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高一数学课件教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一数学课件教案,供大家参考。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欲望。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学习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总结、归纳,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情景,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例题分析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和课外作业六个板块。这里分别就其过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一分析。

(一)问题情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多个生活背景问题,并就图表和图象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祥见课件)

新课程理念认为: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本节课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二)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函数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从左向右看图象的变化趋势?

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上升趋势”的意思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总结,得到单调性的“通俗定义”:

从在某一区间内当x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也增大,到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再到如何用x与f(x)来描述上升的图象?

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几何画板的灵活使用,数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变得轻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新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次y=2x+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入手,探讨单调性的概念,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从图形、直观认识入手,研究单调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三)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归纳: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准确描述函数的单调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增函数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概念中的关键词和注意点。

定义中的“当x1x2时,都有f(x1)

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

(2)注意区间上所取两点x1,x2的任意性;

(3)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

让学生自已尝试写出减函数概念,由两名学生板演。提出单调区间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其实也叫做函数的增减性,它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同时明确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这样处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数学感念的方法,提高其个性品质。

(四)例题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

2.例2.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明确本题要解决什么?定义要求是什么?怎样去思考?通过自己的解决,总结证明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方法。

变式一:函数f(x)=-3x+b在R上是减函数吗?为什么?

变式二:函数f(x)=kx+b(k<0)在R上是减函数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变式三:函数f(x)=kx+b(k<0)在R上是减函数吗?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

错误:实质上并没有证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例题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例1是教材中例题,它的解决强化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依托具体问题,对单调区间这一概念的再认识;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例2是教材练习题改编,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使用定义证明的一般步骤:任取—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通过例2的解决是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概念进行简单论证的基本方法,强化证题的规范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数学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解题的规范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常见的变形方法。

(五)巩固与探究

1.教材p36练习2,3

2.探究: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规律?

(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探究)本问题作为机动题。时间不允许时,就为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达到巩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对练习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六)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的概念、方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同学们要切记: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同时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要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判断和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体会数学的和谐美。

(七)课外作业

1.教材p43习题1.3A组1(单调区间),2(证明单调性);

2.判断并证明函数在上的单调性。

3.数学日记:谈谈你本节课中的收获或者困惑,整理你认为本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1、2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增、减函数的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解题规范化的训练,并且以此作为学生对本结内容各项目标落实的评价。新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作业3这种新型的作业形式是其很好的体现。

(七)板书设计(见ppt)

五、评价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了:第一.教要按照学的法子来教;第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新概念间寻找“最近发展区”;第三.强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过程的课改理念。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应用——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体验了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针对教学目标,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并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 我国的小河流;

(3) 非负奇数;

(4) 方程的解;

(5) 某校2021级新生;(6) 血压很高的人;

(7) 的数学家;

(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3

1.教材(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性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前是因为可以用函数的定义来抽象和规范三角函数的定义,同时也可以类比研究函数的模式和方法来研究三角函数;启后是指定义了三角函数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征,并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数学在其它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2.设计理念

本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堂课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提出整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圆周运动等具周期性规律运动可以建立函数模型来刻画吗?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钻研教材,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改造或重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运用类比方法,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新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内化为学生新的认识结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并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学会运用这一定义,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在数学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学会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理性之美.

4.重点难点

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类比与化归思想的渗透.

5.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函数的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任意角和弧度制的相关概念、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将学生的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改造为以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并形成以角的终边与单位园的交点的坐标来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再拓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教法分析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和驱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7.学法分析

本课时先通过“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类比学习法引导学生形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法,来研究三角函数一些基本性质和符号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成教学目标.

8.教学设计(过程)

一、引入

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了任意角和弧度制,你对“角”这一概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问题2:研究“任意角”这一概念时,我们引进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问题3:当角clip_image002的终边在绕顶点O转动时,终边上的一个点P(x,y)必定随着终边绕顶点O作圆周运动,在这圆周运动中,有哪些数量?圆周运动的这些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一个函数模型来刻画吗?

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构

问题4:当角clip_image002[1]是锐角时,clip_image004,线段OP的长度clip_image006这几个量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分析结论,指出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锐角三角函数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问题5:锐角三角函数是我们高中意义上的函数吗?如何利用函数的定义来理解它?

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新概念的形成

问题6:如果我们将角度推广到任意角,我们能得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学生回答,并阅读教材,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思考:

问题7: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符合我们高中所学的函数定义吗?

