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2024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高一化学教案2024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化学教案2024,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______。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
2.对硅酸的组成、性质及制备形成初步的认识。
3.了解硅酸盐的组成的表示方法、性质及应用。
4.理解硅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备;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硅的制法。
2.2课题难点
二氧化硅和硅的性质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水晶、玛瑙、石英坩埚、沙子。你知道组成这些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吗?
讲述:这些物质虽然看起来形态各异,实际上它们都含有同一种元素——硅,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大到高科技领域,小到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硅及其化合物的踪影。当今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更是与人们对硅的性质的认识息息相关。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二氧化硅及其化合物——硅酸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一节硅
过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硅元素的有关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含量、存在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归纳整理:硅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硅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地壳的各种矿物和岩石里。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硅的氧化物——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1.二氧化硅
学与练:写出C和S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推测CO2和SiO2的性质是否相同?
归纳整理:C和Si的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CO2和SiO2分别是二者的价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应该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思考与交流: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并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
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CO2+H2O=H2CO3
CO2+Na2ONa2CO3
CO2+CaOCaCO3
CO2+2NaOH=Na2CO3+H2O
C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硅的性质,并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加以比较,看二者是否相同。
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了解二氧化硅的性质及用途。
归纳整理:二氧化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其他矿物共同构成了岩石,天然二氧化硅也叫硅石。砂子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石英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水晶是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可用来做光导纤维;石英可用来做石英钟、石英表,耐高温的石英玻璃;水晶可以用来制造电子工业中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眼镜片等,含有有色杂质的石英,还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轴承,耐磨器皿和装饰品等。
⑴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SiO2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
用途: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石英坩埚、饰品等。
讲解:CO2、SiO2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硅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原因是二者的结构不同,相关知识我们将在选修教材中学习。
过渡:SiO2与CO2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是也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76页有关内容,并填写下表。
板书;
⑵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PPT展示:SiO2与CO2化学性质的比较
展示一个同学的答案,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归纳整理:CO2、SiO2的化学性质差别不很大,比较相似,都能与碱性氧化物或强碱反应生成盐,都是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不能溶于水得到相应的酸——硅酸。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发生化学反应,而二氧化硅却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这也是工业上用氢氟酸雕刻玻璃的反应原理。以上两点,属二氧化硅的特性。
①特性:
a.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
b.能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②酸性氧化物
a.与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
(2)实验室为什么不用玻璃瓶盛装氢氟酸?
(3)某同学根据SiO2既可与碱反应,也能与氢氟酸反应,推断SiO2为两性氧化物。是否正确?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
(1)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Na2SiO3,而Na2SiO3具有粘合性,容易使玻璃瓶塞和瓶颈粘在一起而不能打开。
(2)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故不用玻璃瓶,用塑料瓶盛放。
(3)两性氧化物是指既和酸反应,又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而SiO2与氢氟酸反应没有生成盐,故SiO2不是两性氧化物。
过渡:二氧化硅不能溶于水得到相应的酸——硅酸。那么,硅酸是怎样的一种酸?它怎样制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硅酸(H2SiO3)
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最后一自然段,了解硅酸的性质。
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物理性质
硅酸是一种白色的固体,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它不溶于水。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做教材第76页探究实验4-1,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讨论:实验室制硅酸的原理。
归纳整理并板书:
⑵制取原理:
强酸制弱酸——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得到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过渡:硅酸的酸性比碳酸还要弱,那么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推测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整理并板书: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讲解:先形成硅酸溶胶,浓度较大时形成硅酸凝胶。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多孔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酸在加热条件下会进一步失水得到二氧化硅。
板书:
⑶化学性质:H2SiO3SiO2+H2O
⑷用途——硅胶,做干燥剂。
巩固练习
1.地壳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具有的性质是()
A.熔点很高B.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C.可与烧碱反应生成盐D.坚硬
2.要除去SiO2中混有的少量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A.纯碱溶液B.盐酸C.硫酸D.苛性钠溶液
3.下列试剂能贮存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里的是()
A.HF溶液B.KOH溶液C.盐酸D.水玻璃
参考答案:BBC
(二)硅酸盐
阅读教材第77页第一自然段,了解硅酸盐的组成。
归纳整理并板书:
1.硅酸盐: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很稳定。
讲述: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硅酸盐矿物,约占地壳质量的5%。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粘土是制造陶瓷器的主要原料。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书写时,应把金属氧化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写SiO2,最后写H2O。且各种氧化物之间用“·”隔开。
板书:
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如:Na2SiO3Na2O·SiO2
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过渡: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难溶于水,可溶性硅酸盐最常见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它有什么用途?
