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化学教案 >

怎么写化学教案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写好怎么写化学教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怎么写化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

任务:向学生交代所要完成的任务、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

过程和资源:提出探究子目标,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资源并建立链接。

评价和结论:让学生以小论文、辩论及制网页等形式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鼓励他们今后要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继续探索学习。

发布区:向学生推荐了部分论坛,鼓励他们用好论坛,张扬个性,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

搜索工具:主要是提供网上学习的基本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翻译和相关资源型综合站点。

本学案根据“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部分内容的特点,同一过程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先进入实验室,通过实验获得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搜索、整理来提升理论水准和拓展与此相关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本学案设计的过程和资源为主程序,利用任务驱动和探索性实验来让学生完成相关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较浓,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虽然此学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来进行设计,但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望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相关课件: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2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关于方程式选择题试题大全,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

选择题试题

1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

A.反应条件B.哪些物质是反应物

C. 初中化学哪些物质是生成物D.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2.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

A.分子种类B.原子的相对质量C.原子个数D.原子种类

3.天文学家观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来越强的阳光照射而产生喷气现象。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测:

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B.“百武”彗星中存在单质和化合物

C.“百武”彗星是一个液态混合物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

A.H2B.CC.SD.Mg

5.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D.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初三学好化学方法

进入,同学们又要一门新的功课----。同学们要想在不一年的时间里学好,除了要重视它以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的。”大家一旦掌握了的,就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一、勤于,善于做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为此,同学们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学课本先通览一遍,也许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化学课本会深深地吸引你。课前也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就会大大地提高。

化学内容比较多,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二、常复习,多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现行课本中有五六十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 初中生物,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的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还有助于提高自学。

初中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同时,认真做好实验、趣味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积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化学游戏等,主动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之水的组成

【—汇总】同学们注意了,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有兴趣的同学过来看看,认真记好笔记。

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现象表达式

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通电2H2↑+O2 初中政治↑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初中的同学们对于上面提到的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已经有所了解了吗。如果大家还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就关注吧。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式是科学中的重要用语之一,是的重要工具。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有关化学式的。

一、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式子可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我们把这种式子叫做化学式。如H2O、CO2、O2等能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氧气的组成,它们都是化学式。

二、写法

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而得出的,混合物没有化学式,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稀有气体和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氦气、氖气、氩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e、Ne、Ar;铁、铜、汞的化学式分别为Fe、Cu、Hg.

(2)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它们的化学式通常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碳、硫、磷的化学式分别为C、S、P.但碘单质是个例外,其化学式为I2.

(3)气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如氢气、氧气、氮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2、O2、N2.有一些特殊的物质,同学们要特别留意,如臭氧的化学式为O3.

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介绍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一般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或原子个数的最简比)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读法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到左读出元素名称,中间用“化”字连接。如NaCl读作氯化钠;MgO读作氧化镁

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分析制取氧气

一、基本考点

考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①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②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C;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E。

③验满方法: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内已收集满氧气;b.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④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a.试管口微向下倾斜;b.药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f.伸入试管内的导管略出胶塞即可;g.用外焰对准药品处加热。

考点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1)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时,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①“一变”是指它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初中生物,不能片面地把“改变”理解为“加快”或“减慢”;②“两不变”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其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能进行,只是速度较慢。(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二、与综合考点

考点3.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的区别与判断(学科内综合考点)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通过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加深对反应类型的认识(见表2-7-2);

表2-7-2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多种变一种的反应一种变多种的反应实例共性都是化学变化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可用通式“A+B→C”表示。

三、创新考点

考点4.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究(探究性考点)

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减沙自备能源的消耗,二是操作简便易行,三是要减少污染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4

复习引入:【思考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一个反应实例。

【思考2】: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3】: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独立思考,回忆所学知识;动手写方程式

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通过举例,说明初中的分类方法存在局限,引出新的分类方法的必要性。

【思考与交流1】:请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指出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分组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为什么?回忆所学知识;动手写方程式

【思考、回顾】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复习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

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作为矛盾的共同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

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探究1】: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思考

标化合价,思考化合价口诀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化合价知识,为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打下基础

