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的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包含合理的教学流程,其中包括引导课程、教授新知识、复习巩固、课堂总结以及布置作业等环节。高一物理的教案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的教案篇1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问题]怎样描述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角速度定义:质点所在半径转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公式:单位:rad/s(弧度/秒)
第四环节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1、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
2、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
3、提供壁挂式钟,刻度尺,请同学们通过测量算一算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并交流计算的方法;根据钟表各指针的行走特点,找出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
4、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黄沙,演示交流,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将沙子倒在玻璃板上,让快速转动的玩具小车的车轮与沙子接触,观察车轮边缘沙子飞出的情形)
5、评判地球、月亮快慢之争?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知道了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引入了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学习了如何运用线速度、角速度概念和公式分析、计算有关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略
高一物理的教案篇2
一、教材内容
分析平抛运动的规律是前一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具体应用,是以后电磁场中带电粒子做“类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因此这一节很重要。教材主要通过实验及频闪照片来说明平抛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体会到平抛与自由落体的等时性,但很难得出竖直方向就是自由落体。另外频闪照片只有竖直方向的比较,没有水平方向的比较,学生不容易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节课重点是明确平抛运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代替,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难点是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说明运动轨迹,解决飞机投弹等实际问题。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说明运动轨迹,即课本“多学一点”和“课题研究”内容,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研究。
二、教学思路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2、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会处理简单的问题。
3、应用平抛规律解决飞机投弹等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课件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发挥数学工具作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通过对平抛运动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复杂的物理现象可以用简单的公式反映。体现了物理公式的简单美。
(二)教学设备准备教材实验装置,教学网站,多媒体设备,频闪照相机,玩具弓箭。
(三)学习者目前状态和任务分析知识方面: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曲线运动是直线运动的合成。方法方面:知道怎样求合运动和分运动。情感方面:有对上一节内容应用的愿望,即对平抛运动的规律进行研究的&39;愿望。通过本节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明确平抛运动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代替。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说明运动轨迹,应用平抛规律解决飞机投弹等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
(四)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搜集信息、讨论解决(师生共同)→比较思路、知识总结(生)→结合案例、分析巩固(生)。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事件媒体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2、搜集信息、讨论解决
3.比较思路、知识总结
4.结合案例、分析巩固
作业:研究作业选做作业书面作业电脑投影(师)演示实验(师)电脑投影(生)黑板演示(生)电脑投影(师)电脑投影(生)电脑投影
情境一:请你来当飞行员网上找到此动画,此动画通过对飞机和轮船速度的设定,算出飞机在何处丢炸弹可将轮船炸掉,教师操作将轮船炸掉。师问:要想投得很准,弹无虚发,必须算出飞机离目标的水平距离,怎么算?为什么要这么算?由于飞机投下的炸弹做平抛运动,因此,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平抛运动进行研究。
情境二:课本图1—9演示实验师演示:课本图1—9实验,用小锤击打弹性钢片,钢球A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同时钢球B被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并把两球的运动用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问: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各有什么特点?猜想与假设:在同学们集体讨论基础上老师给出伽利略假设,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师进一步问: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一假设呢?要验证首先必须得到这一运动,如何得到呢?请同学们看课本频闪照片图1—10。
信息:在电脑屏幕上投影频闪照片图1—10师解释:此图是以间隔1/30s拍摄的频闪照片,即每隔1/30s暴光一次,拍摄小球一个位置,得出一系列位置即此图。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演示实验进行拍摄。师拿出频闪照相机进行拍摄,拍摄完毕。师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对运动研究的方法,对此图进行研究,并把测量结果填入课本P12表中,看看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各有什么特点?请对照书上的三个问题来进行。测量时请注意小球位置如何取?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记录、研究、讨论。
师取几组数据投影到屏幕上,请小组代表回答结果后总结。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讨论,可知小球在相等时间内水平方向前进的距离是相等的,得到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既然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就可以分别算出平抛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x和y以及任一时刻t的水平分速度vx和竖直分速度vy,如何求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移和速度?请同学们利用我们上一节所学知识来求一求。生板演:速度:Vx=V0,Vy=gt合速度大小:,方向:tanθ=位移:x=vot,y=合位移大小:s=,方向:tanα=
比较:把上图与学生板演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如上面公式。案例一:飞机投弹:回到情境一的网络动画,请学生上来当飞行员,学生通过对电脑鼠标操作进行投弹表演。师提出问题:现在大家是否知道飞行员怎样才能准确地命中目标?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根据飞机高度求出炸弹在空中运动时间t=,再算出飞行员离目标的水平距离S=V0t=V0即可。
师问:现在同学们看看能否完成课本中的案例分析。生阅读课本并进行分析、计算。案例二:射箭师一边手拿玩具弓箭做出要射出去的姿势一边说:同学们:看谁能把箭射得最远?怎样才能把箭射得最远?请同学们课后进行分析研究,要求设计方案并操作验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下节课评析)电脑屏幕重新回到上分解图,师对照图提出问题: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是什么?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怎么由位移公式得到?它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课本P14的课题研究对你的结果进行验证。(此作业请学生选做)课后作业:课本P141、2、3三题。
四、板书设计: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1.平抛运动的规律合运动水平分运动竖直分运动形式:平抛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速度:,tanθ=Vx=V0Vy=gt位移:s=,tanα=x=vot,y=2.炸弹在空中运动时间t=,飞行员离目标的水平距离S=V0t=V0。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本,让教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师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实验、拍摄频闪照片、发射玩具弓箭等情境的创设、引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搜集信息、分析数据、比较思路总结出平抛运动的规律,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应用这一知识,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主动探求为主线,以教师点拨、概括为支点,在同学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分析研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一物理的教案篇3
一、教材说明:
本学期继续使用人教版《必修二》,共三章,分别为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同时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学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抛运动》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一单元第七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四节、第五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六节: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四、五、六、七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八、九、十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了解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了解研究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能应用有关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自然规律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3)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具有团队精神。
3.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通过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4)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四、具体实施:基础+学法+培养兴趣
1.精讲
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晰。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其次,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例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对于提高题,由于主要面对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以方法指导为主,而一般的习题必须考虑到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并且要结合精练。
2.及时的反馈
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要及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以课后习题为主。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3.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其中要求之一是让学生重视课本。做法: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课后习题都要在课本上有完整的解答,把课本补充成为一本好的学习资料。
4.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备,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要用真诚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备课组各位老师请教,尤其要多听老教师的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
7.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
(2)指导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帮助他们举一反三。
五、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
12.13—2.18曲线运动及习题课
22.20—2.25运动的合成及分解、平抛运动
32.27—3.03平抛运动及习题课
43.05—3.10圆周运动
53.12—3.17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63.19—3.24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及习题课
73.26—3.31圆周运动部分练习及单元测试
84.02—4.07行星的运动(清明节)
94.09—4.14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及万有引力定律
104.16—4.2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及习题课期中复习
114.23—4.28期中考试
124.30—5.05万有引力定律理论的成就及宇宙航行(劳动节和青年节)
135.07—5.12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和单元测试
145.14—5.19能量、功、功率
155.21—5.26功、功率及习题课
165.28—6.02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探究
176.04—6.09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与动能
186.11—6.16动能定理及动能定律习题课
196.18—6.2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实验探究
206.25—6.3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及习题课
217.02—7.07期末复习及期末考试
高一物理的教案篇4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F<Fmax
八、作业设计
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
九、问题研讨
(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
(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高一物理的教案篇5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__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