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集合教案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高一集合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高一集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集合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且对社会中的经济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经济学相关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能力目标】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逐步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难点: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境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前面第三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消费的知识,我们说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消费呢?(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性能、外观、质量等)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消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多媒体展示:电影发展史的图片(让学生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课堂)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使用的手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答:生产出来的。

师总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通过劳动生产得来的。那么,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生产。大家看到,通过商品我们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生产和消费还具有怎样更为密切的关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环节1:

多媒体展示:书本P29页的漫画

问:封建帝王是最高统治者,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却没用过电话、手机。虽然在皇宫夜夜笙歌,但却无法看场电影或看个电视节目,也从来没有坐过汽车、乘过飞机。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的道理呢?

总结得出: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即生产决定消费。

那么,生产是怎样决定消费的呢?

然多媒体展示:电影变化的相关情况并设计探究题。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者的关系。具体问题如下:

(1)师:设问:古代的人能看到电影吗?几十年前我们能看到3D的电影吗?为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总结: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没有电影、更没有生产可以播放电影的设备的能力,因此——生产决定消费

(2)师:以前人们看电影要亲自去电影院购买电影票,现在人们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订购电影票,还可以在网上选座。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教材不难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3)师:从几十年前的无声黑白电影,到后来的彩色有声电影,再发展到现在的到3D、4D甚至是5D电影,电影的发展变化史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学生:略

师: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呈现方式更直观、立体,更注重人们观影的感受。——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4)师:随着“家庭影院”的生产,很多家庭都有了购买的欲望。另外,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性能与质量,人们都不断给自己的手机更新换代。你怎么认识这一现象?

学生:略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基本回答正确了,新产品的出现以及旧产品升级换代使其产品的特点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引起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求,因此——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区分:消费对象(消费什么)、消费方式(怎样消费)、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的怎样)、消费的动力(还想不想再消费)

教师总结得出: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人类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环节2

(过渡)思考: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

(1)师:2014年10月10日凌晨国行iPhone6/6Plus在苹果在线官网正式开启预购,同时苹果授权的天猫旗舰店以及京东商城在线零售商也同时开启预订。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报告显示,iPhone6/6Plus开启预订的6个小时内,包括国内三大运营商在内的预定量便超过了100万部。根据京东商城的数据显示,iPhone6/6Plus的第一波预订用户数已经超过了900万。说明了什么?

总结得出: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多媒体展示:必须使我们生产的每一台iPhone进入消费者的口袋,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乔布斯

师:乔布斯的这句话反映了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使消费者购买我们的商品呢?

(2)多媒体展示:消费者们反映iPhone4的500万像素太不给力,3,5英寸的屏幕太小,促使苹果公司给新一代iPhone装上了一颗800万像素的摄像头4,0英寸的屏幕等,发展到最新的一代iPhone6plus已经达到5.5英寸。

师:新一代iphone更新的驱动力是什么呢?其实新产品的升级对于苹果公司来说经费投入不小但是不经过升级换代产品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新的消费要求,所以消费者的反应客观上促进了iphone的升级换代——消费对生产的调整与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多媒体展示:随着网购迅猛的发展,快递、仓储业务等也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举例:iPhone在全球市场的火热,“壳”文化产业第一个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时间的发展,外壳的产业飞速蓬勃的发展着)

结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或多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说课稿

(4)多媒体展示:图片:高等教育、学习充电、旅游休闲、运动健身

总结: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环节3:

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

问题设置:我们刚刚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那么是否产品以生产出来就进入消费领域了呢?承接着学生的回答我就会进行总结讲解: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过程,着重强调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进行巩固

(四)小结作业

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先由学生小结,教师再加以补充)

作业:思考题:了解了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之后,思考一下我国应如何做到发力发展生产力。

高一集合教案篇2

教学目的:

鉴赏并领悟此“诗体小说”的诗情画意之美,特别是人物的情操美,并以此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置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任务:

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和特色

教学步骤: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荷花淀〉。(板书课题)小说与诗歌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而〈荷花淀〉却有“诗体小说”之称。此该作何解?

答:虽为小说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鉴赏本文是怎样表现这种诗情画意之美的。

一:整体把握内容

1、解题:荷花淀长满或生长着荷花的湖。听到这个名字让我们想起了什么?

答:朱自清的〈菏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菏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紧扣月色写菏塘。

2、本文是怎样荷花淀的景色之美的?

