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历史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如何撰写优秀的高三教案历史?这里分享一些高三教案历史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高三教案历史篇1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三教案历史篇2
第六节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第1款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2条
第1节第1款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第1款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第1节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三教案历史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伽利略、牛顿在力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和经典力学创立的标志;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对量子论诞生与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通过对经典力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分析,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比分析经典力学与相对论、量子论的差异,认识相对论、量子论与经典力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以来物理学对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2.难点:不同阶段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第一目“经典力学”
A(1):伽利略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注意阅读“前言”、“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观察;
发现:物理学: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
天文学: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伽利略的努力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伽利略、开普勒与潮汐理论。
红衣主教贝拉明1615年发表声明,称哥白尼学说不成立,除非“有物理证据证明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伽利略认为他的潮汐理论足可证明地球运动。这个理论十分重要,以至于他最开始将著作命名为《关于海洋潮汐与流动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f潮汐的字眼最终因为宗教法庭的指令而被删除。
伽利略认为,由于地球围绕轴心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表面运动的加速减速引发海水潮汐式前后涌动。1616年,他将第一份有关潮汐的文献整理出来,交给了红衣主教奥斯尼。他的理论第一次涉及了海底大陆架的形状尺度,以及潮汐的时刻等。例如,他正确地推算出亚德里亚海中途的波浪相对于到达海岸的最后一波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潮汐形成的总体角度来看,伽利略的理论并不成立。
如果理论成立了,那么每天只能出现一次涨潮。伽利略与他的同事们注意到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因为在威尼斯每天会涨潮两次,时间间隔为12小时。伽利略认为这种反常现象不过是因为海洋形状,深度及其它的问题导致的,不值得一提。对于他这种观点是不靠谱的论断,爱因斯坦则表示伽利略只是急于给出地球运动的物理证明,构造出了这种“引人入胜的观点”并自己全盘接受了。伽利略否定了当时开普勒的观点,即月球导致潮汐运动,而后者的观点袭承了托勒密法之书中占星传统。他也拒接接受开普勒关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观点,认为圆形轨道才是“完美”的。
A(2):经典力学出现的标志是什么?其创立具备了那些社会条件?
【2组学生板演预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社会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
科学家勇于的探索精神。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3):经典力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的创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1组学生板演预测】基本特征: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集中解释自然界宏观运动;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影响: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实践上,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但仅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物理学问题。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经典力学发展史:
古希腊的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可能是最早提出“万有之本,必涵其因”论点,以及用抽象的哲理尝试敲解大自然奥秘的思想家。当然,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许多仍旧存留下来的思想是蛮有道理的,但并没有无懈可击的数学理论与对照实验来阐明和证实。而这些方法乃现代科学,如经典力学,能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开普勒是第一位要求用因果关系来诠释星体运动的科学家。他从第谷o布拉赫对火星的天文观测资料里发现了火星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与中世纪思维的切割大约发生在西元1600年。差不多于同时,伽利略用抽象的数学定律来解释质点运动。传说他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不同质量的球来试验它们是否同时落地。虽然这传说很可能不实,但他确实做过斜面上滚球的数量实验;他的加速运动论显然是由这些结果推导出的,而且成为了经典力学上的基石。
牛顿和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同仁,除了惠更斯著名的例外,都认为经典力学应可以诠释所有大自然显示的现象,包括用其分支,几何光学,来解释光波。甚至于当他发现了牛顿环(一个光波干涉现象),牛顿仍然使用自己的光微粒学说来解释。
十九世纪后期,尖端的理论与实验挖掘出许多扑朔迷离的难题。经典力学与热力学的连结导至出经典统计力学的吉布斯佯谬(熵混合不连续特性)。在原子物理的领域,原子辐射呈现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众位大师尽心竭力研究这些难题,引导发展出现代的量子力学。同样的,因为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在坐标变换时的互相矛盾,终就创发出惊世的相对论。
自二十世纪末后,不再能虎山独行的经典力学,已与经典电磁学被牢牢的嵌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里面,成为在非相对论性和非量子力学性的极限,研究质点的学问。
2.阅读教材第二目“相对论的创立”
A(1):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创立相对论(请注意阅读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6组学生板演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经典力学遭遇困境与挑战: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创立有何历史影响(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综合思考)?
