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高一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写好高一政治教案设计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一政治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本节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知识地位:本课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与生产、交换、分配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为学习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学习本课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青年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表示法。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消费行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消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确定的依据: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合理科学地进行消费。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贷款消费。

确定的依据: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即选择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漫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知识体系的展示,进行知识检测,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又通过设案例分析,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规范表达能力。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3

一、关于货币的本质,教师可以结合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来说明其本质。

教师在解释本质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关于货币的&39;产生教师主要讲清以下几点: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三、书中共讲到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是最基本的职能,即从货币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主要抓住前两种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四、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联合实际,结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来说明为什么其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联系实际,结合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及原则,分析说明权利与义务的辨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处理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做到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重点】

(1)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难点】

(1)把握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2)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不看不讲】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1)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外。

(2)含义: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__________;

公民依法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________________;

(3)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________________,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自由

(1)法律依据、内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由。”

(2)意义: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民主的________________。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3.监督权

(1)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含义: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权利

(3)内容:监督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为什么?——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______,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

_________________。因此,每个中国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怎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个义务。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含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律。

(2)具体表现: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在我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是不可分离,具有统一性,相辅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________的主体,又是________的主体。__________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保权利的实现

(2)如何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是要树立

___________________,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我们也要树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要积极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但是有些时候,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是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主,暂时牺牲个人利益,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国家应保障个人合法和正当的利益。

(学习建议: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下列属于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是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的自由③维护国家统一④监督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A.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B.依法享受经济权利,履行公民的各项义务

C.依法行使社会生活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D.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

①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②公民平等地履行义务③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④权利与义务完全一致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捍卫国家政权,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这属于公民的哪种政治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法》行使自己的集会、游行、权利,这是对公民政治自由权利的限制。”这种观点()

①认为公民应无拘无束地行使政治自由权利②认为法律和自由是统一的③主张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权利④割裂了自由和法律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A.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

【不议不讲】

探究活动一

观点一:政治自由就是人们能够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观点二: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关于上述两种观点,请谈谈你的认识。

探究活动二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探究活动三

小学生陈彦宏从新闻中了解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公众征集“十一五”规划建议。她觉得自己是公众的一员,也应积极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内容,正是源于她的建议。为此,她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公众建言献策奖”。请用有关政治常识简要回答: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陈彦宏行使的是哪一项?

(2)小学生的建议被写入政府的正式文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什么?

(3)国家向公众征集建议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种途径。为什么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是有序的,即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活动?

【不练不讲】

1.某地进行人大代表选举,小王想参加选举,如果你作为一名筹办者,应该对小王进行哪些审核()

①小王是否年满18周岁②小王是否被依法剥夺了政治权利③小王在当地的居住期限④小王的家庭出身和财产状况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面对大灾难,尤见真精神。每一次大灾大难都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民族赞歌。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公民()

A.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B.坚持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坚持了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D.经济参与政治生活

3.20__年6月中旬,湖北枣阳某小区业主杨燕林、马耀军因拍录法院执法被拘,法院的解释是“我可以拍摄你,你不能摄我”。这说明()

A.维护了法律的尊严B.侵犯了公民的监督权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D.违背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有关专家指出,在保障未成年人权力的同时,不能片面地渲染孩子的“权利意识”,而应该同时强调其“责任意识”,让他们能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学会为自己的过错负责。这说明()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以设问方式导入该节课的内容,带出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人,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活动包括哪些项目?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教师:同时导出课堂主体内容:日常消费多种多样,家庭作为消费的主体单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那影响它消费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消费活动有什么区别?我们消费活动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现在我们假设同学们分属不同的两个小组,两个小组每月的生活费略有不同,a组每月600元,b组每月300元,各位同学该如何安排各自每月的消费活动呢?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最近5年的物价变化趋势,其中具体产品如:“蒜你狠”——3元/公斤涨至14元/公斤、“豆你玩”——2.6元/斤涨至9.5元/斤、“姜你军”——4元/斤涨至9元/斤,几乎所有的产品应声一片上涨,面对这种情况各位如何调整消费活动?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小君,就读于南二中高一(14)班,月生活费800元,已攒了元零花钱,在犹豫要不要买个电脑,不买吧,商场特价,此时下手颇为划算;买吧,以后就要勒紧腰带生活了。买不买?怎么买?你的意见?

