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语文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高三教案语文吗?这里为大家分享高三教案语文,快来学习吧!
高三教案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忠而获罪的愤慨。
2.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鉴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阅读练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高三教案语文篇2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领会古代散文章法之妙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款款深情,把握其中承载的孝道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产生的独特美感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
《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宋代赵与旹在《宾退录》曾评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落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不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时代李密的身旁,倾听他的诉说,感受他的款款深情。
二、走进作家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三、深情朗读,纠正字音
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行(xíng)年愍(mǐn)臣孤弱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夙婴(yīng)疾病床蓐(rù)床逮(dài)奉前太守臣逵(kuí)
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逋(bū)慢日笃(dǔ)矜(jīn)育宦(huàn)达不矜(jīn)名节拔擢(zhuó)优渥(wò)盘桓(huán)更(gēng)相为命
四十有(yòu)四矜愍(jīnmǐn)愚诚
四、自读攻读,理解文意,标注实词等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段一:
臣密言:臣以(介词,因为)险衅(艰难祸患),夙(早年)遭闵凶(闵,通假“悯”,怜悯哀伤,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生孩六月,慈父见(我,用在动词前,指代第一人称我)背(宾语前置),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名词状语,亲自)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古今异义,古义不会走路),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成立(古今异义,古义成人自立)。既(已经)无伯叔,终鲜(少)兄弟,门衰祚(福分)薄,晚有儿息(子嗣)。外(名词状语,在门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强近之亲,内(名词状语,在家里)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立,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婴(缠绕)疾病(被动句),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停止侍奉)离。
段二:
逮(及、至)奉(承奉)圣朝,(我)沐浴清化(清明的教化)(省略+被动)。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古今异义,古义优秀人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臣以(介词,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予)臣郎中(古今异义,古义上书部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被动),除(授官)臣洗马。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落)首所能上(名词状语,上:向上)报(古今异义,古义,报答)(判断句)。臣具(详细的)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逃避)慢(怠慢、轻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古今异义,古义流星,比喻急迫)。臣欲奉诏奔驰(古今异义,古义赶快向前,奔走效力),则刘病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笃(形容词作动词,病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古今异义,古义申诉苦衷,)不许(被动句):臣之进退(古今异义,古义两难处境),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段三:
伏惟(敬词)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名词做动词,做官)伪朝,历职(名词作动词,任职)郎署,本图(希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古今异义,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以(介词,因为)刘日薄(迫近)西山,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想)夕。臣无祖母,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动词使动,使……结束)余年。母、孙二人,更相(相互)为命,是以(因此)(宾语前置)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段四:
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假,通“又”)四,祖母今年九十有(通假,通“又”)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判断句)。乌鸟私情,愿(希望)乞(求)终养。臣之辛苦(古今异义,古义辛酸悲苦),非独(不仅)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表被动)明知(被动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形容词用作名词,诚意),听(任从,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古今异义,古义幸运),保卒(动词使动,使……终了)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名词状语,像犬马一样)怖惧之情,谨拜表(上表章)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陛下,省略句)。
五、分类再巩固: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假“悯”,怜悯哀伤)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四十有四(通假,通“又”)
二)、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
2.至于成立(古:到;今:连词,提及,另外)
3.至于成立(古:成人自立;今:建立,形成)
4.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拜臣郎中(古:上书部的属官;今:中医医生)
6.陨首所能上报(古:报答;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急于星火(古义: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
8.奉诏奔驰(古: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很快的跑)
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报告,申诉;今:使人知道)
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两难处境;今:前进、后退。)
11.岂敢盘桓(古:犹疑不决的样子;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数量少)
13.臣之辛苦(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14.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古:幸运;今: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三)、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
3.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4.愿陛下矜悯愚诚(诚意)
(二)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远离。)
2.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三)动词使动
1.臣具以表闻(使......知道)
