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怎样写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这里提供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分享,供大家参考。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中几乎没有学过生物,甚至连专职的生物教师都没有,生物基础知识匮乏。

三、不知道生物学习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第一节课上首先明确高中生物虽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课,必须学习并且闭卷考试,最重要的有两次考试,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须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还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会考也肯定会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选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认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试。

二、无论初中有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大家现在的生物学起点都是一样的,既然起点都从零开始,那谁也没有理由学不好。

三、生物虽然是理科,但是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所以生物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复习。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记住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中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成绩会不断提高。

高一的生活过去了半个月,学生也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已经有很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地努力。还有一些学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气用在学习上。最终的成绩就是这样拉开差距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中督促学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把我们生物这门课学好。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3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重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人体的脑细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营养?脑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②进入脑细胞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④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3、酶的发现史

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发给学生相应的补充资料,尤其是某种酶的研究过程方面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酶的研究过程、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对生物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后,可提问:酶都是蛋白质吗?并做一定的说明。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是细胞中促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现已发现的酶约有3000种以上。它们分别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使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等温和的条件下就可顺利进行。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然而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终形成L19RNA。当时因为只是了解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没有把它与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在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质部分,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则留下的RNA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证。

“酶不都是蛋白质”,这一科学事实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实验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发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对的,现在的科学事实可能在今后会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维生素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把这些物质和它们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学水平做一简单比较:

酶激素维生素

从化学本质上看蛋白质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等)、固醇类脂类物质(如性激素)多种多样,一般为小分子有机物。如维生素D是固醇类物质;维生素A是脂类物质(萜类);维生素C是抗坏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从生理功能看可提高生物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激素又称“化学信使”,是特定细胞合成的,能使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有机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强,很低的浓度就能引起很强的反应,但在细胞中不能积累,很快就会被破坏。维生素常常与酶结合,是较复杂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但这些极微小的量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是必需的,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可把酶的发现史与酶的特性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顺理成章。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4

一、指导思想

以20__年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高考试测卷为指导,加强学习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核心,融入先进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生物技能,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还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提高生物素养,培养合格公民。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的学习,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

1。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生物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认真研究新高考模式,研究教学及复习的对策。

2。认真上课

①立足课堂,用好45分钟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探索性地去学习知识,同时配以一定量的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②上好公开课,鼓励多听课,互相促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力争做到课堂作业全批全改,课堂练习全批全改,对少数差生力争面批,课后练习力争多批。

4。认真辅导学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针对新高考模式,我们必须继续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切实做好培优工作。在补差方面,任课老师关心差生,使他们的生物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困难学生。

5。认真作好反馈检测

认真组织好对知识点的检测,选题要有针对性,认真批阅,认真讲评,认真分析总结,以便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二)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

积极实施生物课堂改革,友善用脑,落实"271"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我们将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三)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措施,注重实效

定期召开高三生物备课组教师会议,"精"、"细"、"严"、"实"是我们今后的追求方向。反对课堂浪费。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三、进度安排

高三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方式。三轮复习法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标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一月底,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二月底到四月底,主要目标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二轮复习我们将以小专题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讲、练和巩固提高;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五月底,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5

一、指导思想: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本套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是以生态学为主线,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能力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思维和应用等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是认识生命,这里总括地介绍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简要的介绍了生物学的来历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单元具体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和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同时用实验和演示的方法介绍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验证了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这两单元内容不多,具有综合性,但必须要慎重对待,特别是要介绍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生物学状态,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详细的介绍了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这部份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教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第二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在这儿告诉我们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第三部份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部份是需要同学们多看课外资料,多观察生活环境,明确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三、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要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

四、布置作业和单元测试

配合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材课后设计的作业,不需要另外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期中、期末之前各进行1次单元考试,第10周要进行期中复习。期中考试题不能出得太难,让好学的学生有较好的成绩。期末统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四、板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7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级”动物。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的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色水库”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自然之肾”,典型:沼泽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域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注意:DDT的例子;有毒物质富集;生物圈Ⅱ号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遮光器(光圈)反光镜转换器镜筒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3、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注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观察细胞结构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1、常用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

2、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3、植物细胞模式图动物细胞模式图

4、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液态的,可以流动,内有细胞器等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液泡:有细胞液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

6、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7、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1、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较大,可燃烧):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水、无机盐、氧等

注意:图Ⅱ-7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2、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区别: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是指上一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