2.硅酸钠(Na2SiO3):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教材第77页实验4-2。填写下表:
归纳整理:实验室里用于制H2SiO3,工业上可制成硅酸凝胶,处理后就得硅胶。硅胶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食品袋里的通常用硅胶作干燥剂。
投影:硅胶图片样品。
板书:用途: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
过渡:Na2SiO3还有哪些用途?请同学们回忆盛放碱液的试剂瓶能否用玻璃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展示:
(1)用玻璃塞塞紧的长期装碱液的试剂瓶,拔其瓶塞。
(2)室内装修用过的盛玻璃胶的塑料瓶,读出玻璃胶的成分。
归纳整理:
Na2SiO3还可用作粘合剂,用于粘玻璃制品。
阅读教材第77页科学视野,了解硅酸盐如何具有保肥能力。
过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古到今,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出了几类硅酸盐产品——陶瓷、玻璃、水泥等,下面我们通过录像和图片了解硅酸盐产品的发展历史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播放(1)秦兵马俑图片或录像。
(2)有关博物馆中的古陶器和瓷器介绍的影视资料。
(3)雄伟壮观的现代建筑。
学生观看并发表他们的感想。
讲述:陶瓷是中国人发明并最早使用,欧洲人视中国陶瓷为无价之宝,所以欧洲人把瓷器叫做“China”,久而久之“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但目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还需各位作出不懈努力,宏扬民族文化精髓。那么你能否举出几例现代社会中含硅元素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生阅读教材第78~79页,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成分和用途。
展示图片:超导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讲述:能源、材料、信息是文明的三大支柱,而能源问题的解决和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前提是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的突破。硅在现代电子、航空航天、敏感材料、超导材料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第79~80页,了解硅的存在和用途。
归纳整理:在自然界中无单质形式存在的硅,只有化合态硅。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人类虽然在一万年前制出了陶器,而人类真正认识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时获得单质硅的。
展示图片:单晶硅。
(三)硅单质
1.物理性质: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高,硬度大。
2.用途: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硅合金等。
学与练:写出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硅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解释:硅、碳同属ⅣA族元素,最外电子层有4个电子。所以硅的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常温下比较稳定。
归纳整理:
3.硅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
归纳整理:
阅读补充资料,了解硅的工业制法。
4.硅的工业制法: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SiO2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粗硅。
SiO2+2C=Si+2CO↑
粗硅能跟氯气反应得到SiCl4,再用氢气还原制得纯硅
Si(粗)+2Cl2=SiCl4
SiCl4+2H2=Si(纯)+4HCl
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陶瓷、玻璃、水泥都是硅酸盐产品
B.水晶、玛瑙、光纤、硅胶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C.SiO2很稳定,与所有的酸都不反应
D.将石棉(CaMg3Si4O12)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3(MgO·CaO)·4SiO2
2.下列不能用磨口玻璃瓶盛放的试剂是()
A.溴水B.水玻璃C.高锰酸钾D.硝酸
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人造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②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摩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③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④夏天到了,游客佩戴由添加氧化亚铜的二氧化硅玻璃制作的变色眼镜来保护眼睛⑤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⑤D.③⑤
参考答案:1.A2.B3.D
本课小结
1.了解了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含量。
2.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并和CO2进行了对比。
3.学习了硅酸的性质和用途,并通过硅酸的制取了解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强酸制弱酸。
4.硅酸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工业产品
5.硅酸钠的性质和用途
6.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性质、工业制备和用途
板书设计
第一节硅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1、二氧化硅
(1)物理性质:
SiO2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
用途: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石英坩埚、饰品等。
(2)化学性质:
①特性:
a.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
b.能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②酸性氧化物
a.与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2.硅酸(H2SiO3)
⑴物理性质:硅酸是一种白色的固体,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它不溶于水。
⑵制取原理:
强酸制弱酸——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得到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⑶化学性质:H2SiO3△SiO2+H2O
⑷用途——硅胶,做干燥剂。
二、硅酸盐
1.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1)化学式法:
(2)氧化物法:
硅酸钠(Na2SiO3)Na2O·SiO2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2.硅酸钠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
用途:制备硅胶、木材防火剂、粘合剂。
3.硅酸盐工业产品
三、硅单质
1.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有两种同素异形体。
2.物理性质:熔沸点高、硬度大、半导体。
3.用途: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硅合金等。
4.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
