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二物理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024高二物理教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2024高二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备课组集体备课达标目标
落实教研组集体研究、集体备课、评课、交流活动,规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中心发言人,促进每位教师的发展和组的整体达标,大考成绩要超过吴县中学,缩小与实验中学的差距。
2、备课组课堂教学达标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突出重点、难点、课堂设计、学法指导,及时交换在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和商量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时间不固定,要有活动记录。每次活动要定中心发言人,定活动主题,切实反思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3、备课组研究目标
做好新课程背景下课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对课型与教学模式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本学期高一重点研究新授课和讲评课。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到学期末组内任课教师每人应至少完成一篇教学论文。
4、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目标
高一注重学生兴趣和基础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以学科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发现培养理科学有余力,学有潜力的学生,为后期理科教学做准备,为后期的物理竞赛做准备。
二、情况分析
1、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一物理备课组共有任课教师4人,其中有三位高级教师,一位一级教师。
2、教材分析
新课程体系在目标、结构、功能、标准、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场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它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而且是挑战——每一位教师将怎样面对这场变革,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走进新课程!
显然,这场改革对于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教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习,深刻反思,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交流的形式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要保证有可讨论的问题和可交流的内容。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明白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等。
3、学生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有11个教学班,其中本地班8个,共301人,新疆班三个。今年的中考位637,较去年有所下降,生源整体水平与近几年相比差别不大。
三、具体措施
1、关于教材处理的措施
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全体老师要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相结合,力求掌握所用教材每个单元在每个模块及每个模块在整个高中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和目标要求。紧紧把握方向,力求提高备课效率。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关于课堂教学设计及组织措施
加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研究。各位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研究,通过自己知识面、人格等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实实在在抓学生学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认真记笔记习惯、认真练习习惯,天天有进步,把学生点滴进步化成分数。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
3、关于作业及试卷处理措施
适量分层布置作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分层后,把握作业的数量和分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练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多写鼓励性评语,每周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学生进行面批(特别书面表达练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困难可以得到针对性的解决,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可以及时修正教学策略和内容。要重视作业批改后的情况记载、及时分析原因,做课堂讲评、查缺补漏。
4、关于学生活动措施
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在面向全体,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下,也要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准确研究学情,制定可行的培优辅差计划,严格实施,注重过程,注重效率,注重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尊重,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前补和课后补相结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与此同时,也要瞄准高考,更大面积培养优生,积蓄力量。
总之,在新的学期里,本备课组全体成员将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去做,力争成为优秀备课组。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⒈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⒉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⒊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流是什么?
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
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
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
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P7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⑴—⑸条。
③教师检查探究结果,然后利用电流表活动挂图再次演示电流表的读数。
④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
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使用说明”和观察教材P73图13—36,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电流表的连接,并画出相应的电流图,教师巡视指导。
⑦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电流表的连接然后进行示范,强调注意事项。观察、讨论、回答观察、回答阅读、思考动手实验观察鼓励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77,开放性作业1—3题。完成练习,矫对答案作业。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3
新课程推行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意识到现在的物理教师决不能再给学生“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及时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也要对教学做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
一、重视实验,尤其是利用生活中的器材所设计的小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的课堂演示实验,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相应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而指导学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饮料瓶、酸奶杯等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或探究某个物理规律,是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和加深印象的好方法。
二、重视物理作业的多元化及时段性。
物理作业是多元化的,有计算型、简答型的练习,有探究实验及实验报告,有资料查询、有调查报告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传统型的习题练习,较忽略探究实验、调查报告等等。这几年的物理中考中有大量的文字表述题,很多老师头痛学生的表述能力太差,其实,这类作业可以说是对症的良方。但这类作业的布置需注意时段性,相应的物理规律学习后,及时的布置这类作业,然后立即让学生口述,对于表达好的表扬,对于差的多鼓励。
三、重视中考的方向和主题,有针对性地教学。
