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高一化学教案课件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一化学教案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 (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2KMnO4K2MnO4+MnO2+O2↑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介绍氯元素被发现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

2、熟悉氯原子的机构特点和化学特性,掌握氯和金属,氯与氢气,氯与水发生的反应。

3、熟悉燃烧的新的定义,掌握液氯与氯水的区别和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双选题)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Cl2,关闭B阀门时,C处的红色布条上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布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H2O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先应判断A处通入的Cl2是否带有水蒸气,根据B阀打开时,C褪色,说明A处的Cl2为潮湿的,潮湿的Cl2在B阀关闭时通过D瓶,看不到C处红色布条有明显变化,说明D瓶溶液吸收了氯气或吸收了潮湿氯气中的水蒸气,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课堂总结及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为生活服务。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Cl2的其他性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原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水反应

4.用途:活动与探究

(1)H2在Cl2中燃烧时瓶口所产生的现象与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所产生的现象为什么相同?

(2)氯气有毒,但是为什么又用它来给自来水消毒?

(3)到本市自来水公司做一次调查,了解自来水公司是如何给自来水消毒的。

(4)人在“死海”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5)上网查找资料(或查词典《化工辞典》王箴主编,化工出版社),了解当前国内、国际上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的试剂有哪些。

附调查表

[作业]:课本P87之1、2、3、4、5、6、7、8、9。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产物。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综上所述,在必修阶段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知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不能正确熟练的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得失电子或转移电子数易加倍计算。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初中基础差,不脚踏实地学习。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学生不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照搬初中的方法和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方式是:注重知识与初中的联系;分散重难点;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形象、具体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观察推理能力。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其本质

五、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七、教学策略: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图片引入: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现象: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_,给用电器供电的电池。这些图片中呈现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些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与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有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回顾初中所学,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学生1:两种物质反应,其中一种是氧气的反应。

学生2:得到氧的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是还原反应。其分类标准是得失氧

学生3:举出实例

投影:

老师:18世纪末,化学家在总结许多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后,发现这类反应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提出了氧化还原的概念,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从含氧化合物中夺取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如3Fe+2O2=Fe3O4,H2+CuO=Cu+H2O

问题:请同学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上述反应,各反应物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得到的氧从何而来?

学生:分析

教师:根据守恒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对氢气、铁而言,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对氧化铜、氧气而言,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而氢气的得氧和氧化铜的失氧又同在一个反应中,那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独立存在?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氧有得必有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教师:因此,从表观上,我们就将有氧得失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

1、表观认识:有得失氧的反应

教师: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19世纪发展化合价概念后,人们发现许多反应与经典定义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类似的特征,如:4Na+O2=2Na2O与CuO+CO=Cu+CO2除了有得失氧,还有化合价的变化。

问题:请大家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升降有何关系?从化合价角度看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CuO+CO=Cu+CO2H2+CuO=Cu+H2OH2O+C=CO+H2

学生:氧化还原反应都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得氧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失氧的化合价降低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从特征上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2、概念: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教师:我们将化合价升高的一类反应并入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一类反应并入还原反应。

练习:

1、判断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A、3Cl2+6KOH=5KCl+KClO3+3H2O

B、2NO2+2NaOH=NaNO3+NaNO2+H2O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教学设计-氧化还原C、2KMnO4K2MnO4+MnO2+O2↑

D、AgNO3+NaCl=AgCl↓+NaNO3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教学设计-氧化还原E、MnO2+4HCl(浓)MnCl2+H2O+Cl2↑

F、3NO2+H2O=2HNO3+NO

教师:从得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更深一步,知道初中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只是表观认识,并非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现在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学会从表象到特征再到本质层层深化认识的深度,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观察钠和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最外层有一个电子,主要化合价为+1,镁最外层两个电子,主要化合价为+2,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钠失去1个电子,可以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镁失去2个电子也可以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失去电子都显示正价。

教师:没错,原子反应都想达到一个最稳状态,当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时候,物质就稳定了。像钠,镁这些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容易抛弃最外层电子来使自己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像氧、氯这些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大于4,容易夺得别人的电子来补充自己的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像氖这类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已经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了,所以不易得失电子,显示0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氢原子,它只有一个电子层,最稳状态不是8电子结构,而是2电子结构,所以它有得1个电子变成2电子稳定结构的愿望,可是,愿望是美好的,实现是困难的。

投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

教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钠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因此钠有失去最外层电子的愿望,而氯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有得到1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愿望,两者相见恨晚,钠把电子抛给了氯,变成钠离子,显示+1价,氯得到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显示-1价,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

问题:从氯化钠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到,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发生了电子的得失。

教师:对于氢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有想得到1个电子的愿望,对于氯,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也有想得到1个电子的愿望,都想得电子,怎么办呢?