作业课本P80习题1-11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关概念,特别是深化了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本节是今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重要基础。
本节教材首先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计算得出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设问: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然后介绍气态物质的体积与外界温度、压强的关系,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最后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计算。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1.认真钻研新教材,正确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原必修本39页“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认为“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新教材52页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即Vm=V/n。”由此可以看出,气体摩尔体积是任意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而22.4L/mol是在特定条件(如: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注意:当温度高于0℃,压强大于101Kpa时,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也可能是22.4L。
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的关系。
2.本节引入方法
⑴计算法:全班学生分成3组,分别计算1mol固、液态几种物质的体积并填表。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⑵实物展示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分别展示1molFe、Al、Pb、H2O、H2SO4的实物,直观得到体积不同的结论;展示22.4L实物模型,这种实物展示方法学生印象深刻,感性经验得以丰富。
3.列表比较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用“√”表示)
物质?????????????因素
粒子的数目
粒子间平均距离
粒子本身大小
固、液态
√
√
气态
√
√
讲清当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体积由粒子大小决定,气体体积主要由分子间距离决定。举例:50个乒乓球和50个篮球紧密堆积或间隔1米摆放,前者球的大小决定体积,后者球间的距离决定体积。
4.充分运用多媒体素材,展示微观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应用微机显示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固、液、气态物质粒子间距离;1mol液态水(0℃,18mL),加热到100℃气化为水蒸气的体积变化等。
5.通过阅读、设问、讨论,突破难点。讨论题有: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与哪些微观因素?决定固、液、气态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在粒子数一定的情况下,为什么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间距离?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要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才有意义?为什么相同外界条件下,1mol固、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物质所具有的体积却大致相同?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具有的体积是否相同?为什么1mol液态水变为1mol水蒸气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1700倍?
6.在理解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这一特例时,应强调以下4点:
①标准状况
②物质的量为1mol
③任何气体物质
④约为22.4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22.4L才是1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因此,非标准状况下或固、液态物质,不能使用22.4L/mol.
7.教材52页“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应指出这个结论即为阿伏加德罗定律。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还可简单介绍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重要推论。
8.教材53页的例题2,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教学中应指出密度法是计算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即M=ρVm如果是标准状况下,则:M=ρ·22.4L/mol
9.在V、n、m、N之间的关系可放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计算例题前进行,也可放在课后小结进行。
教学建议
关于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1mol某气体的体积即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体积均为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由此可见气体的体积比在同温同压下必等于分子数比。由此可以导出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间的关系: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39;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2)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比等于密度比。
(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
此外还在运用时要结合物理中的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同温时,其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气体体积与热力学温度在同压条件下成正比。
3.气体摩尔体积的常见应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为22.4L,即可导出其质量便是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据此可求出未知化学式的气体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也可求出1L气体的质量即气体密度。反之也可由气体密度求摩尔质量。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比叫气体的相对密度,可据以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如某气体对的相对密度为15,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常见的有:
(1)由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
(2)由相对密度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若为对的相对密度则为:,若为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则为:.