展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指出它是如何刻划圆周运动的

并类比函数的研究方法,得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四、概念的运用

1.基础练习

①口算clip_image008的值.

②分别求clip_image010的值

小结:ⅰ)画终边,求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算比值

ⅱ)诱导公式(一)

③若clip_image012,试写出角clip_image002[2]的值。

④若clip_image015,不求值,试判断clip_image017的符号

⑤若clip_image019,则clip_image021为第象限的角.

例1.已知角clip_image002[3]的终边过点clip_image024,求clip_image026之值

若P点的坐标变为clip_image028,求clip_image030的值

小结: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等价定义(终边定义法)

例2.一物体A从点clip_image032出发,在单位圆上沿逆时针方向作匀速圆周运动,若经过的弧长为clip_image034,试用clip_image034[1]表示物体A所在位置的坐标。若该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圆的半径变为clip_image006[1],如何用clip_image034[2]来表示物体A所在位置的坐标?

小结:可以采用三角函数模型来刻画圆周运动

五、拓展探究

问题8:当角clip_image002[4]的终边绕顶点O作圆周运动时,角clip_image002[5]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clip_image039的坐标clip_image041clip_image043与角clip_image002[6]之间还可以建立其它函数模型吗?

思考: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后,我们可以把圆周运动用数来刻画,这是将“形”转化成为“数”;角clip_image002[7]正弦值是一个数,你能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单位圆,用“形”来表示这个“数”吗?角clip_image002[8]余弦值、正切值呢?

六、课堂小结

问题9: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七、课后作业

教材P21第6、7、8题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4

一、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3.1.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及其应用,学生对于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已经十分熟悉,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能够根据其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

五、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采用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并顺势提问:能否通过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布置作业。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6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章头导言

(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

2.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7

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

2.回答问题:

⑴本节内容有哪些概念和知识点?

⑵尝试说出相关概念的含义?

3完成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要结合例子理解集合的概念,能说出常用的数集的名称和符号。

2、理解集合元素的特性,并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运用它们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4、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理解空集的意义和记法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2、集合的常用表示法有哪些?

3、集合如何分类?

4.元素与集合具有什么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

5集合和是否相同?

二、变题目

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A.北京大学2008级新生

B.26个英文字母

C.著名的艺术家

D.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所设定的比赛项目

2.下列语句:①0与表示同一个集合;

②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或;

③方程的解集可表示为;

④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其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④B.②和③

C.②D.以上语句都不对

[总结引导]

1.集合中元素的三特性:

2.集合、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符号语言的表示和理解:

3.空集的含义: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习题11第题;

2.若集合,求实数的值;

3.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的值为;若为空集,则的取值范围是.

撰稿:程晓杰审稿:宋庆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市第__届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学科基地为阵地,以网络教研为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科品位,全面提高学科质量。

二、工作要点

1、扎实开展校本教研。通过“骨干引路”、“自我反思”、“同伴协助”、“联片互动”、“专业扶持”等形式,在全体小学数学教师中广泛、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研究,促进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认真抓好教学视导。对全市小学的进行认真视导,通过听课、评课、讲座、问卷、教学常规检查、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推动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基地,广泛、深入开展数学新课程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和探讨,推动全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本学年研究重点为:如何推进网上学习和网络教研。

4、切实改革考试评价。要指导学校建立新的评价考试制度,大力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新要求。要通过考试,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与不足,判断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5、加强农村课改指导。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在乡村教师、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乡村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6、着力网研骨干培训。在培训对象上,要加强对各校网研骨干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组织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要多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等方式。要切实通过培训,提高网研兴趣和能力。

7、认真组织学科带头人评比活动。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和教科院要求,做好市第__届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

8、抓好学科专业委员会建设。本学年,要召开学科专业委员会年会,并组织学科专业委员会开展主题研究论坛,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9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朗读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利用叠音词串联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按照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突出本课的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练。使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出来,把课堂进行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注入式。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叠词练习进行快速地思考,组织答案,我来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叠音词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本文篇幅简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提问法去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出初步真实感受。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此之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2.示范朗读: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词。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读上,同时又能激气学生当堂背下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以读为乐。

4.学生背诵

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粗略知道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诗歌的思想内容。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6.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一号》P110页第三题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重点字词如多音字读音让学生动手去查阅,自己作初步的记忆,教师扮演辅导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及《迢迢牵牛星》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古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使他们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诗歌鉴赏阅读的语感和鉴赏的思路。完成《一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以后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0