学生:谁强电子归谁,氢原子核内正电荷少,吸引电子能力弱,失去电子,显示+1价。氯原子核内正电荷多,氢原子的电子会被氯原子抢去,显示-1价。

教师:话虽没错,但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采用双赢的思想,即电子共用。

投影: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

教师:氢将电子移到中间,氯也将自己1个电子移到中间,这样就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不看氢,对于氯而言,最外层有8电子稳定结构,不看氯,对于氢而言,最外层有2电子稳定结构。但是,氯毕竟吸引电子能力强,所以,虽是共用电子对,但电子是偏向氯这一边的。所以氢显示+1价,氯显示-1价。

教师:从氯化氢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到,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发生了电子的得失,而是发生电子偏移。

教师:回答刚才老师问大家的问题,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教师:电子的得失和偏移可以用“电子转移”来概括。(投影)

教师:电子转移分成两种情况,如果是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反应,就发生电子得失,如果是非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反应,发生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教师:怎么给氧化还原反应从本质上定义呢?

学生: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失去电子,化合价会升高,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三组概念归纳一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化合价降为0

小结:对比氧化还原的三个定义(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角度

化合价角度

电子转移角度

氧化反应

得到氧反应

化合价升高反应

失电子(或电子偏离)

还原反应

失去氧反应

化合价降低反应

得电子(或电子偏向)

氧化还原反应

得失氧反应

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电子转移

作业:

1、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怎样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并用图表表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表观认识:得氧失氧(片面)

2、概念: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3、本质:电子转移(本质)

失,升,氧

得,降,还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5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6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2)了解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工艺流程的问题探究,培养了学生从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从炼铝方法的变化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铝的冶炼过程

(2)难点:Al2O3的两性

三、设计思路

鉴于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从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激发他们对铝及其化合物的浓厚兴趣,并引发对铝的来源的深入思考;进而在对制备流程中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寻求解释的愿望,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铝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工业提取铝的生产流程 铝的冶炼史介绍 环保教育。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展示可乐罐,很多同学爱喝可乐,可乐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

【学生回答】主要成分为铝。

【讲述】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看下投影资料。(ppt2)

【提问】铝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具有广泛的应用,请大家举例铝的应用。

【播放图片】 生活和生产中的铝制品(ppt3)

【过渡】铝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但是追溯到19世纪中期,铝像现在这样普遍存在吗?

【播放资料】(ppt4)

(一)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打造了一顶铝皇冠。他戴上铝皇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在宴请宾客时,拿破仑三世使用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金或银制餐具。

(二)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奖品是一只铝制奖杯。

【设问】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当时铝很贵。

【过渡】铝在地壳中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铝等。在19世纪中期铝的冶炼的困难导致了铝的价格的昂贵,甚至都超过了黄金,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较好的冶炼铝的方法,铝的价格大大降低,走进了我们普通百姓家。那么我们现在是如何提取铝的呢?

【板书】一、从铝土矿中冶炼铝

【介绍】铝的工艺流程。(ppt5)

【设问】炼铝的原料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铝土矿,其主要成分是Al2O3,从铝的工艺流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冶炼过程分成哪两个阶段?(ppt6)

【板书】(1)铝土矿氧化铝 (2)氧化铝铝

【过渡】先来讨论第一阶段:氧化铝的提纯。看下面问题。

(问题1) NaOH溶解铝土矿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反应以后的滤液。)NaOH溶解铝土矿后,滤液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过渡】氧化铝能否和氢氧化钠反应呢?我们来做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1】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

【介绍反应】 Al2O3+2 NaOH==2NaAlO2(偏铝酸钠) +H2O

(问题2)把滤液酸化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沉淀物。)

【过渡】我们来做下列实验,看看是否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学生实验2】NaAlO2 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介绍反应】 NaAlO2 +HCl+H2O == NaCl + Al(OH)3

(问题3)过滤2和4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酸化是通过量的CO2,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滤液的主要成分?

【讲述】因为通足量的CO2,,Na2CO3还能继续与CO2反应,所以产物应为NaHCO3。

【介绍反应】 NaAlO2 +H2O + CO2 === Al(OH)3+NaHCO3

(问题5)将过滤后的白色固体灼烧,发生什么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Al(OH)3 Al2O3 + 3H2O

【总结】 铝土矿 NaAlO2 Al(OH)3 Al2O3(ppt7)

【过渡】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从铝土矿中提取了Al2O3。接下来怎么由氧化铝铝?我们现在用的是电解法。

【板书】 2Al2O3 4Al+3O2

【设问】1.该反应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反应?

