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化学教案 >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写好化学教案简短反思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化学教案简短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1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____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故知新】

(回忆、思考)在初中你学过哪些能量变化较大的反应?

(回忆、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研讨】

(自学、思考)化学反应总伴随着热量变化吗?通过课本p32,请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自学、思考)通过分析课本p32的图2-1,请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以能量为纵坐标,画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简单示意图。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1,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铝条打磨光,插入装有3ml6mol/l盐酸的试管中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热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2,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热反应用手触摸烧杯下部用手拿起烧杯(思考、讨论)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⑤多数化和反应。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

吸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自学、交流)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工业与科研领域有何应用?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3

《卤代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溴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理解溴乙烷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和所发生共价键的变化。

【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溴乙烷的水解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学习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使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的能力;

(3)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卤代烃中如何检验卤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尤其是两组不同意见的对比实验,激发同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急切用实践来检验结论的正误。实验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实验不成功的同学,经过了困难的磨炼,通过独立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既锻炼了毅力,也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从溴乙烷水解实验的设计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乐趣。通过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使学生体会到对化学反应规律的理解与欣赏;

【科学方法】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溴乙烷的水解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2.试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第一幅图片是生产中常用的塑料管,其化学成分是聚氯乙烯,单体是氯乙烯;

第二幅图片是不粘锅,其涂层化学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单体是四氟乙烯;

第三幅图片是臭氧层空洞,形成空洞的原因之一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如二氟二氯甲烷

【提问】从组成看,它们都应该属于哪类有机物?

【生答】卤代烃。

【追问】为什么?

【生答】虽然母体是烃,但含有卤素原子。

【设问】回答的不错。你能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卤代烃的定义呢?

【生答】卤代烃的概念。

【小结】回答的很好。(投影卤代烃的概念,并提问卤代烃的官能团是什么?)。

【设问】学习各类有机物的研究程序是什么?

【生答】由典型(代表物)到一般,根据结构分析性质。

【讲解】我们选取溴乙烷作为卤代烃的代表物,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溴乙烷结构和性质。

【投影】二、溴乙烷

1.溴乙烷的结构

【边讲述边投影】溴乙烷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由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产物。其空间构型如下:

(投影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投影】请同学们写出溴乙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引导探究】

溴乙烷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应如何表现?(两个吸收峰,且吸收峰的面积之比应该是3:2,而乙烷的吸收峰却只能有1个。)

【小结】溴乙烷与乙烷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C—H键与C—Br的&39;不同。

【引言】溴原子的引入对溴乙烷的性质有什么影响?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研究其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2.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已知乙烷为无色气体,沸点-88.6℃,不溶于水。对比乙烷分子的结构,你能知道溴乙烷分子中引入了Br原子后,在相同条件下,溴乙烷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如何变化?熔沸点、密度呢?

【科学推测】溴乙烷的结构与乙烷的结构相似,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烷,导致C2H5Br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其熔点、沸点、密度应大于乙烷。

【学生探究实验1】

试剂和仪器:试管、溴乙烷、蒸馏水、酒精

(1)用试管取约2mL的溴乙烷,观察溴乙烷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

(2)将2mL的溴乙烷分放在两支试管中,往其中一只中加入2mL的水,振荡,静置。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荡,静置。

【学生回答后投影】1.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实验结论):无色液体,沸点比乙烷的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学生回答密度比水在时,提问:为什么?你怎么知道水层在上方?)

【提升】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氯乙烷的沸点比溴乙烷的沸点是高还是低?为什么?

【生答】低,有可能是常温下是气体,因为氯乙烷与溴乙烷的结构相似,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溴乙烷,分子间作用力小,故沸点低。

【小结】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所以卤代烃只有极少数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溴原子的引入能使溴乙烷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溴原子作为溴乙烷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变化应围绕着C—Br键断裂去思考。C—Br键为什么能断裂呢?在什么条件下断裂?

【生答】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NH2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问题】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发生如下反应: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引言】以上所述,均属猜测,但有根有据,属于科学猜测。很多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的。如果让你设计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你如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充分振荡:增大接触面积;加热: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追问】: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如何加热?

