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三教案 >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高三教案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高三地理教案设计吗?这里为大家分享高三地理教案设计,快来学习吧!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接着我再说一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为教学重点。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和知识储备不足,故确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结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图、校园平面图、有经纬网的地图,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吗?你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______是在哪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吗?我听说-的人民广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长安街上花山树海,还有形态各异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亲自瞻仰一下雄伟的-?你想不想踏着古代帝王足迹逛一逛紫禁城?

师:你知道北京在我们的什么方向吗?

师:我们坐火车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车,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的什么方位吗?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首先课件展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接着展示北京地图,首先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我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图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们坐汽车从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个长途客运站吗?

看看木樨园在-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动物园在-的什么方向?

板书:一般定向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课件展示实验中学平面图,我们看到在平面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指向标,我们这时就要按照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了。板书:指向标定向法

首先请请同学判断一下,在此图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学楼在南门的什么方向?操场在南门的什么方向?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接着我们学习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经纬网定向法

①首先复习旧知: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3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难点: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是罗素追求的人类社会各人群、各种族及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共存、交流与和谐相处。但今天,我们追求参差多态的现实可能更多地转移到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目前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消极影响,地球物种灭绝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正愈演愈烈。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提问:物种灭绝和物种濒危是否是一回事?

点拨:物种灭绝和物种濒危的区别是它们分别处于某一特定物种走向消亡过程的不同阶段。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对象是濒危物种而不是已灭绝的物种。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物种灭绝的例子?

举例:(1)两亿四千五百万年以前,所有动物的95%,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全部灰飞烟灭,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恐怖的物种灭绝事件。

(2)《美国国家地理》发表文章指出在过去600年中,至少有4.4万种昆虫从地球上销声匿迹,更令人吃惊的是,大量昆虫灭亡这一趋势将逐年恶化,预计在未来50年里,可能会有数十万种昆虫走向灭绝之路。

提问:物种灭绝仅仅是一种偶然的不幸事件吗?

点拨:答案是否定的。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7最后两自然段和课本P108页阅读材料,从而认识到:物种灭绝不是一种偶然的事件。提示学生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2、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提问:那么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过渡:虽然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当代人们对现今世界上动植物物种的消失速率越来越感到担心。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口数量与物种灭绝数量的相关性:

读图4.13,分析下列问题:

(1).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

(2).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

(3).世界人口和物种灭绝数量变化有怎样的相关性?

(4).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点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2、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关系:

提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有什么不同?

点拨:人类早期狩猎和采集加剧物种灭绝,现今则是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3、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

读课本P109页案例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补充材料:

每小时一个物种灭绝地球贴上死亡标签

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经历了千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就在一个小时内终结了它坚强的物种进化史。这只是野生动物被人类赶向灭绝之路的一个缩影。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发展的历史。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

人的速度减少。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种。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和139全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16世纪以来,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约150种,兽类95种,两栖及爬行类约80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类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走私的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成为仅次于军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1只训练有素的猎隼价值5000到20000美元;1只鹦鹉约值4000到40000美元;1公斤麝香价值50000美元;1条藏羚羊绒围巾价值35000美元;1株兰花的价格也可高达2000美元;1株大烛台仙人掌竟可达7000美元。这一切的货币规模至少达到60多亿美元。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4

高考命题的趋向更加注意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不强;自然地理难点知识理解困难;文字表述不准确、规范等问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应关注

①紧扣考试说明,运用“图导法”全面系统地复习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扎实知识体系,考试才有“源”和“本”。

②有针对性地做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不搞题海战术。

二、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史地班1个26人,物地班2个52人。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好,但大多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属于中后学生多,前头学生少的情况。

2.普遍存在对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特别是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读图综合题却无丛下手。

三、本学期复习总体思路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学期进行第一轮复习——抓基础落实图

1、抓住重点骨干知识,突破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复习过程中不留盲点,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2、重视主干知识,训练掌握出现率高的知识点。

3、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4、教学研究上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必然会对高考模式和高考内容产生影响。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会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要求同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备课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生产、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学生时间很宝贵,只有科学有效的安排好课堂,才能减少浪费。因此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另外,近年来江苏省地理高考命题强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难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备课组教师及教研组的老师都要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作为教学与复习的参考。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5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图2.2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作用

位置净化物质净化过程

上层

中层

底层

【问题探究1】

导入新课: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

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

2.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

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图2.1天然水的净化作用的机理

①②③

2、水体的自净能力与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有关,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问题探究2】

1.日本水俣病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发生过程是什么?产生的危害?