月夜:“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菏叶荷花香,

晌午:“万里无云”“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不知几亩大小”“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菏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水面有野鸭,水下有大鱼(秋天)芦花飘飞苇叶黄运用简练、优美、生动、像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显得诗意盎然。

3、让人想起了什么?(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4、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面临着什么?日本鬼子来侵犯

5、当地的人们是怎样做的?

水生(男人):报名参军,保家为国。

女人:承担家务,勤劳能干,我不拦你,深明大义。

父亲(老人):我不拦你,支持革命。

四个青年妇女:藕断丝连,冒险探夫温柔多情。

“假如敌人追上,就跳到水里去死”

“打仗有什么出奇?”坚贞勇敢

怕丈夫小看不甘落后

成立队伍,学会了射击,来回警戒,配合子弟兵作战提高觉悟,迅速成长

6、他们为什么能这样?

答:抗日根据地人民在党的教育下思想觉悟高,深明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二、重点研讨:

1、主要人物写谁?女人。

2、怎样描写的?有点有面。

点水生女人(典型)

面四个青年妇女

3、她们长得怎样?没有写。

4、抓住什么来描写的?人物的'语言。

5、集中表现在何处?表现了什么?

水生夫妻话别在爱情与家国情之间牺牲小家的幸福,投身革命或支持革命的事业中

女人们探夫未遇途中依恋丈夫,坚贞勇敢

伏击战胜利之后不怕打仗,不甘落后,为反抗鬼子入侵享有和平的生活,而成立队伍,在战争中迅速成长,由依恋丈夫的农妇成长为配合子弟兵作战的女战士。

6、同是劳动妇女,从语言描写中可看出她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7、为什么重点写女人?在旧社会,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解放到什麽程度,常常是我们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尺度和标准,因此,着重描写妇女的生活和思想行为,描写她们怎样一步步地站起来参加革命和社会斗争,对于反映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反映革命战争在人民精神上所引起的巨大变化,都是很有意义的。连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较低的妇女也起来了,那么,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难道还会远吗?

三、布置作业:将祥林嫂与水生嫂的性格命运做比较写篇文学评论。

高一集合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Teachingais)

Finishtheexercisesnthewrb

1.能力目标:(abilitai)

a)Enablethestudentstcand“candsandrequests”

b)Thrughcperativewrfindutcrrectanswerstheselves

2.语言目标:(languageai)

Fullunderstandingfthereading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iprtantpints)

Understandingtheainideasfthepassages

三.教学方法(Teachingethd)

a.Fastandcarefulreading

b.Individual,pairrgrupwrtfinisheachtas

c.Discussi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aids)

ac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prcedure)

Step1.waringup

Step2:speaingtas(Reviewcandsandrequests)

Offerthesituatinsandtrtaedialgueswithcandsandrequests

Step3:Dthe“Reading”nP13andanswerquestinsnitbriefl.

Step4:Finishthe“ReadingTas”atp.51andcpletethefrafterit.

Step5:Grupwr:

Asthetsuupwhatcdesandshrtfrsfwrdstheftenusewhentheftenchatnthenetwiththers.

Step6:checuptheirresearchingresult.

Step7:hewr.

高一集合教案篇4

【课标解读】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__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__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__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集合教案篇5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以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高一集合教案篇6

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高一集合教案篇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里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绐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者还有一些很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高一集合教案篇8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一集合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__)。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__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高一集合教案篇10

《哲学的伟大变革》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框题内容,紧接着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设问,当时的无产阶级如何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为什么失败了呢?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给予一定学法指导,并且通过有针对性讲解,从而掌握知识点——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模拟上课:

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诞生的三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学们,回顾上一框内容,

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

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

第一、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下面,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也就是三大工人运动

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三大工人运动的资料,下面请三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下

好的··谢谢

首先是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_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_,该_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_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_。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_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_

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6月初,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生活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带工头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此时便成为工人起义的导火索。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_

现在大家对这三场运动有了一定了解,

那位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感想

·····

好的

··

还有那位同学

大家刚才都提到了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_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

其实,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高一集合教案篇1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高一集合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

【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性的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讲读第2节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评点学生的朗读)请一位同学找出小路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板书】荷叶 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 零星点缀(色) 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

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

荷波 象闪电(快) 凝碧(色)

流水 脉脉(神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3.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段改动后的文字和原文,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五)讲读第五段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解答]: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动