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因为溴乙烷的沸点只有38.4℃,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液体容易暴沸。可采用水浴加热。

【指出】水浴加热时就不可能振荡试管,为了使溴乙烷和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水浴的温度应稍高于溴乙烷的沸点,为什么?

【生答】使处于下层的溴乙烷沸腾汽化,以气体的形式通过NaOH溶液与其充分接触。

【指出】可同学想过吗?溴乙烷是大气污染物,汽化出来的溴乙烷不可能完全与NaOH溶液反应,散失到大气中就会污染空气,你想如何解决本问题?

【生答】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挥发,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学生探究实验2】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溴乙烷能否在NaOH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用品:大试管(配带直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2只、试管夹、小试管10只,长胶头滴管(能从大试管中取液体)、250mL烧杯。溴乙烷、10%NaOH溶液、稀硝酸、2%硝酸银、稀溴化钠溶液、稀氯化钠溶液。

【提示】

(1)可直接用所给的热水加热

(2)溴乙烷、10%NaOH溶液的用量约为2mL

(3)水浴加热的时间约为3分钟

(巡视,组织教学,及时点拨,结合不同方案组织讨论: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直接加AgNO3为什么不可以?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程序如何?)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得出结论】

结论:CH3CH2Br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投影】上述方程式也可以写成:

NaOH

CH2CH2Br+H2O→CH3CH2OH+HBr

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提升】由此可见,水解反应的条件是NaOH水溶液。溴乙烷水解反应中,C—Br键断裂,溴以Br-形式离去,故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HS-等均可取代溴乙烷中的溴。

【质疑】对水解反应的深化:

CH3

CH3-C-CH3

1、把“—Br”替换成“—Cl”,能否发生反应?

CH3CHCH3

2、把“CH3CH2—”替换“”或“”或R—如何反应?

3、把“CH3CH2—”替换成“Fe3+”,能否发生反应?

【目标测试】

1.(2003年上海市理科综合测试)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队医随即对准球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沸点12.27℃),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应急处理,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是CH2=CH2+HCl→CH3CH2Cl,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决定氯乙烷能用于冷冻麻醉应急处理的具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H3和H2O在与卤代烃反应时的性质很相似,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卤代烃发生氨

解,写出溴乙烷的氨解方程式。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现在回忆这个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

科学猜测

实验验证

形成理论

发展理论

解决问题

投影:

【小结】这个过程不是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方法。这一过程蕴含着以实验事实为据,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学会它。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4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

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如果生成物的焓小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释放一部分的能量给外界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放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放热反应。

(4)反应热和焓变的区别与联系

2、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和能量的变化同时表示出来的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须注意的几点

①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

若为放热反应,ΔΗ为“-”;若为吸热反应,ΔΗ为“+”。ΔΗ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②焓变ΔΗ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Η的测定条件。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④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焓变ΔΗ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若涉及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⑤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

由于ΔΗ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Η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Η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焓变与正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4)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将两种反应物加入仪器内并使之迅速混合,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值,即可根据溶液的热容C,利用下式计算出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Q。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2)实验注意事项:

①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

②盐酸和NaOH溶液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NaOH溶液的浓度须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了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NaOH的浓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浓度偏大,则溶液中阴阳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就大,电离度就会减少,这样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去一部分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较大的误差。

③宜用有0.1分度值的温度计,且测量时尽可能读准,并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

精度。

(3)实验结论

所测得的三次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相同。

(4)实验分析

以上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H++OH-=H2O。由于三次实验中所用溶液的体积相同,溶液中H+和OH-的浓度也是相同的,因此三个反应的反应热也是相同的。

4、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所释放的热量为中和热。中和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

(2)注意: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收热等。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化合生成H2O,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5、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本节知识树

二、燃烧热能源

课标要求

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

2、了解资源、能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

3、常识性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要点精讲

1、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1。如果是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就叫做该物质的热值。

