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怎么写出优秀的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2

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怎样才能较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呢?

我想: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吸取教训,形成经验,才能进步吧。于是,我对自己上学期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上学期成绩揭晓后,我们八年级物理在县里中学中排第三,非常不容易了,每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我们所面对的八年级学生的各种现状,全体领导和同事是有目共睹的。

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或认真的对待学习,精力投入不够,学生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为此,下一步,我主要是朝着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下一些功夫;另外,在平时的上课讲题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或许是听不明白,或许是走神,学到的东西没有及时巩固掌握,也是学习中的一个态度问题。

从上学期期中开始,学生逐渐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且渐明显,幅度大;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这个阶段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相互联系,知识点逐渐增加而加深,多彩的光、质量与密度、力等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成绩也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从这次考试情况来看,也确实是这样。

根据此情况,我作出反思:

(1)除了存在上述的客观情况之外,普遍学生对物理不够重视,比如自习的时候,能自觉复习物理的同学较少;

(2)个别学生有抄作业现象,即使做作业也是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不能真正认认真真的去完成作业;

(3)部分同学上课效率不高,学习的兴趣还有待提高。

在新的学期里,我将作出如下要求:

(1)鼓士气,八年级物理的学习确实到了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绝对不能麻痹大意,稍有分心,便要一落千长。学生较好地度过新学期的.开始阶段,就能在物理方面站稳脚跟了

(2)重过程,过程性的学习比结果性的学习更重要,课堂是主阵地,复习、预习、作业是巩固、强化的主要途径

(3)喜丰收,有了这样的“士气”,“过程”,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成为物理这门学科中的“优秀生”。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3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动能和动能定理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

二、新课教学

(一)动能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2al,即l=

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

也就是W=

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

1.动能的表达式:EK=mv2。

2.动能对应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状态量。

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

4.动能的单位:焦(J)。

练习: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B.动能总为正值

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__衡状态

(二)动能定理

教师: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W=,就可以写成W=Ek2—Ek1=,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Ek1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上式表明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用文字叙述一下。

学生: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教师: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教师: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的意义是合力做的功。

教师:那么,动能定理更为一般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W指合外力做的功,也就是总功。

②动能变化量为标量,即末状态的动能减去初状态的动能。

③总功的计算方法,既可以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也可以先求出各个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

教师: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5.0×l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__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教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步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已知初末速度,初速度为零,而末速度为v=60m/s,还知道物体的位移为5.3×102m以及受到的阻力是重力的0.02倍。

教师:我们要分析这类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生:还是应该从受力分析入手。这个飞机受力比较简单,竖直方向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____力合力为零,水__方向上受到飞机牵引力和阻力。

教师:分析受力的目的在我们以前解决问题时往往是为了求物体的加速度,而现在进行受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目的是为了求合力做的功,根据物体合力做的功,我们就可以求解物体受到的牵引力。

教师:请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参考

解:飞机的初动能Ek1=0,末动能Ek2=

合力F做的功W=Fl

根据动能定理,有Fl=

合力F为牵引力F牵和阻力F阻之差,而阻力和重力的关系为F阻=kmg(其中k=0.02)所以:

F=F牵–kmg

代入上式后解出

F牵=

把数值代入后得到

F牵=1.8×104N

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是1.8×104N。

教师:用动能定理和我们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相比较,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学生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非常困难。

教师:下面大家总结一下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投影展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出不足,完善问题。)

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找出初末状态的速度情况。

2.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明确各个力的做功大小及____情况。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由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教师:请同学们参考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计算教材P73—74例题2。

____并点评,展示规范的解答过程。

练习:

1.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合力的功、运动物体动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合力必做功,则物体的动能一定要变化

B.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物体的动能一定不变

C.运动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则该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运动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则该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

答案:BD

2.质量不同而具有相同动能的两个物体,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水__面上滑行到停止,则()。

A.质量大的滑行的距离大

B.质量大的滑行的时间短

C.它们滑行的时间一样大

D.它们克服阻力做的功一样大

答案:BD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

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

课堂练习

1.在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的质量是乙的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的速度是乙的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答案:CD

2.一个小球从高处____落下,则球在下落过程中的动能()。

A.与它下落的距离成正比

B.与它下落距离的__方成正比

C.与它运动的时间成正比

D.与它运动的时间__方成正比

答案:AD

3.一颗质量为10g的____,射入土墙后停留在0.5m深处,若____在土墙中受到的__均阻力是6400N。____射入土墙前的动能是______J,它的速度是______m/s。

答案:3200800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它们分别在相同力的作用下沿光滑水__面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时,则甲、乙两物体动能之比为______。

答案:1:1

5.一颗质量m=10g的____,以速度v=600m/s从枪口飞出,____飞出枪口时的动能为多大?若测得枪膛长s=0.6m,则火药引爆后产生的高温__体在枪膛内对____的__均推力多大?

