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三教案 >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

时间: 新华 高三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什么样的高三化学教案表格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高三化学教案表格,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

一、教材分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

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1.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

①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

②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

④探究性实验。

利用ц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⑤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

⑥兴趣实验——水上芭蕾

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

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

2.Na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4.性质总结

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

5.用途展示

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网上收集

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

(画面:①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

②秦山核电站,核事业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高中学习方法,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4.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化学实验的安全

一、实验操作规程

(一)遵守实验室规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须按指定座位就坐,不准大声喧哗,不得乱扔纸屑、杂物等,保持室内安静清洁。

2.实验课前,学生要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3.学生实验前要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弄清实验步骤;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做好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4.要节约水电和化学药品,爱护仪器设备。违反操作规程,损坏、拿走公物要按情节轻重和有关规定作相应处理,并记录在册。

5.实验完毕后,要认真整理和清洗仪器,并放回原处;打扫实验室并关好水、电、门、窗,经老师或实验员验收后方可离开。

(二)了解安全措施

1、剧毒药品要单独专柜保存。

2、实验中主要做到五防:a.防爆炸;b.防暴沸;c.防失火;d.防中毒;e.防倒吸。

其具体操作如下:

①点燃可燃气体H2、CO、CH4、C2H2、C2H4等之前先检验纯度,防止不纯气体点燃爆炸。

②H2还原CuO和CO还原Fe2O3等实验,在加热CuO或Fe2O3之前应先通入H2或CO,将实验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后,再加热,防止H2或CO与装置的空气混合受热爆炸。

③制备有毒的Cl2、CO、SO2、H2S、NO、NO2等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尾气应用适当试剂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④若加热方法制取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在收集气体时,先将导管从水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

⑤一些特殊实验,还需加装安全瓶。实验室易燃、易爆、有毒化学试剂应有专人妥善存放。废水、废液应妥善处理。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酸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水冲洗,若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并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用较多有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大量酸洒到桌上,可加适量NaHCO3中和,然后水洗。大量碱洒到桌上,可加适量稀醋酸中和,然后水洗。

(3)液溴、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用酒精擦洗。

(4)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在使用酒精灯时,有几点要注意: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向酒精精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酒精灯冒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④不要碰倒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5)金属钠、钾、镁起火,用沙子盖灭或湿布盖灭。

(6)一般的割伤处理:应保持伤口干净,伤口内有异物应立即取出,然后用酒精棉球清除伤口周围的污物,涂上外伤药物或消炎粉。不要用手触摸伤口或用水冲洗伤口。

(7)温度计水银球碰破,可用硫磺粉覆盖吸收。

(8)误服铜盐、汞盐等重金属盐,可喝豆浆、牛奶或鸡蛋清解毒,再服用泻药MgSO4等。

(9)制备有毒气体(例如Cl2等)可在通风橱中进行。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时的内容﹑方法﹑要求。

2.学会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及科学评价实验方案。

学习过程

一、学习探究活动

阅读课本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是:

(2)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哪些方面入手

(3)设计化学实验时应遵循哪几项要求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包括: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时,应选择安全性好﹑药品易得﹑操作简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方案。

【评价】

1.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原子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O+2NH3======N2+3Cu+2H2O

(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mH2O]的方法进行测定,请用图示所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连接的顺序为(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②列出计算Cu的原子量的表达式:。

③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A.CuO末全部还原的CuB.部份CuO受潮

C.CuO混有CuD.部份CuO还原为Cu2O

(1)如果仍采用上述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

A.mCu和mCuOB.mN2和mH2O

C.mCu和mH2OD.mNH3和mH2O

2.右图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乙醇与氢卤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在烧瓶A中放入一些新制的无水CuSO4粉末,并加入约20mL无水乙醇,锥形瓶B盛放浓盐酸,分液漏斗C和广口瓶D中分别盛浓H2SO4,干燥管F中填满碱石灰,烧杯作水浴噐。