(2)对燃烧热的理解

①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并且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其ΔΗ为“-”或ΔΗ<0。

②25℃,101kPa时,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必须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果该物质在燃烧时能生成多种燃烧产物,则应该生成不能再燃烧的物质。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所以C的燃烧热应该是生成CO2时的热效应。

(3)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燃烧热是以员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故在其热化学方程

式中常出现分数。

(4)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2、能源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叫做能源。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

(1)能源的分类

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自然能源叫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蒸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②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刚开始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新发展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③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可连续再生、永远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2)人类对能源利用的三个时代

①柴草能源时代:草木、人力、畜力、大阳、风和水的动力等。

②化石能源时代:煤、石油、天然气。

③多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等。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要有足够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注意:足够的空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通入量要适当,否则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浪费。扩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工业上常采用固体燃料粉碎或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的方法,从而提高燃料燃烧的效率。

(4)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

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蕴藏有限且不能再生,终将枯竭,且从开采、运输、加工到终端的利用效率都很低。我们目前使用的最多的燃料,仍是化石燃料,它们都是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时间复杂变化形成的,除含有C、H等元素外,还有少量S、N等元素,它们燃烧产生SO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形成酸雨。此外,煤的不充分燃烧,还产生CO,既造成浪费,也造成污染。

(5)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1)计算公式:Q放=n(可燃物)×ΔΗ

(2)含义:一定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乘以该物质的燃烧热。

(3)应用:“热量值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应相对应)成正比”进行有关计算。

(4)应用:“总过程的反应热值等于各分过程反应热之和”进行有关计算。

4、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本节知识树

三、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课标要求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要点精讲

1、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焓变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焓变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2)特点

①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②反应热总值一定。

(3)意义

有些反应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应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2、反应热的计算

(1)依据

①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的系数(包括ΔΗ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②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ΔΗ)相加或相减,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燃烧热。

注:计算反应热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反应过程,正确进行已知方程式和反应热的加减合并。

(2)计算方法

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求解。

①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

③计算准确。

(3)进行反应热计算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④用某种物质的燃烧热计算反应放出的总热量时,注意该物质一定要满足完全燃烧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这一条件。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5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学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引入: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原理所包含的内容与学习化

学反应原理的方法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阅读:P1第一、二、三段

问题:1、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2、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

3、如何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

【板书】一、化学反应原理有规律可循

观察下面氢气化学性质的比较表:

【说明】:同样是氢气发生的反应,但在反应条件,反应的难易程度上有着很大

的区别。

这是因为: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因也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内因”。

【分析】:同种物质之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的程度可能不同(如氢气与氧

气的反应),说明外界条件可以促使其反应发生。

即:“内因”已经具备,“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

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1、错综复杂的化学反应

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

2、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如氢气与氮气的反应,即使在如此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得到生成物,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化学反应速率”、“方向与极限”正是化学反应原理要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物质体系,不同的环境中,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

3、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阅读】:P2—3

【板书】二、简化概念模型

简化概念模型的设想:突出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内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即有意识地忽略事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关键的因素。

优点:气体分子运动空间远大于自身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若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是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

1、有效碰撞——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原因:并不是每次分子间的碰撞都会引起化学反应,只有很少部分的气

体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部分。

化学反应速率、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有效碰撞的次数单位体积内反应物

中活化分子的多少(并非每一次活化分子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向互相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碰撞能量活化能合理取向

3、催化剂作用简介

当反应条件不同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以不同,催化剂的使用就是实例之一。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难点: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件有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

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设疑]例如:H2(g)+Cl2(g)=2HCl(g)

实验测得lmolH2与l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电脑投影]

[析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本身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H2(g)+Cl2(g)=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184.6kJ/mol。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本身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

[讲解]

(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反应为放热反应。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反应为吸热反应。规定△H为“+”。

[投影]

例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CO(g)和1mol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kJ/mol。(+131.5)

例2:拆开lmolH—H键、lmol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N,则1mol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NH3的反应热为。,1molH2生成

分析:N2(g)+3H2(g)=2NH3(g),因拆开lmolN—H键和生成lmolN—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6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程内容是对前一节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观。

三.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主线:(第一时)

六.教学流程:

【引导】经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化学能在什么条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作交流展示。

2.从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稿。以备下节交流。

第二时:

教学流程:

【引导】将上节介绍的原电池真正应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学电给予应用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学电。

【展示】一粒锌锰电池

【投影】图2-11(省去电子转移方向)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

【学生回答】

【思考与交流】P42“思考与交流”,分析锌锰电池为何失效,如何改进?

