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生物教案

时间: 新华 高二教案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下面是一些高二生物教案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高二生物教案有用。

高二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国家、本地区已经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你对此有何建议?

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从小处入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三、教师总结

生物圈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旦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圈,使得生物圈无法恢复,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也是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好生物圈。

四、课后作业

上完这节课后,你对环境问题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感想?

高二生物教案篇2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从而使。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骤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三、实验结论

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血糖浓度。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四、实验评价

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误区警示】

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

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三.观察现象:

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浓度:mg/ml;时间:天)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四.实验结论: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

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

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

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目标】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方法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结果分析】

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注意事项】

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

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尖子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的进步,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借助教师和优生学培养更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生活习惯,逐步提高学科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自我素质;这个计划是专门制定的、

二、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让学生转变观念,努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3、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

4、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强烈的“抢、帮、超”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以致用、

三、具体实施措施

1、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做一个透彻详细的了解,然后和班主任讨论确定优等生和后进生名单;在确定班上的尖子生和后进生时要谨慎、

2、对自己擅长培养和帮助差生的学生认真学习,每学期做不低于一定量的额外辅导,并做好记录、

3、重点是拔尖训练,重点是辅助差异的改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好学生吃得好,差学生吃得好、充分发挥优生学的优势,让他点名带一个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是引导他们多学多复读,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尤其是在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优生学应该鼓励他们做更多创新的事情、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困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老师帮助学生取得小成功,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

4、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工作中,要积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个体分析和群体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找出学生的优势、劣势、潜在优势、劣势和新的增长点、从发展的角度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安心、

5、在班级内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成立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助小组,设定学习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按部就班的推进容易,也难、

高二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2、课件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二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①观看动画片;

②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讨论。

③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1)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

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

①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

②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

③描述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②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

③展开组内讨论和小组间交流等活动;

④倾听总结,并参与交流。

①学生对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自观察细胞来解决自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

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

高二生物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