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三教案 >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

时间: 新华 高三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写高三地理教案样板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高三地理教案样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农村果园采摘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革命圣地——延安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2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课前预习】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氮氧化合物,NO和NO2

碳氢化合物

氯氟烃化合物

颗粒物

硫氧化物(SO2)

【问题探究】

1、大气污染的定义:

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3.为什么北方城市的&39;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条件?危害和措施?

我国酸雨的地区分布规律?

【归纳总结】

一.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

⑵气象条件:

⑶地形:

二.地方性大气污染事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见课本)

2.成因

3.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措施:

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㈠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________的降水;PH值小于___________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和,分别形成型酸雨和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危害:①

5、我国酸雨类型以为主,原因

6、图2.18,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

【课堂反馈】

1.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读有效率的污染成本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污染成本由_______与__________构成。

(2)为达到最大的利润,企业往往会提高__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___,此时会出现比较高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图中的_____点,此时_______成本与________成本相等,____________最低。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3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

最新考纲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分析解读1.呈现形式:图像取材服务于考查主题,多选用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等图形反映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2.考查内容:试题设计线索明晰,多从“某区域/某类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链条中选取某些节点设置问题;考查内容主题突出,多数试题中包含“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形成原因”的因果关系问题,强调“地”与“理”的融合。3.设问结构:多数试题的设问采用“描述阐释+论证探究”的结构模式(第一步描述阐释:①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概括地理分布变化规律;②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其成因。第二步论证探究:应用性、实践性突出,多为探究性问题,如问题/危害、措施/对策/建议)。4.所选区域以我国为主,意在关注我国灾害多发的国情、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多以小区域微观切入。

第1讲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考点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疑难剖析

1.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是自然的力量引发的,其与自然力量的关系及其灾害损失表现如下所示:

2.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区别

按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类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主导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基本因素致灾因子自然作用人类活动

承灾体人类和人类社会

典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活事故、战争和社会动乱等

3.自然灾害的分类思路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类思路也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分类标准包括种类

按成因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

按表现特征分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按发展过程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

按承灾体的性质分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按损失程度分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等

即时训练1.下表反映了粤、渝、新、晋四省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四种灾害发生的强度(☆号越多,代表灾害强度越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区甲乙丙丁

粤☆☆☆☆☆☆☆

渝☆☆☆☆☆☆☆☆☆

新☆☆☆☆☆☆☆☆

晋☆☆☆☆☆☆☆☆☆☆☆

(1)判断甲、乙、丙、丁四种灾害的名称:

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

(2)酸雨属于自然灾害吗?请说明判断理由。

考点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

疑难剖析

1.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含义归纳如下:

特点含义

突变和渐变双重性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各次自然灾害之间、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自然灾害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自然和社会双重性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难免和可防双重性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目前人类无法改变其进程,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2.自然灾害的规律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规律表现(含义)举例

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时间分布的规律性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存在着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少发生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台风除带来大风外,还会带来暴雨,暴雨易引发洪水和水土流失,暴雨和洪水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又可阻塞河流,破坏堤坝,并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病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即时训练2.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东京2012年1月5日电:日本气象厅汇总了2011年日本全年有感地震的发生次数。同时指出,去年以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地带为中心,各地地震活跃,有感地震共计9723次。

材料二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环太平洋沿海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伤亡。另外,由海啸间接引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对于环境破坏更是无法估计。

材料三罕见地震海啸袭击多国示意图

(1)上述材料中,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是否属于自然灾害,简述理由。

(2)请按不同的分类思路,判断苏门答腊岛附近地震的种类。

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___灾害;按表现特征分属于__________灾害;按发展过程分属于__________灾害

(3)材料二、三中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2011年冬季,新疆出现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的气候特征,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雪、冻害等,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等带来极大的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2010年“北疆降雪分布图”。

