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反思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高一化学教案反思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高一化学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
常见物质的检验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 试剂 现象
实验1 NH4+
实验2 Cl
实验3 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 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 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 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 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 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
1.物质检验的依据:
(1)待检物质的特征性质;
(2)待检物质的特征反应以及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2、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法:
待检测的物质 检验方法
碳酸盐 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铵盐 与强碱溶液加热反应,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硫酸盐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盐酸盐 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食品中的淀粉 与碘水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丝绸制品 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金属元素 焰色反应
[拓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中含有的某些有机基团;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2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39;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能使氯水、溴水、溶液褪色。
(与有类似反应)
__(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3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MgCaAlOSFCl阳离子的电子式:Na+Mg2+Ca2+阴离子的电子式:F-Cl-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CaO、MgCl2、Na2O、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铝分别跟O2反应的有关性质
2、了解铝的还原性,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跟氧气、水等反应)
2、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
教学重点
1、钠与氧气、水的反应
2、铝与氧气、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预习纲要
【阅读分析】课本P46图3-2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一些实验:分别写出四幅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丝与硫酸铜反应形成铜树、
2.镁条燃烧、
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银树、
4.镁条与盐酸反应。
【思考与讨论】归纳: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是:通常能与
等发生反应。
课堂导学
一、钠的化学性质
(一)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割绿豆大小一块金属钠,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的表面,以便与切后进行比较。切割金属钠在玻璃片上进行。
【实验—2】把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并加热。
记录观察的现象:1、刚开始切割面有,迅速变,
生成白色的(化学式为)
解释: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加热时钠首先接着,产生火焰,
生成色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二)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3】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块绿豆大的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操作现象原因
用镊子取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取其表面的煤油,投入到滴有几滴酚酞的冷水烧杯中
1、钠在水面
上
2、钠成光亮的小球
3、小球在水面上
4、发出的响声,最后小球消失
5、水溶液变色9、钠的密度
10、钠的熔点
11、反应剧烈产生的
推动小球移动
12、反应剧烈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气体
13、有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和
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问】实验室如何保存钠?保存的目的?
二、铝的化学性质
(一)铝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4】1、用坩埚夹住一小块铝箔(箔厚约0.1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记录观察现象:
2、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用坩埚夹住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记录观察现象:
解释:
【问】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的不同点:
铝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结论】铝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就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铝、镁等)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二)铝和强碱溶液(NaOH)反应:(看视频)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A.保存在水中
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
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
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
2.下列实验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钠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变暗,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
B.用坩埚钳夹住打磨过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色固体
C.用坩埚钳夹住铝箔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D.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红热,迅速伸进氧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红棕色的固体
3.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描述是()
①金属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D.④⑤
4.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在其表面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Na2OB.NaOHC.Na2CO3D.NaCl
5.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A.NaB.NaClC.NaOHD.Na2O
6.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
A.NaOHB.Na2OC.Na2O2D.NaHCO3
7.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膜
8.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并不滴落
9、将绿豆大小的钠放入CuSO4溶液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见练习册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2、O2、N2)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3、SO2、O2、N2)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39;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2→2SO2→2SO3→2H2SO4
1202×98
1t×90%×(1-1.5%)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6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2)了解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工艺流程的问题探究,培养了学生从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从炼铝方法的变化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铝的冶炼过程
(2)难点:Al2O3的两性
三、设计思路
鉴于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从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激发他们对铝及其化合物的浓厚兴趣,并引发对铝的来源的深入思考;进而在对制备流程中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寻求解释的愿望,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铝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工业提取铝的生产流程 铝的冶炼史介绍 环保教育。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展示可乐罐,很多同学爱喝可乐,可乐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
【学生回答】主要成分为铝。
【讲述】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看下投影资料。(ppt2)
【提问】铝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具有广泛的应用,请大家举例铝的应用。
【播放图片】 生活和生产中的铝制品(ppt3)
【过渡】铝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但是追溯到19世纪中期,铝像现在这样普遍存在吗?
【播放资料】(ppt4)
(一)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打造了一顶铝皇冠。他戴上铝皇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在宴请宾客时,拿破仑三世使用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金或银制餐具。
(二)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奖品是一只铝制奖杯。
【设问】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当时铝很贵。
【过渡】铝在地壳中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铝等。在19世纪中期铝的冶炼的困难导致了铝的价格的昂贵,甚至都超过了黄金,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较好的冶炼铝的方法,铝的价格大大降低,走进了我们普通百姓家。那么我们现在是如何提取铝的呢?