[板书]:月光 (正面)泻—轻柔

荷塘四周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1、本节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四周之景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

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2、写出了环境何特点,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

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远山:隐隐约约

(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 蛙叫

【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八)讲读第三段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1.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1、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

2、“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绪。

“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三、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四、布置作业:

背诵4-6三节

高一集合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及九叶诗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祖国人民深切的挚爱,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诗人赞美的是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国,大学教授,现代九叶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是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二、朗读:

方式:1、放录音带让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2、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生字生词)

三、理解:

方式:在师生一起诵读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一节:

1、站在历史的高度描写中国人民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2、表现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

3、表达对祖国人民深挚的爱。

第二节:

通过一个农夫表现中国人民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现状的特点,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节:

1、表现祖国人民多灾多难。

2、表达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节:

赞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下面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四、鉴赏:

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做总结。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诗没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构结,形式自由活泼,完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讲究音韵,但有诗歌内在的旋律。

本诗没有押韵的特点,但有内在的诗歌的旋律,读来生动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了密集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环境。

4、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诗人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五、主题:

方式:由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这首诗赞美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五、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一、环境、灾难、挚爱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劳、隐忍、顽强二、没有音韵,但有旋律

三、贫困,饥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灾难,赞美,顽强四、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高一集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重难点释疑

1、具有太阳系行星的一般特征

类地行星: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征: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特征:质量、体积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特征:距离太阳远

2、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重难点释疑

1、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地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是指太阳系具备了八大行星有一致的公转方向和互不干扰的运行轨道。

2、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引力足以保证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并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因温度升高产生大量水汽,水汽通过如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等形式溢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并在低洼地汇集形成了孕育了原始生物诞生的海洋。

高一集合教案篇15

一、教材

1、教材简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与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则更是达到了化境上乘之作,孙梨的《黄鹂》就是这样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文章创作于1962年,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序展开,童年爱鸟却没有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遭遇各不相同,作者感受也不相同,篇末扩展开去,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中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的散文,着眼点在于发挥事物极致的“环境”。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文是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三单元的首篇,属教读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是从阅读能力和阅读目两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品质。

3、教学目标:

根据该文含蓄而深刻的哲理表达特点,按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文意,探得精义—“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把握文章”是评价的基础。

②评析哲理,借鉴写作—理解本文哲理及表现方法和技巧,学习象征说理,叙事说理的方法。

③追求美好,创设环境—拥有热爱美好事物,支持,尊重事物规律的情感认识。

4、教学重点、难点:

经过第一册和第二册前两个单元的阅读训练,同学们已具备了实现目标①的自学能力和目标②的探索能力,课文最后部分是前文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语言表现力极强的精华部分,因此教读重点是对文章最后五段的哲理理解和语言借鉴。

本文哲理扣在事物“极致”的发挥上,而且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与以往学过的《海燕》《白杨礼赞》《爱莲说》有所不同,因此,我把本课学习的难点定为:

把握极致的含义和本文由叙事到说理的.关键:“黄鹂与太湖”悟到“事物与环境”。

5、学情分析:

学生长期溺于学业,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研究文字时,在宏观把握和作家创作心态的把握上缺乏联展性思维,因此,教学中我较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课文放到生活中去以及作者经历的社会价值中去,这对于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帮助。

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感知、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教法: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2、教师导读,指导分析评价方法和借鉴写作方法。

3、联系对比,强化象征手法的运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美感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要重视诵读。再者本文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训练的首篇文章,要做好方法指导。本文叙事明理,托物言志手法与以往文章不同,应稍加对比分析,加强对写法的认知。

三、学法: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以下学法:

1、认真诵读,理解文章思路。

2、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讨论探讨,文章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4、归纳积累,初步学会哲理评价和借鉴文章写作方法。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一个有语境、有理境、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提高效益。

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认识黄鹂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感知归纳文章主题,分析材料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优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而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同学们能举几例吗?(同学表达,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温故知新,随后教师补充,明确)老舍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涵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那么孙梨借写黄鹂要传递怎样的观点呢?

(二)看课本扉页插图《黄鹂》,请同学们对其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有关知识(这样锻炼了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以及归纳、表述、查找资料信息的能力)

古诗激趣,激发思考: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后,教师导问:古人也写了不少有关黄鹂的诗句,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诗句?(同学举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问:诗句中的黄鹂与什么样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了?诗作者抓住它的什么特点?