2.对比一下钠、镁和铝的提取,看有没有相似之处?

【归纳】热分解法不适于制活泼金属,因为活泼金属氧化物很稳定,高温下也难分解。所以铝和钠、镁一样均采用通电使其分解的电解法。

【回顾】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作用。(ppt8)

【要求】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哪些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的化学史话。

【讲述】霍尔找到了冰晶石才使铝这种19世纪最昂贵的金属,有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下面我们回顾下铝的发现及提取的历史。(ppt9)

【阅读】材料:铝的再生-新世纪材料的亮点(ppt10)

再生铝又称二次铝,是目前废物界最有价值的材料。现在世界每年从废铝回收的铝量约为400万吨,相当于每年铝产量的25%左右。与以铝土矿为起点相比,生产1吨再生铝合金能耗仅为新铝的2.6%,并节省10.5吨水,少用固体材料11吨,比电解铝时少排放CO291%,少处理废液、废渣1.9吨。

【提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想到什么?

【结束语】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铝的冶炼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铝的需求是巨大的,而铝资源确是有限的,所以大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要乱丢易拉罐,注意废物回收再利用。

【巩固与练习】(ppt11、12)

1.下列有关铝土矿中提炼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铝土矿中的铝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需用化学方法把铝元素变成游离态。

B.提炼过程中,先将铝土矿净化提取氧化铝,再进行冶炼。

C.可用常见的还原剂把氧化铝中的铝还原出来。

D.冶炼铝的方法同工业冶炼钠、镁相似, 可用电解法。

2.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B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C )

A.CO2 B.Na2O C. Al2O3 D.CO

【作业】

1.完成联系与实践:第 10题

2.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成分是氧化铝?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何应用?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回答:

食盐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猜想。

宏观展示,引入微观思考。

从原子结构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领悟。

从宏观到微观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键

【讲解】我们知道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__℃,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领悟。

为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做铺垫。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原子间,也存在于多个原子间。

【板书】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引言】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类型,现在我们先学习离子键。

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关键词:“相邻的”、“强烈的”。领悟

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二、离子键

【软件演示】

【提问】请同学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原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组织讨论】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评价】对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加深对静电作用的理解,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问题。

【小结并板书】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记录后在教师点拨引路下分析离子键的概念。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路】成键微粒:

相互作用:

成键过程:

【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

【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阴、阳离子。

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领悟。

加强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由个别向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

深入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板书】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举例并讲解】

原子电子式:H·Na·

离子电子式:Na+Mg2+

【投影】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SBrBr-S2-

领悟。

理解。

领悟。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和“电荷数”独立完成:

初步掌握原子及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引言】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

【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

【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注意要点。

根据左式描述其意义。

领悟各式的含义及整体的含义,区别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不同,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领悟书写方法。

讨论。

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

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

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通过分析比较,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讲清重点做准备。为突破难点做准备。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重复要点。

【投影】课堂练习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过程

的下列各式,其中正确的是()。

逐个分析对、错及错因。正确为(C)。

强化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达到熟练书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

【作业】课本第145页第1、2题,第146页第3题。

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考察本节所学概念。

考察本节重点掌握情况。

针对优秀学生。

附:随堂检测答案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8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教学难点】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页—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通过加热到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或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溶剂里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______。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0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

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时间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难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原因

教学过程:

[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Br。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实质及条件:

1、化学反应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提问]上述反应中,H—Br、Cl—Cl的断裂是否是自发产生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分子中化学键并不会自发断裂的。只有分子间相互碰撞,化学键才可能断裂,反应才能发生。

[板书]2、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先决条件。

[提问]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学键断裂、化学反应得以发生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碰撞与打篮球相似。正如图2-2所示。图(1)表示能量不够;图(2)表示虽能量足够,但是没有合适的取向;图(3)则表示有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于是发生有效碰撞。

[板书]

3、必须是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条件是:

1)微粒要有足够的能量;

2)有合适的取向。

4、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讲解]由于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因此,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活化分子数目,就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接下来一起研究外界条件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变的原因。

[板书]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2-2]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总结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归纳]

[教师讲解]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实验推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设问]该结论是否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下列实验。

补充实验:往装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尽量做到同时加入)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讲解]浓度大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产生;而浓度小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时产生沉淀的现象要来得慢。由此可以证明,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小结]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提问]为什么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先思考讨论]