学生活动:根据情境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相应的理由,提出分期付款买、借够钱后一次性买、租个电脑等方式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问题又来了,粗心的小君回家路上摔坏了硬盘,换一个硬盘——600元,维修硬盘——90元,如何选择?这两种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每个家庭的消费活动各不相同,那如何衡量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书本阅读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高一政治必修二教案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6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我们的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二、进行新课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面面观

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总结的商品。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教师点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即在消费时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买,搞攀比。

总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教师提问:什么是适度消费?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我们在消费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到合理消费,大家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活动:我校餐厅经常使用发泡塑料盒和塑料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家对次有何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希望同学们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绿色消费者。

教师活动:大家辩论: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分为辩、反两方,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辩论作点评、总结: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人们消费的几种消费心理和几种科学的消费观。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前置性补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表现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新知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1)性质:

(2)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3)依法执政:

2、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

1、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

2、依法执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民主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

4、支持人民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由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形成性检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据此回答1——2题。

1、“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b、它的执政地位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是一致的

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据此回答3——5

3、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

①共产党执政规律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④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党的执政地位b、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d、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5、关于依法执政说法正确的是()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依法执政有利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③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执政④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08年10月,中共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考】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框一、判断bbbaa二、dbabc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9

1.了解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会普遍降低;物价下跌,则购买力会普遍提高。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产品类型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人们的个性展示,有时是借助消费活动体现的。与众不同、展示个性,成为一些人的消费行为。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理解消费观念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

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我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10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第三目是纸币。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四、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五、教学难点

纸币。

六、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引导法,设置物物交换的情景,让学生参与交易,感悟其中困难,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模拟超市购物过程逐步剖析货币的基本职能;利用探究活动,围绕纸币的优点、发行量进行分析。

七、学法指导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书,同学们认为“经济”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钱!”

教师引导:大家对“钱”了解多少呢?钱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有钱能买学习上、生活上的必需物品。不过,我们今天要进入历史的隧道,飞回没有“钱”的年代,那时你的必需物品是如何获得呢?

(二)讲授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教师活动: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钱(货币),那么货币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购买商品。

教师引导:商品的含义以及两个基本属性。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2)货币

教师活动: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出货币产生的过程,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情景一: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一袋米是换两只羊还是三只羊是偶然。

情景二:一位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野蛮部落想雇一条小船到其他地方去。给美元不要,船的主人要他用象牙来付账,经过打听,他得知有个叫沙里布的人有象牙,沙里布愿意用象牙交换呢料,他又打听到有呢料的人,想用呢料换针,幸亏这位旅行家带有铜针,于是他终于用铜针换来呢料,接着又用呢料换来沙里布的象牙,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再想把象牙付给船主时,船主已经走了。

情景三: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一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支香烟。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贝,因此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偏旁:贫、赔、赚、账、赊等。

情景四: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学生活动: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出现——固定在金银上——货币

教师小结: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我们到盈信广场的苏宁电器时,能够看到很多的价牌,这些价牌上的有单位数字代表什么?

学生活动:是价格。

教师活动:例如大家给班级里的粉笔擦定个价一起把它卖了,大家定价多少?需不需要用真的钱来标价呢?

学生活动:5毛钱,不需要。

教师引导:价格是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格。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不行。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3)其他职能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第七页,找出货币的其他职能,并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下面通过两个镜头,来让大家判断一下货币在执行什么职能:

镜头一:金融危机到来后,在某大型超市中,有些顾客在仔细查看商品的价格标签;也有少量顾客在收银台前排队交钱付款;还有个别顾客在挑选生肖金条,为今后储备。

镜头二: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业柜台前,有人在提取存款利息;有人在国际业务处兑换外币。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金属货币有什么缺点?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以前的纸币在现在能不能流通?某村自己发行的“村币”怎样呢?

一种在某村流通35年,被村民称为”村币”的硬纸片,被国家查处并取缔。这种硬纸片印刷规范,且正面印有“__村专用”等字样,面额从1元到50元不等。

1、这种“村币”之所以被取缔,从经济角度看,是为什么?

2、纸币与金属货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强调是现在的国家发行的的纸币。而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本身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无价值(其自身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往往差距太大,理论上其自身价值忽略不计),所以不属于商品。

(2)纸币的发行规律

教师过渡: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用它可以购买一切商品,因此,从常理上讲,货币越多意味着可以买到的商品也就越多。我国无论从整个国家还是老百姓家庭,都还不算富裕,为什么不多印发货币(人民币)以尽快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富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计算题,让学生理解纸币购买力与国家规定面值之间的关系。

(3)对待人民币的正确态度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4.电子货币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电子货币的含义和出现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相关知识。

(三)课堂总结

强调重难点,梳理本课时知识框架。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11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市场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股票、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义;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公司法》学习企业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企业成为企业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今后如果申办企业、公司,至少先准备这些条件,也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通过结合《证券法》学习股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股票有关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通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教学,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4、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亏损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懂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观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高一政治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帮助学生能够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能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例如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归纳出影响消费的因素,从而培养其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运用消费的类型这一理论去认识生活各种具体消费的特点,从而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由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学习各种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探究学习消费类型和结构——小结

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