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简短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高一语文教案简短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高一语文教案简短,本文为你提供高一语文教案简短写作技巧和示例!

高一语文教案简短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高一语文教案简短篇2

一、【注音朗读】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二、【初步感知】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

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三、【标题解读】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是关于游山的记叙文。通过对登山活动的回忆,感悟、阐发某些人生真理。

四、【批注理解】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命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正音)(说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后洞)(说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出洞)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悔)(游山经过)(记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观在险远,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无力不至)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无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力不至可讥,尽志不至无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条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没意志,故而有悔)(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应深思慎取)(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人及写作时间)(说明)

五、【主旨确证】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通过一次登山活动,感悟到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反思到,自己的失败在于意志薄弱、追随大流。

六、【内容审美】你觉得本文所表现的内容美在哪里?

本文内容美在: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到关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维的高妙、深刻;2、强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学意识,折射出作者心思的&39;认真与严谨。

七、【形式审美】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1、以小见大,因事见理,使文章平易生动,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兼备,使文章脉络清楚、思想突出、科学理性。

八、【文本与文本】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素养在《游褒禅山记》中有没有体现?请说明。

《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深思慎取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极尽意志、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养的体现。深思可发现积弊;慎取可避免主观;极尽意志,方可推陈;不随大流才能出新。

九、【文本与生活】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爱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对于我来说,在人情礼节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随大流。比方说,请客送礼,我心里极其厌恶这种习俗,但还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学术、专业及工作上,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大流,而是喜欢实验、探索。

十、【妙句品仿】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个条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请你大约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树生长的条件”。

示例:

世上茂盛、苍翠的大树,参天蔽日,人们往往仰观赞叹,但非有阳光不能生长。有阳光日日照耀,但没有足够的水源,也不能生长。有阳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断供给,若没有坚实的土壤让其扎根,也不能生长也。

高一语文教案简短篇3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四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高一语文教案简短篇4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三、语文是什么

师:名字可以这么富有诗意,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如果说一句诗只是小儿科的话,下面这首诗同学们来读读?

1、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看到一幅雄浑俊雅的书画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搜肠刮肚,想尽华美词藻来赞美它,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四、本学期语文学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五、怎样学语文

1、初高中语文比较。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

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语文学习武功招式

九阳神功――苦练内功――积累知识

吸星大法――博观约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转化能力――大展宏图

三动主义:动脑、动笔、动口

高一语文教案简短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延伸作业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描绘现实,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发出召唤,相信未来

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