【思考与交流2】

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2CuO+C==2Cu+CO2↑

H2O+C==H2+CO

CuO+H2==Cu+H2O

标化合价,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关系

从化合价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与思考】

Fe+CuSO4=FeSO4+Cu

2Na+Cl2=2NaCl

H2+Cl2=2H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练习、思考、交流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及判断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从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探究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阅读教材36页)

教师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以NaCl、HCl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做笔记

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探究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

Cu+Cl2===CuCl2

CaO+H2O===Ca(OH)2

CaCO3===CaO+CO2↑

2KClO3===2KCl+3O2↑

Fe+CuSO4==Cu+FeSO4

NaOH+HCl==NaCl+H2O思考、归纳、整理

以练习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分层训练

1、必做题

1.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uO+2HCl=CuCl2+H2O

B.2Na2O2+2H2O=4NaOH+O2

C.Zn+CuSO4=ZnSO4+Cu

D.Ca(OH)2+CO2=CaCO3+H2O

2、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B、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2、选做题

1.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Fe2O3FeB.ZnZnCl2

C.Na2CO3CO2D.AlAl2O3

回忆所学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回答问题,进行组间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小结与作业安排

本章小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作业:1、教材P38,1、5、6

2、课外同步练习1

3、预习氧化剂和还原剂部分知识

实践活动:通过报纸、杂志、书籍或互联网等,查阅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的几个具体事例,讨论并交流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整理记录知识点

规律:高、失、氧;降、得、还

记录

思考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与前面的学习目标相呼应

用顺口溜记忆更好

巩固本堂内容

为下节课学习打基础

为下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的应用打伏笔

七、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2、本质: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39;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39;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

技能。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如何开放,即开放哪些点的问题;开放到何种程度,即时间的把握等;以及探究后的讨论、归纳等。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7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8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和教师给出的合金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9

新课程的核心观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中,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是通过教师介绍六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而是通过预习作业将学习任务布置在学生身上;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六种营养物质的具体知识理论学习上,而是以这些知识以及用日常生活有关事例为载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网上收集有关营养元素的材料,获得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这种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增长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进步,并以此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然而,这种开放式教学活动占用时间较多,若内容安排过多,势必对教学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担心活动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中考成绩,不十分支持。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控制课堂流程的时间,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后安排类似活动时序要制定更严密的活动方案,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化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学科,对解决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需求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化学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责任,化学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内容的社会化,方法的现代化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怀着对祖国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的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标准对其要求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电源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前面关于原电池的学习,是了解化学能怎样转换成电能的理论性问题,而本节教学是要进一步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一类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电源,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电池有所了解,本节内容也正是为了要学生能自觉的将自己已经积累的感性知识与新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2、教材内容分析:

在具体知识方面,教科书概要性地介绍了电池的分类、优点以及质量优劣的判断标准,并以三大类型电池――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相关知识为主线,以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为代表,简单介绍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本节内容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为教学补充相关素材。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在这里,主要是结合现今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池的一般分类;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原理,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的应用;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应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

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那些电池?你知道电池的其它应用吗?

[交流结果]: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燃料电池,电池可用于照明、电动车动力、手机电源、手表电源等,那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化学电源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74页,思考下列问题

1、目前化学电池主要分为哪几个大类?在性能等方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化学电池与其他能源相比有哪些优点?

3、判断电池的优劣标准主要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

1、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①、一次电池又称不可充电电池——如:干电池。

2、分类:②、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蓄电池。

③、燃料电池。

①、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3、优点:②、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电压的电池,使用方便。

③、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看图]:图4-2电池及其用途。面对许多原电池,我们怎样判断其优劣或适合某种需要?

①、比能量:[符号(A·h/kg),(A·h/L)]

[板书]:4、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②、比功率:[符号是W/kg,W/L)]

③、比时间:电池的储存时间的长短

[过渡]:展示出几种一次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银锌电池、锂电池等,下面介绍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板书]:一、一次电池

[讲述]:最常见的一次电池为锌锰电池。传统的锌锰干电池,其正极材料采用活性较低的天然二氧化锰,隔离物是淀粉和面粉的浆糊隔离层,电解液是以NH4Cl为主的氯化铵、氯化锌水溶液,负极是锌筒。

[板书]:(1)普通锌锰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NH4++2e-=2NH3+H2;2MnO2+H2=2MnO(OH)