当打开分液漏斗C的活塞后,由于浓H2SO4缓缓流入B中,则D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过几分钟后,无水CuSO粉末由无色变蓝色,此时水浴加热后,将F端逸出的气体点燃,发生特殊的绿色火焰。试回答:

(1)B中逸出的主要气体是原因是。

(2)D广口瓶的作用是;E管的作用是。

(3)F管口点燃的气体是(填化学式),生成其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瓶中无水CuSO4变蓝的原因是。

(5)由A中发生反应的事实,可推断出的结论是__。

针对性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

1.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顺序装入()。

A.水;无水CaCl2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C.浓H2SO4;饱和NaHC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稀H2SO4

2.下列各组溶液,只要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KOH和Al2(SO4)3B.稀H2SO4和NaHCO3

C.CaCl2和Na2CO3D.Ba(OH)2和NaHSO4

3.一瓶Na2SO3已部份氧化,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其纯度,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①称取样品

②用蒸馏水溶解样品

③过滤

④在烘箱中烘干沉淀

⑤向溶液中加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⑥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再用AgNO3溶液检验,不出现沉淀为止

⑦准确称量干燥沉淀的质量

⑧在干燥器中冷却

⑨计算

A.①②③⑥⑤④⑧⑦⑨B.①②⑤③⑥④⑧⑦⑨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D.①②③⑤⑥④⑧⑦⑨

4.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试液滴加BaCl2溶液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结论:试液中一定含有SO42-

点燃通入Ba(OH)2溶液

B:气体气体白色沉淀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

打开瓶盖用沾有浓氨水玻璃棒靠近

C:某溶液冒白雾白烟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是浓硫酸

滴加苯酚溶液

D:某有色溶液紫色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5.限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2S、Na2SO3、Na2CO3、NaAlO2、Na2SO4

五种溶液,应选用()。

A.烧碱溶液B.BaCl2溶液C.氨水D.盐酸

6.欲使CuSO4•5H2O、NH4Cl和SiO2的混合物分开,其必要的操作为()。

A.升华、溶解、过虑、蒸发B.溶解、过虑、蒸发、分液。

C.加热、溶解、过虑、结晶D.溶解、过虑、分馏、结晶

7.现给你提供以下试剂①蒸馏水②铁粉③浓:H2SO4④浓盐酸⑤烧碱⑥浓氨水⑦Cl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从电子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后的废液中回收并制纯净的FeCl3溶液。在方案中需选用上述试剂中的()。

A.①②④⑦B.①③④⑥C.②④⑥⑥⑦D.①④⑥⑦

8.某学生设计了三种制备方案①用KI晶体与浓H3PO4反应制HI②用饱和食盐水制电石气③用纯碱和石灰水制烧碱,可用的方案是()。

A.①B.①③C.②③D.全部

9.设计实验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下列仪器不必罗列在实验通知单中的是()。

A.滴定管B.玻璃棒C.烧杯D.分液漏斗

10.去掉苯酚中混有少量的苯甲酸、应选用的实验方案是()。

A.在混合物中加入盐酸、充分振荡,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B.在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再通入过量CO2使反应完全后,再分液漏斗分离

C.将混合物用蒸馏方法分离

D.在混合物中加入乙醚、充分蒸取苯酚后,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二.填空题

11.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强酸性液体的耐酸性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洗涤沉淀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12.某混合物粉末中含有K+﹑Na+﹑Mg2+﹑Cl-﹑Br--。

(1)将K+﹑Na+﹑Mg2+大致分离,并把Cl-﹑Br-也大致分离开来,有以下的方法和步骤可供选择(有些可以重复使用):①溶于水配成稀溶液;②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③通入足量的CO2;④通入足量的氯水;⑤加入足量浓氨水;⑥过滤;⑦用CCl4萃取。最合理的方法和步骤的顺序依次是(用编号)

(2)分离后剩余的水溶液中所含的主要物质是

(3)如果上述分离过程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是小苏打,要得到干燥的小苏打应采取的最简单的措施