2.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3.无以终余年(使……结束)
4.保卒余年(使……终了)
(四)名词作动词
1.举臣秀才(做秀才,为秀才)
2.举臣孝廉(做孝廉,为孝廉)
3.少仕伪朝(名词做动词,做官)
4.历职郎署(职:任职)
(五)名词作状语
1.躬亲抚养(亲自)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门外,在家里)
4.则病日笃(一天天地)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向上)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
四)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这样看来,我给陛下尽职的时间还很长。)
(二)介词结构后置
1.急于星火(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三)省略句
1.逮奉圣朝,(我)沐浴清化(省略+被动)
2.谨拜表以闻(陛下)
(四)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纠缠)
2.逮(及、至)奉(承奉)圣朝,(我)沐浴清化(清明的教化)(省略+被动)
3.寻(不久)蒙国恩(被动),
4.告诉不许(我申诉苦衷,请求暂缓赴任,而没有被允许。)
5.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表被动)明知(被动句)
(五)宾语前置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慈父见背
五)、固定词组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2.是以:因此
3.非独:不仅
六)、重点实词
1.夙遭闵凶:夙:早。
2.躬亲抚养:亲自。
3.终鲜兄弟:少,没有。
4.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5.晚有儿息:子女。
6.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8.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奉:承奉。
9.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0.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11.寻蒙国恩:寻:不久。
12.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13.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14.欲苟顺私情:姑且。
15.至微至陋:极,其。
16.过蒙拔擢:提升。
17.宠命优渥:厚。
18.实所共鉴:明察。
19.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20.庶刘侥幸:或许。
21.保卒余年:终。
2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完,尽。
七)、重点虚词
以:
(1)臣以险衅(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以:介词,因为)
(3)臣具以表闻(以:用)
(4)猥以微贱(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因此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用)
(9)谨拜表以闻(以:连词,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围绕孝道,梳理文脉并深入赏析课文,陈情说理过程动之以情:身世不幸,祖孙深情;进退狼狈,两难之情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理论支撑;不爱名节,消除猜疑;先孝后忠,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进退维艰,李密抉择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为稳定政局,笼络人心,采取怀柔政策,大力征召天下名士入朝为官。而作为蜀汉旧臣的李密进入了他的视野。李密从小失去父母,为祖母所养大,本人以孝亲闻名,又才华横溢博学善辩。司马炎看中他的德才兼备,蜀汉旧臣的身份,下诏书聘请他为太子洗马。
李密迎来了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养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祖母,“九十有六”“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自己应该尽孝侍亲;一边是新朝皇帝,生性多疑,“宠命优渥”的求贤令,委以重任,“诏书切峻”,自己应该尽忠报国。他陷入“奉诏奔驰”“苟顺私情”的进退维艰之中。在这样的人生命题面前,他如何选择?如何做能做到两全其美?让我们走进李密。
二、回溯历史,重温故事
请根据你了解的文章背景填空:
时间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
起因
地点
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李密
经过
结果得到司马炎的认同和许可,暂停征召
明确:
时间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
起因司马炎征李密做官,任太子洗马
地点李密的书斋
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李密
经过上《陈情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结果得到司马炎的认同和许可,暂停征召
三、疏通文意,分享交流
1.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四人小组互相交流
2.教师答疑解惑
四、围绕孝道,梳理文脉
1、请筛选出关于祖母和孝道的文字,概括段意,梳理文章脉络。
尽孝病榻侍汤药:“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尽孝病重不出仕:“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尽孝病危相为命:“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尽孝乞送终报恩:“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五、赏析课文,陈情说理过程
★作者如何一步步围绕“孝道”说服皇帝?
李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拒绝做太子洗马,不出仕为官,在家照料祖母,还不被皇帝责罚。介于李密和晋武帝二者之间的关系,李密弱势,晋武帝强势。李密只能卖惨,装柔弱,找支撑理由,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最好的理由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动之以情:(卖惨博得同情)李密如何“陈情”?
第一段运用总分结构,表述个人身世不幸,祖孙深情。
领起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分述种种不幸:身世凄苦,无父母疼爱;
少时羸弱,祖母抚养;
人丁衰微,孤苦无依;
祖母生病,侍奉左右。
纵向的时间里,横向的四个“无”,李密渺小卑微似一粒尘埃,示弱到极点,让晋武帝从自己没有应诏的愤怒中缓和下来,能激发其一丝丝怜悯之心。言外之意,我由祖母躬亲抚养,现在她卧病在床,我应当尽孝报恩;因为家中无其他亲族依靠,尽孝的只能是自己,无人可替。
1.2第二段运用赋的方法写尽个人的进退狼狈,两难之情。4232
朝廷如何对待李密?(请找出动词)
察、举、拜、除,四次给他出仕机会,前两次从下向上的举荐,后两次从上到下的下诏。
李密如何应对?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朝廷又如何对待他?
三级压迫(朝廷、州司、郡县)):责备、催促
原因: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李密这样陈述的结果:进退两难,实为狼狈:尽孝不能尽忠,尽忠不能尽孝,狼狈的样子,让晋武帝充分看到自己的尴尬、丑态,以平息他因自己没有奉诏的愤怒。
总结:身世不幸,祖孙深情;进退狼狈,两难之情
晓之以理:(在道理上说服)李密如何“说理”?
1、李密抓住了最大的理:“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既然皇帝你昭告天下,“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既然做到了“老”“人之老”,那么我这个“老”“吾老”的更应该被照顾、被同情。这是你晋武帝向全国提倡的,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执行你倡导理念的人,能够给天下人做个表率的人。
2、李密在说明了这个理论支撑之后,为什么要说“不矜名节”?
李密在朝代更迭这个的敏感时刻,面对新皇的下诏,作为旧臣必须摆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爱惜名节的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这个爱猜疑的皇帝的心中疑虑。这个才是晋武帝一再逼迫他为官的最大原因,下诏不应愤怒的真正原因。这根刺拔除了,其他都好商量。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用。
这一小节,作者将自己对祖母的拳拳深情,深深藏在对祖母细腻的描写中,可谓感人至深。和前面的“夙婴疾病”“刘病日笃”呼应,也是新的延伸,病危只有先留下为她尽孝,这才是自己不尽忠留下尽孝唯一的理由,这也为后文先尽孝后尽忠的方法,做了充分必要的铺垫。我96岁的祖母都这样了,还能活多久?你难道让我看不到她最后一眼吗?
4、李密怎样提出先孝后忠的解决方法?