(三)作者介绍,作品产生时代背景简介(同学们介绍后、教师补充,明确。同时辅以多媒体展示)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朗读要富于情感和变化,要求学生个别朗读1、3—5、8—15、17—21段落,学生齐读2、6—7、16、21—25段落齐读,加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会。

(五)再读课文,完成:“黄鹂的遭遇”与“作者态度”的归纳表格。

这道练习题意在落实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与课后习题紧密关联,是学法1、2和教学目标1的具体落实。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作答。

(六)探讨主旨有关问题。

是教学目标1和学法1、2的再落实、再深入。

1、根据作者对黄鹂的不同境遇的态度,请用一句话说出此表要表达的意思。

2、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3、从环境与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4、文中的黄鹂仅仅指的是一种鸟吗?黄鹂的境遇说明了什么道理?

由以上几道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思想主题,拓展学生思维,注意到文章托物言志和作者关注社会的认识角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5、学生齐读文章后五段,强化语感。

(七)学生小结当课堂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二、三、四

2.试就几篇学过的托物言志的作品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对课文哲理做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写法,借鉴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黄鹂的境遇的态度的分析中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在探究美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了“极致”的含义。今天我们对文章的哲理和写作方法进行评价与借鉴,从而完成我们学习此文的重点任务。

(导语设计旨在强调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对文章哲理做一些评价分析:

1.齐读课文最后五段,找出表明作者悟出的哲理的语句。

2.找出文章揭示适用对象的语句。

3.探究作者思考出这一哲理的原因。

这三个题目的设计,前两个同学可以完成,后一个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指导也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所在。教师从孙犁文学家是身份、文学主张、时代现象指点学生思考。

4、完成课后习题四。趁热打铁,让学生研读文章后五段文字,把握文章由叙事转到说理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对哲理的理解和评价可以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的创见。

(三)借鉴写法

1.比较《白杨礼赞》、《黄鹂》的象征手法有什么特色?这道题目既是检查作业又是落实教学目标。

2.阅读哲理的散文《地平线》,思考:本文表现可什么哲理?与《黄鹂》的表达方法有何异同?此题属延伸与检测练习,加强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3.完成课后习题三,带着问题齐读后回答,并尝试当堂成诵。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借鉴吸收语言技巧。

(四)小结全文

明确:同学们哲理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悟想

哲理怎样表达更易懂——用形象来表达,但形象表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五)课外作业:

1.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新课的语言:音节和谐,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2.研究性习题,各语文小组课下找一篇有关“黄鹂”的诗文,与本文对照一下,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还是抒写哲理?

说课结束,谢谢各位。

高一集合教案篇16

【设计理念】

本框题是本课乃至于本单元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是为了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消费观指导自己的消费,所以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认知图式。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分析

从地位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2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而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其正确消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主要从学生个人认知的角度,了解各种消费心理的基础上,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它在整课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教学的关键部分。

从具体内容看:本框题包括两目内容,“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两个问题,其内在联系是先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合理的消费者。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关于消费心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但是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认识源于实际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认识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指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各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或提供典型案例,去分析各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呈现不良消费心理导致的不良后果,让学生体会、感悟、认同正确消费心理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关于理智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认识对行为有指导作用但不会直接导致该行为的发生,所以即使人们有同样的认识也不一定必然选择同样的行为。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具有多样性,消费多姿多彩,导致的后果也多种多样。有的消费行为只考虑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如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等,不仅可能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有些行为只考虑了自己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国家乃至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就因该厂到多样化的消费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应该是能够把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统一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力求从多样化的行为选择导致的多样化后果中让学生认同个人消费应该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通过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的基本特征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树立正确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2)通过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的理解和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实力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合作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有关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形成了关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初步认识,但是比较模糊具体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从现实经验来说,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消费多样化,对相关的指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地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使学生能够识记主要的消费心理;理解,正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评价各种消费心理;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根据理智消费原则,模拟家庭消费计划,说明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或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构相关的事实和知识如主要的消费心理,理智消费四原则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明确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从而成为理性消费者。

高一集合教案篇17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_》并称“风_”,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高一集合教案篇18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生活的内容和特点。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

学生分析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个知识点,学生初中就已经学过,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是包含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两个概念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二者的区别。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这一框的教学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知识,使学生明白作为公民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怎样履行自己的政治性义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民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履行的义务,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难点:正确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统一性原则。

教学方式

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和传统的教具。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案例,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文中的合作探究题。

【导入新课】

教学导言: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具体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回答)这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其中公民胡哪些政治权利,应履行哪些政治义务,怎样参与政治生活。由此导入新课。

情景营造:大屏幕打出一组图片:公民投票选举,公民应征入伍,奥运健儿获金牌,面对国旗唱国歌;通过网上电子举1报信箱进行举报。让学生抢答,在这一组图片中,哪些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以此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结构】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二)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师生互动】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课堂设问一:回忆初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知识,能否举出哪些是政治方面的权利?