答案:____的动能为:=1800J

__均推力做的功:,所以,F=3000N

五、布置作业

教材P74问题与练习第3、4、5题。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牐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P43-3

七. 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6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铅笔重复实验,对比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课堂小结: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7

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高一11、12班,每班64人。11、12班为三类班。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

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

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

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要解决这些难点,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好进度,宁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②加强实验与观察,强调物理慨念和规律是从实验中严格推导出来的。

③教育学生重在理解,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④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都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次,有步骤地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

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运动

第二章研究圆周运动

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三章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

2、教材编写特色分析

教材采用沪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本教材的插图明显增多,所讲知识主要来龙去脉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书后有供学生选做的研究课题示例,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正文之外还有“阅读材料”“讨论与思考”“做一做”等栏目,以开阔眼界,启发思考。

3、教学实施设计

(1)加强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形成“关注课堂,讲究效益,提高质量”的价值取向,推进有效教学过程管理,整合校内一切资源,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

(2)注重有效教学环节的组织与落实。认真做好备课、上课、练习、作业批改与辅导和检测“五有效”的管理,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强化集体备课,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

(4)反思、总结、改进,推进有效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4、德育目标设计

以德治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学生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五爱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特别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性教育。

三、主要的&39;教学改革方向、重点及措施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物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这里主要是讲教师的演示实验。但常规的演示实验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如实验器材太小,过程进行得太快,使得观察效果不好。而利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概念的理解程度,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教学,我感到与原教材相比,难度是提高了,能力要求也高了,教材比过去更有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四、配合教学安排的课外活动

(1)小制作、小实验;

(2)课外阅读;

(3)科技讲座;

(4)知识竞赛;

(5)趣味游戏;

(6)现场参观;

(7)社会调查。

总之,物理课外活动与物理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它是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教师和学生都对其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形式化、任务化,从而真正做到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从力有转动效果出发通过实例分析一个力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臂,力臂越长,效果越显著.教学中应明确指出,引入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转动效果.

教法建议

1、学生难以掌握的是力臂.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作力臂.

2、力矩的平衡,大纲作为选学内容,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可以结合初中学习过的杠杆平衡条件介绍力矩的平衡条件.为了减轻负担,教学中可以回避力矩的矢量性.

关于例题讲解时的例题导入建议

在例题讲解时,注意语言的简洁以及要点的总结,如:

1、教师总结: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矩.力矩为力与力臂的乘积,因此,求力对于某一固定转轴的力矩,要先明确转轴,再找力臂(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才能求出力矩,力若沿着力的作用线滑移,力矩的大小不变.

2、例题要点:几个力作用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上,如果使物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与使物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相等,则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物体,或者静止,或者保持匀速转动.

教学设计示例

本节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确定力臂.为此在导入时要尽可能的举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分析.如:

1、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起你家大门的把手在哪吗?你骑过变速自行车吗?在打闹时,你关门不让别人进屋,你推挤门的什么位置才能有效的挤住门?(如果是农村学校,可多举些农用机械中的力矩的例子,农用工具中的力矩的例子.)

2、回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请同学举例说明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作用点就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9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生命化课堂理论知识,并积极贯彻到教学中,以期在探究式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势能的定义式,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阅读指导】

1.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在某时刻的速度为v1,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1=____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速度变为v2,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2=________,对于同一物体,速度的大小变化动能就会变化,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也是描述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

2.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一个物体所处的高度变化时,重力一定对物体做功。

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处沿不同路径a、b、c、d落下,试计算从a、b、c路径落下的过程中,

(1)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变化量是多少;

(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结论;

(4)如果物体是从d路径落下的还能得出以上结论吗?你怎么得出的?

4.物体所处的高度是相对的,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个水平面说的。如果我们设海拔零高度为重力势能为零的点,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处于海平面相同高度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_,海平面以下物体的重力势能为______。

【课堂练习】夯实基础

1.质量为0.2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墙后以3m/s的速度被弹回,若选定小球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小球碰墙前的动能为_________,小球碰墙后的动能为_________。

2.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2,速度之比为2:1,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_。

3.关于速度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速度越大时,动能越大

B.速度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动能也相等

C.动能相等的物体,如果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速度也相同

D.动能越大的物体,速度也越大

4.从离地h高的同一点将一小球分别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竖直上抛重力做的功最多

B.竖直上抛、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C.只有平抛、竖直下抛、自由下落三种情况重力做的功一样多

D.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5.质量为m=1kg的物体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则:

A.物体一定升高了5m

B.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5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50J