【板书】一、从铝土矿中冶炼铝
【介绍】铝的工艺流程。(ppt5)
【设问】炼铝的原料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铝土矿,其主要成分是Al2O3,从铝的工艺流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冶炼过程分成哪两个阶段?(ppt6)
【板书】(1)铝土矿氧化铝 (2)氧化铝铝
【过渡】先来讨论第一阶段:氧化铝的提纯。看下面问题。
(问题1) NaOH溶解铝土矿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反应以后的滤液。)NaOH溶解铝土矿后,滤液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过渡】氧化铝能否和氢氧化钠反应呢?我们来做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1】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
【介绍反应】 Al2O3+2 NaOH==2NaAlO2(偏铝酸钠) +H2O
(问题2)把滤液酸化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沉淀物。)
【过渡】我们来做下列实验,看看是否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学生实验2】NaAlO2 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介绍反应】 NaAlO2 +HCl+H2O == NaCl + Al(OH)3
(问题3)过滤2和4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酸化是通过量的CO2,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滤液的主要成分?
【讲述】因为通足量的CO2,,Na2CO3还能继续与CO2反应,所以产物应为NaHCO3。
【介绍反应】 NaAlO2 +H2O + CO2 === Al(OH)3+NaHCO3
(问题5)将过滤后的白色固体灼烧,发生什么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Al(OH)3 Al2O3 + 3H2O
【总结】 铝土矿 NaAlO2 Al(OH)3 Al2O3(ppt7)
【过渡】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从铝土矿中提取了Al2O3。接下来怎么由氧化铝铝?我们现在用的是电解法。
【板书】 2Al2O3 4Al+3O2
【设问】1.该反应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反应?
2.对比一下钠、镁和铝的提取,看有没有相似之处?
【归纳】热分解法不适于制活泼金属,因为活泼金属氧化物很稳定,高温下也难分解。所以铝和钠、镁一样均采用通电使其分解的电解法。
【回顾】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作用。(ppt8)
【要求】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哪些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的化学史话。
【讲述】霍尔找到了冰晶石才使铝这种19世纪最昂贵的金属,有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下面我们回顾下铝的发现及提取的历史。(ppt9)
【阅读】材料:铝的再生-新世纪材料的亮点(ppt10)
再生铝又称二次铝,是目前废物界最有价值的材料。现在世界每年从废铝回收的铝量约为400万吨,相当于每年铝产量的25%左右。与以铝土矿为起点相比,生产1吨再生铝合金能耗仅为新铝的2.6%,并节省10.5吨水,少用固体材料11吨,比电解铝时少排放CO291%,少处理废液、废渣1.9吨。
【提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想到什么?
【结束语】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铝的冶炼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铝的需求是巨大的,而铝资源确是有限的,所以大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要乱丢易拉罐,注意废物回收再利用。
【巩固与练习】(ppt11、12)
1.下列有关铝土矿中提炼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铝土矿中的铝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需用化学方法把铝元素变成游离态。
B.提炼过程中,先将铝土矿净化提取氧化铝,再进行冶炼。
C.可用常见的还原剂把氧化铝中的铝还原出来。
D.冶炼铝的方法同工业冶炼钠、镁相似, 可用电解法。
2.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B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C )
A.CO2 B.Na2O C. Al2O3 D.CO
【作业】
1.完成联系与实践:第 10题
2.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成分是氧化铝?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何应用?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②HCl③NaOH④HNO3⑤Cu(OH)2⑥AgCl
⑦Na2CO3⑧C2H5OH⑨H2O⑩Fe⑾SO2⑿石墨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1)②③④⑥⑦(2)①⑤⑨(3)⑧⑾(4)②③④⑦
[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
①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③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④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设问]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
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
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2++SO42-=BaSO4↓)
[板书]2、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BaSO4↓+CuCl2
②改:易溶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③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Ba2++SO42-=BaSO4↓
④查: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讨论]“Fe+Fe3+=2Fe2+”这一离子方程式正确吗?
[回答]不正确,虽然是质量守恒,但不满足电荷守恒。
[小结]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a、强酸:HCl、H2SO4、HNO3等
易溶于水、易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
电离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设问]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
[讲述]上述Ba2++SO42-=BaSO4↓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可溶性钡盐(如BaCl2、Ba(NO3)2)与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一类反应。Ag++Cl—=AgCl↓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AgNO3溶液与可溶性盐酸盐(如BaCl2、NaCl)的一类反应。
[设问]HCO3—+OH—=CO32—+H2O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小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酸电离出来的H+与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H2O。
[练习]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请同学们写符合Cu2++2OH-=Cu(OH)2↓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P18习题一、2、3习题二、三、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8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氮气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氮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从原子结构特征来分析其相应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这节课来学习氮气的这个知识点。我们知道游离态的氮主要存在于空气中,那么,氮气具有怎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呢?我们先来看下它的结构。
(老师叫学生上台板书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老师:我们看到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要是氮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它们需要共用几对电子对。
学生:3对
老师:是的,接下来我们看到它的电子结构以及结构式。
那么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老师:我们知道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那么它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叫同学上黑板板书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氮气与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那么就你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讲: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氮气,在闪电,即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这就是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讲:我们前面已讲游离态的氮只要存在于空气中,我们可以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氮。我们看到这是氮气液化的图。那么氮气又有哪些用途呢?
