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高一物理教案全集参考,希望对大家写高一物理教案全集有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2

一.重视基础知识复习教学:

基础知识是做好习题的基础,很多学生往往由于基础不扎实导致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二.进行拓展性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常常表现为固定模式,缺乏独立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于解题灵活性的训练,对同一题目提倡学生多种方法解答,不要满足于做出就行.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其多做有难度.灵活的题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训练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大多物理生只是满足于做会题,结果出现会做的题失误。因此,在训练复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学习习惯:①认识审题,真正理解题意,看准要求。②计算能力:对于数字运算,要反复仔细地检查,确保无误。③书写认真:有学生字迹潦草,上一步骤的计算自己都分不清,导致下步做错,因此要向学生强调书写认真的重要性,并及时督促。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上期期末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二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九年级要来一个总复习,内容繁多,时间有很紧,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第一次月考时间太紧,课程量又太多,在赶进程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激情,处理好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教材分析

现行物理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2、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四、详细措施

1、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写切实可行的教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

3、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提供效率,深挖潜力。

4、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

不断重复记忆,加深印象。

5、强化月考,关注教学成果。

6、加强试题收集与研究,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

五、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物理素质,能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形成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高等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物理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六.今后努力方向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为不被时代所淘汰,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一个学期的基础之上,要利用业余的时间进一步学习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尝试着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合到备课和讲课上来.把学习使终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会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不断的发展,我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刻苦专研,成为新型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3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思考与交流】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

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方向,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快慢程度,称为: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x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思考与交流】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4

主要内容:

一、单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2。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一cm、m、km等;

质量一g、kg等;

时间s、min、h等。

3。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如位移用m作单位,时间用s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单位,时间用h作单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导出来的速度的单位就是km/h。

4。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选取和基本单位的规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位制(如我国在单位中出现的斤、两、尺、寸等),这就阻碍了国际及社会交往。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1997年加入)于1960年通过采用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为SI)。现有82个国家与地区采用,国际上许多经济组织和科学技术组织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的推行,对世界计量科学的进步、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掌握好国际单位制。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①基本单位

长度的单位:m(米),

质量的单位:kg(千克),

时间的单位:s(秒)。

②导出单位

速度的单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单位:m/s2(米/秒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单位:N(kgm/s2,牛顿)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学中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共有七个:已学过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将陆续学到安培(A)、开(K)、摩尔(mo1)、坎(cd)。

B。注意书写方式的规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如位移、路程符号用s),凡表示单位的符号一律用正体(如时间的单位s)。另外注意符号有大写、小写之分等。

【说明】

(1)力学中还有采用厘米(长度单位)、克(质量单位)、秒(时间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组成了一种单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计算中所有各量都应化为同一单位制中。在中学物理计算中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三、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1。可对计算结果的正、误进行检验。如用力学国际单位制计算时,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计算结果的单位和该物理量在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完全一致时,该运算过程才可能是正确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不对,则结果一定错。

2。用同一单位制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必一一写出各个已知量的单位(但各已知量的数字必须是用同一单位制中单位换算出来的数字,如题给条件是v=54km/h,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时一定要换算成v=15m/s,数字是15,而非54),只在计算结果的数字后面写出所求物理量在该单位制下的单位即可,这样可以简化计算。

3。注意:高中学习阶段,要求计算时一律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本单位和其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中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的。

D。一般说来,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根据有关物理公式,由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推导出速度、加速度、力等物

理量的单位。在厘米、克、秒制中,力的单位是达因,试证明l牛顿=105达因。

4。现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关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质量;F。s;G。cm;H。长度;I。时间;J。kg;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米制、国际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

米制起源较早。自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建立以长度单位米为基础的计量单位以来,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米制单位是十进位的,又有专门的词头构成主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且基本单位都具有比较科学的、能以较高精度复现的基准器。由于它有这些优点,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由米制中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单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秒制等等。这样一来,米制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单位制了,而且出现了一些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它们之间缺乏科学的联系,并且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国际单位制诞生于1960年,它来源于米制,继承了米稍的优点(如十进位,用专门词头构成十进倍数与分数单位等),同时克服了米制的缺点(如多种单位并存),是米制的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七个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并把词头扩大到从10-18到1018的范围,同时保留了少数广泛使用的国际制以外的单往,以适应各个学科的需要,它比米制更科学、更完善了。