D.物体一定是竖直向上运动

能力提升

6.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3,它们距离地面高度之比也为1:3,让它们自由下落,它们落地时的动能之比为()

A.1:3B.3:1C.1:9D.9:1

7.一质量分布均匀的不可伸长的绳索重为G,A、B两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图所示,今在绳的最低点C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绳绷直,在此过程中,绳索AB的重心位置()

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D.始终不变

8.5kg的钢球,从离地面高15m处自由落下,如果规定地面的高度为零,则物体下落前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J,物体下落1s,它的重力势能变为_______J,该过程中重力做了_______J的功,重力势能变化了__________J。(g取10m/s2)

第3节动能与势能

【阅读指导】

1、运动状态状态标

2、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1)重力所做的功均为WG=mgH(2)物体重力势能减少了。减少量均为mgH(3)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__(4)能可以将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个小斜面上,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做的功都为mg△h,重力做的总功就为mgH;4.正值零负值

【课堂练习】

1、2.5J0.9J2、2:13、1:31、BD2、AC3、ABD4、750500250250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1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5)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6)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基础差,但是学生比较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式,随机通达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视频、、动画、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新课播放:刘易斯百米赛跑视频前面作业中我们已经算过的刘易斯在百米赛跑过程中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只能大体反映刘易斯在百米赛跑中的快慢变化情况.为了对变速运动作精确的描述,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不能精确地描述

为真实情境进行设计:刘易斯百米赛跑视

二、新课教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velocity)。平时说到的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的速度,子弹飞出枪口的速度、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的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instantaneousspeed,简称速率)。汽车行驶中速度计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率(如课本P32图1—21)。

实验探究——用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

实验装置如课本P33图1—22,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s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播放实验视频

真是情境

播放实验视频

讨论与思考(课本P33)之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课本P33)物体的运动情况,除了用语言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像来描述,给出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时间

t/s04.910.015.119.9

位移

s/m0100200300400

提问: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

总结: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s与t成正比。

提问:图像如何反映汽车运动的速度?

总结:图像的斜率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习。

学生模拟现场

投影仪

案例分析请把龟兔赛跑的过程粗略地用s—t图像表示出来。(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假定跑动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开始时,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图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较大(比较陡),在同一时间内,兔子通过的位移大。接着,骄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没有变化。乌龟的速度虽然小,却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到兔子猛然醒来,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图像的斜率更大),可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s—t图像如下图。)

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知识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备注

瞬时速度知道课堂检测

位移-时间图像理解课堂作业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3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探究的过程,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体会用“理论推导”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创设一个情景:如果将石块置于脚边和高空,哪种情况会给人危险的感觉?思考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势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提问:人从五楼窗台上跳下来,为何平安无事?

生:向里跳到五楼的地板上

师:这个问题可以说明高度是有相对性的,这也就决定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提问:如果计算放在桌子上的物体具有多大的重力势能,只有一种结果吗?

生:不是的,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选择不同的水平面做参考平面,在这个参考平面上的物体的

重力势能就为0。

师:研究不同的问题参考平面的选取也是不同的,不过我们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参考平面选取的不同,不会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有价值的是势能的差值,范文,而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这个差值没有影响。

教师继续深化:若参考平面选定,上方物体的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下方物体的高度为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负值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小。(可以类比温度计讲解)

(四)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教师讲解:重力是地球与物体相互吸引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就不会有重力做功,也就不存在重力势能,所以重力势能是这个系统的。平常所说的“物体”的重力势能,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结合本节课知识,小组讨论高空抛物为何危害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并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抛运动规律进行探究的过程,体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研究复杂曲线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和勇气,主动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

2.通过用运动分解合成将复杂运动化繁为简的物理研究过程,感受物理学的奇妙。

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飞机投弹

建立平抛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从动力学原因思考平抛运动运动性质,引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新课教学:

一、平抛运动的定义

【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所以抛体运动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现实中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一点,体积小一点,以一定的速度将它们水平抛出,它们在空中的运动也可以近似看成平抛运动。

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

(1)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2)只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可以忽略)

二、平抛运动的分运动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他的规律呢?

物理学史上,伽利略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详细研究,他揭示了对二维曲线运动研究的基本方法。伽利略认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同时参与两种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并且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既不彼此影响干扰,也不互相妨碍”,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

验证伽利略的猜想:

播放两个实验视频:《子弹击中模型人》《实验:竖直分运动》

学生观看视频得出结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播放视频:《实验:水平分运动》

学生观看视频得出结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综合以上的实验,能得到结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来描述平抛运动呢?把你的观点和大家交流一下。

研究方法:化曲为直

规律: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x=v0tvx=v0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vy=gt

课堂练习:

1.有一辆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运动的汽车,汽车里的某人手拿一个小球,松开手后小球开始下落。在汽车里的人看来,小球做什么运动?在站在路边的人看来,小球做什么运动?