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多莉羊例子

2、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基因是指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生物由小长大:细胞的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一分为二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数量加倍,等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4、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的——癌变。特点:分裂非常快;癌的转移。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分化: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组织: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1、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肌肉组织(收缩、舒张)、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

2、植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输导组织(运输有机物、水分和无机盐)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注:大脑:神经组织、肌肉组织;胃: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结构。

人体内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生物体结构层次

▲单细胞生物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鱼类饵料、净化污水;有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赤潮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里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3、与人类的关系:

害处:引起人类和动植物患病

益处:用于生物防治、基因工程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部分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分为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2片子叶)(双子叶植物)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1片子叶)、胚乳(单子叶植物)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子叶和胚乳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和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能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牡丹、刺槐、槟榔、玫瑰、菊、杏、苹果等

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昆虫的叮咬,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5、种子的传播方式:借助风力、水力、动物等传播。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籽粒饱满、具有完整的胚、储存时间短、已度过休眠期。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和抽样检测

4、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子叶和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4、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开花和结果

1、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2、花的结构:花瓣、花蕊【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花托、萼片

3、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受精:花粉粒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7、人工辅助授粉目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9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__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__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__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__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所需设备: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1014个细胞,那么这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这就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细胞增殖问题。

究竟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细胞增殖对生物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P112页。

教师点评: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两个阶段

3、真核生物细胞__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丝__。要学习有丝__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下细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细胞周期呢?

我们把指连续__的细胞,从一次__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__完成时为止。

从这样的一个概念当中大家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细胞周期又分为这样的阶段呢?

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阅读这个关于细胞周期的资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教师点评:

结论:

1、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2、一个细胞周期中__间期时间长__期时间短。

如果我们把细胞周期用一个圆饼状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会是这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题。

现在我们就以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下有丝__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植物细胞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

在有丝__过程中一些细胞中的重要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下__间期过程当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特点: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0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生物关注癌症知识点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1

一、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细胞完整的生命历程——“细胞增殖”,“细胞分化”。本节内容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在理解癌细胞是正常分化的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理解癌细胞的特征及癌变机理时都存在困难。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足够直观的展现生活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的癌变”是人教版必修1之中细胞与分子的内容。这一章的内容安排为,先介绍细胞完整的生命历程,然后让学生了解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细胞的癌变。本节内容承接前三节,同时细胞癌变是社会热点,也是生物学科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社会现状,注意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注意“教”与“学”联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教学理念。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说出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致癌因子)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预防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主要选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min)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万物相生相克,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但是人类在地球上没有天敌,但却有威胁生命的敌人,那就是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统计,有四类疾病居于首位,我们称之为“四大杀手”—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和糖尿病。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缅怀一下我们所熟悉并喜欢的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文兴宇(大家爱看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爷爷的扮演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最资深的男主播之一:罗京;影坛巨星、“百变天后”:梅艳芳;《红楼梦》我们所熟悉的林妹妹的扮演者:陈晓旭。也许是天妒英才,如蓝体字所标,这些让我们怀念的人都是被四大杀手之一---癌症夺走了生命。

我们再来看两张图表,“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大家注意一下:两张图表的单位是万!)

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细胞完整生命历程的学习,大家知道:细胞是有一定寿命、形态和功能的。正常机体内的细胞有正在进行着分裂和分化的,比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有一些不分裂,但执行着重要功能,比如人体的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还有一些正在衰老的凋亡的细胞,比如皮肤表层的表皮细胞。但是,有的细胞受到外界环境的某些刺激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会发生变化,这样的细胞就不再受机体的控制,连续的进行恶性增殖,我们就说这样的细胞是癌细胞。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致癌因子。由于癌细胞大量的增殖,使机体患病,这样的疾病就是我们大家听到都会惧怕的癌症!这样,大家对于癌症应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吧?

讲到癌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肿瘤”这一概念。肿瘤是机体中成熟的或在发育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呈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所以呢,有人就说了,癌症就是肿瘤,就目前你了解的情况,这种说法正确吗?大家讨论一下。

想必已经有结果了吧?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转移,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称为“癌”。

而,“癌”是由多个癌细胞形成的,也就是说癌的结构基础是癌细胞。也许同学们都会有一些疑问: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预防癌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细胞的癌变。(板书)

2.讲述

(1)研究材料

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们必须有研究材料,而我们研究癌症的机理,了解癌细胞的特点,科学家经过探索,找到了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来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宫颈癌症患者,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从她身上取下的癌细胞却在实验室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说到癌细胞了,根据大家的预习,之前介绍癌症形成时我也提到了癌细胞的相关知识,大家已了解癌细胞的概念了吧?我们一起再看一下:机体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特点