我国政府于19114年2月2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圆法定计量单位》和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这个法定计量单位是在国际制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构成的。增加的十五个非国际制单位中,有十个(其中包括三个时间单位、三个平面角单位、两个质量单位、一个体积单位和一个能量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与圈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有二个(其中包括一个长度单位和一个速度单位)是国际计量局规定可以暂时与国际制单位并用的单位;只有三个是根据我国情况选用的单位。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5

从初二到初三,再回初二,又到初三,两年一轮回。每到初三复习时,总觉得书还是一样的书,学生还是一样的学生,问题还是一样的问题。方法呢?除了“知识概念”——“精选精讲例题”——“补充习题”——“阶段测试”——“模拟测试”似乎也没有其它高招。但个中细节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一轮的复习对“知识概念”的回顾是必不可少。由于是已经学过的概念,有的学生已经掌握或自以为掌握清楚了而在课堂上打不起精神,忽略此环节。传统的方法是老师整理好知识点,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过一遍。这样的方法显然已落伍,不足以让学生打起精神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后来就让学生自己整理概念。但整理的是否完整正确,如何反馈给学生,又存在一些问题。现在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应用,老师利用电脑制作课件的水平日渐提高,把复习的内容做成课件,其中的概念部分或框架式或填空式来让学生复习,既节约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大,又让学生耳目一新,效果当然不错。但是每一章节都精心制作课件花费的时间的精力太大,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更好的调动起来。于是本学期做了一点新的尝试:让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概念并做成课件(实在没条件的整理在练习纸上)在课堂上使用。

尝试之前曾有三个担心:第一担心学生家中电脑的普及率低,或有电脑的也不会或不愿做;第二担心学生做得慢耗时太多家长有意见;第三担心做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用。虽说有这么多的担心,但很多事情不试是不知道结果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是物质诱惑加精神鼓励能想到的都用上。同时我自己先示范做了一章节的课件供学生参照。

第一次试下来有三四个同学做成了课件,出乎我意料的是课件的质量非常高,有两个在内容上几乎不需修改直接可以用。也许是孩子们天真顽疲的个性所至,他们的课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课件画面上加入了各种与知识内容无关的动画及动漫人物,有的很搞笑,有的很花哨。为了使课件更实用,一开始多花点时间来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我找他们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首先给予极大的肯定并兑现各种奖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当同学们明白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的目的,花哨搞笑的内容会分散同学的注意力时,都主动的删去了无关内容,更改为清晰简洁的画面。看到他们修改课件时那么的熟练又让我吃了一惊。现在的孩子能耐之大真不可小看,他们有多少的潜能需要我们去挖掘。

课件改好后,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上用了,我请做得最好的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播放自己的课件并提问同学一起复习基本概念。台上台下的同学都非常投入得互动。应该说第一次的尝试是成功的。接下来参与的同学越来越多,课件的质量越来越高,同学们熟练后所化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一些操作的细节上不断的改进完善,当然效果也越来越好。例如:我原来要求同学的课件中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如果有,我会让其改正后再用。后来我发现这样一来只能纠正一个同学的错误概念,因为也许还有很多同学跟他一样的问题却不能印象深刻的得到纠正。于是发现有典型错误,干脆不指出,等到课堂上让同学去发现互相纠正,这样一来有同样错误或概念不清的都得到了纠正且印象深刻。本校在一模考试中全校第一,中考时全校第二的陈宋驰同学在自己的热学课件中关于舞台上烟雾的形成就犯了典型错误,课堂上由同学发现并指正。以至于台下的同学注意力更加集中,总想发现别人的错误,整理概念时又特别仔细怕出错。

在尝试中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有的同学在课件中还加上了一些自己在各种辅导书上找来的不会做的或是觉的比较好的例题。还有的同学学会在网上去下载课件,收集图片并进行整理,例如王珏同学下载的关于“激光”、“日食”、和“月食”的图片非常的漂亮和清晰,课堂上播放时引来同学们阵阵喝彩。并且因为课件使我和同学的交流更多了,使我们师生的感情更融洽,这是最让我高兴的。

在尝试中当然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这种方法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很难实施,复习时只能由我来播放别人的课件,他们也知道是同年级的同学做的,也很羡慕,可自己却做不出来。拒我调查,这个班里有电脑的学生也很多,那么平时同学们都用电脑来干什么呢?我想他们的家长应该最清楚,也许买的初衷是好的,但缺乏管理其后果却实得其反。