李密巧妙地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写在这里,告诉晋武帝尽忠长,尽孝短;然后表达“愿乞终养”“保卒余年”的写表的最终愿望;找来人证、天地证,发出生死尽忠报恩的誓言,最终给晋武帝一颗定心丸,让晋武帝满意于他的尽忠之情,更满意于他的犬马怖惧之情,从而满足他写《陈情表》的愿望。
总结:孝治天下,理论支撑;不爱名节,消除猜疑;先孝后忠,解决方法
圆满的结局:晋武帝被他恳切的言辞打动,被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感动,更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没有怪罪他,同意了他先不赴诏的要求,还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在郡县发给费用。
六、作业:
1、成语积累:
孤苦伶仃(原文:零丁孤苦):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急于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2、写作练习:拒绝是一门艺术。请你向李密拜师,自己完成任务驱动中布置的任务,选择一种情况,巧妙适当得体地婉言拒绝他人。要求400字。
高三教案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高三教案语文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人性美、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反馈
二、教案 导语设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舟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
四、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__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
小结:这是一幅和谐、恬美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时不时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绿水间,“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
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__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写,“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
3、归纳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诨名“岳云”——英俊潇洒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幽默风趣
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问: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八、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高三教案语文篇5
1、训练目标
训练学生全面准确理解话题词语的含义,选好切入口,化大为小。
2、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是作文命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题目已经确定,不必再自行拟题。如:《愿景》、《北京的符号》、《肩膀》、《财富》、《纪念》、《我想握住你的手》、《提篮春光看妈妈》《举手投足之间》《好奇心》《带着感动出发》《他们》等。这看似没有审题的难度,其实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
(2)题目由哪些词语构成,它们都有怎样的含义,关系怎样。
(3)命题作文的材料范围往往是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
(4)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都可以写。
3、审题指导
示例一
请以“高度”为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
高度
人生匆匆,只有追求高度,创造辉煌,才无悔在人间走这一遭。
人的一生就像在爬一座高山。若止步不前,只能见到平凡不过的风景。若勇敢攀登,奇花异草,天地湖海尽收眼底。试想,若你心存高远,想成为天空中那最灿烂夺目的明月,我想你通过不懈努力,就有可能真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就算不能,你至少也能成为天空中那最耀眼的明星。明星不也为人们所欣赏的吗?可见追求高度的重要性。
大鹏从一出生就努力向天空中腾翔,高度虽不可观,可其一直不愿放弃。斥晏(池边的小鸟)讥笑说:“你何必费如此大的力气?我们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何不在杂草间嬉戏游玩?”然而,结果是大鹏从东海飞往南海,在更广阔的海面上自由翱翔,斥晏只能在杂草间荒度一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斥晏不愿追求高度,一生只会碌碌无为。大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泰勒斯与常人一同行走,泰勒斯走高地,常人走低地。泰勒斯不小心从高处滑落下来,常人耻笑他。泰勒斯却说:“你无需笑我,你连想掉下来的机会都没有,你是悲哀的。”于是,泰勒斯又费力重新走在高地上。是啊!如果你只甘于现状,连从高处掉下来的机会也没有。伟大的人必能在掉下来后自省,通过继续奋斗,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创造无数首世人推崇的名曲。而他后来失聪,就如从高高的云端掉落到深渊中一般。他不甘于命运的作弄,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月光》等更加优美动人的曲子。我想他后来的成就应该比先前的成就更加珍贵难得。他所达到的新高度是令人敬畏的。
曾听朋友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做人低调,做事高调。”这里的“高调”或许就是指做事要追求高度,追求完美吧!我正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丁玲曾说过:“幸福不是月下饮酒,花前吟诗,而是在猛烈的暴风雨中做勇敢的搏击。”朋友们,请无畏于追求高度,或许这过程是痛苦的,是漫长的,但你一定会在暴风雨的搏击中飞向新的高度。如果能这样,此生何悔?
点评:文章纵横捭阖,颇有驰骋之意。开篇立意,何其简洁有力。文章骨架既定,走笔收放有度,“大鹏”与“斥晏”,读自《庄子》,悟于心,而行诸文,是文章精彩处。先“大鹏”而后“泰勒斯”“贝多芬”,由鸟及人,循序渐进,用喻形象生动而有厚重感。文章首尾呼应,突出追求高度至于“无悔”的情感,又不落痕迹。如果用例还鲜活些,时代些,就更靓了。
示例二
请以“情在不言中”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
静水流深,大爱无言。面对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切言语都是苍白的,本命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蕴藏着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写作时,可以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提取让你感动的细节,从而表现他人对你的深挚情感。也可以跳出个人的小圈子,赞扬那些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显示人间至情大爱的典型人物。写作时应紧紧扣住“不言”与“至情”的关系。
[例文]
情在不言中
孔子曰“予欲无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但语言不能代替一切。当我们情感的波涛拍打海岸,心灵的洪水冲决堤坝时,我们需要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不露痕迹的化妆是最高超的化妆,无需言语表达的情是最真切的情。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泪水,晶莹的泪水足可以取代一切倾诉、一切呐喊、一切抒情的朗诵,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诗人最深沉的爱。
橡树和木棉相互依偎,没有甜蜜的言语,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有的只是深情的凝视。语言在此时已成为累赘,因为他们的爱已经穿越时空。
还记得第一次离家数月回到家门口的时候,母亲和你的无言相对吗?还记得第一次做出喷香的饭菜,母亲那惊讶却又无言的喜悦吗?还记得为了你的学费,父亲寒冬腊月奔波忙碌时你眼角闪动的泪花吗?——
生而为人,我们生活在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身边每个人的爱戴——的包围中,同时我们也被身边的人默默地爱着。
天使丛飞,默默无闻地帮助失学儿童,用坚强的翅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他没有炫耀,没有自夸,而是在无语中做着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付出着人世间最伟大的真情。不言的情让丛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赴藏工作十余年,在地广人稀的高原上默默地奉献着。寂寞挡不住他对藏族同胞的爱,无语掩盖不了奋斗的激情,他在默默无语中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言语。我们用无言接受着他人的爱,同时也应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爱。正如《圣经》上所说,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自夸。情感的表达会因无言而更加原始真切。
情,在不言中!