题海训练增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新教材的改革和使用,又加大了题目的深度和广度,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但研究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能源和环保”已成为考查的两大主题。现在教学不能忽略这一点,否则要失掉一部分分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进行高中新课程标准,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与高考衔接的问题;要抓住新课改理念这个纲务因材施教、校本开发这个本;把学生的接受性、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4、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5、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家长逼着来上高中。
2、没有理想的目标,没有动力。
3、有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还没有激发起来,平行班较为普遍。
4、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建立,表现在: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没有认真完成,甚至抄袭。
5、有一些学生很听话,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很低,基础薄弱,经常是说老师讲的能听懂,作业基本不会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三、工作要点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贯彻教研计划。
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培优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备对导学案修改上课。作为校本开发。
抓好本年级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的教学,有针对性培养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真正做到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5
教学预设
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板书: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
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
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
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教材第八章气体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
教学设计特点:突出物理规律形成的感性基础和理性探索的有机结合;通过问题驱动达成教目标的有效实现;重视物理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
石河子第九中学史志芳电话:15299438825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放电现象
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二、雷电和避雷
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的验电球
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突出的位黄.电荷比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比较稀疏)
说明: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会放出电荷,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尖端放电
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金属板M金属板N、两个等高的金属柱A、B,A为尖头、B为圆头,直流电压电源
实验过程:逐渐升高电源电压,观察哪个金属柱先放电。
实验现象:金属柱A先放电
说明: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尖端放电。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同号电荷受到排斥,流人大地,建筑物上留下了异号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强烈放电现象.可能产生雷击。如果建筑物安装了避示针,在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出.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保护建筑物.使其免遭雷击。
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说明:静电在工业和生活中有很重要的用途,有时又会带来很多麻烦,需要防止。
问:在许多场合都可以发现人们应用静电的例子,有哪些例子呢?(①静电除尘②静电喷漆③复印)
问:在许多场合都可以发现人们防止静电的例子?(①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②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③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④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板书设计
一、放电现象
二、雷电和避雷
1、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突出的位黄.电荷比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比较稀疏
2、尖端放电:导体尖锐部位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就特别强.会放出电荷
3、避雷针的原理就是尖端放电
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9
第一,加强对课改师资的培训。
一方面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同时制订新课程的教材教法校本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改研究活动,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培训有关教师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教师的学习、研究、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加强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提倡“向45分钟要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校领导多次在教学会议上强调,课堂教学教师最多上28分钟,多进行师生对话交流。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充分备课、明确目标(见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有效资源,同时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结合老教材一起研究,做到对知识的深垦握。我们坚持在一个星期之前就把课备好。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坚持“百花齐放”,即每个人提出一套实施本课教学的思路,探讨最适合本课的教学。同时坚持“求同存异”,即每个班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个性化”教学,所以我们对于同一堂课的礁有好几个,而且修改的地方也比较多,同时我们在致思路差不多的前提下,对于具体的环节的实施又所不同,真正做到“备学生”。
2、积极探索综合实践课
特别是对综合探究课的实施,我们采取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先创设有关的调查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先对其进行初步把握。同时,在课堂中,共同探讨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过程。对知识、原理的呈现不再都用“灌输式”,主要是通过呈现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在强调掌握基本知识之外,较为注重学生思想素养的提高,通过辩论、分组探讨等形式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成果的乐趣。同时,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效能感增强。
3、及时进行教学思(见思材料)
“让思成为一种习惯”是我校自新课程以来的最显著特征。我们尤其教学思,我们现在已经把思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每上完一节课,都习惯性地思考是否有需要再改进的地方,是否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创设的情境是否是在“作秀”,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思考中完善自己的教学,同时,把对教学的思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共同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在教师的共同探讨中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实现思——交流——再思的模式。在把思内化的过程中,实际也就是我们自身发现不足,努力纠正的方向。当然,我们思的内容很多,对一个教学的环节、一个教学的问题创设等都可以思。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录制自己的上课全过程共同在整个教研组分析等等。总之,思是我们教学的一亮点,也是我们提高的有效途径。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0
在高中新一轮课改中推行的“物理课”,是在新课标的标准下展开的,此项改革旨在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物理,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物理态度和物理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下面,就几年来物理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建议。
一、物理课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1、知识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冲击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老师们普遍反映,物理课是最难教的课,有人甚至将物理课能否推行下去看作是影响课改进程的重要因素。
