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方便大家写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时参考。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1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银行的含义

2.难点

银行的产生过程

二、教学方法

银行是同学们现在和将来都要经常接触的,因而在教学中力求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所以就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运用实例分析理论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逻辑导入法

分析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知识,揭示出货币资金与银行的关系,引出本课内容。由于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必须首先了解银行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引出本框的内容。

2.事例导入法

可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的建筑标志,人们在商业银行办理各项业务的情景。指出银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出本框内容。

3.现身说法导入

让部分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家的钱都放在哪里,自己是否有亲身去银行办理存取款的经历,从而引出本框内容。

主体内容教学

1.金融、金融机构的含义

这部分内容不是本框的重点,弄清金融、金融机构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银行的含义,拓宽知识面,老师不要多讲,也不要展开。

可以采用“讲解法”,首先弄清金融的含义,其次在了解金融含义的基础上,掌握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含义。最后,还应了解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构成国家的金融体系。

2.银行的产生

这部分内容专业用语比较多,是本框题的难点,由教师讲解,采用“以讲为主,讲读结合”方法,但不要讲的过细,也不要讲成名词解释。只要求学生理解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即可。

银行的产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掌握。第一个阶段是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个阶段是兑换商不仅兑换货币,而且增加保管和收付业务。第三阶段是发展到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到这时兑换业发展到银行。因此,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材中世界最早的银行和我国最早的银行,这两段小字部分,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银行的产生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出现过程,可进一步加深对银行产生过程的理解。

3.银行的含义

这部分是本框题的重点、难点;采用“讲解归纳法”或“谈话法”。可由老师讲解,最后由学生概括出银行的含义,在讲解前,可先让学生根据银行的产生过程。思考教材中的“想一想”:这里要让学生知道,当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时,银行就出现了。由此让学生总结出银行主要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出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分析什么是信用、信贷(结合具体事例)。最后,在教师讲解信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银行的含义,用幻灯展现出:

①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银行是从事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③建立银行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学生消化议论片刻,最后由学生进一步概括归纳出银行的含义,即: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可采用“谈话法”,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最后得出结论)

小结:从银行产生的过程看,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展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应作全面、系统地了解。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2

《哲学的伟大变革》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模拟上课:

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诞生的三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学们,回顾上一框内容,

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

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

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下面,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也就是三大工人运动

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三大工人运动的资料,下面请三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下

好的··谢谢

首先是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_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_,该_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_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_。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_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_

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6月初,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生活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带工头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此时便成为工人起义的导火索。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_

现在大家对这三场运动有了一定了解,

那位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感想

·····

好的

··

还有那位同学

大家刚才都提到了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_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

其实,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

文化什么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剧照)展示学习目标:(生读)

1、理解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塑造人的道理;

2、结合实例,分析优秀文化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能在生活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预习回顾,精讲点拨:

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已经结合学案预习了,接下来我们根据问题引领来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展示要求及问题引领)

要求:

1、对照问题引领,记忆并互查基础知识。

2、用红笔标记不明白的问题,以备下一步合作探究解决。

问题引领:

1、文化塑造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3、为什么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全面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记忆并同位之间相互检查,教师深入学生内部抽查部分同学)

[过渡]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展示本班学生在艺术节上的活动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些活动吗?这些活动对于我们有意义吗?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设问]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归纳]

(1)文化与人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2)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①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过渡]我们要通过优秀的文化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那么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又是什么呢?

[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积极向上)

[过渡]“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

金戈铁马,斗志男儿,士兵的精神世界丰富和冷峻;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单纯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因为他的笨,让全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

经典台词:许三多: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也不放弃。(展示《士兵突击》剧照)

[设问]优秀文化怎样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生答)

(1)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师分析]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憾人心—→增强精神力量—→物质力量

思考:我们的国歌过时了吗?为什么?