13.为测定碳酸钙纯度(设含杂质SiO2),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方案,请回答每个方案中的问题。

[方案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加入过量盐酸;

(3)收集并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VmL。

问题:如果称量样品时,砝码底部有一处未被实验者发现的残缺,那么测定的碳酸钙的纯度会(偏高、偏低、无影响)

[方案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用cmol/L盐酸VmL(过量)溶解样品;

(3)取溶解后的溶液mL,用C′mol/LNaOH溶液滴定,恰好用去V′mL。

问题1:列出本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名称(除铁架台及附件、烧杯之外)

问题2:加盐酸后是否需要滤出SiO2后再用NaOH滴定(填选项编号)。

A.需要B.不需要C.均可

问题3:碳酸钙纯度计算公式。

[方案I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高温(1000℃)煅烧直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质量为M′g。

问题1:为什么要煅烧至1000℃且“直至质量不再改变”?

问题2:本方案中的“冷却”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方案IV]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加入足量Cmol/L盐酸VmL使之完全溶解;

(3)过滤并取滤液;

(4)在滤液中加入过量C′mol/LNa2CO3溶液V′mL;

(5)将步骤(4)中的沉淀滤出、洗涤、干燥、称重为M′g。

问题1:此方案中不需要的数据是(填选项编号)。

A.C、VB.C′、V′C.M′D.M

问题2:为减少实验误差,必要的操作是(填选项编号)。

A.精确测定Na2CO3溶液体积V′mL

B.精确配制浓度C′mol/LNa2CO3溶液

C.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洗涤也应并入(4)中

D.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质量M′g备用

问题3:步骤(5)中要将沉淀进行洗涤,如果未经洗涤,则测定的碳酸钠纯度将

(偏高、偏低、无影响)。

综上所述,你认为4个方案中,的方案是,其它方案的缺点分别是:

方案IV:沉淀的洗涤、干燥、称量操作过程复杂,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方案;。

方案;。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7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8

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mol﹒L-1

2.表达式:cB=n/V(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2008•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A.3.56mol/LB.5.23mol/LC.4.33mol/L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例2](2008•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mL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mL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100mL3.6mol/LV=20.0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3)见答案。

[答案](1)20.0mL(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9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0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1

一、要集中精力,做好复习工作。

高三是高考前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紧张,在这么关键的时间里,同学们一定要集中精力,做好复习工作。要稳定情绪,抛开其他杂念,全力以赴地迎接高考。

二、要紧跟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按照老师的指导做好每部分的专项复习。

在复习阶段,要跟紧学校教师的复习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每个部分的专项复习,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个知识板块的典型习题。

三、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没有搞懂的知识点,要及时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商讨。问题不过夜,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每复习一个知识点,就牢牢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四、在抓住主干知识,落实基础的前提下,做好成套的练习。

高考的复习,除了要抓住主干知识点,落实基础,也要在此基础上,做些成套的练习。因为理科综合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满分是300分,考察时间是2个半小时。三科时间如何分配,需要不断的练习,按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

1,【实验的复习】

重视对基本实验的复习,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要通过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安全、实验评价等,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学会准确、简练、全面地表述实验现象、结果、过程以及结论。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不要“迷恋”复习资料】

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比盲目做题更重要。

复习是一个学习阶段,将已经学过的各章各节的知识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从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到整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复习固然可以提高能力档次,但是提高还是有一定极限的,学生要量力而行,能使精力、时间发挥的效果,在复习中贯彻拼搏精神,力争更好的效果。

3,【复习时要注意的问题】

各类习题或是各种考试题,无非都是设置一些新情景和条件,要求考生分析解决一些问题。这里所考核的,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从做过的实验中所得到的信息、考卷上所给的信息等等)、处理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调用、筛选、转换、重组)和输出信息(运用文字、符号、方程式、图表等表达方式)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要靠平时训练积累的。

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要善于反思。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善于反思,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作进一步思考,

