和2个市,迁移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会被淹没,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怎么办?我国几代专家为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经1983年至1984年的论证之后,1986年至1988年又经各方面40个专业400多位专家的论证,编写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据此分析得出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的结论。又经过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才有了1994年12月14日的正式开工,才有了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的良好局面。(可给学生放有关三峡工程的录像片。)

秦山核电站全景

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营运的原型堆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山麓北側,杭州湾之畔,距上海市和杭州市的公里数分别为126公里和92公里。秦山核电站是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966mw,额定发电功率为300mwe。它是带基本负荷的电站,设计寿命为30年。秦山核电站核蒸气供应系统(一回路)由二个环路组成,其中一个环路与稳压器相接。反应堆堆芯安放121个燃料组件,每个组件由204根装有低浓缩二氧化铀的燃料棒组成。燃料棒的包壳管材料为锆-4合金。含硼水作为中子慢化剂和冷却剂;二回路系统中,汽轮机为饱和蒸汽、凝汽式汽轮机。发电机为三相、两极双水内冷发电机,电压18kv,功率因数0.85,汽轮发电机额定转速为3000rpm,额定功率为300mwe。凝汽器为钛管双流程表面式凝汽器,额定工作压力为4.9kpa(绝对),设计进水温度为18℃。

无论是在我们分析的这件事情中,还是教材上讲的人类对核能的认识,利与弊的客观存在都说明矛盾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的;经过研究和论证,利大于弊,又说明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知识点。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交流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并思考:

(l)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利与弊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什么?利与弊谁是次要方面,为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

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前提:必须是在每一种矛盾中。

既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次要矛盾,即主要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②不平衡性: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教师设疑: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学生把概念混淆,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等等。对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把主要矛盾说成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多,而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成主要矛盾的却很多。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比较: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是另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前者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办,后者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看。

当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很多矛盾,而规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怎样的呢?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l)两者相互排斥

从刚才我们对定义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矛盾的主次方面无论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二者相互排斥表现的第一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

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决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二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复杂事物中包含着许多矛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不是由其它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三方面。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例如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还有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资产优化组合又增强了公有经济的影响力,因而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矛盾的主次方面还是相互依赖的。

(2)两者又相互依赖

①两者相互依存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地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理解这一点时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

②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3、4、5自然段,并依据教材所举事例进行联想,你能用学过的其它有关知识来说明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吗?

(学生阅读、举例,教师总结。)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3.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就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还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拿我们认识形势来说吧,就既要看到成就和光明,又要看到问题与困难,同时必须分清哪是主,哪为次。在__大报告中对我国过去五年工作的分析,就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紧接着又讲到“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

最后总结到“回顾五年的工作,总的看还是改革和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

——在__大报告中的讲话

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同样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2)决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听我讲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说的是《一粒纽扣毁掉一笔投资》:

在我国江南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次,一位从事尖端科技研究的法国友人准备在这里投资。各方人员被热情诚挚地迎进会议室,每个人面前都端端正正摆放着专供记录用的纸和笔,还有赠送的整套精装资料。一位青年接待员面带微笑开始讲解,他一身朝气,头发梳理得很仔细,鲜亮的领带配着浅色西装,给人端庄大方且充满活力的好感。这位接待员很有计划地运用录像、图片和模型,对开发区的规划全貌进行熟练的介绍,讲解结束,接待员彬彬有礼地带领各方人员参观现场和周边环境。当有人为这样够得上专业水准的接待员和介绍方式暗自喝彩的时候,准备投资的法国友人却坦率而干脆地说:“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我们很难来这里投资。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位先生的衬衫袖口掉了一粒纽扣。”

同学们也许认为这太过挑剔了,一粒纽扣竟影响了一笔投资?

但确实是这样,因为在法国友人的眼里,这种场合,一粒纽扣就是一颗螺丝,它会是火箭、飞机或者高速火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如果在它不该忽视的时候被忽视了,后果是灾难性的。法国企业非常重视办公室或者工作场合的服饰,尤其在会见公司客户的时候,必须西装笔挺,领带协调,衬衫平整。人们这样穿着,便进入了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工作起来必然认真负责。因为工作中的穿戴服饰包含着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修养水平,因而这笔投资丢失于如此次要的、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粒纽扣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由于主次方面的可以转化,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活动方式:课堂辩论

西施                                东施

题目:东施效颦不可取?