[简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在于从“接受情感”与“付出情感”两个层次展开,既论证了别人对自己的最真挚的爱往往是无言的,又深化一步,论证了每个人也应该对别人付出无言的情。构思的精巧,议论的深刻,陡然提高了文章的层次。
4、跟踪训练
训练一:
以“平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平衡是跳水运动员优美的弧度;平衡是刘翔百米跨栏高举的双臂;平衡是任长霞心中惩恶扬善的天平;平衡是鸟儿的翅膀;平衡是船的双桨;平衡是飞机的双翅。纵观世界,平衡造词很多,平衡的自然,平衡的心态,平衡的代谢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平衡。如果自然界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如果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果心态不平衡,就会受压抑,生嫉妒;如果国家发展不平衡,就会出现以强凌弱———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平衡呢?通过你的文章可尽情讲故事,抒感想,发议论;从人事、历史、自然等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
训练二:
以“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这道命题作文,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构思能力,引导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方法。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风霜雨雪,也有电闪雷鸣。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微笑着去享受它;失败的时候,不要捶胸顿足,微笑着去接受它;失意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微笑着去面对它————生活的经验证明,用微笑把自己推销出去,成功的机会往往会更大。你若是微笑着,干同样的工作你就能比别人省不少力气;相反,如果整天绷着脸,你就可能事倍功半————构思时,应注意将立意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如学习中的某一次成功或失败、跟同学的某一次矛盾冲突与和解等,从而给读者以启迪。
高三教案语文篇6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使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bajiu,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_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高中学习方法.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高三教案语文篇7
背诵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都会出现一些背诵题目,而这些题目基本上是白白送分的题目,考生需要在考试前对大量的课文以及古文这种背诵。由于顾文已经要古诗的数量比较多,高考涉及到的背诵题目,不单纯考查高中时期学习到的古诗,也会出现初中时期学习到的一些故事,需要这些考生长时间地进行背诵。
高三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方面获得一些突破,就需要掌握高三语文复习的方法。在考试之前,每天都需要背诵一些经常会考查的课文。这些高三学生每天也需要背诵一些古文,文言文。除了对这些古文熟练的记忆之外,也能够应用到自己今后的写作中。
作文复习
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
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可以使文章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的作用。
作文占了语文试卷相当的比重,如何才能在作文时扬长避短,写出自己的特色?复习冲刺阶段,大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几个方面的训练:
(1)梳理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常用的一种作文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读过的书,看过的精彩文章,有过的独特经历,听过的心动的事,有过的好的构思等所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大家要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按道德、亲情、成长等分类,做好素材的储备。
(2)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几个不同话题,做一些用相同材料写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力求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自己的闪光点。
(3)锤炼几篇成功的范文。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能把一些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做好迎考的准备。
(4)注意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作文题目放开的时候,考生尤其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课内知识要纳入考试中复习
高考语文的特点是“直接”与课内知识相关的部分较少。但很多同学往往把它理解成“很少考课内”,在复习中对于课内知识不够重视。但实际上,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以“非课文”的形式考察出来。因此,课内知识的归纳和落实也是复习的要点所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曾经松散学习的课内知识点纳入到考试试卷的体系之内,落实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察位置。例如,课内文言文字词往往会在文言文阅读题中改头换面,用课外文章的例句来考课内知识;再比如,课内诗词鉴赏往往是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或者是熟悉流派中的陌生人(比如用南宋豪放派的张孝祥唤醒你对辛弃疾的记忆)。实际上,高考语文对我们的要求,无非是“学以致用”四个字而已。
课外知识以积累阅读经验和写作素材为主
除了单纯的课内复习外,同学们也不能忘记必要的课外拓展。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能纳入“语文”这个学科的范畴的。在狭义的“学习”之余,大家也必须拨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书籍或文章的阅读。否则,单凭课内复习部分,是无法应付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和作文考察的要求的。
阅读的对象可以是时政类的报刊杂志,也可以是一些职业写作人的专栏文字。对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应当主要以训练现代文阅读能力为主,去捕捉作者思路、写作手法,尝试理解其立意;对于时事新闻等消息性的文字,则要本着启发思考、引发议论和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去进行,这样,在作文中才有“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余地和充实的内容储备。
高三教案语文篇8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创新的发展思路,坚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把教材教活,把学生教活。
学情分析
全年级共1100多人,14个教学班,1-4班为实验班,5-6班为阳光班,6-14为普通班,中考位置分在58、5分以上,只有20多人,在46、4分以上占700多人,相当一部分在46、4分以下,甚至还有少量的在41、4分以下,大部分学生底子不厚,学生学习习惯不很好,语文教学任务艰巨。
目标任务
1、规范现代汉语文字、词语的使用,规范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应用。
2、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外文章、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在写作方面,引导学生在感受与思考、想像与联想、个性与创新等方面发展能力。
4、在口语方面,训练学生大胆开口,引导学生说话文明得体。
措施方法
1、先备课,后上课,追求灵活多变的教法,创造生龙活虎的课堂。
2、分析学生,研究教法,听课,评课,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
3、坚持业务学习,积极参加校本研究,完成上级安排的活动。
4、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法分析
1、相信主体而不夸大主体。