提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这是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课堂设问二:依据我国有关宪法中的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思考没有选举资格的三种情况。

提示:①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②没有年满18周岁。③被剥夺政治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情境营造:演示我国大学生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游行示1威图片;中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图片;李洪1志出版非法刊物、非法集会图片,感受公民的政治自由。

提示: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1威的自由。国家制定了相应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政治自由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只要不超出法律所约束的范围,就不受任何非法干预。

课堂设问三:你所知道的领导干部贪污和腐败的案件?

提示:近年来,全国各检察机关根据人民群众的揭发、举报,认真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课堂设问一:阅读P910页,了解我国公民有哪些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试举例分析。

提示: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社会组织。

课堂活动:你觉得公民要履行政治性义务,具体到中学生的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课堂设问:古代有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如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提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提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生活中不存在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只享有权利,不想尽义务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因此观点一是正确的。

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更自觉地尽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这就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所以,观点二是错误的。

课堂设问:公民如何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提示: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情景营造:播放视频:李剑英为救百姓英勇献身的事迹。

课堂设问:针对李剑英的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李剑英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教学总结】

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神圣的权利和庄严的义务,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准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二、合作探究

以公民依法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必须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为题,自制一张示意图。

提示:如: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权利政治自由

监督权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服兵役和参加社会组织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示意图,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的掌握。

配套练习

单项选择:

1.以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一切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B.一切公民都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C.一切公民在立法、执法和守法上一律平等

D.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答案:C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因为()

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它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③自由是相对的,要受到法律的制约④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和权利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教学后记

本课由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多,所以在教学中,时间必须合理安排,详略得当。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图片和采用视频播放,让学生发表评价李剑英行为,学生积极参与,情感得到升华,受到学生欢迎。

高一集合教案篇19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习。

(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有20个班,我接上学期继续任教6(1——6班)个班的生物教学,相比之下(5)(6)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爱好偏高二点,生物基础好点,但还是不够理想。(1)——(4)班基础就比较差了。平时也不够勤奋努力,现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本学期的任务是授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一个稳定的思想状态,为搞好学习提供保障。

3、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制定学生小档案,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认真备课与制作课件,真正做到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

5、认真设置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

6、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测试,及时做好反馈。

7、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

高一集合教案篇20

Ⅰ.TeachingBasis(教学依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Ⅱ.TheTypeoftheText(课型):Revision(复习课)

Ⅲ.TeachingMethods(教学方法):Question-basedmethod(提问式),Groupdiscussion

method(小组讨论法),Cooperativelearning(合作探究),Practicing(练习).

Ⅳ.TeachingAids(教学手段):Multimediacomputer(多媒体电脑),Learning paper(导学案),Blackboard(黑板).

Ⅴ.TeachingAims(教学目标):①Knowledgeaims(知识目标):

words:achievement,specialist,organization,hard-working,confident…..phrases:puttodeath,meandoing,either…or…,thebondbetween……,structure:only+….,Itis/was+….+that….grammar:Subject-verbagreement.

②Abilityaims(能力目标):Developthestudents’abilitytousetheimportant languagepoints,enablestudentstodescribepeopleusingtheadjectives.

③Emotionalaims(情感目标):Encouragethestudentstothinkaboutwhatmakesa persongreat.

Ⅵ.Teachingfocuses(教学重点):Getthestudentstoreviewandconsolidatewhatthey havelearnedinthisunit.

Ⅶ.Teachingdifficulties(教学难点):Getthestudentstoturnwhattheyhavelearnedintotheirability.