(3)求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即混合气体1mol时的质量数值。在已知各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时见
①,若为质量分数见
②:
(4)由同温同压下气体反应时的体积比求分子数比,进而推分子式。
(5)直接将气体摩尔体积代入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6)气体反应物的体积比即分子数比可便于找出过量气体。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4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39;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能使氯水、溴水、溶液褪色。
(与有类似反应)
__(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HCOOH+C2H5OH
4646
B不可选:
3×284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Mn2+,Br2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习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100%=×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A、C26H41COOH&nbs
p;B、C25H39COOH
C、C26H47COOH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Ω==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Ω==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7,故该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16471、
答案:1647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7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
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
阅读与思考
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
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
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silicondioxide)
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习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氢氟酸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
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②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氢氟酸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4hf==sif4↑+2h2o。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酸性氧化物。
知识迁移: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相近,请阅读课本,以表格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作一个对比。
整理归纳
物质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硅(sio2)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不反应
与酸反应
不反应
sio2+4hf==sif4↑+2h2o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o2+na2o==na2co3
高温sio2+cao===casio3
与碳反应
co2+c==2co
高温
sio2+2c==si+2co ↑
练习2、如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过程)
sio2中混有caco3caco3中混有sio2
3.用途
二氧化硅用途广,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光导纤维等光纤光缆与普通电缆的比较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我们前面已讲游离态的氮只要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氮。我们看到这是氮气液化的图。那么氮气又有哪些用途呢?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9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 投影 ]计算1mol几种固、液态物质的体积,填表;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学生分组计算出1molFe、Al、Pb、H2O、H2SO4的体积分别为:7.2、10、18.3、18、53.6cm3
[ 微机显示 ]1mol物质的体积
[ 板书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 微机显示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 说明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 板书 ]标准状况:0℃,101kPa
[ 投影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学生分组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的体积分别为:22.4L、22.4L、22.3L
[ 板书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 强调 ]①标准状况(0℃,101Kpa)②物质的量为1mol③任何气体物质④约为22.4L
[ 展示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 设疑 ]在其它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气体是否占有大约相同的体积呢?
[ 板书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 提问 ]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什么关系?
[ 强调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 设问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 讨论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 微机显示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 提问 ]1.1mol液态水变为1mol水蒸气分子数是否变化?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 指出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 结论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还可推导出
[ 练习题](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个O2。
5.在同温同压下,32gO2与2gH2所占的体积相同。
6.在同温同压下,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板书设计 :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还可推导出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0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2、O2、N2)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3、SO2、O2、N2)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39;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2→2SO2→2SO3→2H2SO4
1202×98
1t×90%×(1-1.5%)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1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2)了解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工艺流程的问题探究,培养了学生从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从炼铝方法的变化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铝的冶炼过程
(2)难点:Al2O3的两性
三、设计思路
鉴于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从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激发他们对铝及其化合物的浓厚兴趣,并引发对铝的来源的深入思考;进而在对制备流程中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寻求解释的愿望,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铝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工业提取铝的生产流程 铝的冶炼史介绍 环保教育。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展示可乐罐,很多同学爱喝可乐,可乐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
【学生回答】主要成分为铝。
【讲述】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看下投影资料。(ppt2)
【提问】铝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具有广泛的应用,请大家举例铝的应用。
【播放图片】 生活和生产中的铝制品(ppt3)
【过渡】铝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但是追溯到19世纪中期,铝像现在这样普遍存在吗?