2、严谨自律,为人师表,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4、重视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
步骤安排
1、9、10月份完成第五、一、二单元教学,11、12月完成第三、四、六单元教学,1月复习。
2、每单元完成相应的《作业本》练习和活页练习,完成读本上的自读指导。每单元完成相应的作文训练,作文评讲一次。
3、9月进行写字训练,10月开展朗读比赛,11月开展书写比赛,12月讲课比赛。
4、1月份写教学体会或教学论文,总结,交流。
高三教案语文篇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__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__》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高三教案语文篇10
一、字词:
商贾gǔ云集(像云一样聚集了许多商人)积弱(长期衰弱)
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脉mài络(比喻条理和头绪)
兑duì付(兑现、兑换)贬值(这里指单位货币中的含金量降低)
本位(这里指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应运而生(顺应时机而产生)
双赢(双方都得到赢利)毋wú庸置疑(无须怀疑)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脸色就变了)独领风骚(独自领先)
豆腐渣工程(因腐败而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
二、课文研讨:
(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回答: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为什么?
——议论性散文。比起议论文,内容上要散一些。
2、本课关注了“钱”的什么的方面的问题?“钱”还有别的方面的问题吗?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有什么好处?
——钱的“经济学脉络”。有,比如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可使说明的问题集中,不至于太散。
3、“经济学脉络”的含意: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4、全文的议论中心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第二自然段。
(三)重点研讨
1、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到,“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请梳理出本文的“经济学脉络”。(练习二。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或词语连成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法。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议论的中心——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①摘录归纳法
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②分层归纳法。
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②分层归纳法。
1、总启下文。③归纳中心法。
2、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③归纳中心法。
3、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双赢”。③归纳中心法。
4、“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拥有了大部分钱。③归纳中心法。
5、举例说明现代“钱”灾。③归纳中心法。
6、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提高“国家增长能力”。①摘录归纳法
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③归纳中心法。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问题)──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解决问题(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
2、课文为什么说“‘钱’变成‘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表面上轻了,是指物理重量轻了;实际上重了,是指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2页《活动指引》,做好活动准备。
高三教案语文篇11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高三教案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教案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高三教案语文篇13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水浒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__。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字、词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赍发(jī)喝彩(hè)砧辱模样(mú)
B、酒撰调和(tiáo)迤逦朔风(shuò)
C、差拨(chāi)彤云(tóng)洗漱央浼(měi)
D、提防(tí)仓廒(áo)吹撼毡笠(zhān)
解析:
A、玷辱B、酒馔
D、提防(dī)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消失)解析:消耗:消息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__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四)、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结束语: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我们下节课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步骤: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__上梁山的典型。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__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
⑷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__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认识其手段的残忍?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__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愤怒。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__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的正义性;林冲__,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__,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2、完成学案和习案
高三教案语文篇14
语言表达•仿用
仿用,在修辞学上称为仿拟。这是传统的表达手段。高中语文读本选用的清人全祖望所写的《梅花岭记》中就有很典型的例子: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洪承略为什么大为恼怒,急忙呼喊部下将孙兆奎推出却斩杀呢?洪承畴原来是明代大官(经略),督师松山抗拒清兵,后来投降了清人。明朝还以为他已殉难并大肆祭奠。洪承畴内心畏惧在扬州抗清的史可法(人称史阁部)。虽然史可法已经殉难,但洪承畴心有余悸,于是乘机向孙兆奎打听:“您在军队中,确实知道在扬州,抗清的阁部史可法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孙兆奎仿用他的句式,针锋相对地反问道:“您从北方来,确实知道在松山殖难的督师洪承畴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这句话触动了洪承畴的痛处,气急败坏的洪承畴,“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在鲁迅和毛泽东的文章中,这类仿用经常可见。从仿用到创新,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
一、仿用的基本形式
高考仿用类试题,大致有下列三种:
1.续写
这种仿用的基本做法是:按照既定的内容,仿照上文规定的句式,接着往下写。这种仿写的形式,与“扩展语句”相似。
例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标有号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纳目》的问世!