【5组学生板演预测】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上的,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时间和空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状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影响: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相对论的影响:
联合国大会已把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这是联合国首次为一个学科确定的全球规模的纪念活动。
运动中的尺子会缩短:相对论的研究对象是超越人们日常经验的高速运动世界和广阔的宇宙。狭义相对论认为,运动中的尺子会缩短。人们平时处在低速运动中当然不可能觉察,但如果以每秒26万公里的速度运动时,一米的尺子就会缩成半米。狭义相对论表明,高速旅行会使时间变慢。假定将来人们能制造一艘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星系,来回的旅程仅仅几年(按飞船上的时间),但在此期间地球上已过去了几千年。
1915年,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发展成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认为,没有物质的时空是平坦的,有物质存在的时空就变得弯曲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因物质的存在而被拉伸或挤压。一个直观的比喻是,水平抻开的一块布应该是平坦的,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后,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星球上的“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根据广义相对论,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证明,假如星体质量聚集到一个足够小的球状区域里,引力的强烈挤压会使那个天体的密度无限增大,然后产生灾难性的坍塌,使那里的时空变得无限弯曲,这就是人们常听说的黑洞。
理论催生原子弹: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39年,科学家找到了通过裂变把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巨大原子能的中子链式反应,进而制造了原子弹,后来又利用核聚变发明了氢弹。而可以控制反应剧烈程度的核反应堆的和平利用,比如核电站、可控核反应堆供暖系统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依赖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指出:传统的时间概念只能在简单的条件下才能确定,当多种因素暂时联系起来的时候,传统的计时方法就失去作用。全球定位卫星发出的信号,由于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时空无法和地面同步,只有根据卫星和地面的原子钟不断调整时间,才能保证定位系统的精确。
1976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个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1/10微秒。他们认为,为了在未来时光中旅行,就需要利用那些强度远高于地球重力的引力场,比如中子星引力场。如果让飞船到达一颗中子星上,就会在未来的时光中迈出一大步。
3.阅读教材第三目“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A(1):请简述量子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请注意阅读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4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经典力学遭遇困境与挑战: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等。
发展过程: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量子论的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组学生板演预测】影响: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步,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量子论与相对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通过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的学习,你有何认识?
材料: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通常是具有良心的智识者。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痛心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爱因斯坦就核武器问题的懊悔,代表了人类良知的高度,是人类良心发出的最强音。
【2组学生板演预测】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C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人类、社会及世界的发展;D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奠基:创立实验和观察科研方法;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建立:标志是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主要内容是物体机械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海王星的发现证明了牛顿理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3.经典力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科学家勇于的探索精神。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创立条件:过去的物理学以牛顿理论为基础,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19世纪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发现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
2.主要内容:狭义相对论——打破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深化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3.历史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三、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
1.历史背景:19c末20c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2.诞生标志: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
3.发展状况: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4.历史意义: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步,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量子论与相对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检测反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尔夫、伯恩斯等人合著的《世界文明史》这样写道:“17和18世纪的文化进步并不特别神秘……这一时代的思想进步的渊源是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历史上主要的经济和文化运动所产生的一些因素。”
(1)列举17—18世纪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至少三项)。
【3组学生板演预测】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胡克等创立细胞学说,瓦特新型蒸汽机改良成功。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17—18世纪的欧洲还发生了哪些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
【4组学生板演预测】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时代的思想进步的原因。
【5组学生板演预测】思想进步根源于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发展;此外,文艺复兴以后理性精神得到弘扬,宗教改革冲破了神学的禁锢,科学的迅速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工业革命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进步思想的出现。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强调两点:第一,经典力学与相对论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运动与时空之间关系的区别,经典力学强调绝对时空观,而相对论则强调相对时空观。第二,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经典力学,而是将经典力学作为一种特例,包含在相对论之中,是经典力学的发展。
课后习题
1、1609年8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某位科学家正在向威尼斯当时的统治者展示他的天文望远镜,而正是从这时开始,天文学进入了望远镜时代。400年后的2009年,这架望远镜被英国科学家评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望远镜”。当时这位科学家通过望远镜()
A.发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
B.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C.确立了经典力学的体系
D.第一次发现了“海王星”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可判断出相关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许多用肉眼看不见的星体,从而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答案:B
2、某班同学在制作《近代物理学的成就》手抄报时,画了右面一幅漫画。他要表达的是()
A.伽利略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在自然现象启发下开始研究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D.世界上任何科学规律及定律的发现都是偶然的
解析: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开始研究并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任何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建立在科学家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答案:B
3、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A、C、D三项都不符合对哥白尼学说的描述,哥白尼的学说当时还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也没有直接运用于生产,推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哥白尼的日心说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科学的。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提出了对自然的新认识,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4、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解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绘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答案:B
高三教案历史篇4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事例1:教师可先展示课前提示中《海尔大厦》照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的有关部分:2002年中国的海尔集团在美国纽约设立了北美总部。
事例2:当前全球笔记本电脑的95%都是由中国人研发和生产的,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都与国际品牌达到同一水平。从中国走出去的联想,华硕和神舟正逐步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角。