讲:氮气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做保护气,氮气与氢气反应可以用来工业制氨、制硝酸、制氮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氮气为超导体提供低温环境。液态气化吸热,所有液态氮可以作致冷剂,我们还讲到氮气可以用来雷雨发庄稼。
结束:好的,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0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mol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______。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3
1.常见危险化学品
爆炸品:KClO3KMnO4KNO3易燃气体:H2CH4CO易燃液体:酒精_苯汽油等自燃物品:白磷P4遇湿易燃物品:NaNa2O2氧化剂:KMnO4KClO3
剧毒品:KCN砷的化合物腐蚀品:浓H2SO4,浓NaOH,HNO3
2.物质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大小<1nm1~100nm>100nm
3.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区分溶液与胶体:丁达尔效应(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分离浊液与胶体、溶液:滤纸(只有浊液不能透过滤纸)
分离胶体与溶液:半透膜(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
4.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KClHCl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SO2CO2NH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HClOH2SO3
弱碱NH3·H2O
5.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水
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过滤和蒸发(例如:粗盐的提纯)
除去NaCl中含有的CaCl2,MgCl2,Na2SO4等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NaOH→BaCl2→Na2CO3→过滤→HCl可以;改为:BaCl2→Na2CO3→NaOH→过滤→HCl也可以.改为:BaCl2→NaOH→Na2CO3→过滤→HCl也可以.
但要注意,BaCl2溶液一定要在Na2CO3溶液之前加入,且盐酸必须放在最后.
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适用于分离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自来水得到蒸馏水,汽油和煤油的分离等。
蒸馏需要的仪器:酒精灯,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温度计
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2.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目的是防止暴沸;3.冷凝管下口进水上口出水;4.蒸馏前先通水后加热;蒸馏结束后,先撤灯后关水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下层液体自下面活塞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分液前为什么要打开玻璃塞?
打开玻璃塞使分液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有利于下层液体的流出.
萃取:利用某种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来分离液态混合物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分离出溴水中的溴,可以用苯或者四氯化碳,水/CCl4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不用酒精萃取(注意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苯比水小)
分离碘水中的碘,可以用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不能用酒精萃取
焰色反应操作要点铂丝用盐酸洗涤然后在酒精灯燃烧至无色再蘸取待测液
钠的焰色:_;钾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
6.离子的检验
Cl-检验:加_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_(Ag2CO3也是白色沉淀,但加稀_溶解)
SO42---检验:加入BaCl2溶液和HCl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盐酸Na2SO4+BaCl2=BaSO4↓+2NaCl
NH4+检验:加入NaOH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3+检验:加入KSCN出现血红色溶液Fe3++3SCN-==Fe(SCN)3
Al3+检验:加入NaOH先出现白色沉淀后继续滴加沉淀消失
7.关于容量瓶:瓶身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
(1)使用前检查瓶塞处是否漏水。
(2)把准确称量好的固体溶质放在烧杯中,用少量溶剂溶解。然后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里。为保证溶质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要用溶剂多次洗涤烧杯,并把洗涤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里。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方法是将玻璃棒一端靠在容量瓶颈内壁上,并在刻度线下方注意不要让玻璃棒其它部位触及容量瓶口,防止液体流到容量瓶外壁上
(3)向容量瓶内加入的液体液面离标线1厘米左右时,应改用滴管小心滴加,最后使液体的凹液面与刻度线正好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则需重新配制,不能吸掉多余的溶液.
