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优秀的高二地理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二地理教案篇1
一、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内容多:从目前高考的考纲的要求看高考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学阶段的10本教材即初中的《中国地理》上下册《世界地理》上下册《高中地理》必修123册《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三环境保护、从知识结构看包括了世界和中国的各区域地理和高中的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1)就高二地理学科来说,学科主干知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一方面要注重基础,不要讲得太深和太难,另一方面要突出主干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要大胆地处理教材,要把时间放在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及其应用或者迁移上。
(2)初中地理主要是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着重复习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热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通时结合世界热点地区复习重点地区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在此,该背的就要强求学生背。如世界分区、世界主要8个国家的定位和地理特征以及中国分区地理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在复习中,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超越初中地理的能力要求,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和结合。
(3)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包括读图能力;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在复习是应重点强化提高。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认真挖掘教材。
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三的教学和高考的需要。
高二地理教案篇2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1、教学成绩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大多数同学对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很好,成绩优秀,学习兴趣浓厚。
2、课堂教学情况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3、作业完成情况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主要经验和教训
1、在知识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高二地理教案篇3
本学期我担任年级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
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师德修养,做到依法执教,以爱心关怀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题目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把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39;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
高二地理教案篇4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
高二地理教案篇5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潜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潜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
三、用心认真参加群众备课活动
在每半月定期参加教研组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主要章节的学习上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的方法,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善工作。
四、用心参加温州市地理教育学院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在教研中我学到了新课程实施的好处,方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5个班的教学任务,期中考试成绩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五、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资料,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构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潜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潜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潜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忙学生透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
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潜力
应透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决定。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构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先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资料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艺术学校学校给我带给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了我自信,给了我荣誉,我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高二地理教案篇6
一、本学期教学任务
(1)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2)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例子来学习地理。
二、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城市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共两个班,每个班都有60人以上。因为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进高中前已放弃了一年,基本上每个学生高一地理都是从零开始。
四、科学制定地理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与学生探讨地理在现时生活中得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三、四周学习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五、六、七周学习地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八、九、周学习第三单元一、二节并带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为其中考做准备;第十一、十二周学习第三单元三、四节并分析期中试卷;第十三、十四、周学习第四单元一、二节并复习为月考做准备;第十六、十七、十八周学习第四单元;第十九周总复习,为期末考做准备。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充分挖掘大纲,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地理教学中强化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世纪金榜》),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适当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并补充课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6、针对当前的高考改革,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高二地理教案篇7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转承:既然产业转移的影响会有不利的&39;一面,那么蕲春各方应如何面对呢?
六、课外能力拓展
略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重要知识点:
1.产业转移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答:因为工业化初期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劳动力价格较低。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6.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答:对发达国家而言,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7.在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各环节有什么差异?
答:从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效益低。从全球分布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8.产业转移是如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
答: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高二地理教案篇8
新年伊始,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七年级下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二、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二地理教案篇9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高二地理教案篇10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Index.html>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__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篇11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
问题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第一,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万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沿海,但义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东北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一些城市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如石油开发(大庆、辽河)、化工(辽阳)、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业(伊春、大兴安岭)等。__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6.55%(全国为26.08%)。
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由于流量达十亿元计的边境贸易活动在近年剧烈扩张,云南的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毗邻缅甸,作为改革开放之前的边疆贫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发展。这十年中,该州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9.7%,而云南省仅为13.3%,全国是13.7%。以国民收入为例,全州平均增长率每年达19.6%,云南省仅为12.9%,全国平均为13.4%。国民收入增加,财政税收亦相应有了增长。这十年内,全州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1.7%,而全国仅为8.6%。其奥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长率扩张的边境贸易,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四、问题与对策
问题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__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
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
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高二地理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
(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
(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
(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
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
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
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未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39;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
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
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
(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7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高二地理教案篇13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5、6、7、8四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四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本学期的教学反思与展望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例如在上<<环境问题>>时,借助PPT动画,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将每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高二地理教案篇14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
【答案】B、C
高二地理教案篇15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__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
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小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