物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物理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物理观念上理解物理内容”(《物理课程标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物理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老师们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物理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不断扩展和提高,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物理课程。此外,老师们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2、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
原先的`物理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物理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绝大部分高中物理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已经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3、教学资源的缺乏带来的困难
物理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这直接影响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物理课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物理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即便如此,老师们也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改教学的质量,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挫。
二、对物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开设“物理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纵观物理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
物理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建议高中学校在开设物理课的同时,研究开发“物理实践活动课”
首先,设置专门的“物理活动实践课”,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物理精神,经历物理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其中包括物理的精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与体验。
其次,开设“物理活动实践课”能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弥补理论必修课程的不足。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兴趣,并对那些有科技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思维、技能训练,让他们自由选择所爱好的领域去学习、探究,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完善物理课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物理课教学目前处于改革实验阶段,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师资队伍的保障是关键。现在绝大部分学校的物理教师资源都比较紧缺,由于教学内容涉及面相当之广,而目前银川市对物理课教师的培训时间太少且培训时间和方式单一,杯水车薪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自然物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物理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物理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理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让物理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
教学建议
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
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的理解
3、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
4、要求学生知道公式,从而知道电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微观量决定的.在本节的“思考与讨论”中,希望学生能够按照其中的设问自己推导出公式,以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推导有困难,希望教师加以引导.
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2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通量和磁通密度的意义
2、能判断磁通的变化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能过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理解"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的道理
2、知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
3、会利用"产生条件"判定感应电流能否产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地探究新理论的精神
使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如何判断磁通量有无变化
教学难点及难点突破
通过能量守恒、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磁能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讲解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电流表,蹄形磁铁、条形磁铁、铁架台、线圈、螺线管、渭动变阻器、电键、电源、导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计课堂情况随笔
引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重大发现和发明相继问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们刚刚跨过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建议离不开能源,最好的能源就是电能,人类的生产生少,经济建设各方面都离不开电能,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为人类利用电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电法拉第
法拉第在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开始投入到磁生电的探索中,经过十处坚持不懈地努力,1831年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开辟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
本节我们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知识
回顾已有知识:
描述磁场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什么?
一个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B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S,垂直匀强磁场B放置,则B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Ф表示.
(2)公式:Ф=B·S
(3)单位:韦伯(Wb)1Wb=1T·1m2=1V·s
(4)物理意义: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对于同一个平面,当它跟磁场方向垂直时,磁场越强,穿过它的磁感线条数越多,磁通量就越大.当它跟磁场方向平行时,没有磁感线穿过它,则磁通量为零.
注意:当平面跟磁场方向不垂直时,穿过该平面的磁通量等于B与它在磁场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的乘积.即Ф=B·Ssinθ,(θ为平面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如图所示)
引导: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电流的条件
过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穿过电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如果导体和磁场不发生相对运动,而让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现象的物理过程:因为电流所激发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总是正比于电流强度I,即B∝I.电路的闭合或断开控制了电流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变化;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的大小的,电流的变化必将引起闭合电路磁场的变化,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的变化--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课前预习
复习初中的中切割磁感线知识,搜集法拉第的生平资料
同学回答:磁感应强度
实验1:
导体不动;
导体向上、向下运动;
导体向左或向右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概括.
归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用计算机模拟"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看课件产生条件部分)
理解"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含义: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就是导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不平行.