事例3: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事例4:1905年,瑞士人亨利。内斯特莱创办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浓缩奶公司合并,把厂房开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内斯特莱恐怕不会想到,半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如今,人们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进购物车时,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浓香,而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采撷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事例5:教材小字第二段:有关美国波音公司的例子。
这些都说明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今天来学习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讲授:(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的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如何?见书上。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进一步阐述: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实际上,它就悄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20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利环境)。
3.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4.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见书上。共三点。(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在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扮演着主角的是跨国公司。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举出你身边体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特点的典型事例(请列举你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饮食方面:肯德基,麦当劳(快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饮料)等饮食行业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其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另外,家用方面,LG(英语简称缩写)家电系列,吉列系列等。
跨国公司中,有传统产业的,也有新兴产业的,以从事高科技研发为主业公司有: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
中国的跨国公司:海尔,深圳康佳集团、广东TCL集团、中石油、中石化、金城集团、隆鑫等。这上结企业同国际上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阅读书中小字。
书中动脑筋:1.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双方可以通过南北对话进行经济合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经济共同发展。(见教参)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阅读书中相关内容)。
高三教案历史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认识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角度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全面认识到科技进步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与问题(如下):
引入:本组图片反映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成果,这些科技发明,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改良蒸汽机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了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就是动力问题。这一时期的动力主要是水力。水力他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要用水力那工厂就得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地。还要受季节的限制。这些地区交通不方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动力问题就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的动力。所以工业革命使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
原因条件: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②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③科学技术为生产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那在瓦特蒸汽机出现之前有什么蒸汽机?结合导言部分。主要用用来干什么的?矿山抽水。没能在各个生产部门都使用。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在纽可门蒸汽机的基础上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装冷凝器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大大减少热量的浪费。效率增长,是纽可门蒸汽机的三倍。但是同纽可门蒸汽机一样,还是不能驱动工厂里的机器。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瓦特对蒸汽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2.蒸汽机的应用推广
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蓄力、风力、水力为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工作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他研制的蒸汽机除了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接下来来看看它所产生的影响。
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
[合作探究]蒸汽机时代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总结:首先是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万能蒸汽机出来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
第二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动力问题,使得大量的机器使用成为了可能。以前是手工作坊的时候可能不需要很多人,但现在是大工厂了,会需要很多劳动力,人们就不仅仅在家种自己的那几亩地,有人就选择去工厂打工。蒸汽机出现以后,蒸汽轮船,蒸汽火车也相继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而且以前手工作坊的时候,人们以前的工作环境是手工作坊,而现在变成了工厂。以前可能还要拿着活回家去干,但现在都在工厂里完成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改变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也逐渐形成。什么叫社会化大生产?比如现在做一件衣服。衣服需要什么?扣子,线、布料等等,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是一个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都是各有各的流水线,这就叫社会化大生产。不再像以前,做一件衣服,可能要自己每一样都得去生产完后才做衣服。
第三点形成许多工业城市。现在的工厂不再受动力的限制,只要有煤的地方就可以建厂。什么地方有煤,建的场就会多,在这些地方就形成了工业城市。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就是工业城市。英法美等也变成了工业化国家。
第四点,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美国人富尔顿蒸汽轮船,以及史帝芬孙发明了蒸汽汽车。可能以前从伦敦来中国得花上几年的时间,但现在就需要半年就够了。如果没有车,大家从这到遵义得花多长时间?有车了就不一样了,三个小时就到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交通工具,我们就不觉得遵义离我们有多远了,什么时候想去想回就容易了许多。正因为有了交通工具,使得世界各个地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
教师讲述:(1)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
(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依据)
(3)科学家们对电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蒸汽机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科学家对电的研究也在进行。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2.电力的广泛运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了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A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发电机的完善,可以发很多电)
B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这样,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人、更方便的动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蒸汽动力时是哪有煤就在哪建工厂,而现在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C电力的优势(电力本身也有自己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
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我们也把它叫第二次工业革命。
3.影响:
【合作探究】“电气时代”又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老师概括并解释: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点工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工业革命使国家强大了,就有能力去对其他国家侵略了。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点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点,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厂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让学生讲)当然电气时代也有它不良的影响。比如对环境的污染
【合作探究】两次工业革命特点之比较:
(1)相同点
①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③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④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2)不同点
①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②产业结构侧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③广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那我们刚学习了电气时代和蒸汽时代,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叫什么时代?信息时代。
人类是怎么样进入信息时代的呢?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末,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呢?由学生讲。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互联网又对咱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积极:
B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D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
消极:A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B容易造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侵袭社会;
C色情和虚假信息泛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本课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