正方:东施效颦可取。

反方:东施效颦不可取。

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组建正、反两方辩论组,各组推举四位辩手和两位候补辩手。指导学生先期预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各自辩题展开讨论研究,撰写辩论稿。要求用上课本知识。

第二步,学生辩论,教师作为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基本过程如下:

(1)主席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宣布辩论开始,(或用多媒体直接播放该故事)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里说,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经常在众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着眉头。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好看,回去也学着在人面前捂着胸部皱眉头。人家见了却都躲到一边不愿看她。后来有些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2)正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而后反方一辩陈词,时间3分钟。

(3)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5分钟。

(4)反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正方一辩总结陈词,时间3分钟。

第三步,教师(主席)就这次辩论进行点评。

第四步,教师串讲、归纳、总结“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活动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懂得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能力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3)觉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鉴借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提问:学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2页最下面1段,谈谈自己的见解。)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两点论

同学们讨论(略)。

教师分析:我们在学习了矛盾的概念后,懂得了什么是一分为二或两分法,那是指某一个矛盾而言,现在我们学习了复杂事物的矛盾后,对什么是两点论应该有新的认识,正如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什么是重点论

重点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性。正如教材所指出的: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课的学习中,懂得了哪些关于矛盾问题的知识?

同学们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练习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从8个方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经验、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后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属于                                             (  )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主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c.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2.上述看问题的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我们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4.对“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等俗语认识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表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抓重点就是只抓一点

d.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1.c  2.c  3.d   4.a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2)结合本地文化生活的具体事例,全面看待文化中的“喜’’与“忧”。

(3)体会一下本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

(4)搞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撰写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5)结合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打击非法出版物、非法音像市场的意义。

(6)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理解__。

(7)结合地理知识中的文化扩散,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

(8)结合地理知识中的旅游知识,分析旅游文化。

六、【课文】:

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怎样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郑重思考的问题。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龙文》导入,引导学生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的继承性;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案例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三、教学过程:

(一)先请学生快速预习课本P39――41的内容

播放《龙文》视频,请学生结合P39――41的课本知识点找出片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师生对话】

1、吃汤圆,猜灯谜: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汤圆象征团圆

(2)为什么汤圆象征团圆?――因为汤圆形状是圆的,名字中又带有“圆”,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就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团圆的象征。

(3)元宵节吃汤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汉代就开始用点灯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宋朝,距今也比较久远。

(4)为什么那么久远,吃汤圆的习俗还能流传至今,让我们都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这个习俗的)?――爸妈说的。爸妈是怎么知道的?――他们的父母告诉的。

所以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习惯、礼仪、风尚,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具有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

(探究活动)请学生列举除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之外的其他传统习俗,包括西方的传统习俗。

点明本课主题“传统文化”并不是特指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会有他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会以中国为例来上这节课。

2、唱戏(挪进暖阁后,贾府的自养戏班唱戏助兴)

(1)剧中唱的是什么戏种?――昆曲(清朝的大户人家家里都会自养戏班――昆曲班)昆曲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代表作。

(2)昆曲是哪里的地方戏?――江苏昆山的地方戏。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戏?――越剧、绍剧、莲花落、京剧……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戏,只有昆曲被列入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历史悠久,关键是在这么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昆曲的变化最少,保留的传统戏曲特色最多;

昆曲非常好听,传统戏曲讲究唱念做打的功夫,昆曲对这些功夫的要求,舞台呈现效果出色,很多其他戏种的演员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都要学习昆曲,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有很深厚的昆曲功底;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其他戏种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响。

(3)昆曲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形式?――传统文艺

什么是文艺?――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

除了戏曲,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艺?――书法、国画、篆刻、传统文学(如小说《红楼梦》)……

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建筑(视频片段中的贾府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凝固的艺术

(1)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飞檐翘脊、白墙黑瓦、雕梁画栋

还有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送灯谜来的公公从屋外进入屋内跨过的是――门槛(影壁墙、飞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

(2)以前的房子有门就有门槛,门槛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建门槛?――防止不干净的东西进入,门槛被认为是护家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愿望虽美好,但存在着迷信思想。

(3)一般人家有门槛,但是门槛会建得比较低,像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门槛一般都建得比较高,这是为什么?――门槛越高,象征地位越高。因为人在跨过高门槛时,脚抬高,身体前倾,姿态就好象在向屋主人鞠躬行礼一般。