【播放资料】(ppt4)
(一)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打造了一顶铝皇冠。他戴上铝皇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在宴请宾客时,拿破仑三世使用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金或银制餐具。
(二)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奖品是一只铝制奖杯。
【设问】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当时铝很贵。
【过渡】铝在地壳中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铝等。在19世纪中期铝的冶炼的困难导致了铝的价格的昂贵,甚至都超过了黄金,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较好的冶炼铝的方法,铝的价格大大降低,走进了我们普通百姓家。那么我们现在是如何提取铝的呢?
【板书】一、从铝土矿中冶炼铝
【介绍】铝的工艺流程。(ppt5)
【设问】炼铝的原料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铝土矿,其主要成分是Al2O3,从铝的工艺流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冶炼过程分成哪两个阶段?(ppt6)
【板书】(1)铝土矿氧化铝 (2)氧化铝铝
【过渡】先来讨论第一阶段:氧化铝的提纯。看下面问题。
(问题1) NaOH溶解铝土矿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反应以后的滤液。)NaOH溶解铝土矿后,滤液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过渡】氧化铝能否和氢氧化钠反应呢?我们来做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1】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
【介绍反应】 Al2O3+2 NaOH==2NaAlO2(偏铝酸钠) +H2O
(问题2)把滤液酸化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沉淀物。)
【过渡】我们来做下列实验,看看是否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学生实验2】NaAlO2 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介绍反应】 NaAlO2 +HCl+H2O == NaCl + Al(OH)3
(问题3)过滤2和4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酸化是通过量的CO2,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滤液的主要成分?
【讲述】因为通足量的CO2,,Na2CO3还能继续与CO2反应,所以产物应为NaHCO3。
【介绍反应】 NaAlO2 +H2O + CO2 === Al(OH)3+NaHCO3
(问题5)将过滤后的白色固体灼烧,发生什么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Al(OH)3 Al2O3 + 3H2O
【总结】 铝土矿 NaAlO2 Al(OH)3 Al2O3(ppt7)
【过渡】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从铝土矿中提取了Al2O3。接下来怎么由氧化铝铝?我们现在用的是电解法。
【板书】 2Al2O3 4Al+3O2
【设问】1.该反应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反应?
2.对比一下钠、镁和铝的提取,看有没有相似之处?
【归纳】热分解法不适于制活泼金属,因为活泼金属氧化物很稳定,高温下也难分解。所以铝和钠、镁一样均采用通电使其分解的电解法。
【回顾】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作用。(ppt8)
【要求】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哪些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的化学史话。
【讲述】霍尔找到了冰晶石才使铝这种19世纪最昂贵的金属,有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下面我们回顾下铝的发现及提取的历史。(ppt9)
【阅读】材料:铝的再生-新世纪材料的亮点(ppt10)
再生铝又称二次铝,是目前废物界最有价值的材料。现在世界每年从废铝回收的铝量约为400万吨,相当于每年铝产量的25%左右。与以铝土矿为起点相比,生产1吨再生铝合金能耗仅为新铝的2.6%,并节省10.5吨水,少用固体材料11吨,比电解铝时少排放CO291%,少处理废液、废渣1.9吨。
【提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想到什么?
【结束语】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铝的冶炼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铝的需求是巨大的,而铝资源确是有限的,所以大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要乱丢易拉罐,注意废物回收再利用。
【巩固与练习】(ppt11、12)
1.下列有关铝土矿中提炼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铝土矿中的铝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需用化学方法把铝元素变成游离态。
B.提炼过程中,先将铝土矿净化提取氧化铝,再进行冶炼。
C.可用常见的还原剂把氧化铝中的铝还原出来。
D.冶炼铝的方法同工业冶炼钠、镁相似, 可用电解法。
2.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B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C )
A.CO2 B.Na2O C. Al2O3 D.CO
【作业】
1.完成联系与实践:第 10题
2.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成分是氧化铝?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何应用?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2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3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 (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2KMnO4K2MnO4+MnO2+O2↑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高一化学教案2024篇15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MgCaAlOSFCl阳离子的电子式:Na+Mg2+Ca2+阴离子的电子式:F-Cl-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CaO、MgCl2、Na2O、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