这届学生已经送走了,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得与失需要我们总结,准备好了再去迎接下一届的学生。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6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生命化课堂理论知识,并积极贯彻到教学中,以期在探究式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7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例子,学生能得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理解其条件和运动性质: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为g。

2.通过规律的应用,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并能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归纳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2.通过分解平抛运动,学生能够体验物理学中“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抛运动的实例分析和学生实验,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探究,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研究的喜悦。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体验合作的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抛运动的&39;概念和规律,以及规律的应用。

【难点】

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讲解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环节二:新课探究

从受力情况看:

a.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环节三:巩固练习

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求物体的初速度。(g取10m/s2)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让同学们课下思考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之间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看了考试真题可能也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小编助您一次通过!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9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

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1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____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

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____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2

一、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

1.课时安排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2.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

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

陈述性知识: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为学生建立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结、对新授知识的加工和组织奠定基础。

程序性知识: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的方法。

应用几何知识计算分力。

应用力的分解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采用体验、实验的策略,让学生动手实验,直接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对作图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程序性知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指导思想

(1)设置真实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讲解。本课笔者创设了单手拉车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人二人都拉不动的车,老师能够用单手拉动呢?秘密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内在的探究兴趣。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接触的新情境或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一致时,会打破学生原来的认知平衡,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迫切希望把新情境、新知识同化与顺应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学生的心目中,大车是不容易拉动的,而教师单手拉动了大客车这个情境就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学生会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本节课通过设问、实验、练习等环节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设计了小实验:观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的作用效果、拉橡皮筋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实验的习惯。

(5)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与体验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与人合作,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6)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要求要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物理学不是存在于物理学家头脑中的抽象的科学,它源于自然与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力的分解的大量事例,如盘山公路、行李箱、幼儿园的滑梯、现代化的斜拉桥等,这些事例不仅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更能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深刻理解科学的价值,感悟科学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力的概念,认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无条件限制时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

(2)认识力的分解可以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出发,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分力。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实验,让学生尝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掌握规律,体会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和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感受主动和他人交往、合作及尊重他人的快乐,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拥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准备

1.学生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在上本节课之前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①熟悉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②熟知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③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和边长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准备──每两人一组,每组准备如下器材:

系绳的小车一个、自制多功能木板一块(一面贴有白纸)、三角板两块、橡皮条一根(系有绳套)、弹簧秤两只。

3.演示实验器材:斜面上物体重力分解数字测力仪(自制)

4.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教学说明?

开场白,观看视频

3分钟很高兴能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探究物理问题,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愉快地度过接下来时光。

同学们,咱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大家都力推你,看来力气确实不小。我这儿有人想和你比试一下。请看屏幕。

〖视频展示〗大力士拉车

和他比谁的力气大?(大声)

我比他还厉害!我只用单手就可以拉动大车,而且车上还要坐满人,你们相信吗?(大声)

〖视频展示〗单手拉校车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3

从本学年起,我年级开始进入九年级。众所周知,这是初中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阶段。对于每个九年级教师来说,所面临着的教学任务会更加繁重。上一届九年级毕业班,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对我们新一届的九年级来说,既是动力,更有压力,对我们将是严峻的考验。学校领导九年级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人员的配备上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顺利完成各科的教学,使我们年级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实现下金厂中学九年级毕业班教学成绩的新突破,就需要校领导对九年级工作更多的关心。同时,也需要年级的全体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全心投入。我深深地相信九年级全组教师一定能群策群力,发扬拼搏精神,抓紧抓严抓实,努力实现目标。为此特制定本年级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讲授新授课。时间:20__年9月——20__年1月底

第二阶段:单元复习、专题综合复习。时间:20__年3月——4月底

第三阶段:综合练习、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时间:20__年5月——6月上旬。

二、情况分析

1、学生方面:我校本届九年级有3个教学班,共134多人。其优势:学生人数少。但由于收生情况较为特别,所以生源不好,学生参差不齐。

2、教师方面:本届九年级教师共有11人,一部分教师送过九年级,师资力量较强;。

3、制约因素:学生管理问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一盘棋);教师教学问题(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及反馈)。

