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什么样的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
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本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活动以及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论知识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及代谢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对细胞的认识引到另一个方面:增殖与分化。这节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为本章之后的内容尤其是有丝分裂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细胞增殖有了初步的学习和认识。
但是学生对细胞增殖的了解仅限于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对背后的细化知识并未接触,对于细胞周期尚无概念,接受新知识并将其内化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将多结合动画、图片等合适的教学媒体,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概述细胞周期
说出分裂间期具体三个阶段的物质准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所给一些细胞的周期信息的表格,发展比较和分析能力。
尝试自主学习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学习,认同有丝分裂的周期性。
通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进一步树立生命活动的复杂性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教学难点】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
五、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之前“细胞概述”出现的内容
提出问题:生物体的增大是不是细胞体积的增大?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生物体的长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细胞数目是怎么增加的呢?
展示细胞分裂的动画
【学生活动】
观看动画
预设:细胞分裂。
【教师活动】
提问:关于细胞分裂知道多少?
【学生活动】
回忆初中知识
预设:母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活动】
过渡:除了同学们对其有着初中知识的印象,实际上首先细胞的分裂方式实际上有多种,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3.掌握细胞全能性实例。
教学重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1、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
3、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
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细胞分化和生物发育有关;细胞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
大家都是从一个受精卵生长发育而来,为何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种不同的细胞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探讨”的“讨论”,教师提示。
提示1.健康人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一、细胞分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P117,总结出分化的概念。
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详见课件图片展示
成年人全身细胞总数约1014个,细胞种类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细胞均来自一个受精卵。
2、细胞分化的特点:
1.细胞分化的持久性: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2.细胞分化的差异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显著;动物比植物分化显著。
3.细胞分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问:多细胞生物体在胚胎早期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数目迅速增加。这些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复习有丝分裂特点)从理论上讲具有同样的遗传性的体细胞就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结果:增加细胞的类型,产生出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同一生物个体不同部位细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5、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学生活动:通过总结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异同,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思考:既然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那么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它细胞吗?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用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实验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详见课件
3、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细胞分化潜能变窄,这是指整体细胞而言。可是细胞核则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没有因细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这可以从细胞核移植实验以及其他的实验证据中得到证实。详见课件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
B、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期D、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中DNA、mRNA、蛋白质的
种类和数量互不相同
B.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而与细胞分化无关
C.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志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4、花药离体培养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药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这成果利用了细胞的()
A、应激性B、全能性C、变异性D、适应性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3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细胞的分化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一课时:1课时提供者:朱林艳单位:楚雄一中一、教学内容分析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的分化过程是受机体严格精巧的控制,其内部遗传物质是相同的。根据它分化潜能的大小,将它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其中细胞全能性的知识又是选修课本中细胞培养这一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除此以外,有的细胞中内部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这是细胞的癌变。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等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⑵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全能性,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2、能力目标:
⑴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学完“细胞的增殖”后学习本节,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讲解、讨论、谈话法结合直观教学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我们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为120d左右,白细胞的寿命为5-7d。这些血细胞都是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那么在我们体内的血细胞数量会不会减少?
不会。因为人体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通过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的血细胞。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演示】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INET
通过观察由造血干细胞产生的各种血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引出细胞分化。明确同一动植物体内的各种细胞都是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细胞,从而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引出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还是发生在生物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呢?你能举例说明吗?(整个生命过程中)请举例说明
2、稳定性—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
资料: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离体培养的上皮细胞,始终保持为上皮细胞,而不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细胞
3、不可逆性: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如红细胞不能逆分化成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特点引导分析细胞分化的特点。
【教师讲述】
由于细胞分化,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差异,也就可以形成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比如: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等),使各种生理功能能够高效进行,从而完成个体正常的发育。因此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差异仅仅是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面现象,那出现这些差异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
1、在组成细胞的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那种物质?(蛋白质)。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合成又是受什么控制的呢?(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
3、具体讲是细胞核中的哪一部分?(染色体,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
4、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代表了什么?(遗传信息)。
5、同一个体不同细胞遗传信息相同吗?(相同,都是来自一个受精卵细胞)。
6、那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呢?(遗传信息执行的情况不同)。
【课件演示】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中的基因及其执行情况。
明确在红细胞和肌肉细胞中都有血红蛋白基因和肌动蛋白基因,但是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而肌动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在肌肉细胞中正好相反【过渡】: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那么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再分化成其它细胞吗?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到死亡。但研究表明一些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仍能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引入细胞全能性的探究引入斯图尔德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组织培养实验。(课件展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INET1、该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植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能发育成一个个体
2、植物体的任何一个体细胞都能发育成个体吗?