——没有过时。中国是从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国歌中的力量对我们中华民族依然有振奋力量。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过渡]再来看一幅漫画“畸形人”,你能从中看出什么?(生答)导入人的全面发展,

(1)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2)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反过来人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学案,幻灯片分别展示探究习题)

探究一:为纪念诞辰11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历史转折中的》。观看这部电视剧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欣赏,更是感受一种精神力量的蓬勃释放,它如同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拉近了剧中人和观众的距离,进而变成了观众发自心底的深情呼唤,这不单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结合材料,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塑造人生中的积极作用。

探究二:“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__年元旦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1月18日,《记住乡愁第一季》第18集播出了《万家村——立德树人》。通过讲述山东淄博周村区万家村毕氏家族立德树人祖训的传承,再现了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家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提出探究要求(展示)

1、独立思考,高效自学,对有疑问的问题作出记号准备讨论

2、小组长要布置好,组内先一对一讨论,然后再集中讨论,激情讨论,安排同学阳光展示

3、未展示的同学及时准备总结,力争全部达标

4、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疑难问题由小组长用纸条反馈给老师

安排展示小组(幻灯片打出)提出展示要求(同时安排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1、展示要书写规范、快速,总结规律。

2、非展示同学结合探究问题继续讨论、交流、完善,点评同学做好点评准备。

安排点评小组,提出点评要求

1、点评答题规范、答案正误、是否全面,进行答案的补充修正、知识拓展、规律方法的总结。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用红色笔做好笔记、有不明白或补充的大胆提出、勇于质疑,力争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运用。

(学生点评、完善,教师点拨,展示答案,留时间学生整理)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自己的比较、鉴别能力。

2.学着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阅读教材77页,思考民族自治区确立的法律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2.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教材77到78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1)自治层次: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个级别是

(2)自治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含义

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阅读教材第78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并思考课本上所提出的探究题目

③其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阅读教材第79-80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了解: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重难点】

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师生研讨】

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反之亦然。

(这里讲的物价水平是指宏观物价。)

(思考:物价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3)、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

(思考: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呢?+转变观念?)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

A、钱货两清的消费: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的,这种消费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

(注意:消费者要有维权意识,主动检查商家的营业资格,索取发票,为维权保留保留依据。)

B、货款消费:一次性付款超出个人支付能力,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这种消费对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注意:贷款消费除了包括到银行贷款,也包括赊帐、打白条等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提高人们现有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会增加未来的消费负担,要慎重考虑未来的收入水平。)

C、租赁消费:通过短期租赁的办法,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租赁消费的适用情形:对一些商品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买下它们又不划算的。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

A、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

C、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层次的消费。

(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种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减少,后两种的消费比重会增加。)

3、消费结构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4)恩格尔系数:是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一个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支出总量不一定减少,比重减少。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__,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即学习了怎样进行货币与商品的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几种不同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方式的区别;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知识地掌握,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立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自控能力差,并具备一

定的经济常识。他们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总结反思学习。

以上的教法与学法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四、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

展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结婚三大件嫁妆变奏曲,向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进入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我将设计三个探究活动来讲授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内容。

(1)探究活动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让同学们看到结婚三大嫁妆变奏曲的图片,讨论问题: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同学间的讨论下得出: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最根本原因是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些例子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且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能发挥同学们的思考力。

(2)探究活动二————消费的类型

通过情景设置中的美国富二代,中国刚毕业拿月薪六七千的大学生王某和农村来的打工仔李某三人来到上海遇到居住问题的情境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三人解决居住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进入第二个知识点,即消费的类型。

通过上述问题地提出,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关消费的类型这一知识点,提示学生在思考中根据三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他们居住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美国人应该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大学生王某选择贷款买房,打工仔李某没钱买房可以租房。得出,按照交易方式消费类型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这个知识点。然后我再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结果”,并结合我的教学难点关于贷款消费,着重讲解。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情景设置以及学生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着我将展示打工仔具体消费的饼状图,向学生提问“以上图中的这些具体消费项目分别属于什么消费?”学生通过看书以及老师的引导,得出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一知识点,并通过这一练习加深理解和巩固。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楚明白的了解消费的类型,便于记忆。

(3)探究活动三————消费结构

首先我会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消费结构,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然后提示学生仔细观察PPT上美国富二代和在职工作大学生王某以及前一张打工仔三人具体消费结构饼状图上各项消费所占百分比,提问“三人中的生活水平谁高谁低,并简单说明理由?”这样同学们经过计算就会得出:美国人的大部分钱花在了享受消费上,王某的大部分钱花在学习、上培训班发展消费上,李某的大部分钱花在食品等生存消费上。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通过情景和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更加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吃透。