答案: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

2.试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l)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飞行时间由什么量决定?

(2)平抛运动的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由什么量决定?

答案: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飞行时间只与抛出点和落地点的高度差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及初速度无关。平抛运动的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由物体的初速度和下落的高度决定。

3.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开始提出的飞机投弹问题。(195m)

课堂小结:

一平抛运动: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特点:v0水平,只受重力

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a=g),轨迹是抛物线

二研究方法:化曲为直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x=v0tvx=v0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vy=gt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5

1、荡秋千时,你对秋千底座的压力大小恒定吗?请你想办法实际验证一下,并解释为什么?

2、请观察一下,建筑工地上用来砸实地面的“电动夯”工作时的情况:什么时候底座离开地面?什么时候砸向地面?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结果?

【高一物理教案《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利用v-t图象处理数据,并据此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3.能根据实验数据求加速度

二、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

三、实验原理

1.利用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信息,代入计算式

即用以n点为中心的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代替n点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利用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四、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五、数据处理

1.表格法

(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如图所示.

(2)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Δx1、Δx2、Δx3…

(3)计算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速度随时间怎么变化.

2.图象法

(1)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2)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如图所示

(3)观察所得到的直线,分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据所画v-t图象求出其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六、误差分析

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

2.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3.作v-t图象时单位选择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七、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

4.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

5.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

7.在坐标纸上画v-t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介绍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明确了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教法建议

如何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和如何使用单位的问题已经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当中了,这里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学习.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某一物理基本单位的由来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8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9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公式P=W/t进行有关计算。

3.正确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计算是本节的难点。

3.机车起动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具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其计算。现在我们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质量为2kg的物体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2)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小结。)

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1S=-64J;时间:t1=s/V=8s.

可见,力对物体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们间夹角决定,与物体是否还受其它力、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无关。再比较一下,F1、F2做功一样多,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力对物体做功还有一个快慢问题。本节课学习做功快慢的描述问题。

板书课题:

第二节功率

进行新课:

(一)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比较。

分析以下事例,归纳出做功快慢的比较方法:

运动的快慢用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用表示,我们把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功率,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定义式:P=W/t

2.单位:国际单位为瓦(W),常用“千瓦”(KW)作功率单位。1W=1J/S,1KW=1000W。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大的做功快。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明确了功W和所用时间t,就可求出相应的功率。以上几个功率就是钢绳拉力对重物做功的功率,A起重机的功率PA=8KW,B起重机的功率PB=12KW,C起重机的功率PC=32KW。C做功最快,A做功最慢。

4.功率是标量。由于功有正负,相应的功率也有正负。功率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做功的性质,即动力的功率为正,阻力的功率为负,计算时不带符号,只计绝对值。

根据W=FScosα和V=S/t,可得P=Fvcosα。若F、S同向,可简化为P=FV。

5.功率的另一表达式:P=FvcosαF--对物体做功的力V--物体运动的速度a--F与V的夹角。

(三)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计算,若用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平均功率是针对一段时间或一个过程而言的,因此在计算平均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某时刻的速度。瞬时功率是针对某时刻或某位置的,因此在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个时刻或哪个位置的功率。

例题1:已知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39;瞬时功率为。

解析:在t内,物体下落的高度h=,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所以在t内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3.对公式P=FV的讨论。

(1)当功率P一定时,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故汽车上坡时,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例题2: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恒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时要把飞机、轮船的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A.2倍;B.4倍;C.6倍;D.8倍.

解析:飞机、轮船达到速度时牵引力F与阻力f相等,即F=f,而f=KV2,所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FV=KV3,要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8倍.

(四)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20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的竞争,高科技人才又来源于教育,21世纪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性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认真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重新认识教育过程、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方法。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就自身教学反思,谈以下三点感受。

一、新课的引入是否培养学生兴趣,所提问题是否激发学生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

例如:运动的描述一节,充分得用教学资源、动画、录像、展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敏捷地抓了过来,确是一颗德国子弹,此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好奇心,同时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并为讲述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埋下了伏笔

二、重点、难点教学是否是最佳方式。例如: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录像片,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例如录像片中坐在行走的车中的两个小朋友,相互没有运动。而地面的小朋友却发现车上的小朋友在快速运动,这样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取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三、每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是否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每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基本概念须通过实验(演示、分组)获得。

例如:讲电流的磁场后提前让学生准备铜导线,并让学生绕成矩形,上新课时让学生猜想磁能否生电?此时课堂十分活跃(可能生电、可能不生电)然后学生根据猜想分组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轻松的得到“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要产生电流。”

总的来说,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已去摸索科学探究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学会评估,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同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类似的过程,从而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1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