4、奋斗目标:上一届毕业班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为此,我年级组努力突破上年成绩。

三、狠抓班级管理:

我们一直把班风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净化班风、浓厚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班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良好品行和学习能力的和谐发展,形成一股团结向上的内在力量,这就要求各班要制定具体的班规,做好常规工作。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优良班风建设,团结奋进、拼搏进取,实现理想,实现目标。

要想实现20__年学业水平考试目标,任何一个班级都不能拖后腿,每个班都必须以大局为重。全体任课教师必须团结在班主任周围,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全体班主任要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我们的工作就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一心为生,走进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中等生的稳定和提升工作。后进生的问题就突出地表现出来。要做好后进生工作,使班级稳定,要采取正面提要求(一系列常规要求)、个别谈话(对一些违纪学生要个别谈心,使之转变)、集中精力攻难点(对屡教屡犯的学生)的办法加以解决。班主任要有钉子精神,要有“软磨硬泡”的耐心,对这部分学生,不能希望三两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对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要采取果断措施。

班级管理必须抓实的关键环节:

1、班主任要充分调动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各班实行值日班长值班制,建立班级日志,记录每天班内纪律、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当天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当天解决。

2、班主任要抓实早自习前、课间、课外活动的纪律问题,为九年级教学创造好的环境。班主任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班级管理,提高班会质量,定期召开重点生座谈会,听一听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以便进一步改善班级管理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纪律上严格要求,思想上不断鼓励,使九年级始终保持紧张有序的学业水平考试气氛。

3、课堂教学、自习辅导教师要坚决消灭“管教不管学的现象”。要立足课堂教学,向管理要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坚决消灭课堂教学的管理漏洞。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班情、学情。形成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大胆管理的好风气。

4、学校领导、任课教师、班主任,包括家长要加强沟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课外辅导上向升学有希望的学生倾斜。

三、抓好教学环节的落实:

教师的教学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注重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加强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克服教学过程的无序性、盲目性。要瞄准学业水平考试,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专题、每一套练习题做到精讲精练。精讲不是简要的讲,是指以能力为立意,有严密思维的论述。精讲的意义是启发学生思维,弥补学生思维的空白。精练不仅仅是练习数量的减少,是指练习内容质量高。要处理好讲练关系,类型要多,方法要活,使学生思路开阔、灵活,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各备课组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将课改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根据本届九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计划。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各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2、备课要求上,各位教师必须遵守工作纪律,按时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认真去落实备课方案,做到定点定时定内容,重点抓如何去“备学生”,如何去“备课堂”和怎样去“备教学方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并形成相应的材料,戒形式主义,克服更多的走过场。

3、上课要求各位教师必须按教务处安排的课程表有效准备的`上好每一节课,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以“课堂教学六认真”来严格检验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学情调查和学情分析,下大力气克服“满堂。

灌”。教师完全取代学生的违背新课标要求的错误教法,认真处理好教学中的“导”与“学”关系,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落实45分钟负责制,向45分钟要质量。

4、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课后练习的思考题、讨论题的讲解、引导,要教育学生关心时事和热点问题,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这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高的制胜点。

5、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和答题规范能力。审题要善于审“关键词、句”。解题要培养学生答题的准确性。还要加大力度训练材料解析题。这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高的增长点。

6、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教学中对只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重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训练、过关;对于升学考试,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讲清教材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这样,今后升学考试无论考哪一部分,学生自然会比较得心应手。这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高的能力所在。

7、坚持章节测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要认识到考试训练对提高毕业班学生“应试能力”的作用。对章节测试成绩进步较快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对成绩滑坡幅度较大的学生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及时补救。章节测试题的讲评,要做到侧重重点,有的放矢,查缺补漏,不留死角,不做无用功,努力提高讲评课的质量。

8、利用好课堂记录本、作业本、错题重组本,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三本的情况,学校也将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内容,与教案一起检查。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不断渗透学法指导,指导学如何适应九年级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如何系统地整理掌握知识结构、重难点,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选用资料,排除干扰,全心投入,保证九年级学习的优质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九年级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热点与冷点注意收集学业水平考试信息。