从自然地理整体性考虑,分析暴雪融化后,大量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

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

死亡人数0.72万15.1万17.3万74.5万

材料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唐山大地震32年之后最猛烈的一场地震,死亡数万人。

(1)写出孕育下列灾害的地球圈层环境:

火山爆发、地震:______,水灾:______,热带风暴:______。

(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灾害链。

3.2011年11月6日,哥伦比亚首都圣菲波哥大以西278公里的马尼萨莱斯市,因连日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据当地红十字会介绍,本次山体滑坡已吞噬了马尼莱斯市10多座房屋,造成29人死亡,另有20多人失踪。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泥石流、滑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2)此次滑坡造成了哪些危害?

(3)按成因对此次滑坡进行分类。

答案

即时训练

1.(1)酸雨土地荒漠化寒潮水土流失

(2)不属于。酸雨是人类向大气中过量排放酸性气体所致,不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1)属于自然灾害。形成灾害要具备两大基本要素:致灾因子(自然的力量)和承灾体(人类和人类社会)。日本大地震都是由自然界的异变(地壳运动)引发的,都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因而属于自然灾害。

(2)地质突发型次生

(3)危害性、突变型、联系性、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综合演练

1.使河水暴涨,形成洪水灾害;在山区沟谷造成滑坡、泥石流;冲刷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

2.(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2)

3.(1)属于自然灾害,因自然异变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危害。

(2)主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按成因划分属于地质灾害。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4

第三节新加坡教学目的

1.了解新加坡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及居民构成。掌握新加坡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2.通过对新加坡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联系我国国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新加坡的经济特点及发展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东南亚地形图》、《新加坡图》、热带经济作物及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

教学提纲

第三节新加坡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三、花园城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学习新教材

[指导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有一概括的认识。

[教师讲授]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新加坡。

第三节新加坡(板书)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板书)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附近。)位置特点非常突出。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达到26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板书)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授]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阅读思考]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原料,发展了许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阅读课文]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新加坡市政建设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做简单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三、花园城市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从上述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讲授]只有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文理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读考纲,梳理知识。

研究《考试说明》中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说明》。

二、重视课本,狠抓基础,构建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会代数、三角、立几、解析几何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

三、狠抓常规,强化落实与检查精心选题,针对性讲评。

落实“以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认真抓好每周的“一测一练”。“每周一测”、既要注重重点基础知识,出“小,巧,活”的题目;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出有新意的题目,只要能抓住这两点,就是好题。对每次测验和练习,我都坚持认真批改,全面统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做错了的习题进行改错,提高习题课讲评的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四、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心理教育,助长学习成绩。学好数学,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心理方面,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数学,或者以前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现在也一定学不好等,我采用了个别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等,告诉学生只要做好老师上课讲解的,课后加强领会、总结,一定会有进步的,不断关怀、帮助、指导,学生积极性提高,问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

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

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两种作用同时进行,结果相互影响。

【讲授】内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体显示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学生讨论]略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多媒体呈现

1、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2、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

[活动题]答案:

⑴下沉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

⑶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师讲述]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只是对它进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呢?

【讲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

多媒体呈现“风化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多媒体呈现“流水的侵蚀”“风力的侵蚀”“海蚀柱”和“冰斗和角峰”图片[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讲述、过渡]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学生]外力的速度有关

[总结]对,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4、堆积作用

多媒体呈现“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图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特点,学会用简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三山夹两盆”、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是本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形成本区高山、荒漠、山地牧场及绿洲等自然景观。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如何从“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图中获取新疆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及绿洲在干旱地区的作用,并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引导学生思考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问题。

教学方法

读图导学法、因果分析法

教具板图、自绘图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9

一、指导思想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2)的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三、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a、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b、认识质量的概

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c、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e、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f、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a、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b、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c、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第四章声现象

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第五章光现象

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3、措施:

(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

(2)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方案。

(3)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学生自主探究的训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四、教学安排