2.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其污染物和污染源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进一步思考如何治理太湖蓝藻事件?

3.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怎样清除石油污染?

4.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5.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

【归纳总结】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

2.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措施:

3.清除石油污染措施:

4.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课堂反馈】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

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

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两种作用同时进行,结果相互影响。

【讲授】内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体显示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学生讨论]略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多媒体呈现

1、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2、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

[活动题]答案:

⑴下沉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

⑶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师讲述]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只是对它进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呢?

【讲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

多媒体呈现“风化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多媒体呈现“流水的侵蚀”“风力的侵蚀”“海蚀柱”和“冰斗和角峰”图片[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讲述、过渡]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学生]外力的速度有关

[总结]对,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4、堆积作用

多媒体呈现“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图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7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回顾: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概况: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依次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省市;经过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等;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4、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③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缓解沿线地区因能源问题而造成的环境压力

二、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考题选讲:

[20__年高考福建文综]图2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B.ⅡC.ⅢD.Ⅳ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认真读图,联系我国三大地带能源生产和分布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第1题,长期以来,我国中部地区是能源生产集中分布地区,如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黑龙江的石油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产量远大于消费量,因而自给率高,但近些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能源得到大力开发,加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能源消费量小,因此能源的自给率超过中部地区,因而可以判断出曲线Ⅰ代表中部地带,曲线Ⅲ代表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能源不能自给,其自给率低,故曲线Ⅳ代表东部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能源的消费量迅速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自给率不断下降,因此曲线Ⅱ代表全国。第2题,结合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知,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天然气和水电可以大量输往东部地带。

答案1.C2.D

[20__年高考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图13表示上海市20__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1)图中甲地为(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7分)

(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12分)

(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11分)

【解析】

图中甲地位于上海市中心,交通便利,土地租金高,从图中可知甲地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再根据提示从功能区来分析,图中甲地为商业区。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8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

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39;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9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3”第五章内容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公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以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学会分析鐡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总计分析图表方案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自行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见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授归纳、启发诱导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引出南方煤炭资源不足,从北方调来)如果让大家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视频内容,你会用哪些关键词?(请一位同学)南方雪灾,煤炭告急,北煤南运。过渡:为什么南方发生雪灾,要从北方调煤,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展示PPT,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板书)为什么要把资源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板书)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我们先来看两张地图,完成学案问题一:我国煤碳资源分布图、我国石油资源分布图、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完成(1)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完成(2)。找学生完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问题一)

⑴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什么?

分布不均: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⑵我国特大城市分布是什么特点?

东部特大城市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西部特大城市分布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

教师总结:必要性,过渡:根据这两张图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在区域间不具有流动性。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资源短缺。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经不平衡。要达到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平衡,就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师:我国为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有哪些?

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会的一项地理能力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板书:西气东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西气东输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学生:管道运输)我们一起来看三张管道运输的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给大家3分钟时间根据课本82页图5.1,完成学案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前三项内容。(找两个学生完成)

1.基础: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三角、珠三角

3.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线路

=1GB3①起点新疆轮南,终点上海。

=2GB3②经过省区: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安徽、河南、江苏、上海。

③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起点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终点广州全长,2012年全线贯通。

过渡:(展示PPT西气东输路线图)(师)西气东输管道路程长,穿过的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而且多次穿过河流、山脉,工程难度大。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多,国家为什么还要投资修建这项工程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板书:原因)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1---3段和图5.2完成学案上的表格1。(1—2分钟)

下面我请一们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

地区城市分布经济水平能源消耗量能源产量煤油气消费地东部地区密集发达多少较多少生产地西部地区稀疏欠发达少多少多

能源消耗量的多少你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根据5.2第一张图,可以看到东部占48.7%,西部占19.1%,所以东部消耗少非常多,西部消耗非常少。)天然气产量你是如何确定的?(学生:略)通过填表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地和消费地差异大(板书: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差异大)。

过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怎么样的?哪种能源消费最多呢?

展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问题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是什么?