这样的象征意义蕴涵了什么思想?――封建等级观念

4、除了在门槛这个传统建筑特色中蕴涵的传统思想,片段中还体现了什么传统思想?――孝、封建礼教思想等

(提示)吃汤团象征我们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中国人历来喜欢“和”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还特别表演了“和”字的演变;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有一整套与“和”相关的词语,请学生举例(和睦、和平、和谐、家和万事兴等),这体现这什么传统思想?――“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思想: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保留下来,说明传统文化是可以被继承的,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继承性

(二)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同学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归类。

思考:九九重阳的变迁――所以传统文化虽然保留了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说明传统文化还具有什么特点?――相对稳定性。

(三)正是因为有这么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设计的会徽才能那么独特而出色,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但也有些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是封建、落后、腐朽的东西,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包袱,书本P43就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找找哪些传统文化是财富,哪些是包袱?并说明为什么。

简单总结,财富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包袱就是糟粕部分,落后、腐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持和发扬;对于糟粕应该改造或剔除。总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请同学就本堂课学过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文化。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9

教政治班教学的我,感觉压力挺大的。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对我的教学工作作了以下的安排:

一、指导思想上。

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扎实地按学校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着实落实学校教育的以学生为本。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安排以下:

1、认真备课:

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团体备课,在团体讨论备好课后,自己再写一份教学案,在备课过程中,虚心听取师傅及其他教师的意见,多向他们请教。写自己的上课教学案时,尽量写得详细,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发挥自如。

对于备好每一节课,我又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备教材。备课前,首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真正做到全面透彻地掌握好教材的资料,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认真阅读每一课的新课标,掌握、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真谛,从而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

②备学生。备课时,上课前,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知识层次,要按学生的知识层次性与差异性,以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做到上课时问题提问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注重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③备教法。认真贯彻学校的以学生为本,从而做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去探求适合不一样班级,不一样知识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话,运用多媒体及多种教学手段,充分研究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和启发性。做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④备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教外,还有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前,备课时除了备教案、备教法外,还要备学生的学法,这是课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料。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备好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着重注重知识运用本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毕竟,在三维目标当中,过程与方法就是其中一个,可见其重要性了。

⑤写好教学案。长期以来,教师都只写“教案”,只强调教师上课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于现代来说,以前传统的教学已经全部改变。应加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组织课堂,从而做到在教学工作的优化,从而到达学校优的更优,后进生有所提高的目标,做好培优扶差。写好教学案,尽量去提高课堂的效果。

备好教学案后,将教学案认真贯彻到每一堂教学中去,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自觉、有机地渗透德育,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做到、做好教书育人,上课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指导,做到师生互相信任,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贯彻执行学校提倡的“自学、探究、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浓度去自学,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而教师从旁引导、点拨,做到教与练的结合,做到当堂的资料,当堂练习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堂堂清,周周周清,月月清。

3、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

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的,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北朝鲜善的,有哪些地方有待改善的。做到在反思当中去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以便于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学骨干教师。

4、完善自身学习

继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研究教学业务,学习教学资料专业杂志,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自觉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和本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做个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的新教师。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0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但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价值观的含义和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框包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两个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对他人和自己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分析,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

2、通过对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分析和思考,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初步具有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通过例举先进人物的事例,深刻领会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在实践中自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评价任务

1、填写导学案,然后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特征。(评价目标1)

2、通过合作探究,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知道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评价目标2)

3、结合先进人物的事例,归纳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评价目标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为了谁》,在激情的歌声中,教师用相关的歌词和创作背景导入本框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展示学习目标

3、推进课程:

活动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活动二:通过观看视频《寻找最美村官---裴春亮》,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1)裴春亮因为穷离开了家乡,后来,还是因为穷,身价过亿的裴春亮又回到了家乡。他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当他投资20__千万建设裴寨新村时,他的妻子持反对态度,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2)裴春亮想点子、找路子,带领全村人民面向市场发展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等新型农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村头树立的未来五年要干的十件大事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沉甸甸的承诺。说明了他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符合了什么要求?(标准)(分组讨论)

活动三:通过对落水儿童事例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学生写一条勉励自己的人生价值格言。

活动五:跟踪训练

4、教师总结:生活中有五种人:圣人(利人不利己)--好人(利人也利己)--平常人(利己且利人)--坏人(损人为利己)--恶人(损人不利己)。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好人,力争当圣人,坚决不做坏人和恶人。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1

一、指导思想:

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优秀学生,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为追求目标。本备课组将以《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为具体指导,以学科常规为规范,以高质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目标,在年级组的领导下,热情昂扬,认真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全面高质量完成本备课组各项工作。。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面临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任务,时间紧,从开学始有38天时间,要求高,制定了60%的达A目标,任务中,许多学生还有很多知识尚未掌握。下学期,172个同学实现达A目标,人数太少,且班级之间出现不平衡现象。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思想认同。

(1)强化备课组的思想认同,使全组教师统一信念。

(2)保持昂扬向下的舆论导向,要使整个备课组与学校、年级组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如有与新课程理念、我校办学思想不一致的言行,一定要及时教育制止。

(3)要在备课组内形成你追我赶、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才能带动整个备课组的全面提升。

2、加强队伍建设。

(1)备课组长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为其他组员带好头,在备课组内要率先垂范,带动他人,把本备课组打造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有特色的集体。

(2)关心、培养年轻教师。

第一、对年轻教师要包容、要宽容,要有亲和力。

第二、教学下要培养年轻教师。在备课组内组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从备课、写教案、下课、批改作业等基本环节手把手的教,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加强对年青老师的跟踪听课,并及时加以评析,着重指出问题,以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在教学经验下要无私坦诚,把全部经验都传授给他们,关心年轻教师的生活。

(3)全组老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集体备课主备人、组内公开课、导学案、作业等工作下,根据各人的特长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本组的最大合力。

3、加强制度建设。

(1)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听评课工作制度。

(2)制定出各级段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检测、评价形式及衡量标准。要求全组教师以此为教学依据。

4、加强质量建设。

(1)进一步全面推进教学重心前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严格落实学校研讨精神,吸取研讨中关于教学重心前置的经验,进一步大胆深入地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每节课都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笔,用练习题、讨论题等多种方式来巩固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2)编好导学案和作业,提高二者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强化分层教学,注意不同类型的班级分层和同一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分层,用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4)做好堂清、课结、单元梳理和期中、期终复习工作,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5)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方法。

四、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改革,加强学习,明确目标

1、加强对《考试说明》、《教学要求》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方案的变化,关注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变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根据《考试说明》、《教学要求》认真编制好导学案,针对考点重点突破。

3、认真学习领会并保质保量完成市教研室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选修班完成《文化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习,必修班完成专题复习。

(二)抓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发挥集体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目的。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要求人人参与,按时进行,保质保量,杜绝懒汉行为、怠工行为和形式主义,年轻教师必须在自备的基础下参加集体备课最后再复备,教案由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下课。集体备课讨论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重要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导学案的编制,学情差异及应对策略,教学反思。尤其要讨论活动设计,特别是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个别辅导、小结比赛等的安排。等等。

(2)统一教学进度,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统一课堂练习。

(3)了解学生近阶段学习情况,共同解答学生疑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4)交流当前的时政热点,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2、加强听评课工作,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效能

每周听一节组内公开课,进行一次集体评课,备课组内所有老师轮流进行下课,并强化评课研讨工作。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及反思等方面科学、中肯、充分地交流,重点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要求年青教师先听课,后下课。

3、认真组织好导学案预习作业的布置、批改及讲评。组织好测试工作,将单元练、期中练与期末练相结合。通过测验及时查漏补缺,一是可以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诊断,纠正。

(三)努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1、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下,教师要精讲重点、难点,联系热点,强化训练解题能力和方法。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反复练,练反复。

2、强抓默写,落实基础。

政治课具有一般文科的共性,记忆的量较大。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无从谈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下仍然要经常默写,从而落实基础知识。

3、合理使用导学案。

根据不同班级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课堂下主要强化对情境问题的探究和易混易错点、疑难点和主观题的解题训练。

(四)扎实推进分层教学。

1、对于必修班:

目标:确保合格率,提高达A率。

措施:(1)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从思想下重视这门课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严格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降低起点。

(3)适当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巩固。

2、对于选修班:

目标:要确保达B,提高达A率。

措施:(1)强化基础知识落实。课下要坚持默写,对于不过关的学生,一定要通过多次反复

促使其过关。课堂下要精讲,着重讲解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的讲解。

(2)作业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增加。强化听课规范、作业规范、考试规范的训练。努力使他们在基础题下少失分。

(3)对其中一些层次较好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进行个别指导。指导他们自己进行课外钻研。

(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规范学习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方法。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2

1.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

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能力方面

⑴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思维。

⑵综合分析能力:要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怎样进行分析又怎样进行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结论。

觉悟方面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 

⑴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⑵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

1.对教学重点涉及的基本观点采用的方法进行叙述。

2.对教学难点 中第二个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懂得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总结,设悬念。)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是无意识的、完全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和变化。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客观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那么,人类社会究竟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什么是客观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讲授新课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粗读第一节第二框题,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这一框题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出要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谈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下列教学: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页第1自然段,由学生自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点。老师质疑。)

(2)错误理解社会存在的几种观点

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的呢?