要讲求规范。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专用名词、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关。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2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

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

1.分散系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淀粉溶液泥水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

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烟、云、雾等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

i.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ii.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

iii.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iv.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0.01mol•L—1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

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

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

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单位是)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气体(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1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数。例如:0℃、1个标准大气压下,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气体的溶解度是没有单位的。

(0℃时,NH3的溶解度是1176;20℃时为702)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外因)。

(1)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还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例1:4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至10℃,另一份加少量CaO并保持温度仍为40℃。这两种情况都不改变的是()

A.Ca(OH)2的溶解度B.溶液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分数D.溶液中Ca2+数目

(2)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如氨水受热逸出氨气);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降低,气体溶解度。(如打开汽水瓶盖即冒气泡。)

例2: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时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冷却到0℃时会放出一些二氧化碳气体

B.20℃,100g水中可溶解34.2gKCl,此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2%

C.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大于弱电解质

D.相同温度下,把水面上的空气换成相同压力的纯氧,100g水中溶入氧气的质量增加

4.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可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知这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也可以看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比较温度相同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3.根据下面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同温度下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

(2)60℃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

(3)60℃时有A物质和B物质的饱和溶液各mg。均降温至20℃,____物质析出晶体多些,剩余溶液____物质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些。

(4)60℃时有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时有____gA物质析出。

(5)30℃时有B物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50g,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则要加入B物质____。

5.相关计算

例4:把一定量20%的某物质的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在冷却到20℃时析出2克溶质,此时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4%,求20℃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5:一定温度下浓度为a%的硝酸钾溶液,将其等分为两份,一份等温蒸发掉10克水,得到0.5克晶体;另一份等温蒸发掉12.5克水,析出1.5克晶体。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A.60克B.50克C.40克D.30克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1、系统的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的种类、性质、转换

2、进一步分析巩固复分解反应条件

3、能熟练鉴别几种物质

重点、难点: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特殊离子的鉴别

考点及考试要求:物质分类中酸、碱、盐相关内容一直是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延伸领域较广,也是中考中占据分值的考点,重点突出较多,难点同样很多,很多学生学习此处内容时较为吃力、需要多总结归纳、强化训练。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气体三者之一)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酸的性质:(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显色

(2)酸+多数金属氧化物=盐+水

(3)酸+碱=盐+水

(4)酸+盐=新酸+新盐

(5)酸+活泼的金属=H2+盐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SO2=Na2SO3+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SO3=Na2SO4+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CO2=CaCO3↓+H2O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HCl=NaCl+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H2O=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Fe=ZnSO4+Fe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HCl=AgCl↓+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H2SO4=BaSO4↓+2HCl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Na2CO3=2NaOH+CaCO3↓有白色沉淀产生

8、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NaCl=AgCl↓+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Na2SO4=2NaCl+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4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5

硫与硫的化合物

考点1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硫有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常温为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等)。

2.化学性质

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Na+S(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Al+S(制取的途径)Fe+S(黑色)

(2)与非金属的反应:S+O2S+H2H2S

(3)与化合物的反应S+6HNO3(浓)

S+2H2SO4(浓)S+NaOH

[特别提醒]: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③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由于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故实验室常用热Ca(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

[例1](1)将mg铁粉和ng硫粉均匀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红热,冷却后加入____Lbmol•L1的盐酸就不再产生气体。若把已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

(2)若把0.1mol铁粉和1.6g硫粉均匀混合后,铺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引燃,完全反应后,将残渣全部放入过量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结果所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明显少于2.24L,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Fe+SFeS,FeS+2HClFeCl2+H2S↑,得Fe~2HCl;又由Fe+2HClFeCl2+H2↑,得Fe~2HCl,即产生气体的总体积和消耗的盐酸的量与硫粉量无关,只由铁的量确定。

设加入bmol•L1盐酸的体积为V,则

×2=V×bmol•L1,得V=L或mL

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22.4L•mol1=0.4mL。

(2)n(S)==0.05mol<0.1mol,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的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L。