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到些结束。

(三)课堂小结

接着进行课堂小结,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补充完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感情升华。这样设计课堂小结,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总结知识,加深印象,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并起到升华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练习

我将设计两道题让同学们做,巩固课堂知识。

本课题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大纲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识记和理解主干知识。

五、教学预测

最后我对本节课教学的效果进行预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现象入手,设计情境,预设学生的分析,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知,教师的点拨等。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想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还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修改预设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本节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知识地位:本课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与生产、交换、分配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为学习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学习本课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青年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表示法。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消费行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消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确定的依据: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合理科学地进行消费。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贷款消费。

确定的依据: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即选择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漫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知识体系的展示,进行知识检测,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又通过设案例分析,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规范表达能力。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9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指明生活与消费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从而引入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以及本节课的生产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生活消费与生产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过去的消费观念:“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交通工具变化:马车――客车――火车――轿车――飞机。

生活娱乐活动变化:说书、唱戏――电影――电视――因特网。

还有哪些生活消费方面的变化?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并思考:生产如何决定消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材料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材料说明,生产是围绕着人们的消费需要进行的,消费对生产有引导作用。首先,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其次,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再次,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和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

教师活动:说明社会生产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会中断。引导学生看教材P33,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再生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3)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彩图,联系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思考并找出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4)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总结: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增值税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作用;违反税法的几种表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辨别比较的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全面的观点分析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理解各种违法税收的行为的特征,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意识。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增值税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作用;

3、违反税法的几种表现;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学习了财政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今年国家发生很多灾难,如甘肃的旱灾,今年夏天的洪涝灾害,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国家正是通过财政拨款才得以缓解灾情,大家知道我国的财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正确,财政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税收,20__年我国税收收入超过三万亿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第二框《征税与纳税》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以设问方式导入该节课的内容,带出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人,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活动包括哪些项目?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教师:同时导出课堂主体内容:日常消费多种多样,家庭作为消费的主体单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那影响它消费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消费活动有什么区别?我们消费活动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现在我们假设同学们分属不同的两个小组,两个小组每月的生活费略有不同,a组每月600元,b组每月300元,各位同学该如何安排各自每月的消费活动呢?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最近5年的物价变化趋势,其中具体产品如:“蒜你狠”——3元/公斤涨至14元/公斤、“豆你玩”——2.6元/斤涨至9.5元/斤、“姜你军”——4元/斤涨至9元/斤,几乎所有的产品应声一片上涨,面对这种情况各位如何调整消费活动?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小君,就读于南二中高一(14)班,月生活费800元,已攒了元零花钱,在犹豫要不要买个电脑,不买吧,商场特价,此时下手颇为划算;买吧,以后就要勒紧腰带生活了。买不买?怎么买?你的意见?

学生活动:根据情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相应的理由,提出分期付款买、借够钱后一次性买、租个电脑等方式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问题又来了,粗心的小君回家路上摔坏了硬盘,换一个硬盘——600元,维修硬盘——90元,如何选择?这两种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每个家庭的消费活动各不相同,那如何衡量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书本阅读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高一政治必修二教案

高一政治电子版教案篇12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导入:利用MTV动画《1234567多劳多得》歌曲以及卡通人物猪太的动画将课题展示出来,并在播放动画前提示:请留意歌词,猪太告诉我们什么呢?猪太的收入方式是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呢?(学生都可以指出猪太告诉我们要多劳才能多得,要勤劳致富,但是有少数学生把多劳多得等同于按劳分配,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给予指正。)

(本框题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所谓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便是经济制度中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分析点拨: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生产决定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包括按劳分配在内的多种分配方式。)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种分配方式,尤其是确立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配的范围:在公有制范围内

分配的依据:以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

分配的内容: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下列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形式的有D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承包经营中获得的收人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人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

合作探究:

__目前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应该实行哪种分配方式?说出你的答案,并陈述理由。(按劳分配,理由略)

__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方式中,哪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说出你的答案,并陈述理由。(按劳分配,理由略)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生产决定分配);

产品采取何种方式分配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当然,生产力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不必实行平均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第一,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第二,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的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第三,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如我国规定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以公有制企业中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制定的。

1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