问:导体不动,磁场动,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实验2:
用计算机模拟"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看课件产生条件部分)
注意:条形磁铁插入、拔出时,弯曲的磁感线被切割,电路中有感应电流.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概括:无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场运动,只要导体和磁场之间发生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计课堂情况随笔
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S断开、闭合,滑动变阻器滑动时,穿过闭合电路磁场变化情况:(看课件产生条件部分)
不论是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还是磁场发生变化,实质上都是引起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师生一起分析:电磁感应的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电能的转化过程。
(三)课堂小结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这里关键要注意"闭合"与"变化"两词.就是说在闭合电路中有磁通量穿过但不变化,即使磁场很强,磁通量很大,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然电路不闭合,电流也不可能产生.
(四)布置作业
1.阅读194页阅读材料.
2.将练习一(1)、(2)做在作业上.
3.课下完成其他题目.
综上所述,总结出:
1.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电路必须闭合;
(2)磁通量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因素:
由Ф=B·Ssinθ可知:当
①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
②线圈的面积S发生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之间的夹角θ发生变化.这三种情况都可以引起磁通量发生变化.
举例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2)磁场不变,闭合电路的面积变化:
(3)线圈面积不变,线圈在不均匀磁场中运动;
(4)线圈面积不变,磁场不断变化:
结论: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作业情况反馈
学生对整个线圈在匀强中运动时是否有感应电流的判断题目出错率比较高,说明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____磁通量变化,还不十分理解.
教育教学反思及后记
磁通量部分原想让同学通过自学掌握磁通量的概念,而讲解重点放在磁通量变化大,可是二(4)班的学生课堂自学习惯不好,所以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影响较大,有几个关键点还没完全讲透,就到了下课时间了。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供练习用的胶片
[引言]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欲想知道究竟,请认真学好本章内容。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过渡]什么是物质的量呢?它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认识的对象。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讲解]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长度、温度的单位分别是米和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讲解]课本上列出了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供大家参考。
[稍顿]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的,那么,物质的量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数目是多少呢?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并得出结论。
[板书]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
[投影练习]填空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2.2mol氢分子含个氢原子。
3.1molSO是个硫酸根离子。
[讲解]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投影练习]
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1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1molCO2√
C.1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评价上题,得出结论]
[板书]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投影]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1.204×1024个H,合多少mol?
2.5mol的O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
3.N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总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
[板书]5.
[讲解]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有0.5molO2,0.01molH2SO4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
[投影练习]
1.0.5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板书设计]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的种类。
5.n=
[教学说明]物质的量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应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物质的量的概念,不要希望一节课就能解决概念的全部问题,也不要认为讲明白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实际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本章教学和后续的各章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一杯水
[复习提问]1.1mol物质所含粒子的个数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总个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引入]教师取一杯水,(教案)对同学说:
“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能数得清吗?”
回忆初中有关水分子的知识: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称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
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
“下面,就让我们来导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推导并板书]
[板书]
微观一个C原子一个O原子一个Fe原子
↓扩大6.02×1023↓扩大6.02×102↓扩大6.02×1023
1molC原子1molO原子1molFe原子
↓↓↓
质量0.012kg=12gxgyg
相对原子质量121656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若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学生计算]得出x=16y=56
[问]要是1molNa原子或1molH原子的质量呢?
