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政治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如何写出优秀的高一教案政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教案政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教案政治篇1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银行的含义
2.难点
银行的产生过程
二、教学方法
银行是同学们现在和将来都要经常接触的,因而在教学中力求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所以就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运用实例分析理论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逻辑导入法
分析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知识,揭示出货币资金与银行的关系,引出本课内容。由于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必须首先了解银行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引出本框的内容。
2.事例导入法
可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的建筑标志,人们在商业银行办理各项业务的情景。指出银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出本框内容。
3.现身说法导入
让部分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家的钱都放在哪里,自己是否有亲身去银行办理存取款的经历,从而引出本框内容。
主体内容教学
1.金融、金融机构的含义
这部分内容不是本框的重点,弄清金融、金融机构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银行的含义,拓宽知识面,老师不要多讲,也不要展开。
可以采用“讲解法”,首先弄清金融的含义,其次在了解金融含义的基础上,掌握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含义。最后,还应了解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构成国家的金融体系。
2.银行的产生
这部分内容专业用语比较多,是本框题的难点,由教师讲解,采用“以讲为主,讲读结合”方法,但不要讲的过细,也不要讲成名词解释。只要求学生理解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即可。
银行的产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掌握。第一个阶段是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个阶段是兑换商不仅兑换货币,而且增加保管和收付业务。第三阶段是发展到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到这时兑换业发展到银行。因此,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材中世界最早的银行和我国最早的银行,这两段小字部分,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银行的产生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出现过程,可进一步加深对银行产生过程的理解。
3.银行的含义
这部分是本框题的重点、难点;采用“讲解归纳法”或“谈话法”。可由老师讲解,最后由学生概括出银行的含义,在讲解前,可先让学生根据银行的产生过程。思考教材中的“想一想”:这里要让学生知道,当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时,银行就出现了。由此让学生总结出银行主要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出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分析什么是信用、信贷(结合具体事例)。最后,在教师讲解信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银行的含义,用幻灯展现出:
①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银行是从事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③建立银行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学生消化议论片刻,最后由学生进一步概括归纳出银行的含义,即: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可采用“谈话法”,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最后得出结论)
小结:从银行产生的过程看,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展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应作全面、系统地了解。
高一教案政治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高一教案政治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以设问方式导入该节课的内容,带出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人,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活动包括哪些项目?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教师:同时导出课堂主体内容:日常消费多种多样,家庭作为消费的主体单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那影响它消费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消费活动有什么区别?我们消费活动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现在我们假设同学们分属不同的两个小组,两个小组每月的生活费略有不同,a组每月600元,b组每月300元,各位同学该如何安排各自每月的消费活动呢?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最近5年的物价变化趋势,其中具体产品如:“蒜你狠”——3元/公斤涨至14元/公斤、“豆你玩”——2.6元/斤涨至9.5元/斤、“姜你军”——4元/斤涨至9元/斤,几乎所有的产品应声一片上涨,面对这种情况各位如何调整消费活动?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小君,就读于南二中高一(14)班,月生活费800元,已攒了元零花钱,在犹豫要不要买个电脑,不买吧,商场特价,此时下手颇为划算;买吧,以后就要勒紧腰带生活了。买不买?怎么买?你的意见?
学生活动:根据情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相应的理由,提出分期付款买、借够钱后一次性买、租个电脑等方式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问题又来了,粗心的小君回家路上摔坏了硬盘,换一个硬盘——600元,维修硬盘——90元,如何选择?这两种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每个家庭的消费活动各不相同,那如何衡量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书本阅读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高一政治必修二教案
高一教案政治篇4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自己的比较、鉴别能力。
2.学着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阅读教材77页,思考民族自治区确立的法律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2.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教材77到78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1)自治层次: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个级别是
(2)自治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含义
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阅读教材第78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并思考课本上所提出的探究题目
③其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阅读教材第79-80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高一教案政治篇5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第三目是纸币。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四、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五、教学难点
纸币。
六、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引导法,设置物物交换的情景,让学生参与交易,感悟其中困难,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模拟超市购物过程逐步剖析货币的基本职能;利用探究活动,围绕纸币的优点、发行量进行分析。
七、学法指导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书,同学们认为“经济”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钱!”
教师引导:大家对“钱”了解多少呢?钱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有钱能买学习上、生活上的必需物品。不过,我们今天要进入历史的隧道,飞回没有“钱”的年代,那时你的必需物品是如何获得呢?
(二)讲授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教师活动: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钱(货币),那么货币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购买商品。
教师引导:商品的含义以及两个基本属性。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2)货币
教师活动: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出货币产生的过程,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情景一: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一袋米是换两只羊还是三只羊是偶然。
情景二:一位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野蛮部落想雇一条小船到其他地方去。给美元不要,船的主人要他用象牙来付账,经过打听,他得知有个叫沙里布的人有象牙,沙里布愿意用象牙交换呢料,他又打听到有呢料的人,想用呢料换针,幸亏这位旅行家带有铜针,于是他终于用铜针换来呢料,接着又用呢料换来沙里布的象牙,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再想把象牙付给船主时,船主已经走了。
情景三: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一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支香烟。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贝,因此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偏旁:贫、赔、赚、账、赊等。
情景四: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学生活动: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出现——固定在金银上——货币
教师小结: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我们到盈信广场的苏宁电器时,能够看到很多的价牌,这些价牌上的有单位数字代表什么?
学生活动:是价格。
教师活动:例如大家给班级里的粉笔擦定个价一起把它卖了,大家定价多少?需不需要用真的钱来标价呢?
学生活动:5毛钱,不需要。
教师引导:价格是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格。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不行。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3)其他职能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第七页,找出货币的其他职能,并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下面通过两个镜头,来让大家判断一下货币在执行什么职能:
镜头一:金融危机到来后,在某大型超市中,有些顾客在仔细查看商品的价格标签;也有少量顾客在收银台前排队交钱付款;还有个别顾客在挑选生肖金条,为今后储备。
镜头二: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业柜台前,有人在提取存款利息;有人在国际业务处兑换外币。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金属货币有什么缺点?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以前的纸币在现在能不能流通?某村自己发行的“村币”怎样呢?
一种在某村流通35年,被村民称为”村币”的硬纸片,被国家查处并取缔。这种硬纸片印刷规范,且正面印有“__村专用”等字样,面额从1元到50元不等。
1、这种“村币”之所以被取缔,从经济角度看,是为什么?
2、纸币与金属货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强调是现在的国家发行的的纸币。而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本身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无价值(其自身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往往差距太大,理论上其自身价值忽略不计),所以不属于商品。
(2)纸币的发行规律
教师过渡: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用它可以购买一切商品,因此,从常理上讲,货币越多意味着可以买到的商品也就越多。我国无论从整个国家还是老百姓家庭,都还不算富裕,为什么不多印发货币(人民币)以尽快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富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计算题,让学生理解纸币购买力与国家规定面值之间的关系。
(3)对待人民币的正确态度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4.电子货币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电子货币的含义和出现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相关知识。
(三)课堂总结
强调重难点,梳理本课时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