周次内容

第一周物态变化、温度

第二周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

第三周升华和凝华、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第四周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五周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第六周探究——物质的密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七周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八周运动与静止、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九周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十周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一周准备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和评卷

第十二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十三周乐音、噪声与环保

第十四周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第十五周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

第十六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第十七周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十八周光的折射、物体的颜色

第十九周复习和总结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0

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专题网络】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C.③D.④

[例2](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A.向斜谷地B.背斜谷地C.向斜山岭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B.bC.c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

A.花岗岩——变质作用B.大理岩——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流水侵蚀作用D.丙地丘陵——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砂岩、砾岩、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适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________。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4)如果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________;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东莞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________。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________。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灾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用模拟实验法研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4cm×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__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

(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B图是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近年由于人类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理由是;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形成陆地与海洋、

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堆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二、

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皱背

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

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层地

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

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特别说明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低山丘陵流水侵蚀DCAD

例1答案:(1)B(2)C【变式训练1】(1)B(2)B

例21答案:(1)B(2)C【变式训练2】(1)D(2)C

【专题提升】

1.A2.B3.A4.B5.D6.D7.C8.A9.D10.A11.D12.D13.C14.D15.A

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雨水补给

(2)②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滩涂增速变缓削峰补枯

17.答案:(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4)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①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②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向斜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1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高三地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样去学?尤其是争对我们这样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怎样去教与学?怎样让学生少做无用功,提高学习效率,在未来高考中取得成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将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认真研究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备考,只能是空想。另外地理的知识点很多,没有头绪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争对这个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在高三上学期基本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基本梳理,在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考虑这些学生已有了知识的基本梳理,但是掌握的又不够牢固,为了避免“炒剩饭”,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我们决定在复习中,以专题为主干,而又比专题复习要详细,这样进一步巩固知识,又避免重复复习。

(三)开拓创新,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在回归课本,狠抓“三基”的同时,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同时在练习中补充一些有新意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引申,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四)培优补差,加强辅导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尖子生辅导,精心组织,学生学习得到一定提高。对于后进生,我们一对一耐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辅导,提高学习积极性,寻找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心学生,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2

一、现状分析:

力量薄弱,备课组仅一人。

二、工作目标:

1、努力做到一个特殊有较好的备课组。

2、较好地完成各项常规与材料(计划、教案、学案等编写)。

三、具体措施:

1、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

2、向其他备课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

(1)班级生数多,都在60以上,基础差的学生占的比例大,管理与教学难度大;

(2)高考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态度不够端正,基础年级打下的底子薄。

2、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与上届高三地理班保持相当的层次;

(2)努力目标:争取让地理薄弱生有所提高。

3、基本措施

(1)认真备课,编好用好导学案;精心上课,提高课堂有效率。

(2)耐心辅导,帮助地理薄弱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

(3)多听课,取他山之石,多分析。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3

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案6例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通过案例能够掌握: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阅读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l)?

通过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说明: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西南地区

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目前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阅读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有如下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4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6、虚心学习,多听课,向老教师拜师学艺。

7、集体备课,互相探讨。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共有教学班18个,18个班分为二个层次,8班和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16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相当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做好上下册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工作

高中地理下册是在高中地理上册的基础上进行的,上册地理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高中下册地理的学习。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旧知识逐步复习到位,从而克服上册地理知识不足的问题。

2、科学制定地理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1]、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20日第五单元

3月21日------4月17日第六单元

4月18日------5月15日第七单元

5月16日------6月19日第八单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5人组成,集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单周由何文臣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杨应才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集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

3、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

4、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六、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阶段性目标:

本学期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七、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每周组织好集体备课工作,首先确定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然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说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立教学目标,指出突破难点的方法,科学设置习题。在此基础上,组内成员进行广泛的讨论,作出有益的补充,最后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做到“七备”“四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互相交流,提高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八、收集有效信息,科学处理教材:

教师通过研讨教学大纲和教材,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将知识归纳整理形成体系,将具体的知识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摆脱“题海”,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提高成绩。