[讲解并板书]原因: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思考]某一密闭反应体系中有如下反应:N2+3H2==2NH3。现往体系中再充入一定量的N2、H2,该反应的速率将有何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讲评](内容略)

[提问]如果对上述反应体系进行压缩,反应速率是否回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压缩体积,使得反应体系内的压强增大。这一过程如图2-4所示。压强增大一倍,其体积将缩小至原来的一半,而体系内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因此其结构也就使得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增加一倍,换句话说,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增大一倍。浓度增大,反应速度也就增大。

[小结并板书]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实质:压强改变,引起浓度的改变。

适用范围:仅适用与体系中有气体物质的反应。

[讨论]往上述反应体系中充入适量的He,体系的压强如何改变?反应速率是否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

[讲评]充入He,体系的压强增加。但是,体系压强的改变并未引起各物质浓度的改变,因此反应速率将不会发生改变。请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对于压强的改变,只有引起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才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

1、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体系中发生反应:N2+3H2==2NH3。现采取下列措施:(1)往体系中充入一定的氢气;(2)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3)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He;(4)压缩容器使体积变小。哪些措施能够使反应速度增大?为什么?

2、讨论: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较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更低,原因是什么?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内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2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3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 投影 ]计算1mol几种固、液态物质的体积,填表;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学生分组计算出1molFe、Al、Pb、H2O、H2SO4的体积分别为:7.2、10、18.3、18、53.6cm3

[ 微机显示 ]1mol物质的体积

[ 板书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 微机显示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 说明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 板书 ]标准状况:0℃,101kPa

[ 投影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学生分组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的体积分别为:22.4L、22.4L、22.3L

[ 板书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 强调 ]①标准状况(0℃,101Kpa)②物质的量为1mol③任何气体物质④约为22.4L

[ 展示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 设疑 ]在其它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气体是否占有大约相同的体积呢?

[ 板书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 提问 ]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什么关系?

[ 强调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 设问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 讨论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 微机显示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 提问 ]1.1mol液态水变为1mol水蒸气分子数是否变化?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 指出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 结论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还可推导出

[ 练习题](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个O2。

5.在同温同压下,32gO2与2gH2所占的体积相同。

6.在同温同压下,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板书设计 :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还可推导出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4

教学重点:硅及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本节主要学习硅及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阅读:教材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一段。

讲述:硅的分布与存在

展示:硅单质的图片

阅读:硅的物理性质一段

讲解:硅的物理性质。

展示:晶体硅的图片。

讨论:根据所学的碳以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归纳出一些硅的化学性质。

小结:硅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它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硅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

简介:硅的工业制法。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的方法制得粗硅。与氯反应生成的SiCl4液体通过精馏,除去其中的硼、砷等杂质。然后用氢气还原。

归纳:硅的用途。硅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还可以制成太阳能电池,可制成有良好导磁性、耐酸性的合金。

展示:太阳能电池的图片。

简要介绍:二氧化硅的结构,播放二氧化硅结构的动画。

展示:二氧化硅的图片

小结: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对比: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归纳: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它不能与水反应。能与氢氟酸、碳酸钙、碳酸钠(制玻璃的主要反应)固体等反应。

介绍: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并练习用氧化物形式表示高岭石和钙长石。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表示方法:金属元素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最后写H2O;氧化物之间用“·”隔开。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括号中为用途)错误的是()

(A)锗和硅(半导体材料)

(B)二氧化硅(制光导纤维)

(C)水玻璃(用作粘合剂)

(D)原硅酸(用作耐火材料)

2.将过量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①氯化钙溶液②硅酸钠溶液③次氯酸钙溶液④饱和碳酸钠的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参考答案:D;B。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增加硅酸的部分内容。指出其酸性比碳酸还弱。)

板书设计:

三、硅

1.分布与存在:

存在:没有游离态,只有化合态

分布: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地壳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氧。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2.物理性质

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大。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3.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他物质(如氧气、氯气、

硫酸、_等)起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

(不稳定)

4.硅的工业制法

5.用途

四、二氧化硅

1.物理性质和用途

2.化学性质;

3.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一上学期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引导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回忆、记录、巩固相关知识。比较镁、铝、铁、铜、银、金的活泼程度差异。1、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

2、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①能否反应②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听讲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初步方法。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_银溶液反应。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

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观察、记忆。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加强学生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设问】刚才做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有的反应已经学过,如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置换反的应特点和规律。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课堂练习】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练习、巩固。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题。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1、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课本14页第3题、5题。记录。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高一化学教案课件篇15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