【答案】(1)0.4mL

(2)与硫反应的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L

【方法技巧】本题定量考查硫与铁化合及其生成的FeS与酸反应,通过分析,明确一定量的硫与铁的混合物反应后,加盐酸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只与铁粉有关,且与铁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利用此结论解题时需注意反应的条件和环境。

考点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物理性质

相同点:常温下,都是色气体,密度都空气。

不同点:CO2气味,SO2有气味;CO2毒,SO2毒;CO2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1体积气体),SO2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气体);SO2易液化。

2.化学性质

相同点:都是氧化物。

①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酸稳定,只能存在于溶液中CO2+H2OH2CO3;

SO2+H2OH2SO3。

②都能与碱反应,用量比不同,可以生成两种盐。

SO2、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是先生成沉淀,当SO2、CO2过量时又溶解。

Ca(OH)2+SO2CaSO3+SO2+H2O

Ca(OH)2+CO2CaCO3+CO2+H2O

不同点:

①SO2常表现性:2SO2+O22SO3CO2表现性:CO2+C2CO

SO2被高锰酸钾、氯水、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CO2不能。

②SO2具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CO2不能。

③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不同:SO2形成,CO2引起。

[特别提醒]:①能使品红溶液腿色的物质有:SO2、Cl2、O3、H2O2、Na2O2、活性碳等。

②SO2使氯水、溴水、酸性KMnO4溶液腿色,不是由于其漂白性,而是因为其还原性。③干燥的SO2气体无漂白作用。④等物质的量SO2和Cl2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不能使之腿色。原因是SO2和Cl2发生反应生成了无漂白性的盐酸和硫酸。

[例2]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的是()

①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③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④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解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SO2、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如:HCl、HBr、SO2、CO2等);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Cl2、SO2,但Cl2有颜色,褪色后加热又显红色的只有SO2;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只有SO2气体符合。

【答案】C

【规律总结】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通入的气体过量,则沉淀都可消失。所以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SO2和CO2。通常可用以下方法:

①用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O2。

②用氢硫酸,出现浑浊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2H2S+SO22H2O+3S↓

③用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KMnO4+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

④用溴水,使橙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Br2+2H2O+SO22HBr+H2SO4

⑤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H2O+2HNO3+3SO23H2SO4+2NOBa(NO3)2+H2SO4BaSO4↓+2HNO3

⑥用FeCl3溶液,使棕黄色颜色变浅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FeCl3+SO2+2H2OFeCl2+FeSO4+4HCl

考点3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比较项目浓硫酸稀硫酸

氧化性强弱氧化性(S)氧化性(H+)

氧化性的原因

还原产物一般是,可以是硫单质H2

与金属单质的反应在常温下,使铁、铝钝化,因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规律:金属+H2SO4→

能与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加热条件下可以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不能反应

与H2S等还原性物质反应能够反应不能反应

[特别提醒]:①硫酸的性质取决于硫酸的浓度。②98.3%的浓H2SO4密度为1.84g•cm3,比水的密度大;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如将50%的H2SO4溶液和10%的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30%;浓H2SO4或密度小于浓硫酸的溶液被稀释或与浓H2SO4混合时,都是将浓H2SO4沿玻璃棒注入其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散热。

[例3](2008届创博智典联考题)中学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如下图1所示的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该实验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硫气体放出,污染室内空气,严重地损害师生健康.为此某课外小组对此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实验步骤如下:

图1图2

①首先按装置图安装仪器,安装仪器时,在支管胶塞的铁丝构上挂一片品红试纸。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10毫升的浓硫酸,加热(在加热浓硫酸时,将铜片向上提起,铜片先不要伸入浓硫酸中),当加热至沸腾时,把铜片放下,使其完全浸入浓硫酸中,反应即刻发生。等不需要反应时停止加热并将铜片提起,离开浓硫酸,反应就停止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铜片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2)塑料袋作用是:;