(学生:煤炭)

问题2:为什么煤炭消费所占比例最大?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0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专题复习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专题网络】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

.(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

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

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⑤C.③D.④

[例2](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

A.向斜谷地B.背斜谷地C.向斜山岭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A.aB.bC.cD.d

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

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

A.花岗岩——变质作用B.大理岩——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流水侵蚀作用D.丙地丘陵——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砂岩、砾岩、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适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________。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4)如果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________;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东莞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________。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________。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灾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用模拟实验法研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4cm×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______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

(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B图是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近年由于人类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图上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理由是;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形成陆地与海洋、

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对地表进行破坏,

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堆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二、

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皱背

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

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层地

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

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特别说明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低山丘陵流水侵蚀DCAD

例1答案:(1)B(2)C【变式训练1】(1)B(2)B

例21答案:(1)B(2)C【变式训练2】(1)D(2)C

【专题提升】

1.A2.B3.A4.B5.D6.D7.C8.A9.D10.A11.D12.D13.C14.D15.A

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雨水补给

(2)②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滩涂增速变缓削峰补枯

17.答案:(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4)

典型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①雅丹地貌风力侵蚀

②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向斜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1

时光流逝,从__年9月2日正式上课,到__年1月17日上课结束,这一个学期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本学期带6个班的高一地理,一个班的高三地理。与此同时,区对于今年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给了我更多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机会,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

(一)关于高一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六个班的地理课进度一致,上到第三章结束,其余内容下学期再上。本学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期中和期末成绩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工作成绩、成长:

1、能认真备课,期中考试以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上课实效性大为增强;

2、基本上每周都去……听导师的一节课,并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来听我3次课,每次听完课都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

3、本学年出了一次高二期中考试卷,一次高一期末考试,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出卷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4、教学基本功大赛,荣获二等奖。

教学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同步的作业未能及时、全面评讲;

2、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尚未欠缺,离学生理想成绩存在距离。

未来努力方向:

1、要很好地备好课,很好地采用多媒体白板教学,达成高效课堂;

2、必须拿出有限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

3、狠抓实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学生基础比较差的情况,抓基础知识、能力的落实;

4、坚持学习听课学习、读书学习、研读文本,以及进行课题研究,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二)关于高三的教学总结

限于学生的基础、态度、能动性,本学期高三我只带到必修1第三章结束,高三将只能进行一轮复习。本学期教学过程中,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但本学期计划中的做五三题目等未能完成。给学生上的课,创新不足,只能停留在按部就班。

下学期将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认真做好复习工作。

(三)关于公开课的总结

1、校级公开课:没有进行,下学期将补上。

2、高三公开课:可再探讨选修课等,整个安排视情况而定。没有进行。

3、教学基本功大赛,即凸显多媒体整合技术的比赛,荣获二等奖。

以上为本人__—__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基本完成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并让学生获得满意成长与成绩;在高一教学中有所领悟,继续在进步之中。希望自己在下学期能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愿自己收获更多成功和喜悦。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2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

最新考纲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分析解读1.呈现形式:图像取材服务于考查主题,多选用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等图形反映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2.考查内容:试题设计线索明晰,多从“某区域/某类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链条中选取某些节点设置问题;考查内容主题突出,多数试题中包含“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形成原因”的因果关系问题,强调“地”与“理”的融合。3.设问结构:多数试题的设问采用“描述阐释+论证探究”的结构模式(第一步描述阐释:①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概括地理分布变化规律;②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其成因。第二步论证探究:应用性、实践性突出,多为探究性问题,如问题/危害、措施/对策/建议)。4.所选区域以我国为主,意在关注我国灾害多发的国情、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多以小区域微观切入。

第1讲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考点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疑难剖析

1.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是自然的力量引发的,其与自然力量的关系及其灾害损失表现如下所示:

2.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区别

按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类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主导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基本因素致灾因子自然作用人类活动

承灾体人类和人类社会

典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活事故、战争和社会动乱等

3.自然灾害的分类思路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类思路也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分类标准包括种类

按成因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

按表现特征分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按发展过程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

按承灾体的性质分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按损失程度分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等

即时训练1.下表反映了粤、渝、新、晋四省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四种灾害发生的强度(☆号越多,代表灾害强度越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区甲乙丙丁

粤☆☆☆☆☆☆☆

渝☆☆☆☆☆☆☆☆☆

新☆☆☆☆☆☆☆☆

晋☆☆☆☆☆☆☆☆☆☆☆

(1)判断甲、乙、丙、丁四种灾害的名称:

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

(2)酸雨属于自然灾害吗?请说明判断理由。

考点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

疑难剖析

1.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含义归纳如下:

特点含义

突变和渐变双重性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各次自然灾害之间、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自然灾害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自然和社会双重性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难免和可防双重性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目前人类无法改变其进程,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2.自然灾害的规律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规律表现(含义)举例

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时间分布的规律性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存在着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少发生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台风除带来大风外,还会带来暴雨,暴雨易引发洪水和水土流失,暴雨和洪水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又可阻塞河流,破坏堤坝,并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病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即时训练2.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东京2012年1月5日电:日本气象厅汇总了2011年日本全年有感地震的发生次数。同时指出,去年以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地带为中心,各地地震活跃,有感地震共计9723次。