[学生讨论,得出
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设问]那么,对于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1mol的质量是多少呢?离子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因为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对于离子来讲,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1mol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离子的式量。
[板书]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物质的原子(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投影练习]
1molH2O的质量是g
1molNaCl的质量是g
1molNa+的质量是g
1molS的质量是g
[讲解]由以上我们的分析讨论可知,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比。
[板书]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M单位:g·mol-1或kg·mol-1
表达式:M=
[讲解]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的粒子集体联系起来。
[投影练习]1.Na的摩尔质量
2.NaCl的摩尔质量
3.SO的摩尔质量
(注意单位)
[教师]下面,让我们根据摩尔质量的概念进行计算。
[投影]例1.24.5克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分析]由式子M=可得n=,我们可以通过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出M(H2SO4)=98g·
mol-1,题中给出了H2SO4的质量m(H2SO4)=24.5g
解: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摩尔质量为98g·mol-1。
n(H2SO4)==0.25mol
答:24.5gH2SO4的物质的量是0.25mol。
[练习]1.1.5molH2SO4的质量是,其中含有molO,molH,其质量分别为和。
2.0.01mol某物质的质量为1.08g,此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例2.71gNa2SO4中含有Na+和SO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分析]因Na2SO4是由Na+和SO构成的,1molNa2SO4中含2molNa+和1molSO,只要我们知道了Na2SO4的物质的量,即可求出n(Na+)和n(SO)。
解:Na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摩尔质量为142g·mol-1。
n(Na2SO4)==0.5mol
则Na+的物质的量为1mol,SO的物质的量为0.5mol。
[思考]
[教师拿起一上课时的那杯水]问:已知,我手里拿的这杯水的质量是54克,大家能算出里面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吗?
[n(H2O)==0.3mol
N(H2O)=nNA=3×6.02×1023=1.806×1024个]
[小结]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相同,以g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微观1个C1个O1个Fe
↓扩大6.02×1023倍↓扩大6.02×1023倍↓扩大6.02×1023倍
1molC1molO1molFe
质量0.012kg=12gxy
相对原子质量121656
因为元素原子的质量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比
所以x=16y=56
[结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的(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M
单位:g·mol-1kg·mol-1
表达式:M=m/n
[教学说明]此课时最常出现的问题是有关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关系的推导。这往往是由于初中学习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不甚明了所致。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先复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另外,有关摩尔质量的单位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目标
1.在学生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通过气体摩尔体积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第二课时: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mol任何物质的粒子个数都相等,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那么,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即摩尔体积)又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做桥梁把它计算出来。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还须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学生]还需知道物质的密度!
[教师]请写出质量(m)体积(V)密度(ρ)三者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填写下表。
注:质量与体积栏内的数值由学生填写。
[投影]温度0°C、压强101kPa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并参照课本上的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示意图,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学生讨论]
[结论]1.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的物质,体积不同。
2.在相同状态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3.同样是1mol的物质,气体和固体的体积相差很大。
[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1mol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插图和有关数据,来体会1mol同样物质,当状态不同时,其体积的差异]
[教师]请大家参考课本内容和自己计算所得数据,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
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3.为什么相同外界条件下,1mol固、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而1mol气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却基本相同?
4.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要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学生活动,回答]
[老师总结]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粒子数的多少、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三个因素。
2.当粒子数一定时,固、液态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本身的大小,而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
3.在固态和液态中,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体积的不同,而不同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
4.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说到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外界条件。
[讲述]对于气体来说,我们用得更多的是气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且外界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体积,这给我们测定气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此,我们专门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重点。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讲解]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符号为Vm,表达式为Vm=。
[板书]符号:Vm
表达式:Vm=
单位:L·mol-1
[讲解并板书]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或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22.4L)
[讲解]1.为了研究的方便,科学上把温度为0°C、压强为101kPa规定为标准状态,用S·T·P表示。
2.气体摩尔体积仅仅是针对气体而言。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只与气体的分子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投影练习]判断正误
1.标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L。(×,物质应是气体)
2.1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未指明条件——标况)
3.标况下,1molO2和N2混合气(任意比)的体积约为22.4L。(√,气体体积与分子种类无关)
4.22.4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5.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L。(×,只在标况下)
6.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L。(×,不一定)
思考:同温同压下,如果气体的体积相同则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否也相同呢?所含的分子数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各种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的分子个数也相等。这一结论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发现的,并被许多的科学实验所证实,成为定律,叫阿伏加德罗定律。
[板书]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讲解]由上述定律我们可以推出如下推论:
[板书]同温同压下:
[小结]影响物质的体积的因素有多种,对于气体,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含有相同的体积。为此,引入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约为22.4L·
mol-1。只要同学们正确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涵义,就很容易做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相互换算。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表达式:Vm=
单位:L·mol-1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1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教学说明]本课题立足于师生共同探究和讨论,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很好地理解了气体摩尔体积,但在课下对有关条件特别容易忽略。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注重强调外界条件对气体的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练习]
[投影]1.在标准状况下,2molCO2的体积是多少?44.8LH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它们所含的分子数是否相同?