能。由于体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每个体细胞都带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
3、如果不把胡萝卜韧皮部取下来,这些细胞能发育成个体吗?
不能,说明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引导出: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差异、应用
七、教学评价设计导学案:
思考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图
1、说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三种细胞的来源相同吗?
3、通过此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萤火虫发光问题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共同绘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理解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与思考、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3)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萤火虫像电灯一样可以发出光亮。那么,它发光原理是什么?
讲解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复习主要的能源物质,重要的储能物质,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吗?
2、实验设计PPT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过程
(2)问题: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比喻: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生活中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ATP能直接供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那么ATP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二)、ATP分子的结构:
1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ATP的中文名称?
答:三磷酸腺苷
(2)ATP的结构简式为?
答:A—P~P~P
(3)ATP简式中A、P、“—”与“~”分别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2展示资料: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ATP在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键水解时释放能量的两倍以上。
结论: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三)ATP的水解过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应::
ATP-ADP+Pi+能量
1、问题:ATP作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时,如何释放能量?
答: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远离A的那个P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2、答:ADP、Pi、能量(四)ATP、ADP相互转化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水解酶
3、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人体细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尔的ATP,这意味着每个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复利用2000-3000次。
通过以上资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资料可知ATP在生物体内存在特点是:转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对稳定。
(2)展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ADP+Pi+能量
ADP+Pi+能量-ATP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是否是可逆的?
学生代表回答:酶、能量来源、场所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ADP+Pi+能量-ATP
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不同,场所不同
强调: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DP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有两个途径:(1)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于呼吸作用;(2)绿色植物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创设问题情境: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举例说明。举例:
1Ca2+、K+等无机盐的主动运输
2生物发电、发光
3用于肌肉的收缩
4用于大脑的思考
5用于细胞中的各种吸能反应
讲解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六)总结巩固
1.ATP的结构简式A—P~P~P2.ATP和ADP相互转换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5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习。
(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有20个班,我接上学期继续任教6(1——6班)个班的生物教学,相比之下(5)(6)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爱好偏高二点,生物基础好点,但还是不够理想。(1)——(4)班基础就比较差了。平时也不够勤奋努力,现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本学期的任务是授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一个稳定的思想状态,为搞好学习提供保障。
3、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制定学生小档案,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认真备课与制作课件,真正做到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
5、认真设置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
6、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测试,及时做好反馈。
7、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四、板书设计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__的Flas__,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__。)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__,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__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__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8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过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对于细胞的分化的例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比较好理解细胞分化对于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本节内容涉及到个体发育等知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学习的兴趣比较高。
在本单元中,学生应经学习了“细胞增殖”的内容。所以对个体发育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等知识,学生既无直观印象,也少有相关的信息储备。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是学生掌握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为以后学习细胞癌变以及遗传部分的的性状表达奠定基础。
学生可能具有的前科学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已经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化形成其它细胞”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细胞的分化”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由细胞分化及其意义、细胞的全能性两部分内容构成。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个内容,是个体发育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建立在细胞分裂基础上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克隆技术又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
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较深刻,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可通过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早期胚胎中彼此相似的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发育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从而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理解了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后,可引导学生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探究细胞分化产生的稳定性差异是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最后通过类比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试验,以及学生列举事例来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①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②在一定条件下,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为其他细胞。
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白血病、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动物的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也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
在课堂刚开始时,让学生进行收集成果的汇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成就感,建立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信心。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一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②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2)、能力目标
①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细胞分化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通过细胞全能性的学习,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养成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社会热点等问题。
6、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3)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制作ppt,准备有关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视频图片插入ppt中,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丰富自身知识。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10min)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