正极产生的NH3又和ZnCl2作用:Zn2++4NH3=[Zn(NH3(4]2+

总反应:Zn+2NH4Cl+2MnO2=Zn(NH3(2Cl2+Mn2O3+H2O

或2Zn+4NH4Cl+2MnO2=[Zn(NH3(4]Cl2+ZnCl2+Mn2O3+H2O

[讲述]:传统的锌锰干电池放电性能一般较差,容量较低。碱性锌锰电池又称碱锰电池,俗称碱性电池,用高导电性的氢氧化钾溶液替代了氯化铵、氯化锌溶液,负极锌也由片状改变成粒状,增大了负极的反应面积,加之采用了高性能的电解锰粉,电性能得以很大提高。

(2)碱性锌锰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锌筒):Zn+2OH-—2e—=Zn(OH)2;

正极(石墨):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

[讲解分析]:碱性锌锰电池比普通锌锰干电池好,比能量和储存时间有所提高,使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是民用电池更新换代产品。

[指导阅读]:请阅读P75的资料卡片---银锌电池,思考银锌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板书]:2、银锌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银锌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Zn+Ag2OEMBEDPBrush2Ag+ZnO

[讲解分析]:常见的钮扣电池也是银锌电池,它用不锈钢制成一个由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盒内靠正极盒一端充由Ag2O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溶液两边用羧甲基纤维素作隔膜,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隔开。

优点:比能量电压稳定、储存时间长,使用于小电流和连续放电,常制成微型电池或纽扣电池等,如电子表或计算器上的电池。

[师]:一粒钮扣电池的电压达1(59V,安装在电子表里可使用两年之久。

[典型例题]:例1、1958年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在瑞典植入人体成功,使用寿命长达10年之久.这种能源起搏器中安装了寿命最长、可靠性最高的锂—碳电池.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现已在火箭、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中广泛使用.它采用锂和石墨作电极,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中(SOCl2)组成电解质溶液.电池总反应为:8Li+3SOCl2=6LiCl+Li2SO3+2S.

(1)、此电池中_______作负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作正极.

(2)、该电池用于心脏起搏器时,在生理上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1、C2、(1)锂,Li-e-=Li+,石墨.(2)起搏器遵循天然心脏的工作原理通过向心脏发送电脉冲以控制心脏的跳动。

[简单介绍]:3、锂电池:锂电池是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无机溶剂亚硫酰氯(SO2Cl2(在炭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液是由四氯铝化锂(LiAlCl4(溶解于亚硫酰氯中组成。它的总反应是锂与亚硫酰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锂、亚硫酸锂和硫。

8Li+3SO2Cl2=6LiCl+Li2SO3+2S

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用锂作为电池的负极,跟用相同质量的其它金属作负极相比较,能在较小的体积和质量下能放出较多的电能,放电时电压十分稳定,贮存时间长,能在216(3—344(1K温度范围内工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具有质量轻、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贮存寿命长的优点,因而已用于电脑、照相机、手表、心脏起博器上,以及作为火箭、导弹等的动力资源。

[过渡]:在一次电池的基础上发展的二次电池更加的经济实用,它在放电时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一般是通过充电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进行充电),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这样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放电),再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充电)的循环。

[板书]:二、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指导阅读]:请阅读P76的图片---铅蓄电池,思考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讲解分析]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它是用硬橡胶和透明塑料制成长方形外壳,在正极板上有一层棕褐色的PbO2,负极是海棉状的金属铅,两极均浸入硫酸溶液中,且两极间用橡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板书]:⑴、放电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Pb+EMBEDEquation.2-2e(=PbSO4↓

正极:PbO2+4H++EMBEDEquation.2+2e(=PbSO4↓+2H2O

总反应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

[讲解分析]:铅蓄电池的电压正常情况下保持2(0V,当电压下降到1(85V时,即当放电进行到硫酸浓度降低,溶液密度达1(18g/cm3时即停止放电,而需要将蓄电池进行充电,其电极反应为:

[板书]:⑵、充电的电极反应:

阳极:PbSO4+2H2O-2e(=PbO2+4H++EMBEDEquation.2

阴极:PbSO4+2e(=Pb+EMBEDEquation.2

[讲述]:1.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均称为化学电源,化学电源的电极材料一般由能导电的物质组成,负极为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大多数是金属电极本身),正极为氧化性较强的物质,电解液为酸、碱和盐溶液或某些熔融盐。其他原理与原电池的原理相同。