今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住校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住校班的学生以农村孩子为主。我本人担任了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教材非常熟悉。因此,本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管理和教法钻研上。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教育教学法规,落实素质教育和自成教育。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渗透终生数学教育思想;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数学课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自强成才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住校班以农村孩子居多的班级。他们虽然大多朴实善良,但因为从小家长管不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较差。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本班数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无论从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已初步形成。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数学思想方法已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但一些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数学知识上一些拔高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的同学人数还不理想。

三、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挖掘整合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的老师。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1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并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交流讨论中,教师既要有对正确认识的赞赏,又要有对错误见解的分析及对该学生的鼓励。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即研究方程组解的个数,具体做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和0的大小关系。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师进一步抛出疑问,对比两种方法,由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但比较法只适合于直线与圆,而定义法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展示较为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总结思路。

已知直线3x+4y-5=0与圆x2+y2=1,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当已知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圆心坐标和半径r易得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他的本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便可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类比前面所学利用直线方程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解得个数确定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进一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后明确解题步骤。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为了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引导学生思考:

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

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交;

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离。

活动:我将抽取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最后对黑板上的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完善。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巩固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课堂小结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促使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主动建构。

作业:在学生回顾本堂学习内容明确两种解题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简捷,明确本节课主要用比较d与r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39;归纳总结能力;

6.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掌握等差

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由__《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

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

一、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例1:观察下面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由定义可得:

a2—a1=d

a3—a2=d

a4—a3=d

an—an—1=d

即可得:

an=a1+(n—1)d

例2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是3,公差d是2,求它的通项公式。

分析:知道a1,d,求an。代入通项公式

解:∵a1=3,d=2

∴an=a1+(n—1)d

=3+(n—1)×2

=2n+1

例3求等差数列10,8,6,4…的第20项。

分析:根据a1=10,d=—2,先求出通项公式an,再求出a20

解:∵a1=10,d=8—10=—2,n=20

由an=a1+(n—1)d得

∴a20=a1+(n—1)d

=10+(20—1)×(—2)

=—28

例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12,a18=36,求通项an。

分析:此题已知a6=12,n=6;a18=36,n=18分别代入通项公式an=a1+(n—1)d中,可得两个方程,都含a1与d两个未知数组成方程组,可解出a1与d。

解:由题意可得

a1+5d=12

a1+17d=36

∴d=2a1=2

∴an=2+(n—1)×2=2n

练习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①23,25,26,27,28,29,30;

②0,0,0,0,0,0,…

③52,50,48,46,44,42,40,35;

④—1,—8,—15,—22,—29;

答案:①不是②是①不是②是

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等于()

A、1B、—1C、—1/3D、5/11

提示:(—3a—5)—(a—6)=(—10a—1)—(—3a—5)

3、在数列{an}中a1=1,an=an+1+4,则a10=。

提示:d=an+1—an=—4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已知数列{an}前n项和为……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4

初中数学知识所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而且今年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学校停止二课和晚自习,这样更减少了复习是家时间。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我们初三数学老师关心的问题。为此,通过我们三人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轮以知识立意,突出“基础性”,追求数学内容的本质理解,全面梳理知识,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选素材难度以中档以下为主,时间为2月中旬到4月中旬,约两月时间;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轮以能力立意,突出“发展性”,追求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侧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适当加强综合,所选题难度以中档为主,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约一个月时间。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

第三轮以状态为立意,突出“综合性”,追求数学水平的有效发挥,侧重培养学生应试技能,时间约20天。

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6)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7)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8)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状态。

高一数学课件教案篇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A)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a∈Z,b∈Z)的数,求证:

(1)当x∈N时,x∈G;

(2)若x∈G,y∈G,则x+y∈G,而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a∈Z,b∈Z)中,令a=x∈N,b=0,

则x=x+0_=a+b∈G,即x∈G

证明(2):∵x∈G,y∈G,

∴x=a+b(a∈Z,b∈Z),y=c+d(c∈Z,d∈Z)

∴x+y=(a+b)+(c+d)=(a+c)+(b+d)

∵a∈Z,b∈Z,c∈Z,d∈Z

∴(a+c)∈Z,(b+d)∈Z

∴x+y=(a+c)+(b+d)∈G,

又∵=

且不一定都是整数,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2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