知道了什么是癌细胞,为什么它就能夺走人的生命呢?这就与它的特点有关。

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片: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增殖的模式图,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思考、讨论)谁能告诉我?…………对!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就是癌细胞的第一个特征。(板书)

我们继续观察两张细胞图片----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癌变的成纤维细胞,大家觉得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相对比,癌细胞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讨论)这是模式图,再来看一张真实的癌变后的成纤维细胞显微图,很明显,我们看到圆球型的细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癌细胞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板书)

大家观察一下这幅癌细胞分散和转移示意图,图中明显看出癌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其他组织。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正常组织细胞能转移吗?(不能)是的,正常组织细胞是不能随意转移的,细胞和细胞之间有连接,是固定在一定区域的。大家想一下什么物质使细胞相对固定呢?(学生可能回答糖蛋白,或者教师引导),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山楂是做成冰糖葫芦前较粘牙还是成为后粘牙。正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粘着力降低,细胞才会容易转移。同样,这是癌细胞的第三个主要特征。

(3)原因

了解了癌细胞的概念和特点后,大家肯定想知道机体正常的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大家想一下,中国人讲究“内外兼修”,细胞畸形分化、不正常增殖也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我们先讲外因----致癌因子。上节课结束后我让大家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谁能告诉我致癌因子的分类?………很好!包括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A.我们先了解物理致癌因子:辐射(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介绍三幅图画和下张PPT)

B.第二类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化学上把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同样致癌因子也包括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和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尼古丁、甲醛、苯、联苯胺、煤焦油、苯并芘等。(随机介绍其中几种,如:亚硝酸—酸菜和发霉的食物中常含有的物质)让学生自己阅读命令按钮的PPT的内容,稍作讲解。

C.最后一类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H7N9病毒等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将其基因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诱发细胞癌变。

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知道了外因,我们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因是什么以及内因的作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受遗传物质DNA的调控,同样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DNA片断(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细胞癌变的内在因素,我们来看一个流程图。(介绍图)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2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3

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同时,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进行角色的调整,通过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反省和思考。基于建构主义这一理念,本节课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教具,并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到的内容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了解思考、探究细胞周期、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等内容,提升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细胞周期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为后续对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在整个章节中,本节课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上看,本节课从细胞分裂引出细胞周期,进一步介绍了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过程和特点,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在教材以及多媒体教具中引入的一些图片以及图表,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起点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细胞基本的结构特点及其代谢,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讲解介绍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并借助视觉媒体和相关图表以及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达成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DNA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从认知技能上看,高中生的思维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但动手操作能力还处于一般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分析,进一步锻炼他们听取他人的意见、自主合作、获取信息、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简述细胞周期;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包括各个时期的名称和主要变化特点,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清楚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尝试识图和绘图,培养画图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

学会使用探究的方法把握细胞分裂的原因;

懂得运用之前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达到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情感与态度:

认同细胞增殖只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多,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

通过对细胞分裂的原因的寻找,养成学会探究的好习惯,同时认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各时期细胞分裂图的异同,认同生命的运动性,形成事物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DNA数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采用多媒体展示法辅之以探究研讨法开展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有丝分裂的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预设教学活动及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激趣导入

(3分钟)

【创设情境】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

【提问】一个细胞的体积大概是多少?

【观察】举例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支原体、鸵鸟卵细胞的直径大小;

【提问】生物体是如何由细胞组成的?

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细胞的增殖。观察、回答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有益于巩固之前的知识,同时接连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

【创设情境】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

让学生自行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4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对点演练]

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

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对点演练]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1.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解析:选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2.下列有关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生物都有强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并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

【基础题组】

1.按照拉马克的观点,现代食蚁兽舌头细长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B.适应性变异

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

解析:选A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选C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

3.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解析:选A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强调了变异是不定向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

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

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

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

解析:选A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雄鹿的鹿角存在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很难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就形成了如今有发达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解析:选B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

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其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解析:选B选择的基础是生物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和变异产生的。

7.如图所示,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选B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8.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能力题组】

9.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的家鸡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的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选B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10.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解析:选B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该昆虫的长翅个体比短翅个体更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在这种情况下,长翅个体不适应环境,数量变少,短翅个体数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个体,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1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结果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如果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通过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1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越来越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有机会获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食物、环境对狼的进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变异经过________,最终形成现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凶残的特征。促进狼进化的动力是________。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逐代积累生存斗争