2.一次电池只能放电一次,一次电池内部则简单得多,它不需要调节一次电池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可逆性变化,一次电池的质量比容量和体积比容量均大于一般充电电池,但内阻远比二次电池大,因此负载能力较低,另外,一次电池的自放电能力远小于二次电池。

[过渡]: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有很多是铅蓄电池。由于它的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又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交通、生产和生活中。但是比较笨重。因此出现了大有发展前景的燃料电池

[板书]:三、燃料电池

[师]: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所以燃料电池也是化学电源。

[讲述]:1.燃料电池与其它电池不同,它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存在电池内,而是在工作时,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同时把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因此,燃料电池是名符其实地把能源中燃料燃烧反应产生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器”。

2.燃料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用多孔炭和多孔镍、铂、铁等制成。从负极连续通入氢气、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甲烷等气体;从正极连续通入氧气或空气。电解液可以用碱(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把两个电极隔开。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和燃烧时的产物相同。

3.当前广泛应用于空间技术的一种典型燃料电池就是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化电极,碳电极上嵌有微细分散的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电解质溶液一般为40%的KOH溶液。

[板书]:1、氢氧燃料电池(碱性)

⑴、电极反应:负极:2H2+4OH——2e—=4H2O

正极:O2+2H2O+2e—=4OH—

⑵、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氢氧燃料电池(酸性)

电极反应: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⑵、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讲述]:优点:能量转化率高,达70%以上,且其燃烧的产物为水,因此不污染环境。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板书]:2、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燃料电池:

负极:CH4+10OH--8e(=EMBEDEquation.2+7H2O;

正极:4H2O+2O2+8e(=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归纳讲述]:能够燃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应的氧化剂(常用的是氧气)构成燃烧电池,可燃物(还原剂)做负极,氧化剂做正极。书写电极反应时要特别考虑电解质溶液的影响,尤其是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板书]:3、书写由化学方程式书写电极反应式注意点:

①、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物质,确定正负极反应的物质;

②、利用电荷守恒分别写出电极反应式;

③、负极失电子所得氧化产物和正极得电子所得还原产物,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如+4价的C在酸性溶液中以CO2形式存在,在碱性溶液中以CO32-形式存在;溶液中不存在O2-:在酸性溶液中它与H+结合成H2O、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它与水结合成OH-;)

④、验证: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所得式子和原化学方程式相同,则书写正确。

[简单介绍]: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铝—空气燃料电池,它的优点是:体积小、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耗能少。这种电池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动力,还能用于收音机、照明电源、野营炊具、野外作业工具等。并且这种电池的效率高、无污染,装置可持续使用。

[课堂小结]: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电源

1、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①、一次电池又称不可充电电池——如:干电池。

2、分类:②、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蓄电池。

③、燃料电池。

①、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3、优点:②、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电压的电池,使用方便。

③、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①、比能量:[符号(A·h/kg),(A·h/L)]

4、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②、比功率:[符号是W/kg,W/L)]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新课引入: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

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三种元素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

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2

目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常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数学表达式:v(A)=ΔcAΔt。

其中Δc表示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取其绝对值),Δt表示时间变化。

其单位主要有:molL-1s-1或molL-1min-1或molL-1h-1。

4.对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所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及计算

1.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要测定不同反应时刻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通过观察和测量体系中的某一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相关性质,再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计算。例如,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可以测量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释放出来的气体的体积;有些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颜色不断变化,可以用比色的方法测定溶液颜色的深浅,再根据溶液颜色与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关系,换算成反应物(或生成物)在不同反应时刻的浓度。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由于Δc是浓度变化的绝对值,故化学反应速率都取正值,其一般计算依据是:

(1)根据某一物质起始浓度(c0)和一段时间后浓度(ct)的关系计算:Δc(反应物)=c0-ct,Δc(生成物)=ct-c0;

(2)根据反应物的转化率(α)计算:Δc(反应物)=c0α;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进行换算

求出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后可根据化学计量数之间的比值去计算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1s-1,是指在1s时某物质的浓度是0.8molL-1

C.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越明显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

N2(g)+3H2(g)2NH3(g)

起始浓度/molL-11.03.00.2

2s末浓度/molL-10.61.81.0

4s末浓度/molL-10.41.21.4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2s末氨气的反应速率为0.4molL-1s-1