材料二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环太平洋沿海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伤亡。另外,由海啸间接引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对于环境破坏更是无法估计。

材料三罕见地震海啸袭击多国示意图

(1)上述材料中,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是否属于自然灾害,简述理由。

(2)请按不同的分类思路,判断苏门答腊岛附近地震的种类。

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___灾害;按表现特征分属于__________灾害;按发展过程分属于__________灾害

(3)材料二、三中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2011年冬季,新疆出现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的气候特征,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雪、冻害等,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等带来极大的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2010年“北疆降雪分布图”。

从自然地理整体性考虑,分析暴雪融化后,大量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

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

死亡人数0.72万15.1万17.3万74.5万

材料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次地震是唐山大地震32年之后最猛烈的一场地震,死亡数万人。

(1)写出孕育下列灾害的地球圈层环境:

火山爆发、地震:______,水灾:______,热带风暴:______。

(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灾害链。

3.2011年11月6日,哥伦比亚首都圣菲波哥大以西278公里的马尼萨莱斯市,因连日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据当地红十字会介绍,本次山体滑坡已吞噬了马尼莱斯市10多座房屋,造成29人死亡,另有20多人失踪。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泥石流、滑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2)此次滑坡造成了哪些危害?

(3)按成因对此次滑坡进行分类。

答案

即时训练

1.(1)酸雨土地荒漠化寒潮水土流失

(2)不属于。酸雨是人类向大气中过量排放酸性气体所致,不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2.(1)属于自然灾害。形成灾害要具备两大基本要素:致灾因子(自然的力量)和承灾体(人类和人类社会)。日本大地震都是由自然界的异变(地壳运动)引发的,都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因而属于自然灾害。

(2)地质突发型次生

(3)危害性、突变型、联系性、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综合演练

1.使河水暴涨,形成洪水灾害;在山区沟谷造成滑坡、泥石流;冲刷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

2.(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2)

3.(1)属于自然灾害,因自然异变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危害。

(2)主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按成因划分属于地质灾害。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3

经过一周左右的准备,我完满的完成了本学期高三年公开课的教学,可以说这对我又是一次锻炼,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它既是对我平时上课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体验和尝试,虽然公开课结束了,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味,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都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这样进行设计的:课前用五分钟左右把前一节课复习过的有关地图这一部分内容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用三十分钟左右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讲清以下四方面内容,①经线和中央经线,②0点和12点,③晨线和昏线,④时间和空间日界线等来复习本专题内容,最后留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只。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结合我上的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1。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东早西晚(定法)。因此时间计算(包括区时计算)本质上就是地方时的计算。

2。理解概念: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日界线有两条,①空间(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时间(自然)日界线即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3。掌握方法:(1)地方时。地球上的地方时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确定,某地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点,与12点相对的地方时为0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越往东时刻越早,即东早西晚(大早小晚),每隔15度,相差1个小时。(2)区时。时区的划分:每隔15度划分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据此可以求出任一条经线所在的时区。特别注意零时区(中时区)和12时区的划分。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同区同时(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零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确定经线所在的时区,并判断两时区的东西位置关系,东早西晚;②分析已知与未知条件,计算时区序号差及区时;③根据时区序号之差于区时之差,算出结果,认真计算,并仔细检查。(3)日界线: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

以上是本人对自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我发现这节公开课在内容上有些偏多,在力求使知识系统完整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出现了流于形式的弊端,甚至没有把典型例题讲解透彻,课堂练习的层次也不够,再加上本部分专题内容本来就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复习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对课后作业的反思

在本节公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外作业。通过批改,使得我及时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在复习这部分专题内容存在的问题。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专题复习时,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利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进行培养。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课后学校教研室领导和同行诚恳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收获颇多。真心感谢五中的领导,为我们教师提供这么好的教学平台进行锻炼。今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机会,我会更努力准备和积极参与,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4

学科地理年级高三文科组科组长姓名罗明军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__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__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__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

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

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

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篇15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六、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七、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八、抓好重点热点的复习

从近几年地理学科的试题内容看,考查的重点内容为:①地理位置,最主要是经纬度位置,复习时要抓住几条重要的经纬线,用以确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②时间计算;③天气与气候;④等值线图;⑤区域地理;⑥环境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文综测试的聚焦点。这个热点可能是时政热点,也可能是焦点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把热点地区作为空间背景,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思路,对热点问题,教师要把握一个“度”和“量”,不能用过多的精力。

九、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

1、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

2、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

1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