用好复习资料。对于材料的使用,要以一种为主,其它为辅,对所有材料,老师要提前做,删除废、错题(建议练习以考代练的方式)。练习要扎实,使学生牢固树立“练出能力”思想,有讲有练,有练必查,有查必讲,有错必改,力争做到讲过的都会,会的不失分。教师一定要根据九年级毕业班的整体水平和各学科的实际情况选取好复习起点,一步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坚决克服:“机械重复多、加工整理少;记忆结论多,思维过程少。”的复习模式,做到全面、系统、灵活、扎实。为使教师的辅导落到实处,对薄弱学科学生加以辅导,适当增加训练量和讲评量,以促进边缘生的上线。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九年级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做好九年级工作是领导的重托,是学生的心愿,家庭的期待,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领导及全体九年级教师要发扬奉献精神,同心同德,以我校的大局为重,奋力拼搏,为赢得20__年学业水平考试的胜利,为进一步提高历一职中初中的声望打下坚实基础。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 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 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 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2、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 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六、课外作业: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5

(一)教学目的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二)实验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6

如何上一节令自己满意学生又有收获的复习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复习中,我注意到了几点使得学生不再认为复习是炒旧饭,再吃一次,而是堂堂有新的知识,对下一节课也有了期待。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复习过程中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遵循,我常用的是建构知识框架,比如电学复习时,把概念进行分类,分成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功、电热等,再把串并联电路细化它们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我们注重物理实验的复习,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再现,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概括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要加强实验思想的培养和实验方法的指导。要为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切实提高其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除此以外,在复习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了以往说实验,就题论题的复习方法,使得他们从各个层次得以发展。复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归纳知识点,夯实物理基础。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

第二:进行综合和专题复习,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

第三: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加强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注重解题方法,提高答题技巧,如在答题中要注意关键词等。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注意以上几点以外还要要求学生解题时格式要规范,语言描述要简洁、准确,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中考命题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的性质。

2、从理论上理解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分别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

3、理解探究分运动性质的实验方案的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得到一次创新能力的训练。

2、通过经历从理论探究到实验验证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通过共同实验的过程,体会合作、交往对人的重要性。

2、通过整节课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为什么如此分解平抛运动和两个分运动的规律。

2、体会、借鉴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思想与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和大屏幕设备,教学课件,平抛竖落仪一套。j2154平抛运动演示器若干台(各配说明书一份和白纸、复写纸各一张)。可拍照手机一部。电子秒表一块。(另外学生按组就座,每组4—5人)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第二课时分组实验)。

先申明:不用作任何笔记,只要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即可,重要的是经历这个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认识平抛运动

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

师提出问题:什么叫平抛运动?

生回答:初速度水平,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师提出问题:平抛运动的运动性质是什么?

生回答:匀变速曲线运动a=g

定义类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理论探究两个分运动的规律

师提出问题:学习了本章的前几节的内容后,我们已经知道匀变速曲线运动是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的,那么你认为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什么性质的运动?为什么?

生回答: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水平方向不受力;竖直自由落体运动,因为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

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验证竖直分运动的实验方案探究和实验操作

师提出问题:有理论推断,还要有实验验证,这才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下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竖直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给3分钟的时间组内讨论,并推举出一个同学准备发言)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可做适当引导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果开始时学生一点思路也没有,可引导:“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不用验证,关键是竖直方向是否是匀变速,且a=g”;若学生提出用h=来求g,可提问:“这样处理是先承认了匀变速,即使这样可以,t也很难测量准确”(正常人的反应时间为0.15秒~0.4秒(“飞人”刘翔的反应时间为0、139秒)。让小球沿桌面滚下,一个学生用秒表自己体验能否测出飞行时间);若还是没有思路,可引导:“当初我们是怎样做的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进一步引导出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用相邻、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差是否相等判断是否匀变速,用求加速度,而对于平抛没法用打点计时器,但可用频闪照相。进一步引导:“如果没有专门的频闪照相设备,有无替代品?”,学生一定能够回答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制后单帧播放)、可拍照手机等(教师可指出数码照相机、可拍照手机虽都有连拍功能,如12连拍,15连拍,但时间均较长,而即使高度达到1m的平抛运动,运动时间仅是0.45s左右,因此一般数码照相机、可拍照手机的连拍功能无法使用,(让班内学生拿出手机演示,听咔咔声几秒,若学生没有老师演示。学生体验)但可使用其摄像功能,因为一般的数码摄像机都具有1s摄15张照片的功能,因此可以使用,建议家里有设备的`回家做)。再引导,若这些东西都没有,如何证明竖直自由落体?得出与一个自由落体同一高度,同时发生,看是否同时落地,且任意改变高度做实验是否都同时落地。引出课本图6。3—3。