九、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范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

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

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

以上是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工作计划,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6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同时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往往是教学改革难以触动领域,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然而这样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学会的也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技能。这种技能既适应不了信息量大、灵活多变的高考形势,更谈不上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了。基于上述情况,我尝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通过如下图四步骤来完成。

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学生分析暴露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教学反思教学相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够有效地暴露学生在主干知识、重要知识点中的缺漏,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又通过规律总结,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高考。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引发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而以近年来高考题型为案例设疑更能够激发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由于近年高考试题不讲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采取专题化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命题的切入口小,纵向挖掘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小专题复习的时候将近年来高考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集合起来统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时候,就把20__年全国卷:

(1)高考36题和20__全国卷

(2)36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二)学生分析,暴露问题高考题型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体的复习课堂中,暴露学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个别提问:让个别希望生起来回来问题,要求回答结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哪些,比如题目中的材料,图表信息,运用的地理原理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分析优劣。

(2)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综合题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允许同桌之间,上下桌之间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现的思维障碍,同时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获得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方面确保纪律,另一方面个别小组,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无从下手,白白的僵持着浪费时间,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深入到讨论中来。

(三)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案例迁移,举一反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

(2)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3)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

(4)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四)教学反思,教学相长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后教师可以自我反思,回忆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存在纰漏,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阶段性地向希望生征询课堂教学意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三地理复习中,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尤其以高考题型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而且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7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接着我再说一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为教学重点。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和知识储备不足,故确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结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图、校园平面图、有经纬网的地图,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吗?你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______是在哪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吗?我听说-的人民广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长安街上花山树海,还有形态各异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亲自瞻仰一下雄伟的-?你想不想踏着古代帝王足迹逛一逛紫禁城?

师:你知道北京在我们的什么方向吗?

师:我们坐火车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车,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的什么方位吗?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首先课件展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接着展示北京地图,首先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我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图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们坐汽车从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个长途客运站吗?

看看木樨园在-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动物园在-的什么方向?

板书:一般定向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课件展示实验中学平面图,我们看到在平面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指向标,我们这时就要按照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了。板书:指向标定向法

首先请请同学判断一下,在此图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学楼在南门的什么方向?操场在南门的什么方向?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接着我们学习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经纬网定向法

①首先复习旧知: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8

【学习目标】

1.了解田纳西河早期开发的方向及产生的后果。

2.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

3.掌握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对策措施。

4.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5.通过学习,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征,提高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综合开发状况。

2.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

【学法指导】

1.学会从教材、网络等各种媒体获得文字、图表、数据等地理信息资料。

2.通过运用有关知识,学会分析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等熟悉流域的开发和治理。

【知识链接】

一、流域的含义及整体性

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密切,它自身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也非常密切,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对河流要进行综合开发。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①________和流域的②__________。

2.河流概况

(1)田纳西河是③__________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2)发源地:④______________的西坡。

(3)注入地: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⑤__________。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⑥________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流⑦________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⑧__________多降水,⑨__________季节降水相对较少。

(3)水系: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缺点——⑩________较大、水量很不稳定。

(4)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______、铁、?______、磷、锌、云母等。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历史时期历史上19世纪后期开发状况开发早,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盛产①______________、马铃薯和蔬菜对资源②____________开发开发后果人口少,开发影响不大③________、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

(1)核心:河流的④______________形式:由TVA负责,以河流的⑤____________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并对流域的⑥______________进行恢复和治理。

(2)内容:⑦____________、航运、发电、提高水质、⑧________、土地利用等。

2.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⑨____________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⑩____________的统一。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流域的含义及整体性

【探究材料】

材料一某流域和水系图

材料二长江宜昌到重庆航道剖面图

长江的径流量是密西西比河的1.7倍,是莱茵河的10倍,但年运输量只相当于密西西比河的1/10,莱茵河的1/5,远没有发挥其“黄金水道”的作用。

1.对流域、分水岭的含义如何理解?

