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课件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写高一物理教案课件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高一物理教案课件下载,供大家参考。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2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潜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个性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构成物理概念,一是在超多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透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主角,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务必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带给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个性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必须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潜力.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3
本学期我们物理组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落实学校领导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教材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高效课堂模式和实教学常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物理备课组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提高课堂效率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由于新教材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其次,加强自我培训、提高自我素质也很必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第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就是新文盲。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第四,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肄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导学案)。每课教案(导学案)要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重视集体备课。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将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下学期初我们物理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们将进行系统复习,单元测试,综合练习。以过去中考和模拟考的测试卷为准,整理一系列题反复练习,巩固再巩固,争取有新的突破。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4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生命化课堂理论知识,并积极贯彻到教学中,以期在探究式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6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7
一.重视基础知识复习教学:
基础知识是做好习题的基础,很多学生往往由于基础不扎实导致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二.进行拓展性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常常表现为固定模式,缺乏独立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于解题灵活性的训练,对同一题目提倡学生多种方法解答,不要满足于做出就行.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其多做有难度.灵活的题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训练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大多物理生只是满足于做会题,结果出现会做的题失误。因此,在训练复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学习习惯:①认识审题,真正理解题意,看准要求。②计算能力:对于数字运算,要反复仔细地检查,确保无误。③书写认真:有学生字迹潦草,上一步骤的计算自己都分不清,导致下步做错,因此要向学生强调书写认真的重要性,并及时督促。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上期期末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二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九年级要来一个总复习,内容繁多,时间有很紧,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第一次月考时间太紧,课程量又太多,在赶进程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激情,处理好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教材分析
现行物理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2、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四、详细措施
1、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写切实可行的教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
3、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提供效率,深挖潜力。
4、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
不断重复记忆,加深印象。
5、强化月考,关注教学成果。
6、加强试题收集与研究,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
五、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物理素质,能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形成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高等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物理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六.今后努力方向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为不被时代所淘汰,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一个学期的基础之上,要利用业余的时间进一步学习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尝试着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合到备课和讲课上来.把学习使终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会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不断的发展,我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刻苦专研,成为新型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8
1、荡秋千时,你对秋千底座的压力大小恒定吗?请你想办法实际验证一下,并解释为什么?
2、请观察一下,建筑工地上用来砸实地面的“电动夯”工作时的情况:什么时候底座离开地面?什么时候砸向地面?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结果?
【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9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__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0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位移—时间图象的含义,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及其意义。
3、理解用图象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难点:理解图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1、观测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公路上运动
时间t/s04.910.015.119.9
位移s/m0100200300400
观测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相等的时间里汽车的位移相等。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
(2)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纵轴表示位移s
横轴表示时间t
作出上述汽车运动的s—t图象如右图所示
可见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s—t图象)
图象的含义
①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t
②图象上任一点的横坐标表示运动的时间,对应的纵坐标表示位移
③图象的斜率k=Δs/Δt=v
(3)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方框里面的文字
讨论:下面的s—t图象表示物体作怎样的运动?(投影显示)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举例:(1)飞机起飞
(2)火车进站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投影显示)
四、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s∝t)
变速直线运动(s与t不成正比)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
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思考与交流】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方向,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快慢程度,称为: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思考与交流】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知识点三:速度和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又有,是量,速度的叫速率,速率是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2
如何上一节令自己满意学生又有收获的复习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复习中,我注意到了几点使得学生不再认为复习是炒旧饭,再吃一次,而是堂堂有新的知识,对下一节课也有了期待。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复习过程中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遵循,我常用的是建构知识框架,比如电学复习时,把概念进行分类,分成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功、电热等,再把串并联电路细化它们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我们注重物理实验的复习,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再现,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概括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要加强实验思想的培养和实验方法的指导。要为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切实提高其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除此以外,在复习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了以往说实验,就题论题的复习方法,使得他们从各个层次得以发展。复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归纳知识点,夯实物理基础。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
第二:进行综合和专题复习,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
第三: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加强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注重解题方法,提高答题技巧,如在答题中要注意关键词等。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注意以上几点以外还要要求学生解题时格式要规范,语言描述要简洁、准确,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中考命题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3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39;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
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
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素材的选择。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此在内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筛选,部分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处理。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若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后辅导工作要做。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
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例题
例题1:已知地球的半径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在赤道上空有一颗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通讯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回答:
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
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例题2:已知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求万有引力恒量是多少?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学生在解决此题后,教师提出问题:
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当卡文迪许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早年丧母,他形成一种过于孤独而羞怯的习性。
2、万有引力恒量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
教师可用展示扭秤实验的图片并详细解释有关物理问题。(教学建议中有资料)
需要注意两个地方:
(1)两个1千克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决的?
(2)力很小读数如何解决的?
3、测量的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和单位?
4、在现实生活中,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我们无法观察到呢?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动.同时在完成题目1的基础上分组自行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万有引力常量测量的历史过程.
2、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5
一、学习目标
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二、学习过程
(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
(二)、逻辑的力量
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
(三)、猜想与假说
(四)、实验验证
阅读: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情况
讨论与交流:感受伽利略的探究过程,体会其科学方法
设计实验: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三、反思总结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①问题的提出。
②提出假设,逻辑推理。
③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然后实验验证。
④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四。当堂检测
1.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前3s内的&39;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g取10m/s2)。5,20,15
2.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前ns内通过的位移与前(n+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_____________。n2/(n+1)2
3.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下落,经B点到达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BC间距离是7m,则AC间距离是__________m(g取10m/s2)。16
4.一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当其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由它下落的位移x=__________H/4
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6.一个铁钉与一个小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C)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
C.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得多
D.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
7.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8.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相等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D)
A.1/2B.1/3C.1/4D.(+1):1
9.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应是图2-4-4中的(B)
10.一个物体从20m高的地方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落到地面用了多长时间?(取g=10m/s2)20m/s,2s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它上升到217m高处时,一重物由气球里掉落,则重物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g=10m/s2)。7.0s,66m/s
2.如图2-4-5所示,把一直杆AB自然下垂地悬挂在天花板上,放开后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直杆通过A点下方3.2m处一点C历时0.5s,求直杆的长度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g=10m/s2)。2.75m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7
高中物理解说教案:力的分解
说教材:
《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课教学:
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思想。
选择力的正交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注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一物理教案课件篇18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