2.在标准状况下,若两种气体所占体积不同,其原因是()
A.气体性质不同B.气体分子的大小不同
C.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不同D.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同
[引言]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与质量及粒子个数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又学了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大家能否找出这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呢?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并最后归纳]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的量是联系质量和粒子集体的桥梁,也是与气体的体积密切相关的物理理,以此为中心,我们可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
[讲解]根据我们上节课讲过的内容,大家想想在m与V,M与Vm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大家讨论]
[结论]Vm·ρ=MVρ=m
[把上列关系补充在上面所写的关系网中]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熟悉以上各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板书]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投影]例1.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要知道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必须用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这需要气体的物质的量做桥梁。根据我们上面对各量关系的讨论,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n(CO2)==0.05mol
因为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1
所以0.05mol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V(CO2)=n(CO2)Vm=0.05mol×22.4L·mol-1=1.12L
答: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为1.12L。
例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克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学生先思考并计算,教师巡看,然后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分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因此,要求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首先应计算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据M=ρVm可以求出:据M=也可以求出结果。
[解法一]解:在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密度为:
ρ==2.86g·L-1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1
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M=ρVm=2.86g·L-1×22.4L·mol-1=64g·mol-1
即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解法二]解: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n===0.03mol
摩尔质量为:
M===64g·mol-1
即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答: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请大家下去以后考虑该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投影]
[补充思考]现有3.4gH2S和0.1molHBr气体。
(1)不同条件下,哪个分子数较多?
(2)相同条件下,哪个该用较大的容器装?
(3)不同条件下,哪个质量大?大多少?
(4)哪个所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多?多多少?
(5)其中含S和Br各多少克?
[解答](1)条件不同时,例如改变压强或温度,只能改变气体的体积,改变不了分子的数目,因为两者均为0.1mol,所以两者分子数目相等。
(2)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体积相同,所以应用一样的容器装。
(3)不同条件下,只改变聚集状态不改变其质量。0.1molHBr的质量=0.1mol×81g·mol-1=8.1g,比H2S多4.7克。
(4)H2S含的H比HBr多0.1mol。
(5)S为3.2g,Br为8g。
[小结]有关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必须熟悉各量之间的关系,对气体进行的计算,尤其要注意外界条件,对于同一个问题,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解决。
[板书设计]
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说明]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概念较多,而概念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解题的质量,所以,采取边学边练习、边比较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投影]1.已知某1LH2SO4溶液中含有250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
取100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g×37%=37g
n(H2SO4)==0.37mol
V(液)==78.12mL=0.078L
c(H2SO4)==4.8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mol·L-1。
解法二:
取1L溶液来计算
V(液)=1L
m(H2SO4)=V[H2SO4(aq)]·ρ·w=1000mL×1.28g·cm-3×37%=473.6g
n(H2SO4)==4.8mol
c(H2SO4)==4.8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为:()。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c=
[练习]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18.4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w=
[投影]例2.已知75mL2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
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mL2mol·L-1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mol·L-1×0.075L=0.15mol
m(NaOH)=n(NaOH)·M(NaOH)=0.15mol×40g·mol-1=6g
w(NaOH)=×100%=×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教师]根据以上的计算,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学生们完成上述关系后]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设问]溶液在稀释前后,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时所遵循的规则来分析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3.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本题可依据上式进行计算
解:设配制250mL(V1)·1mol·L-1(c1)HCl溶液,需要12mol·L-1(c2)HCl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0.021L=21mL
答: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HCl溶液21mL。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板书设计]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c(浓)·V(浓)=c(稀)·V(稀)
[布置作业]重温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
[教学说明]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由于涉及概念较多,一般学生,特别是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多次相关的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只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有关知识网、包括公式等的整理工作,克服单纯的模仿和套用公式的毛病,才能真正掌握它。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复习]在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固体往往要配成溶液才能使用,浓溶液也常常须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满足需要,有关溶液的配制在初中我们就已学习过,即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请大家回忆有关知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配制200g5%的NaCl溶液,需要哪些实验用品和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学生考虑并回答]
[投影列出答案]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导入]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也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如果我们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容器和步骤是否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样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以配制500mL1mol·L-1的Na2CO3溶液为例来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仪器和步骤。
[讲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首先需要算出溶质和溶液的量。此题需要的原料是Na2CO3和水。
[请同学们计算出所用Na2CO3的质量]
m(Na2CO3)=n(Na2CO3)·M(Na2CO3)=c(Na2CO3)·V[Na2CO3(aq)]·M(Na2CO3)
=0.1mol·L-1×0.5L×106g·mol-1=5.3g
[板书]配制步骤:1.计算
[设问]我们用什么仪器来取用5.3g的Na2CO3呢?