教师总结性演示课件:频闪照相法,比较法(平抛竖落仪)

让学生做演示实验,提出听音也有缺点(教师先假装找大家都能看到的落点位置,学生会说听音),改进方法之一是录像后慢放,观看视频,(注意把握好引导的“度”:尽量使生、生互动,由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还要注意利用好板图,如画出自由落体纸带(下密上疏)或频闪照片小球(上密下疏),平抛频闪照片,并标明字母,让学生说什么叫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即相等;1:4:9的含义;1:3:5的含义;的含义,受教材影响,若学生先提出比较法,要求他们不许读,也不许说出具体的方案,只说出这个方案的思想(与一个自由落体同一高度,同时发生,看是否同时落地,且任意改变高度做实验是否都同时落地。),训练表达能力)

锻炼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验证水平分运动的实验方案探究

师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放案,来验证水平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给3分钟的时间组内讨论,并推举出另一个同学准备发言)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可做适当引导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先得出实验的原理是找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若位移等则证明匀速。

受探究竖直运动过程的提示,学生很容易说出频闪照相的方法

教师引导:“不用频闪照相法,怎么办?肯定还要找相等的时间间隔,怎样找?”若学生还是提不出方案,继续引导:“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已经得到证明,能否先从竖直方向找出相等的时间间隔,再利用两个分运动的等时性转化为水平方向的相等的时间间隔”“怎样从竖直方向找出相等的时间间隔呢”学生很容易提出1:4:9,或1:3:5的方法,再提问:“怎样转化?”引导出必须得出轨迹。

教师引导:“不用频闪,也不想找相同的时间间隔,也不想画出轨迹,怎么办?”“课本图6。3—3对你有无启发”得出:让一个以平抛的初速度为速度的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和平抛同时发生,看相同时间内水平位移是否相等。

演示课件:频闪照相法;轨迹法;比较法

注意利用好板图,如怎样频闪照像得出水平匀速,让学生画图说明怎样先找出竖直方向的等时间间隔;怎样由竖直的等时间间隔找出水平的等时间间隔。

锻炼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验证水平分运动的实验操作及结论展示

师提出要求:亲自做实验验证水平为匀速。采用课本提供的案例2做实验,各组同学自己先自学案例内容,再操作(提醒按说明书做)。教师提供j2154平抛运动演示器一台(配说明书和白纸、复写纸)如图1。

实验后一些组用实物投影展示说明。

(说明:老师在课下按照教材的方法做案例1和案例3没有做成功,因此只能做案例2。)

锻炼操作技能

小结与布置作业

1、认识了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和两个分运动的性质。

2、体会我们探究实验方案的过程,反思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什么启发

作业:p401、2

【教学反思】

课前预想:

第一节课的目的是研究探究课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如何处理好教材、媒体、学生、教师、问题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尝试一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及时解决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使探究总是处于一个适合于学生的水平而能进行下去。课前预想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方法的使用能力将是制约探究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想到了利用分组讨论和师、生启发互动的方式,想到了画面语言(课件、视频)的辅助。

实施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我时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问题的难度,尽量将“台阶”铺到学生能蹦一蹦就可以上来的水平。另外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尽量渲染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强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达到了研究目的。

缺点与不足: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最后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未点明),使部分学生感觉本节课没有收获。(他认为只有具体知识才是收获)

2、两个比较法的课件是搜集而来,有缺点,关于竖直方向的比较应该两次的高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平抛速度不同;关于水平方向的比较应该是两次平抛的速度不同而不是课件中的高度不同。

本课的准备过程回顾:

1、用拍照手机连拍的演示,用电子秒表计时的演示,是根据其他教师的意见加上的,目的是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加深印象。

2、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亲和力,缓解紧张气氛,也是根据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的。

3、自学说明书后做实验是一次新尝试,学生能够看懂手机说明书,能够看懂mp3说明书,当然也能看懂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说明书。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知道但说不出的现象很普遍,但学生借用图形、符号语言可以准确表达出来,因此加到了——中。