B.前2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molL-1s-1

C.前4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1s-1

D.2~4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L-1s-1

答案A

解析反应速率不是瞬时速率,要计算反应速率,关键要抓住Δt时间段对应的Δc的量。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3.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NH3)=0.1molL-1min-1

B.v(N2)=0.1molL-1min-1

C.v(N2)=0.2molL-1min-1

D.v(H2)=0.3molL-1min-1

答案C

解析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要在四种不同情况下比较反应速率快慢需用同一物质的变化表示。又因为v(N2)∶v(H2)∶v(NH3)=1∶3∶2,将B、C、D中的反应速率转化成v(NH3),即为:0.2molL-1min-1、0.4molL-1min-1、0.2molL-1min-1,故选C。

4.反应4A(s)+3B(g)===2C(g)+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molL-1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是3∶2∶1

C.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molL-1min-1

D.在2min内的反应速率,用C表示是0.3molL-1min-1

答案B

解析固体A不具有浓度概念,该物质的反应不能用molL-1min-1的单位来表示。

知识点三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5.下表所列数据是某高温下金属镁和镍分别在氧气中进行氧化反应时,在金属表面生成氧化薄膜的实验记录,a和b均为与温度有关的常数。

反应时间t/h1491625

MgO层厚y/nm0.05a0.20a0.45a0.80a1.25a

NiO层厚y′/nmb2b3b4b5b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3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4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____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____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__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____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酸HNO350mL1mol/LHCl50mL1mol/LHCl50mL1mol/L

碱NaOH50mL1mol/LNaOH50mL1mol/LKOH50mL1mol/L

混合前温度室温室温室温

混合后温度t1t2t3

结论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OH—=H2O

HCl+NaOH=NaCl+H2O,H++OH—=H2O

HCl+KOH=KCl+H2O,H++OH—=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____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延伸阅读:高一化学教学浅谈

摘要: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另外不管学生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高一化学必修课的学习内容都是最重要的高考必考内容,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教学必修课程

新课程____成功实现了从偏重知识教育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________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转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____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

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而且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

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____教学。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总之,新一轮的课程____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秉承____、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当然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深刻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在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表现为“重传授与训练、轻探究与感悟;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所有的化学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怎么写化学教案篇15

复习要求

1.理解离子的&39;涵义,理解离子方程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知识规律总结

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反应前后至少有二种离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离子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的实质即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之间的反应。其书写原则是:可溶性或微溶性的强电解质写离子形式,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写成酸式根形式,其它物质写分子式或化学式。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的三个规则①质量守恒——微粒种类与数目相等,②电荷守恒——方程式两边电荷总数相等,③得失电子相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离子共存问题应转化为离子之间能否反应来考虑。

一、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思维技巧点拨

1.首先必须从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出发,搞清楚离子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共存”的条件。在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的离子反应规律主要是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和离子间发生氧化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微粒(离子、分子)可形成络合离子。“离子共存”的条件是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统筹考虑、比较、归纳整理而得出。因此解决“离子共存”问题可从离子间的反应规律入手,逐条梳理。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3.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

HCO3-+H+=CO2↑+H2O

典型题剖析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2、(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3、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Ag+、、Cl-B.Ba2+、、CO32-、OH-C.Mg2+、Ba2+、OH-、NO3-D.H+、K+、CO32-、SO42-E.Al3+、Fe3+、SO42-、Cl-F.K+、H+、NH4+、OH-

解析:A组中:Ag++Cl-=AgCl↓B组中,+=BaCO3↓

C组中,Mg2++2OH-=Mg(OH2)↓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

例4、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Ag+、NO3-、Cl-B.Mg2+、NH4+、NO3-、Cl-

C.Ba2+、K+、S2-、Cl-D.Zn2+、Na+、NO3-、SO42-

解析:题目给出两个重要条件:pH=1(即酸性)和无色透明,并要求找出不能共存的离子组。选项A中Ag+与Cl-不能共存,生成的AgCl不溶于HNO3(H+和NO3-),Al3+、H+都为无色,符合题意。选项B、D中的各离子虽都是无色的,但能共存于酸性溶液中,不符合题意。选项C中各离子能够共存,且为无色,但S2-与H+不能大量共存,所以C也符合题意。

答案:AC

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