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行为教学技能教学策略40S
40S
70S
60S
120S
20S
150S
40S
60S回顾
导入
讲解
总结
练习
生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活细胞也一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分裂这一节,知道到了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数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减数分裂吗?请_同学回答。(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有什么意义?(增加细胞数目,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人体中有200多种不同的细胞,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可是,有丝分裂产生的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遗传信息是一样的,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这么多中不同的细胞的呢?说明除了进行细胞分裂之外,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细胞分化)接下来,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
细胞分化的概念
1、多细胞生物体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八个细胞,最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细胞,比如红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等,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概念::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值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不同点: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态结构功能不发生改变;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相同点:遗传信息都不发生改变。联系:共同完成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
二、
细胞分化的特点:
普遍性: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不仅动物细胞有细胞分化现象,植物细胞也有细胞分化现象。
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
稳定性:离体培养的上皮细胞,始终保持为上皮细胞,而不会变成其它类型的细胞
不可逆性: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假如A细胞分化为B细胞后,一般不会再表现出B细胞反方向分化形成A细胞
三、
细胞分化的实质:
在组成细胞的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什么?(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合成又受什么控制?(DNA)DNA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形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遗传信息相同吗?(相同,都是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那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会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呢?这就涉及到基因选择性表达。
假设一个细胞含有五个基因,但这五个基因中只有A和C基因的遗传信息表达了,细胞就合成运输氧的血红蛋白,细胞发育为红细胞。同样的道理,若BC基因表达了,细胞则分化为上皮细胞;若CE基因表达了,细胞则分化为神经细胞。
(试一试,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PPT第七张)
在红细胞和肌细胞中都含有血红蛋白基因和肌动蛋白基因,但是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
四、
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最终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改变。
五、
细胞分化的意义:
提出问题:如果多细胞生物的各种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物体各个细胞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下,新陈代谢速率慢。
因此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想一想;高度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是否会发生改变?还能再分化吗?
高度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在个体中不会再分化,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因此不会再分化,但是,离体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它细胞。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将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从个体发育过程分析,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属于发育过程中的量变,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种类多样化则属于发育过程中的质变。细胞分裂和分化贯穿于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不同细胞表达程度不一样。个体发育是在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础上共同实现的。
1、细胞分化与细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D)
A.细胞数量增多;
B.细胞形态、结构相同;
C.细胞的生理功能上相似;
D.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是(C)
A.心肌细胞B.神经细胞
C.早期胚胎细胞D.肝细胞
3、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说法错误的是(C)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0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1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
②根据和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号与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作用
尖端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比分布多,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例1.复习讲义P171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乙;丙;丁;戊。
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③向左弯曲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与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______;
丙组________;丁组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2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_《_侠》的片段,
问:_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_的图片,黑寡妇_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_(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3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4
放假时是冰寒料峭的严冬,开学时已是生机勃发的初夏。20__年一晃已然跨入5月份,在三个多月时间时,我们从未如此急切地等待开学。三个月的线上教学之后,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复学准备?我们需要饱满的工作热情,需要有应对疫情下教学新形态的方法,需要思考上线下教学的衔接,需要耐着性子引导孩子们回归正常的学习。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93班、494班的生物教师。在高三生物教研组的商讨下,根据学校、年级组的工作安排,结合个人和班级的情况,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中一年多的学习,仍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是非常重视。另外,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学习刻苦用功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相差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小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考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加大题量,提前适应紧张的学习状态。
三个月的居家学习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上教学的课堂缺少了生成,缺少了生动,更缺少了灵魂。线上教学数百人同时在线,师生互动极其困难,可以说教师上演的是独角戏。在学生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经历了一次考验。大多数同学能够按照线上教学的计划学习,不少同学在这期间展现出了高度的自律。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同学居家期间晚睡晚起,与手机为伴“游戏”人生。存在学习过程不实、深度不够、思维欠缺、应用不力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学期在居家期间已完成必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开学后需要做好衔接过渡以及巩固强化,根据学生的居家学习自查表,对线上教学中共性的重点知识、重要方法、学习疑难、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引导学生强化思维深化应用。在6月初,按照教研组的进度安排开始一轮复习。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备课时,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设计学生活动,努力做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推动课堂教学。
2、积极参与听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知识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注重教后反思。思考每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4、作业的设置注重突出重点的同时,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业努力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
5、课堂上强化基础知识教学,采用提问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紧张度,课上注重留出空余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学完一节课后,注重引导学生随时巩固,及时提供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争取做到自我检测,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研究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常规教研活动。
2.与其它老师配合,开展本学科的小课题研究。
3.设计本学科相应的活动课,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生物专业的深入学习,关注生物前沿动态;培养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品质。同时了解防控知识,掌握防控技能,提高防控意识,增强防控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防疫工作安排,协助班主任完成防疫工作,为二中学子的复学复课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电子版篇15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__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__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