5、教材上的案例1、3都没有做成功,案例1中若用塑料瓶水从直管流出,因为塑料瓶变形,若用玻璃瓶,从弯管中流出的水速度不稳,因为瓶中气压不稳,不是恒定,而是先小于p0,外界大气顶入后才等于p0,然后再小于p0,外界大气再顶入……是一个在某一范围内的波动过程。案例3中的照片拍出后,图像发虚,且有两个像。也许是摄像机还是不够高级。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8

设计理念

为适应21世纪科技、人材、技术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性的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就是课程改革。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被认为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这样,不仅使课程的创新价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地被扼杀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各要素中占支配地位。新一轮的教改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在选择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加工处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就具备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力的分解是第一章《力》的一个难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加深。力的分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不必在具体的教学运算上多花时间。

本节课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模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情境,再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猜测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顿悟”,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

`

在教材处理方面,教科书中安排了两个具体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已知力,在课后练习中又隐含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的编排渗透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然而,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跳一跳、够得着”的课堂原则,两个实例的坡度相对较缓,实例1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少。因此,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减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这样调整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分解力的一般思路。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成果交流和讨论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点,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何立交桥建有长长的引桥等)感悟知识的价值,通过设计实验探索规律体味成功的喜悦。

课堂实录

片段一:设疑导入

师(微笑着):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和一个重物,现在要请两位学生根据所给仪器按要求演示实验。

(学生猜测这两样东西能做什么呢?都想上来试一试,最前面的两位同学首先走了出来。)

师:请把重物提起。

(一位同学很轻松地提起了重物,并满脸自信地等待下面的要求。)

师(也轻松地):请两位同学再将悬有重物后的绳子,各拉一端水平拉直。

生:怎么会办不到哪?(边操作,边疑惑地自言自语道。)

师(稍做得意状):是不是他们的力气太小,再请两位大力士来试一试如何?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集中起来,兴趣被激发,并推选出班级的两位重量级选手。他们挥着手自信地走到前面,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无法办到。学生们满脸的惊讶与好奇,有的学生甚至还跃跃欲试地想再体验一次。)

师(神秘地):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板书)

【教师自评】

在学过上一节力的合成之后,学生对力的分解及合力与分力已感觉平淡无奇,只认为两者是逆运算的关系,都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别无其它实际用途。以实例设疑引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任何知识都有其实用价值。

【专家评议】

教师不是以常规的提问复习式展开本节课的新课教学,而能大胆地从问题入手。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备教材、备知识,同时能不忘记备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根据学生好奇等心理特点,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后,再转入新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若能考虑将引入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

【教师反思】

通过采用实例设疑导入新课,教学效率与效果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如高中物理教研院姚书元老师评议的那样,我只考虑到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却忽视了他们想全员参与的渴望。还有些学生下课后,到我这来非要亲自做一做,才肯完全相信。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何分解斜面上静止物体所受的重力?苗状(学生名字)。

生(猜想后):根据我们刚得出的分解一个实际力的一般思路,物体在斜面上总有下滑的趋势。我猜想应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师(点头赞许):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苗状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利用实物投影)这有一个可以改变倾角的斜面,表面粘有海绵、顶端钉有钉子,将拴有橡皮筋的重物放上,观察作用效果。(教师边说边操作)再改变斜面倾角,观察作用效果的变化。(利用放大法,学生对作用效果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请大家简述看到的效果。

生(齐答):海绵受挤压变形,橡皮筋被拉长。倾角越大,海绵形变变小,橡皮筋被拉的更长。

师: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利用几何关系,定量确定两分力的大小与倾角θ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演示。冯超、李瑶(学生名)。

(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如图,找出了正确的边角关系:G1=G·sinθ;G2=G·cosθ)

师:此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自由回答):如公园的滑梯倾角比较大,因为θ越大,G1越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产生兴趣。)

师:那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长长的引桥?(教师投影展示实物图,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生(自由发言):为了让桥更坚固;为了使桥能建得更高;为了让桥更加美观。

黄平洋(学生名,举手发言):我想应用刚学知识解释,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若θ越大,G1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

师(微笑着):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你们所想到的都是当初工程师们所必须考虑的。(学生高兴)黄平洋同学则更准确地解释出引桥长的主要原因。(学生们表示同意,并想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教师自评】

本环节通过改进演示实验,遵循放大可视性的原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判断力的几个不同效果(尤其是产生微小形变)的难度。把枯燥的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为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