这是较早的一道高考仿用题。提供的是一段议论的文字。第一句是论点,第二句以李时珍为例作论证。画线句总体上是一个假设复句。“如果没有……没有……哪里会有……”。要求续写的一个句子,在内容上应举“彪炳史册”、“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的“杰出人物”,句式上应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假设关系的复句。
2.嵌写
这种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让学生“填空”。这种形式与扩展语句也有相似之处。
例2:(1999年27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它融仿写、比喻、排比于一题。所给出的文字,实际上是填句的语境。因此,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的文字的基调,是赞扬人民共和国在起伏、曲折的道路上向前发展的历史趋势。其次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认定句子所用的修辞技巧,同时还要凭借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填出符合要求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参考答案举例: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3.所谓另写,就是按照试题所给的语句的形式,另选内容,组织答案
例3:(2000年26题)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这题所给的材料,其话题是“虚伪”,仿写的句子以“友谊”或“勇敢”、“信任”为话题。这种仿用,实际上只是仿其“形”而换其“神”。在“形”似上,既要符合“直接表述,言简意赅”、“连续类比,形象生动”的要求,又要注意句式、句子结构方面的要求。否则,不算是很好的仿写。
二、仿用题的发展变化
由于“仿用”已经考了好几次,其间有一些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为两点:
1.仿句与仿段
高考仿用题,以“仿句”为多见。前面的三例已可以看出这一点,请再看看一例:
例4: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为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的心灵的智慧之窗。
这显然也是“仿句”。2002年出现了“仿段”题。
例5: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和海鸥是海的文字。
这四句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段。这道仿写题,不仅有仿写形式的要求,而且要求“意思完整”,体现了“仿段”的基本要求,即几句话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2.仿形与仿神
在语言表达中,“形”与“神”本来是密不可分的。这里将它分开,是从试题考查重点这一角度说的。前面所举五个例子,都是侧重于仿所给材料之“形”的,即句式和修辞手法。但是,2003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仿写题。
例6: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写改为:
这道题对“仿照”的形式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在表达效果上提出“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这显然是要求仿其“神”——保持原意,但是语言要亲切、友善、生动,这其实是把仿用和语言“得体”的要求结合起来了。
从“仿句”到“仿段”,从仿“形”到仿“神”,标志着仿用要求的逐步提高。
三、仿用的主要技巧
1.准确把握题面提出的仿写要求
仿写题的题面要求总是相当明确的,应细心地一一把握住。就本文所举例说,它包含这几条要求:①表述形式:一是“直接表述”,一是“连续类比”;②表达效果:一是“言简意赅”,一是“生动形象”;③话题: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④数量:仿写两句话。答案只有满足这四项要求,才能是正确答案。有一项不能满足,答案都有问题。
(2)弄清材料中隐含的仿写条件
仿写题所给的材料,一般是仿写的样式,其中包含着仿写的条件,也应一一弄清楚。前文所举例4便隐含着这样三个仿写条件:①同一话题,这话题是“时间”,而不能用具体的时间来取代;②两个比喻句之间是并列关系;③每一个比喻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必须相衔接,“梯子”→“引导”→“登”,“钥匙”→“开启”;即前面是比喻,后面说作用。例5“海是水的一部字典”等四句话中,隐含着这样几个仿写条件:①第一句是一个层次较高的比喻,它领属三个低一层次的比喻;②左边“海”与“浪花”、“涛声”、“鱼虾和海鸥”是领属关系;③各句为合理贴切的比喻句。仿写的答只有满足材料中隐含的这些条件,才能成为正确答案。
四、典型题分析
1.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这是2002年春季考试第23题。题面规定了三项要求:①另选一事物;②写出一种情境;③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材料中隐含的仿写条件:①应选一具体事物作描写对象;②前一句点明描写对象;③前两句表现一种情境;④第三句点明思想感受。据此,你可以这样写:井底的蛙,你坐井观天时,眼界就窄了。又如:荒地的种子,你怨天尤人时,生命的希望就小了。
2.见例6
本题总体上是仿写,但重点是修辞。它涉及修辞的诸多方面,包括修辞行为的动机的确定,话语信息的选择、修辞方式的取舍,以及话语的语气、态度等。同样是表达揭示公园的游人不要攀折花木、乱扔垃圾的意思,但原提示语中,是一种冷冰冰、硬棒棒的警告,让人看后很不舒服甚至产生反感,因为它反映了说话人的权势,暗示了双方不平等的角色关系。修改后的提示语,是一种文明的劝导,使交际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游客通过富有诗意的话语,既可领悟到管理者的劝告,又可以体会到对他人的尊重,符合游人的心理需求。其效果肯定大大好于原提示语
根据这样的分析,提示语(1)可以修改为:小声说话,静静行走——做现成文明人;也可以修改为:让静谧围绕在身边,让文明驻扎在心间。提示语(2)可以修改为:把自己的钱带走,读过的报刊还是留在这里;也可以修改为:请不要让报刊离井背乡,否则你将付出一笔搬迁费,等等。
五、练习及答案
1.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谐调完整的话。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2.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但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命运可以剥夺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不能够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3.仿照下面的句式,选择新的话题,另写一组句。
海洋,诠释着全部的水性;滴水,也透视着浩瀚的海洋。
4.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以“燃烧”为话题,再补写一个句子。
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我们拒绝腐烂,因为腐烂意味着灭亡,且在灭亡之后,会让自己遗臭万年。
仿句:
5.依例仿写,要求字数、内部结构一样。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仿句:如果把人生比作,那么,
,。
6.以我国闻名的自然景观为对象,仿写两个句子:(4分)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东方明珠,好象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
7.仿照例句,从下面给出的事物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己另选一个),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有寓意的句子。(6分)
例: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作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
选择参考:白雪天平火柴彩虹
答:(填要描述的对象)
正面:
反面:
8.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连贯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我是一朵白云
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
我是一棵绿树,
亲情是滋养我的土地。
9.请另选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物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字数可略有增减)
小草
没有花朵的艳丽,
没有身躯的伟岸,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什么是顽强。
仿写:
10.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手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树
自从呱呱坠地
就学会
如何站成顶天立地的汉子
任凭雀鸟聒噪去罢
看我独臂擎起
一座天空
11.依照下面第1节诗的形式,在后两节空缺处补上合适的诗句
感谢
让我怎么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整个春天