2.流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其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4.如何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

探究点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探究材料】

教材图3.13田纳西河流域示意。

教材图3.14诺克斯维尔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教材图3.15田纳西河在全国航运体系中的地位。

1.田纳西河流向与流域轮廓有何关系?

2.在河流流域中,山地、河流、河谷在开发利用中应各自注意什么问题?

3.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4.田纳西河在美国航运中的地位如何?

5.田纳西河水量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航运条件?

探究点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后果

【探究材料】

材料一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整个流域山清水秀,森林繁茂。

材料二19世纪后期,流域内的森林被大片砍伐,矿山开采破坏了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恶化。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年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5%(1933年)。

1.按时间纵向,归纳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不同后果?

2.归纳19世纪后期,因掠夺式开发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类型、原因及后果。

探究点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探究材料】

材料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历史背景: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核心是:田纳西河的利用与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管理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新任总统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决定实施“新政”。“新政”为扩大内需开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被当作一个试点,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经过多年的实践,从根本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落后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独特而成功的范例为世界所瞩目。

材料二教材图3.18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教材图3.19田纳西河干流的梯级开发示意。

教材图3.22田纳西河流域电站的分布。

1.田纳西河在哪些方面实行了综合开发?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田纳西河梯级开发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有什么影响?

3.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的位置,并分析其特点。

4.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发展火电和核电?

【归纳小结】

【当堂练习】

(2012·安庆期末)“同一条尼罗河,同一盆地,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们的共同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尼罗河流域图”(右图)。

材料2: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尼穆莱以上为上游,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流域干旱频发,生态破坏和水污染也日益突出。

材料3:1929年,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尼罗河水协定》,埃及和苏丹获得90%的尼罗河水使用权。近年来,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利,埃及和苏丹因高度依赖尼罗河水而坚持捍卫历史协定,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

(1)与青尼罗河相比,白尼罗河在支流数量、流域面积、径流季节变化等方面有何特点?

(2)指出尼罗河下游开发利用的重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4)作为一条国际河流,你认为尼罗河流域综合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学习反思】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河流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关于图示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fc属于一级支流,eb属于二级支流

B.bc段河流比eb段海拔高、落差大

C.西电东送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

D.bc段的梯级开发是fc段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

2.该流域内植树造林,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田纳西河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A.扩大耕地面积B.修建水库C.获取炼铜用的木炭D.矿山开采

4.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A.光化学污染B.酸雨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19

地球的运动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_________(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º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º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aº、G--2aº、H--23º26¹aº、I--66º34¹aº、J---90º、K--(90-a)º、L--66º34¹-aº、F--0º】

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三地理教案样板篇20

(一)文化与文化景观

1.文化与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与自然环境

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与地理

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观

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

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

(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

(1)文化与自然

(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

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

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l)文化源地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如中国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们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分布范围不同

5.文化空间扩散和扩散类型

(l)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

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建立扩大海军,提高西欧生活方式,属传染扩散

阿拉伯帝国的发展:阿拉伯商人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欧洲人到阿拉伯学习,将所学知识带回国家,属迁移扩散

文化扩散的意义:是文化扩散的反映,扩大或新产生了文化区

现代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6.宗教与地理

(l)宗教种类及分布

宗教: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过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维发展,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扩散过程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扩散过程分布

-教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先在地中海地区扩散、后向欧洲西部扩散(传染扩散)、又向美洲扩散。狭义的-教就是指新教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随国家的扩张而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地区,教徒称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北传佛教早期几乎都是迁移扩散,分为北传和南传两大分支,即大乘(北传)佛教和小乘(南传)两个教派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3)宗教文化景观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观、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观:中国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墙

7.身边的文化和地理

(1)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主要观察其语言、宗教、艺术形式、经济类型、生活习俗等

(2)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扩散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发展。

1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