(4)盖紧瓶塞,用倒转和摇动的方法使瓶内的液体混合均匀。静置后如果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因为容量瓶内极少量溶液在瓶颈处润湿所损耗,所以并不影响所配制溶液的浓度。
实验仪器:天平,药匙,容量瓶,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若配的是浓硫酸,在溶解后还要静置冷却。
常见误差分析:
浓度偏低(1)溶液搅拌溶解时有少量液体溅出。(2)转移时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3)向容量瓶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流出。(4)定容时,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5)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再加水。(6)定容时,仰视读刻度数。
浓度偏高(1)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2)定容时,俯视读刻度数。
无影响(1)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2)容量瓶中原来就有少量蒸馏水。
8.金属钠的性质:质软,银白色,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用干沙扑灭。
金属钠在空气中点燃实验现象: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固体。
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解释:①浮: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②熔:说明钠的熔点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③游:说明有气体产生④响:说明有气体产生⑤红: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生成的溶液显碱性。(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Na的用途①制取钠的重要化合物②作为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③冶炼Ti.铌锆钒等金属④钠光源
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2Na2O2+2H2O==4NaOH+O2↑(加入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还可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2Na2O2+2CO2==2Na2CO3+O2
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或苏打,是白色粉末。碳酸钠晶体化学式是Na2CO3·10H2O。碳酸钠是广泛地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等工业中,也可以用来制造其他钠的化合物。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除杂:Na2CO3固体(NaHCO3)加热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溶液(NaHCO3)加NaOHNaHCO3+NaOH==Na2CO3+H2O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加热出现气体是碳酸氢钠,或者加酸先出现气体的是碳酸氢钠,先没气体后出现气体的是碳酸钠。
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度(碳酸钠溶解的多),碱性(碳酸钠碱性强),稳定性(碳酸钠稳定)
铝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态存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
9.铝的性质:银白色金属固体,良好延展性导热导电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坚固的氧化膜(加热发红,但不滴落),4Al+3O2====2Al2O3
与非氧化性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下铝与浓硫酸浓_钝化
与强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Al2O3_氧化物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离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
Al(OH)3_氢氧化物
(1)Al(OH)3+3HCl==3AlCl3+3H2OAl(OH)3+NaOH==NaAlO2+2H2O
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受热分解2Al(OH)3==Al2O3+3H2O
(2)将NaOH滴加入AlCl3溶液中至过量现象:先有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Al3++3OH—==Al(OH)3↓Al3++4OH—==AlO2-+2H2O
实验室常用铝盐与足量氨水制取Al(OH)3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4+
(3)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易溶于水,溶于水生成絮状氢氧化铝,有吸附性,吸附了水中悬浮物而下沉,因此明矾常用作净水剂。
10.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
Fe2+Fe3+Fe3+Fe2+
氧化剂还原剂
2FeCl2+Cl2==2FeCl32FeCl3+Fe==3FeCl2Cu+2FeCl3==CuCl2+2FeCl2
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3Cl2点燃2FeCl3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Fe+H2O(g)=Fe3O4+H2
氢氧化铁制备:FeCl3+3NaOH==Fe(OH)3↓+3NaCl受热分解2Fe(OH)3==Fe2O3+3H2O
4Fe(OH)2+2H2O+O2==4Fe(OH)3现象:常温下,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氧化铁:红棕色固体
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金属材料。(钢是用量,用途最广的合金。根据组成可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
合金与纯金属相比:优点在合金熔点低,硬度大。
11.硅: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硅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
SiO2是难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不活泼,耐高温耐腐蚀
①不与水、酸(除HF)反应SiO2+4HF==SiF4↑+2H2OHF酸不用玻璃瓶装,用塑料瓶。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③与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实验室装NaOH的试剂瓶用橡皮塞
硅酸盐:硅酸钠Na2SiO3(NaO·SiO2)(用途:黏合剂,耐火材料)
高岭石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制造水泥以粘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制造普通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其中的主要反应是:Na2CO3+SiO2Na2SiO3+CO2↑CaCO3+SiO2CaSiO3+CO2↑。人工制造的分子筛是一种具有均匀微孔结构的铝硅酸盐,主要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
1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发生装置: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等;
除杂: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气体;用浓H2SO4吸收水;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浓盐酸
检验: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
MnO2
干燥布条
潮湿布条
NaOH溶液
浓硫酸
收集
饱和食盐水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教学难点】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页—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通过加热到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或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溶剂里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高一化学教案反思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用故事导入新课):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教育。
(提问):下列初中所介绍过的物质哪些可以导电?为什么可以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让学生思考、讨论
(追问)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目的:通过连续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又是由电离产生)同时也在讨论中引入本节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物质我们称之为电解质)。
(举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A: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B: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C: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D:硫酸钡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结论:1、化合物;2、电解质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导电,但它们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电解质而导电,并非其化合物本身电离所为;4、硫酸钡、氯化银等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状态下是完全电离的,故是电解质。5、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灯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目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一道典型例题从各个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演示实验):把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导入五个小烧杯,并放于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
(提问)1、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2、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会直接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实验观察的能力,深化对反应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提问)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差别?
动画模拟:HCl、CH3COOH、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结论:NaCl溶于水时完全电离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HCl完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而CH3COOH溶于水时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而这种“全部“与”“部分”即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目的:利用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2、非电解
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