让我怎么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12.仿照例句的格式,另选事物,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老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而是老师撒出智慧的花朵。
仿写:
13.仿照下列文字第二句的句式,接写两句话,使之成为一个统一体。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14.下面的句子都写到“浪花”,前一句简单描述,朴素自然;后一句运用比喻的排比,形象生动。请在“彩云、雨点、清风”中任选一个,仿写两句话。
例句:①江面上浪花飞舞,水光粼粼。②一朵浪花,一个跳动的音符;一簇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一个欢迎的生命。
仿句①
②
15.根据文意,仿造画线句的句式扩展语句,形成排比,使上下文连贯。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打造各种“幻象”。给少男少女打造潇洒自由众星捧月的明星“幻象”,给莘莘学子打造大学出国美梦的求学“幻象”,
。文化与商业联姻,传统与时尚共塑,
。人间万千“幻象”,都被有声有色地打造出来。
附:答案及简析
1.放远了眺望才会觉得秀美(友情)放远了回忆才会觉得珍贵。(意思对即可)
2.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没有高山的巍峨,但可以有岩石的坚定。
(意思正确、符合转折句的要求即可)
3.略(句式符合要求,内容前后两个分句相关联即可)
4.答案举例:我们选择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生命熠熠生辉。(答案不仅要句式符合要求,而且意义与“腐烂”相对)
5.答案举例: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难免峰回路转,柳岸花明,升降浮沉。(要注意字数及内部结构的要求)
6.答案举例:九曲黄河,犹如一条长长的彩练,横亘于中华大地,她是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巍巍泰山,就像一位历史巨人,矗立于齐鲁大地,她是祖国沧桑历史的见证。(描写对象应是“自然景观”,仿写两个句子,每个句子中都要运用比喻)
7.略(要从正反两面立意,有“寓意”)
8.略(要分析题目的要求和材料中隐含的条件)
9.答案举例:水滴,没有大海的浩瀚,没有江河的奔腾,却以穿石的不懈告白——什么是执着。又:垂柳,没有松柏的挺拔,没有梅花的孤傲,却以柔枝的依依告白——什么是多情。
10.略(要兼顾物象、修辞、句式、寓意诸方面)
11.答案举例: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撷起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答案要解回答“感谢”的原因;分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2.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注意原句的格式是:具体事物+否定+想像)
13.答案举例: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既要注意句式,又要注意“重塑了我的灵魂”,“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14.答案举例:①池塘边清风徐徐,水波不兴;②一丝清风,一个浅浅的微笑;一绺清风,一声轻轻的问候;一阵清风,一次真诚的会悟。
15.答案举例:(1)给青年男女打造缠绵悱恻死去活来的爱情“幻象”;又:给青年男女打造风流调傥香车宝马的成功“幻象”。
(2)旧俗与新潮合流;又:高雅与通俗交融。
高三教案语文篇15
编写者:淳安中学蒋金海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高三教案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难点:
1、学习举办科普讲座,以提高讲座的科学性、规范性;
2、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3、通过和本单元前面的课文进行比较,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2、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虽然如此,科学家对此仍然满怀信心。
课文第2段,作者却话题一转,考察起预言的历史。提及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用“毒药或火山溢出的气体”把自己“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一点儿神秘色彩,“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来掩饰预言的失败,如“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等。那么,科学家的预言是不是也像古代的预言家一样是一时的“骗术”呢?作者指出,“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比如对天气预报、对“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以及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等,都还缺乏准确的判断。但是,“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还是可以预言的。
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上是可以预测的。宇宙正在高速膨胀,其他星系正在飞速离我们远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了宇宙的膨胀大体上“是平滑的而非混沌的”,因为如果宇宙的膨胀率和平均密度不均匀,来自宇宙各个方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就不会如此一致。“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看,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是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大挤压”和“大爆炸”前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
这样,预言宇宙的未来,“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但是,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恒星质量加起来,还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即使加上“气体云的质量”,最多达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能不能据此得出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的结论呢?还不能。因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不能直接观测到。黑洞就是这类暗物质,它是超大恒星死亡的产物。霍金对黑洞的解释是:“空间一时间的一个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见《时间简史》一书所附《小辞典》)我们虽然看不见黑洞的存在,但可以通过观察螺旋星系和星系团来判断它们的存在:能使大质量的星系或星系团绕之旋转的东西,其质量一定比这些星系和星系团大得多。
作者指出,根据现在的观测研究,将这些暗物质估算在内,“仍然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于是有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为之说,前者假设有多个宇宙共存,而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身处其中的一个;后者认为宇宙可能采取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突变,从一个微小的尺度很快达到临界状态。
归根到底,宇宙的未来只有两种命运:继续膨胀,或可能收缩。这取决于宇宙现有的密度,所以,科学家在没有称算出宇宙的重量之前,不得不承认“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要继承巫师或预言家的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明确】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明确】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待,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__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高三教案语文篇17
一、自读要求:
(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
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
一、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_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庄子的思想
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起点,以这样一个目的为旨归,庄子问:人,尤其是被抛在滔滔乱世中、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