Ⅷ.Teachingprocedure(教学过程):Step1复习学案情况反馈(1分钟)

Step2lead-in: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过渡到知识竞答类节目《一站到底》,本节课也将模仿这种模式授课。依次介绍本节课的竞答规则:

本此活动分为五轮淘汰赛,全班共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作为本组站神)进行参与:

→→第一轮采用记单词的方式,进行车轮大赛,最终淘汰掉一个小组,剩余七个小组成功晋级第二轮,成功晋级的小组将获得5分,加入到本组的总量化分数中;

例:

1.n.成就,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7.n.巢,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福利,福利事业_________________8..n.联系,关系,结合,纽带_________3.n,项目,工程,规划_________________9.n.观察,观测,遵守______________4.n.学会,学院,协会_________________10.n.童年,幼年时期________________

→→第二轮节采用记短语的方式,在成功晋级的7个小组中进行车轮赛,最终淘汰掉两个小组,剩余5个小组成功晋级第三轮,成功晋级的小组将获得的分数为上一轮得分的二倍(即5乘以2=10);例:

1.过着…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6.离开,启程,出发________________2.涌上心头,涌入脑海______________7.藐视,瞧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3.查阅,参考,谈到_______________8.碰巧,凑巧___________________4.偶然遇见,碰见________________9继续,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轮采用背诵句子的方式,在成功晋级的5个小组中进行车轮赛,最终淘汰掉三个小组,剩余两个小组成功晋级第总决赛,并且这两个小组均获得一次免答权,这两个小组将获的分数为上一轮得分的二倍(即10乘以2=20);例:

(1)她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事业。

She(2)这意味着我们要返回前一天晚上我们离开时黑猩猩一家睡觉的大树旁。;

backtotheplaceweleftthefamilysleepinginatree(3)简预先提醒我们,到下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又脏又累,她说对了。

(4)她母亲头几个月来帮过她的忙,这才使她得以开始自己的计划。

beginherproject.

(5)比方说,她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黑猩猩猎食动物。

wasthatchimpshuntandeatmeat. 

→→第四轮为复活赛,在前三轮车轮赛中被淘汰的6个小组,均可获得一次复活机会,但是复活赛的要求非常苛刻,每个参赛的小组必须能够正确背出随机指定的3个句子,8个短语,10个单词,如能成功过关,将直接晋级总决赛,但不享有免答权;假如没有成功过关,所有分数将清零。例:

(1)她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事业。

speakers.

A.goonB.carryonC.carryoutD.workon

3.Thenewequipment________thedisabledduringthe2008BeijingParalympics.A.wasintendedforB.wasintendedtoC.intendedforD.intendedto

4.Hewasan________poetatthattimeandhis_____poemsspreadthroughallthecountry.A.inspired;inspiredB.inspiring;inspiredC.inspired;inspiringD.inspiring;inspiring

She(2)这意味着我们要返回前一天晚上我们离开时黑猩猩一家睡觉的大树旁。

注意事项:(1)小组加分不累计。

(2)前三轮车轮赛中,每次选手必须更换,从第四轮开始可自由安排,各

小组相互监督,如有违规取消其参赛资格及所得分数。

(3)每轮车轮赛中间设1-2分钟准备时间。(4)参赛选手在准备时间内抽取答题顺序。

设计意图:(1)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2)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3)尝试一种新的模式,改变英语课堂的沉闷现状。Step3Summingup(总结):

Step4Homework:(1)写作专题突破,根据提示用英语写一篇介绍宋庆龄的短文。

(2)ReviewandsummarizewhatyouhavelearnedinUnit1.(3)Previewthenextunit.

Step5BlackboardDesign(板书设计):

backtotheplaceleftthefamilysleepinginatree(3)简预先提醒我们,到下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又脏又累,她说对了。

andsheisright.

1.与某人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计算出,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胆的说,直率的说______________4.迫不及待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5.获得博士学位____________________6.为了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什么不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大学入学考试(高考)______________1.vt&vi.举动,表现________________2.vt.观察,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3.vt&n.z尊敬,尊重,敬意_________4.vt&vi.讨论,争辩,辩论___________5.vt.鼓舞,激发,启示_____________6.vi.谈到,查阅,参考_______________7.vt,计划,打算_________________8.vt递送,生,接生,发表___________8.adj.直言的,坦诚的_______________10.adj.值得的,值得做的______________

……….

→→第五轮为总决赛,所有进入的总决赛的小组,将随机抽到一个单选题目,请在20秒的时间内给出答案,并进行解释说明,如果回答错误将直接被淘汰。直到剩余最后一个小组,最后的胜利者的小组将获得“站神”的称号,并将获得全场分40分。

1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