14.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强(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②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选择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写的篇1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3.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位置和运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而又微观的过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从细胞水平来看,一个蛙的受精卵需要怎样的途径才能成为一只成蛙呢?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需要不断进行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分裂,还要细胞的分化等。

[师]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以上观点,生物体的体积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事实上,不同生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二)、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师]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生]细胞体积越大,需要的营养物质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谢废物也越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也会遇到困难。

[师]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膜的面积不是也在扩大吗?下面通过模拟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①将实验桌上准备好的琼脂块(内含酚酞)切成边长分别为25px、2cm、3cm的立方体;②将以上三种琼脂块样品,同时置于盛有适量0.1%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处理10min;③取出琼脂块样品,吸干浮液后,分别将每一样品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切面上NaOH扩散的深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各小组对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陈述观点。

分析:

(1)琼脂块的边长越长,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效率越差。

(2)边长为3cm、2cm、1cm的琼脂块分别看作三个植物细胞的话,那么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是依次增大的。

(3)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生物的异常旺盛的代谢与其细胞的S/V相对直接有关。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师]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可见,生物体的长大主要靠细胞的数量增多,即细胞的增殖来实现。

(三)、细胞周期

[师]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师]像草履虫、变形虫这些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产生后代,起到生殖和繁衍种族的作用。

[师]对多细胞生物来讲,细胞分裂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细胞分裂可以增加体细胞的数目,是细胞分化、组织与器官形成的基础。

[师]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细胞增殖的问题。我们先以动物细胞为例,看看细胞是如何增殖的。

呈示多媒体信息:播放一段草履虫有丝分裂的视频。

[师]大家看到了一个动物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后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子细胞,也就是说它完成了一次细胞增殖。并且这样的增殖具有周期性。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32P标记蚕豆根尖细胞并观察它的有丝分裂过程,揭示了细胞周期的基本规律。

那么,什么是一个细胞周期呢?教师呈现细胞周期示意图。

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的过程。这一周期实质上包括了细胞分裂的准备阶段——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的实施阶段——分裂期。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那么是不是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细胞周期的起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细胞周期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胞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请看屏幕。

课件展示:

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较表。

[师]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大家仔细看一看,细胞周期在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分配是否平均?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就提问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不平均,分裂间期占用的时间远远多于分裂期所占用的时间,分裂间期占用了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而分裂期只占用了5%~10%,这就是细胞周期的特点。细胞周期的这一特点充分说明了分裂间期这一准备阶段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分裂间期为分裂期的进行作了哪些准备?请看屏幕。

教师演示分裂间期的动态画面,并提示大家注意观察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变化。

教师出示间期结束时与开始时的比较画面,并提示学生观察。

目前同学们还没能看出它有什么变化。难道分裂间期就真的没有什么变化吗?下面我们把细胞内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单独放大,看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放大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在间期开始时和结束时的比较画面。

[师]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细胞核内的一条染色质长丝经过间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间期开始时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变成了连在一起的两条染色质长丝。图像上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用染色体复制来加以描述。当然,此时的染色体还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

(四)、有丝分裂

[师]染色体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生]DNA和蛋白质。

[师]染色质的成分为DNA和蛋白质,分裂间期的染色体复制也就包含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从图像上看,原来的每条染色质长丝都形成了两条一样的染色质长丝,并且这两条长丝是连在一起的。这说明原来每条染色质长丝中含有的一个DNA分子复制成了两个DNA分子。因此可以说,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准备好了双份的DNA分子。我们已经知道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那么,这双份的DNA分子是怎样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细胞分裂期是怎样进行的。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学习,人为地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下面我们就先来看前期是怎么进行的。

教师播放分裂前期的动态画面并指出观察的重点: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的变化以及细胞结构的变化。动态画面停止后,出示前期结束时与间期结束时的比较画面,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

[师]细胞核中的染色质长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细长的染色质长丝变成了染色体。

[师]从图像上大家已经看出,经过前期的变化,染色质长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了染色体,所以细胞分裂前期的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此时的每条染色体由两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叫一条染色单体。由于两条染色单体完全一样,因此称它们为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并不完全分离,而是由着丝点把它们连成一体,由于每条染色单体中各含有一个DNA分子,所以此时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DNA分子。

[师]除了染色质变成了染色体之外,再看看核膜、核仁有什么变化?

[生]核膜、核仁都不见了。

[师]在细胞分裂前期,核膜解体了,核仁消失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了星射线,并由这些星射线构成了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1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