【过渡】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次电池,电池垃圾,引出二次电池)

【投影】图2-12(略去正负极的标注)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

【学生回答】

【过渡】现代社会对耗电量高的便携式电器需求量越越大,因此对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更加青睐。

【投影】展示一系列新型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讲解】每种电池优势

【过渡】燃料燃烧的本质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直接燃烧转化成的热能再转化成电能时转化率不高,燃料电池的面世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投影】图2-15(略去电子移动方向、正负极标注和H+移动方向)

【提问】①判断正负极;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④H+移动方向;⑤该电池总反应;⑥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不同之处

【小结】化学电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二时:发展中的化学电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制作的水果电池,并分组讨论,推出最优秀的作品。

【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作品,并讲解制作过程。

【教师】原电池转化成技术产品就是化学电,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干电池。下面请我们的同学展示有关三种化学电工作原理的演示稿。并讲解。

【学生】交流与展示。(①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②充电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③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回收废电池?废电池如何处理?

2.为什么说燃料电池是绿色能?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7

【考点】1.认识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以及与性质的关系。

3.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简单生产原理。

【知识要点】一:硅

1:物理性质硅是良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硅最外层个电子,故化学稳定性很.)

(1)与强碱NaOH反应

(2)与氢氟酸反应

(3)加热和高温下,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Si+O2Si+F2

3:硅的制备

(1)将石英砂(SiO2)和焦碳在电炉中高温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2Cl2

(3)SiCl4+2H2

4、硅的用途

【知识要点】二:二氧化硅(Si与O按的比例组成的状原子晶体。)

1:物理性质SiO2溶于水,熔点,硬度。

2: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很,与水不反应。)

(1)与氢氟酸反应(雕刻玻璃)【与其它酸不反应】

★氢氟酸如何盛装?★

(2)具有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生石灰反应:

②与烧碱溶液反应:

★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而不用玻璃塞★原因

3:用途

【知识要点】三:硅酸

1:硅酸的性质

硅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H2CO3。

2:硅酸的制备

可溶性硅酸盐+酸:如Na2SiO3+HCl=

Na2SiO3+CO2+H2O=

★用二氧化硅和水行吗?★

3:用途:“硅胶”干燥剂,催化剂载体等

【知识要点】四:硅酸盐(大多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1:硅酸钠溶于水,俗称和。用于制备硅酸和作和。

2:硅酸盐组成的表示:(二氧化硅和氧化物的组合)

【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如:Na2SiO3表示为长石:

3:用途:(陶瓷,玻璃,水泥等)

4:制取水泥、玻璃的原料及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除去杂质可用加热法的是()

A.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B.除去MnO2固体中的KMnO4

C.除去SiO2固体中的Na2SiO3D.除去SiO2固体中的CaCO¬3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水玻璃中加入稀H2SO4:Na2SiO3+2H+=H2SiO3↓+2Na+

C.硅酸酐与苛性钠溶液反应:SiO2+2OH-=SiO32-+H2O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的总反应:CO2+OH-=HCO3-

3.工业上用碳还原SiO2制取单质硅时会发生如下副反应:SiO2+3C=SiC+2CO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A.36∶60B.60∶36C.1∶2D.1∶3

4.在无色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NO3-、Cl-¬B.K+、Na+、Cl-、SiO32-

C.Fe2+、K+、SO42-、Cl-D.Na+、HCO3-、K+、NO3-

5.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6.除去下列粉末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填上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试剂:A盐酸B.烧碱溶液C.氧气D.水E.CO2¬F.不用任何试剂