(学生阅读第10页第3自然段回答后,教师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人类社会的起源。提炼出哲理,教师归纳。)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因为它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最为紧要,同时,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讲解时抓住三点:第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三,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提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结合阅读课文第11页第3自然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l)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11页最后3个自然段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索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因而受到每一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多媒体显示生产力的客观性图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②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盲目发展生产)

(3)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页第2、3、4自然段:生产关系能否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决定。

多媒体显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

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

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

(引导学生阅读第l2页第3、4自然段,联系历史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马克思这段语录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列图示。

多媒体显示:

__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设疑:既然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不能由人主观随意地选择,那么,为什么又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客观的,不仅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而且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状况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为各阶级共同认可。不同的阶级,集团按照本阶级、集团的利益,主观上总是希望生产关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在主观上就要选择生产关系。中国从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都试图选择一种社会制度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当然,无产阶级也在探索,在选择。

(3)主观选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本国所处的内外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及世界环境,认定中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样是客观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只是体现了主观选择的科学性,体现了主观选择与历史发展客观性的统一,绝不意味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讲过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

(1)世界不是神创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世界不是神创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哲学上关于物质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是本课教学难点 。因为,一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二是学生还不会从物质和意识关系中去规定物质的定义,但由于课程标准对此问题只要求“识记”,所以,老师可作一些浅显的,启发性的讲解:

第一,利用前两框题叙述的内容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而直接引出物质的概念,抓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进行说明,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范畴、物质的表现形式,而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都在我们的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就叫客观实在。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应明确“客观实在”还具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特性。

第三,在讲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之后,要引导同学明确,社会生活中,除了意识现象以外,还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现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终极概念,没有能把它包括在内的属概念,所以,只能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旧教材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现行教材删去了这个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把握,物质定义就是它的内涵,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即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上两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根本特性,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叫做物质。因而我们才说,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故难全”,这说明                 (  )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  )

①生产关系②万有引力规律③政治经济学④法律⑤路线、方针、政策⑥阶级利益⑦中共中央文件⑧电场、磁场

a.①④⑦⑧    b.①②⑥⑧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b.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

c.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而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因素是           (  )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④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__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段话主要说明                  (  )                                                      

a.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的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是客观的

d.“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竞争力的表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课程标准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

教学重点[会考考点]

①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C

②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A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B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C

[高考考点]

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

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

教学难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上课链接和准备上课准备:教材、作业本、笔记本

方法点津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型讲授课授课时数:1h

教学过程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案《《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39;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书记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课堂练习: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文化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但材料又单独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独立的高度强调文化:的作用,结合题目的选择要求--主要说明,便可锁定D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很明显,B、C、D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4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114——117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新学期开始了,为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关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坚持德育科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二、班级基本情况和目标:

整个年级四个教学班是由学校平行分班,各班级相差不是很大。本学期我的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紧接上册的内容,仍然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个中心,有机地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设计了“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气息”、“让生活充满阳光”、“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4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分2课,全书共8课,每课分2框,共16框。形成了一个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结构。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

2.提高青春期烦恼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对心理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愉快、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3.知道情趣有雅俗之分,了解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4.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5.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真正的人。

这就是我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今后还需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高二政治教案2024篇1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财产。

【能力目标】

能够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难点】

辨别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

三、教学方法

案例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思考: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

总结: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客体——钱,患病学生。结果——退钱。这个问题涉及到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公民的合法财产

举例:

(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__,私自带回家;

(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

(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

(4)某市长受贿310000元,视为家产。

思考: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

总结:

(1)根据所有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该归属集体所有,国家所有。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1.提问:同学们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压岁钱呢?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存银行一部分,捐款一部分,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所有权。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使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总结: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重新思考课堂开始的案例:法院为什么判决司机归还王某的钱呢?

回答:司机没有对钱的使用权。

2.多媒体显示:教材图片——小王父亲合法买车卖车的案例。提问:小王的父亲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拥有什么权利?

总结汽车—占有权,驾车送人----使用权,驾车经营----收益权,卖掉-----处分权。

环节三:小结和作业

总结财产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也知道了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课下思考:如果我们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那应该怎么办?

五、板书

六、教学反思

1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