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简短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初中化学教案简短?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简短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1,O8,Na11,S16,Mg12,He2,Ar18。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A、D;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E;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D、E;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B。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C)
A.m+n+aB.m+n-a
C.a-n-m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
A.水受热后汽化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
A.X=Y=ZB.Y>Z>X
C.X>Z>Y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C)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C)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
A.6B.8
C.10D.12
8.(20__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A)
9.(20__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提升能力
10.(20__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C)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A.1B.2
C.8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C(填序号)。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3
一、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⑴什么是元素?
⑵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⑶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元素
1.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2.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3.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A硅铝氧
B铝硅氧
C氧铝硅
D氧硅铝
2.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3.水是由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
4.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还可能含有元素。
(六)课后作业
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用品: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河水或井水)、明矾粉末、滤纸、漏斗、玻棒。教学过程学习情景: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明矾)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
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⑵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2、制作过滤器
3、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板书:
二、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⑵蒸馏(后面补充)
讲解并实验: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6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化学物质的变化
C+O2点燃CO2反应质量的守恒
123244
一、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二、含义:(依据客观事实)
“质”:1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
“量”:2表示出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原则:
1、依据实验事实
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四、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依据客观事实)
2、配平步骤(遵循质量守恒)
3、注明反应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具准备
实验用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时变为_________,-218℃时变为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
(2)结论
[演示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提示]
1.观察要点:
(1)硫的颜色、状态;
(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3)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问]
(1)现象;
(2)结论
[演示实验2-4]铝箔的燃烧
[学生观察]
(1)铝箔的形态
(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提问]
(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1)氧气的用途:
(2)液氧炸药:
(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1)氧气的兄弟——臭氧
(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
②硫+氧气→二氧化硫
③碳+氧气→二氧化碳
④铝+氧气→氧化铝
⑤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二.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七、教后反思:
通过上面对氧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好成绩哦。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0
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1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赛一赛,看谁填得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2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元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3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2.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2FeCl3而2Fe+3I2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
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
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
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X-+Ag=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4
一、因势利导,纠正中拓展
[教学实录]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看后立即回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注意:契机出现,“无味”怎么能看出来呢?!)
师:大伙有没有观察氧气的气味?
生:没有。
师:任何事物的结论应在观察后再得出。那么,应该如何观察氧气的气味呢?
……
[评述]首先,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发展与建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第二,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比在训练后再解决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时学生更易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后果等,同时增强了对正确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成效。
二、现象中设疑,自然条件中解秘
[教学实录]师:(根据课件展示的固态氧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固态氧在空气中表面是白色的,而不是淡蓝色呢?
生:这可能是固态氧表面结了一层冰?
师:OK!为什么会结一层冰呢?
……
师:(根据课件展示的液氧的图片)提问:盛液氧的烧杯口不断涌现的雾状物质都是氧气吗?为什么?
生:其中有冷凝形成的水蒸气。……
师:我们在描述现象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结论。
[评述]即时“捕捉”实验现象中的疑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的科学素养。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改实验难点为探究,扩展学习视野,培养科学理念
[教学实录]其一:关于氧气能否溶于水的探究。
师:出示一瓶氧气和一杯蒸馏水,其它实验用品自己确定,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氧气的溶解性。
生:(分组讨论,提出设想)
师:(引导)蒸馏水中能否养金鱼?蒸馏水注入氧气瓶后呢?
注意设计对比实验。
生:(一人发言、其他补充)在集气瓶中小心注入半瓶蒸馏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后放入一条小金鱼;在蒸馏水的烧杯中也放入一条小金鱼,进行对比观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能否复燃。
师:进行演示。
……
其二: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探究。
师:(分三步进行演示)取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为原料,盛氧气的集气瓶为125mL。
⑴将铝箔卷起若干层,一端接着铁丝,
另一端包裹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没有燃烧;
⑵将铝箔裁成约1~1.5cm宽的长条,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当铝箔大面积发红后,迅速移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也没有燃烧;
⑶再取一长条宽约1~1.5cm的铝箔,一端包裹着火柴,另一端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柴烧到近半时,将铝箔前端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的瓶颈处,待火柴将烧完时前端铝箔出现亮点,再将铝箔渐渐伸入集气瓶中,可见铝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白光。
(投影讨论题)①铝箔能不能燃烧?
生:铝箔在空气中通常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但要注意反应物的量与反应的条件。
(投影讨论题)②实验⑴中铝箔为什么没能燃烧?
生:因为铝箔的用量过多,而且卷了几层,不利于与氧气接触。
(投影讨论题)③有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总是取很多量的药品进行实验,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生:如果随意增加反应物的量,不仅对反应不利,还可能造成反应无法进行。
(投影讨论题)④实验⑵中铝箔为什么也没能燃烧呢?
生:反应的条件不当,反应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够。
(投影讨论题)⑤有的同学在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时,经常不写反应条件,这样有什么不对之处?
生:相关的反应如果条件缺乏,或达不到要求,反应往往不能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式事实上是不成立的。
[评述]将教师原来在“后台”进行的实验探究,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促使学生知识构建与学习方法同步进行,也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进行变换思维与探索。讨论题的设计最后的落点基本上是学生实验与练习中易出现错误之处,因此实用性较强。
初中化学教案简短篇15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00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00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木炭和氧气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