操作:①加热燃烧②加热熔化③高温灼烧④过滤⑤干馏⑥结晶

粉末试剂操作

SiO2(CaO)

SiO2(Si)

NaCl(H2SiO3)

SiO2(H2SiO3)

7.月球上有丰富的绿柱石(绿宝石)矿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BenAl2[Si6O18]也可用氧化物表示为nBeO•Al2O3•6SiO2,其n值为(Be为+2价)()

A.1B.2C.3D.4

8.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用故事导入新课):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教育。

(提问):下列初中所介绍过的物质哪些可以导电?为什么可以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让学生思考、讨论

(追问)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目的:通过连续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又是由电离产生)同时也在讨论中引入本节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物质我们称之为电解质)。

(举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A: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B: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C: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D:硫酸钡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结论:1、化合物;2、电解质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导电,但它们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电解质而导电,并非其化合物本身电离所为;4、硫酸钡、氯化银等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状态下是完全电离的,故是电解质。5、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灯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目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一道典型例题从各个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演示实验):把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导入五个小烧杯,并放于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

(提问)1、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2、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会直接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实验观察的能力,深化对反应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提问)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差别?

动画模拟:HCl、CH3COOH、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结论:NaCl溶于水时完全电离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HCl完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而CH3COOH溶于水时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而这种“全部“与”“部分”即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目的:利用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2、非电解

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以及化学反应在提供热量上的重要作用;

2.通过讨论交流,加强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通过测定反应中的温度变化,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展示“自热饭盒”的图片,观察一下自热饭盒与普通饭盒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有一个“加热包”。

【教师引导】这个小小的加热包就是利用了化学反应来提供热能。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利用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那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回忆之前所做的化学实验,想一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

【教师引导】能否根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根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师总结】放热反应即指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即指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过渡】接下来我们用实验的方式感受一下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实验1: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打磨铝片能够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描述现象】有气泡产生,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这是因为酸遇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盐,反应放热。

实验2: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将八水合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磨成粉末、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是为了使反应迅速反应完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NH3生成)

【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1.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NH3生成。

2.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说明反应吸热。

3.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烧杯底部,冰融化。

4.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实验3:

【学生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设置怎样的实验能够测定中和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学生回答】可以设置三组实验

①HNO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②HCl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③HCl溶液和KOH溶液混合,分别测试混合前后的温度。

【观察现象】测试反应后的温度都高于反应前的温度。

【教师展示】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为:

HNO3+NaOH=NaNO3+H2O;H++OH-=H2O

HCl+NaOH=NaCl+H2O;H++OH-=H2O

HCl+KOH=KCl+H2O;H++OH-=H2O

【教师引导】观察三个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得出结论中和反应都放热。

【提出问题】如果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那么放出的热量是否也相等呢?

【学生实验】分别测试混合前后的温度:①1mol/L50mLHNO3溶液和1mol/L50mLNaOH溶液混合;②1mol/L50mLHCl溶液和1mol/L50mLNaOH溶液混合;③)1mol/L50mLHCl溶液和1mol/L50mLKOH溶液混合。

【教师引导】测定三组实验前后温度变化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观察现象】测试三组实验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学生总结】只要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教师补充】所以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作业】查阅资料,总结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四、板书设计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11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x==0.6g。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钙18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答:需要氯气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化学教案简短反思篇12

标签:新课改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教案免费下载,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回答】不会,因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改变压强对它们体积改变的影响很小

【设问】提高温度,对反应的速率会改变吗?

【总结并板书】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讨论】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过渡】初中我们学过用氯酸钾制取氧气,MnO2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实验】巡视

【板书】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讲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催化剂的重要性。

【回答】作为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分组实验】课本实验2-3

【理解】

【小结】对于同一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时,反应会发生变化。除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重点在光、反应物颗粒大小。

【练习】练习册P32,二、2

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试分析

(1)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在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3)在T2~T3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1)镁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变大,随着反应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导致反应速率变小;(2)温度升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3)盐酸浓度减小

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