上一章讲天道观,天道作为大宗师,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纲领。以下几章皆由此延展开拓出去,反过来又深化了这一主旨。
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
这是个乱世。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过,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说,百年大木,被割开做成牺尊,加以青黄之色的文饰,而不用的部分被弃于沟中,牺尊与弃木相比,美丑虽有差别,但从丧失本性来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曾参、史鱼相比,行为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天地》)
但这并不是说,善恶本身没有差别,而是说,相对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来说,这种对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道家鼓吹无恶不作与居仁行义一样自然,一样合理,其实是莫大的误解。
庄子接着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这五者,都是生命的祸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浊口人就不该吃饭?五色乱目人就该做睁眼睛?五声乱耳就该掩耳盗铃?当然不是。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
所以庄子批评主张纵欲的杨朱和主张禁欲的墨子,认为他们只是在__数量的增减上做文章,却没有考虑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没有考虑到还有实质上的变化,即不追逐__而又不扼杀__的无无境界。换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识和合乎天道的本心,__是不可能困扰人生的。因此,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名言,其实是把人__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永远解决不了人生问题。庄子讽刺道,那些人好恶声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饰拘束着身体,栅栏塞住了内心,绳索捆住了身体,眼看着在绳捆索缚中还自鸣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话,那么被反手缚绑的罪人、囚在兽栏中的虎豹,岂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庄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他知道对于天道,无论谁都应该敬畏,都不该太狂妄太自负,都不该固执于成见,师成心而自用,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否则,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华之辞遮蔽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属此类,更何况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离不开应酬交际,劳弊精神于浅陋琐事,却想普渡众生,引导万物,以达到太一形虚的境界。像这样,只是为宇宙形像所迷惑,劳累身体而无法认识太初之境。……悲哉乎!你们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会知道大宁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三、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__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__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把自己的缥缈幻想写得这样实在,这样美妙,除了庄子,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庄子随心所欲地想像出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庄子耽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
庄子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产生于对人间世的绝望,他追求着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美丽绝伦,其中不正燃烧着他那炽烈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吗?还有,他虽然提出应该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这里还有必要提到大鹏这个形象。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四、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高三教案语文篇18
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最好是分模块复习,也可以说是分题型复习。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时间比较长,从9月初一直到3月初,大概半年的时间,作好复习规划很关键。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是要提高分数的,所以计划也要围绕提分来作,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多少分,然后把这个分数分配到各个题型中去。也就是作文该得多少分,阅读题得多少分,以此类推,然后制定更详细的计划。
在语文第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不会的知识点一次性解决掉,不留后患,不要怕耽误事,一轮复习时间很充裕,解决问题的时间还是有的。
高考语文主要特点
一是阅读材料课外大于课内,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鲜明的时代性。通过答题,学生能增长知识,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是客观题明显减少,主观题大量增加,完全符合教育部《意见》精神。增加主观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考试的效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是注重考查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整体阅读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或观点)、感情基调、文章思路和写作特色。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阅读材料,才能有助于对阅读材料的局部的理解,进而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整个材料,因此,整体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今年全国许多地区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一改以往只注重“咬文嚼字”的支离破碎之弊。
四是开放性试题浮出水面。这是今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最大的特点。以往高考阅读题大多以客观题为主,而且追求答案的规范性和惟一性,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今年,在教育部《意见》的指引下,全国许多地区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各种文体都设计了开放性试题,而且在赋分上,明确规定了对有创见的另外加分,这样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空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必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备考的技巧
首先,从第一学期开学到寒假,是为第一轮复习阶段。在此阶段,大部分学校均按试卷题型顺序,将所有题型梳理一过。而且,很多学校会习惯于从语基部分开始复习。此法固然可以拉长语基的复习周期,有利于平时积累,但目前语文高考中最无足轻重者即为语基,若将高三初期最充沛的精力倾注于此,则实为得不偿失之举。因此,我们主张:第一轮复习应以作文为主,古诗文为次,最次者即为语基。在此阶段,主要侧重积累。
其次,从第二学期开学到二模前后,是为第二轮复习阶段。在此阶段,各科基本均以专题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唯语文罕言知识而尤其侧重能力训练,难以炮制此法。我们主张,这一阶段应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应试能力的训练。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拿分。在此阶段,便可大张旗鼓地灌输种.种应试技巧,在积累充足的基础上,作文、古诗文的成绩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一阶段可以称为语文复习的收获期。
其三,从二模到高考前夕,是为第三轮复习阶段。在此阶段,主要任务便是查漏补缺,补足能力漏洞,针对自己长期以来未得改善的弱项进行集中突破。很多考生经常能于此阶段对应试规律有所领悟,亦切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