[学生回答]
[板书]仪器
1.天平(含滤纸)2.药匙
[设问]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溶剂即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显然,我们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即我们不能通过用一定量的水和Na2CO3混合来配出所需的Na2CO3溶液。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
[教师]展示500mL的容量瓶
[教师]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请大家回忆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投影]容量瓶的使用
1.容量瓶的体积固定,有不同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使用前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溶液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定温度一致时,所取液体的体积最标准。
4.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cm~2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教师]下面,老师演示配制溶液的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我所用到的仪器和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
[教师和学生一同总结出以下的内容并板书]
[板书]配制步骤
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仪器]3.容量瓶,4.烧杯,5.玻璃棒,6.胶头滴管。
[教师]在熟悉了配制步骤和所用仪器后,请大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为什么要将洗涤后的溶液注入到容量瓶中?
3.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体积)
4.转移溶液时,玻棒为何必须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
5.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充分混合?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在配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若在配制操作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投影]1.称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容量瓶内壁存有水珠。
3.定容时仰视读数。
4.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5.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溶液体积偏小。
7.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
[总结]分析误差时,要根据c=围绕操作行为对n与V的影响来分析。
[思考练习题]若用98%的浓H2SO4(ρ=1.84g·cm-3)配制10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
L-1的溶液,需怎样配制?
[注意]①计算浓H2SO4的体积V
②浓H2SO4的正确稀释方法③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最主要的仪器是容量瓶,其配制步骤与所需仪器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不同的。
[板书设计]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配制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所用仪器:1.天平,2.滤纸,3.药匙,4.容量瓶,5.烧杯,6.玻璃棒,7.胶头滴管。
[教学说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实验之一,除了要掌握正确的配制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外,还要能准确地分析实验误差,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4
一、近况阐发:
高一年级共16班级由6位物理先生任教再加上通用技巧,所以任务很重,他们是中青年结合,所以战斗力很强,他们素质高,业务强所以讲堂都很杰出。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学期教授教化,让学生的物理造诣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进步,同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可以或许适应往后的选科要求。
三、具体步伐:
1、通过讲给与演习,让学生控制基础的知识点。
2、通过日常事例阐发,让学生了解自然,理解自然。
3、通过物理角逐等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授教化计划:
1、学生环境阐发
高一同学,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因此这是一个转折时期,所以必要增强对同学们的入门指导,帮其找到适合的学习措施和培养优越的学校习惯。这届高一新生相对而言比以往的才能要强一点,但良莠不齐现象仍然存在,因此,照样必要多有耐心的去观待。
2、教授教化目标
1)通过高一物理的学习,进步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控制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加速度,打点计时器到使用,整体法、隔离法到机动选取,对物体正确受力阐发等基础的科学素养。
2)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更多的从事科学到探索中去。
3、基础步伐
1)通过讲给与演习,让学生控制基础的知识点。
2)通过日常事例阐发,让学生了解自然,理解自然。
3)通过物理角逐等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5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教学预设
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
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
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
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
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6
从事物理教学多年,感触极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每次的考试成绩低下,讲过多次的题目还是错,甚至刚讲过的题目也做不对,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跟学生谈心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种情况在初中学生中相当普遍。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习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物理教学,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问题
1、课堂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对的题目不听,错的题目不好好听。
(2)课上不积极思考,一味的跟着老师走。
2、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仔细,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题;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是凭着感觉答。
(3)表达能力差:作图不规范,计算题解法不规范,不注重物理表达式的书写。
3、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审题不仔细,粗心大意;
(2)只会写公式,不会写具体的表达式,乱代数据;
(3)表达不清,书写太混乱;
(4)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中学生还未能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教师应在一下几个方面注意对学生强调:
(1)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
(2)图像法解题能力的培养;
(3)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
(4)单位、有效数字、适量、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1)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
学懂的标准是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初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模型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叠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的综
2、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将使研究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应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巩固,把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回顾,如果回顾不出来,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或者问老师。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去发现新的问题。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适量地做些课外辅导练习,以检查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讲一题,懂一题;做一题,会一题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课堂效率,讲究教学方法,做到讲一题,学生会一题;培养学生做一题,会一题的思想,不要炒冷饭,讲了多遍学生也不懂,学生做了多遍也考不出来。
总之,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应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编习题,精讲精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物理成绩。
3、讨论中学生物理反思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7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2024高二物理教案篇18
本学期,高一体育备课组按校长室和教导处及有关要求开展工作,狠抓备课组建设,以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为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课堂效益,为实现学校提出的目标努力奋斗。下面我将对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优良品质。
二、学情分析:
体育课是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学期学校进行体育选项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教师也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高一年级的开设自选项课的项目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三门球、排球共6项目
三、本学期教学达成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启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健身的体育魅力。
2、掌握体育课兴趣内容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3、提高学生小组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互动,自强自信,有良好的表现欲望。
5、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挑战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理论,教育法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提高思辩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外树形象,内修涵养,脚踏实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我校的体育工作更一层楼。
(二)贯彻落实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贯彻落实教学常规,重点抓好“五认真”的落实。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认真辅导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认真考核。同时抓好课前准备和课后教学活动中的常规落实工作。把认真备课和认真上课作为常规的关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2、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要做到: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备课组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组织教学实施的基层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它在教学实践中的组织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益。
(三)规范群体,搞好两操两活动。
1、群体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课间操已成为学校的风景点,因此,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做到全校上下齐管,体育组实干的格局。
(1)制定课间操评比制度和评比细则,有体育教师随机抽查,并把成绩列入班级评优条例。
(2)严格执行课间操进退场的管理,体育教师利用课堂进一步提高课间操的质量。
2、合理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分管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体育组分管群体的教师要全力以赴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3、制定课外体育活动须知、课外体育活动安全制度,合理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轮转表和活动场地。要求班主任到班组织和管理,群体教师巡回辅导。
4、采用班主任签到和班级活动人数统计工作,并把统计数据列入班主任、班级评优条例。
(四)进一步加强备课组建设。
1、备课组是落实教学常规、实施素质教学、深化教学、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层单位。充分认识建设好备课组意义的重要性。
2、抓好队伍建设,树立良好风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倡导以诚相待的优良风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扬人之长,去己之短,团结协助,共同进步。
3、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通过传、、带的渠道,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全面动员,搞好各项体育活动。
1、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和按时写礁、工作计划、认真听课和备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操进行有效管理。(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会、领导等一致到位并进行评比)
2、举办高一年级班级体育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兴趣、高一年级备课组一起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听课、评课等、全体体育教师担任裁判员组织教师进行国庆节、学校田径运动会、元旦体育趣味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