【专家评议】

本部分教学设计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形式展开,猜想环节主要由学生参与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实际应用讨论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学生语言得体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改进的教具不单纯起到放大效果的作用,海绵上边缘涂了一道黑线,增加了可视度,并制成可改变倾角的斜面,使本节教学唯一的定量部分更容易被接受。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片段三

师:大家是否见过图中物体。(手指投影)

生(齐答):在建筑工地见过。

师:那么你们是否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塔吊!(有的学生踊跃答到,有的同学则轻轻地摇头。)

师:没错。大家的知识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分解重物对塔吊的拉力

我给大家准备了:重物、绳、一小段铅笔,你们要努力设计出模仿塔吊受力的实验,亲身体会一下拉力的几个不同作用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

(学生大胆进行实验探索,设计实验。有的同学还利用上身边的仪器资源,如格尺等。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极高,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不久,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启发和不断地实践,有较多学生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师:请设计出实验的同学展示方法,并介绍一下他分别体会到拉力的哪些作用效果?杨磊。(学生名)

生:我是这样做的,我的中指感觉受到沿绳方向的拉力,掌心感觉到笔尖给的压力。

(学生们又不禁动手模仿起来,自己切身体会。)

师(微笑表示赞同):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杨磊同学的设计方案?

生(齐答):同意。

师:那么是否也感受到同样的效果?

生(齐答):是。

师:很好,请大家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动笔尝试表达出从实验探索中得出结论,发现有所不同,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师:下面我为大家展示一下同学们得出的几种不同结论。(边说边进行实物投影)看起来每一个图都很眼熟,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师(片刻之后):让我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分析其它图示的物理意义。

(有的同学看到后,不禁笑起来,显然是发现了明显的错误。还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讲解起来。)

生(自由发言):图1是受力分析图;图2是其中两个力的合成图;图3才是正确的拉力的分解图。

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索、成果交流、讨论辨析,我们应明确各种力的图示间关系。切勿混淆已学知识。

【教师自评】

本环节是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核心之处,使学生明白实验不仅仅有验证的功能,还具有探索得出规律的作用。这种任知过程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过设计实验段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景,有利于降低难度,突破难点;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1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公式P=W/t进行有关计算。

3.正确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计算是本节的难点。

3.机车起动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具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其计算。现在我们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质量为2kg的物体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2)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小结。)

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1S=-64J;时间:t1=s/V=8s.

可见,力对物体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们间夹角决定,与物体是否还受其它力、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无关。再比较一下,F1、F2做功一样多,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力对物体做功还有一个快慢问题。本节课学习做功快慢的描述问题。

板书课题:

第二节功率

进行新课:

(一)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比较。

分析以下事例,归纳出做功快慢的比较方法:

运动的快慢用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用表示,我们把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功率,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定义式:P=W/t

2.单位:国际单位为瓦(W),常用“千瓦”(KW)作功率单位。1W=1J/S,1KW=1000W。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大的做功快。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明确了功W和所用时间t,就可求出相应的功率。以上几个功率就是钢绳拉力对重物做功的功率,A起重机的功率PA=8KW,B起重机的功率PB=12KW,C起重机的功率PC=32KW。C做功最快,A做功最慢。

4.功率是标量。由于功有正负,相应的功率也有正负。功率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做功的性质,即动力的功率为正,阻力的功率为负,计算时不带符号,只计绝对值。

根据W=FScosα和V=S/t,可得P=Fvcosα。若F、S同向,可简化为P=FV。

5.功率的另一表达式:P=FvcosαF--对物体做功的力V--物体运动的速度a--F与V的夹角。

(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计算,若用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功率是针对一段时间或一个过程而言的,因此在计算平均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某时刻的速度。瞬时功率是针对某时刻或某位置的,因此在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个时刻或哪个位置的功率。

例题1:已知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解析:在t内,物体下落的高度h=,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所以在t内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3.对公式P=FV的讨论。

(1)当功率P一定时,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故汽车上坡时,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例题2: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恒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时要把飞机、轮船的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A.2倍;B.4倍;C.6倍;D.8倍.

解析:飞机、轮船达到速度时牵引力F与阻力f相等,即F=f,而f=KV2,所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FV=KV3,要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8倍.

(四)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高一物理教案全集篇20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__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1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