(3)为了防止反应结束后留在试管中的气体和塑料袋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可进行的操作是:;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解析]当铜片接触热浓硫酸时,有大量的白雾产生(白雾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小液滴缘故)并沿支管口喷在品红试纸上,使品红试纸的红色开始褪色,而且原来无色硫酸溶液开始变绿,当品红试纸完全褪成白色后,把铜片向上提使其离开浓硫酸溶液,反应马上停止。

【答案】(1)支管口有白雾,试管中出现绿色,品红试纸褪色,铜片部分溶解。

(2)收集多余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在反应后的试管中、塑料袋中加适量的碱吸收SO2气体

SO2+2OHH2O+SO32或SO2+OHHSO3

【规律总结】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由水分子组成的的水蒸气或结晶水。可用作干燥剂,但一般不能干燥碱性和还原性气体。脱水性:将某些化合物中(主要是有机化合物)中H、O两原子按水的组成比2∶1脱去。(浓硫酸可用作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

浓硫酸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先变红(酸性引起),后变黑(脱水性引起);而稀硫酸则只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不能使之变黑或褪色。

考点4溶液中SO42的检验

1.原理:利用Ba2++SO42BaSO4↓(白色),BaSO4盐酸、硝酸的特性。

2.试剂:。

3.检验的误区

干扰检验的离子:Ag+能与SO42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2SO4;Ag+还能与Cl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Cl;SO32、CO32、SiO32、PO43等能与Ba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这些白色沉淀溶于强酸中。

4.检验步骤

①在待测溶液中加入,排除等离子的干扰。注意一般不用稀HNO3,因为稀HNO3能将氧化成而被漏检。

②在排除干扰后的溶液中加入,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则此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特别提醒]:检验SO42的关键是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方能排除干扰离子的误导,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

[例4]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BrB.SO42C.H2SO3D.NH4+

[解析]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褪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3,因H2SO3不稳定,分解产生的SO2可使品红褪色。②加碱后加热,产生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有NH3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4+。③加氯水时溶液显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Br。再加BaCl2有白色不溶于HNO3的沉淀生成,说明此时溶液中含SO42,但可能是原溶液含有的,也可能是氯水氧化H2SO3产生的,故不能确定的为SO42。

【答案】B

【误区警示】SO42检验的误区:

①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CO32、PO43、SO32、Ag+等干扰离子判成SO42,此时上述离子同样会产生BaCO3、Ba3(PO4)2、BaSO3、AgCl的白色沉淀。

②误将Ag+、Pb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断定含SO42。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42而含Ag+或Pb2+也会有同样现象。

因为Ag++ClAgCl↓(白色)Pb2++2ClPbCl2↓(白色)

③误将SO3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42。该错误是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Ba2++

SO32BaSO3↓(白色),3BaSO3+2H++2NO33BaSO4↓(白色)+2NO↑+H2O

再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便错误认定一定含SO42,也同样是落入干扰离子转化为SO42从而生成BaSO4的陷阱中。

参考答案

考点1硫的性质

1.多种淡黄Na2O2、AgBr、黄铁矿、TNT

2.(1)Na2SAl2¬S3Al2S3FeS(2)SO2

(3)H2SO4+6NO2↑+2H2O2SO2↑+2H2ONa2S+Na2SO3+H2O

考点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无大于没有刺激性无有能溶于易溶于

2.酸性不CaSO3↓+H2OCa(HSO3)2CaCO3↓+H2OCa(HCO3)2还原氧化酸雨温室效应

考点3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强弱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离出来的H+SO2硫酸盐+SO2↑+H2O

考点4溶液中SO42的检验

1.不溶于2.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盐酸

4.①稀盐酸Ag+、SO32、CO32、SiO32、PO43SO32-SO42-②氯化钡溶液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6

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Fe2++Cl2=Fe3++2Cl-(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

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用幻灯片)

附: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7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39;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8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19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2、学习特征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现象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学生分析归纳】复分解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10分钟)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高三化学教案表格篇20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1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