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2024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初中化学教案2024,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初中化学教案2024。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
1. 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 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A. 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
A. 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
A. 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4.潮湿的空气清洁干燥涂上一层保护膜5.FeO、Fe2O3、Fe3O4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2.完成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3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1] [2] [3] [4] 下一页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过程,练习仪器的装配、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3、了解氧气的性质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用品: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燃烧匙、棉花、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 三、预习感知 1、要获得氧气,你知道有什么方法? 2、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两种方法) 3、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根据和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来选择。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给试管加热时,有哪些不正确的操作会使试管炸裂? 6、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氧气装在集气瓶中? 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怎样使收集到的气体基本不含氮气? 8、如何检验气体? 四、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获得 1、阅读课本P36三、氧气的获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2)工业上获得氧气的原理依据 方法步骤 2、预习课本P36活动与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个问题: 方法: 药品: 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及仪器: 步骤: 收集方法及原因: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事项: ①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再集中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③收集时,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 ④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预习课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气分别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填写实验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反应表达式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木炭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实验现象?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在集气瓶低部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 ④有哪些可能会使铁丝不能燃烧? 五、轻松课堂 1、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A、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B、观察气体的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D、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带入集气瓶D、防止试管破裂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主要有下面几项操作: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收集;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把导管移出水面;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的部分加热。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A、②④⑥①③⑤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②⑥①③⑤D、②④⑥①⑤③ 4、收集氧气可用() A、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B、排水法和向下排气法 C、向下排气法D、都来可以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把和转变成淀粉和其文字表达式为: 6、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分离出氧气。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然后在条件下,使空气液化,接着控制温度液态空气,先跑出来,余下的是再储存在淡蓝色的钢瓶里。 六、回顾: 1、与实验前比较,你对氧气的制取收集有哪些新认识? 2、查阅资料,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可在实验室进行? 3、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炭、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哪个更剧烈? 4、在一定的条件下,氧气能与炭、铁等发生反应,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二、重点、难点 1、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2、滴管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 演示实验: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课题3量筒的使用 课题: 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主线: 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氯化氢(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c.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39;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加热H2O2H20O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催化剂K2MnO4MnO2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对化学制取氧气课时的教案知识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能力培养: 通过及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想情感: 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从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科学方法: 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转化,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利用元素周期律认识物质间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附:课堂练习答案:(1)3氮(N)磷(P)砷(As)2锑(Sb)铋(Bi)(2)分子,金属 随堂检测答案:(1)(B)(2)(C)、(D)(3)(B)、(C)(4)P、N、As、Sb、Bi(5)(B)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酸与碱的性质”一章教学的难点,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引入对比实验后,本节课的.教学变得简单多了.教学过程如下: 收集两试管二氧化碳气体,一个倒扣在盛水烧杯中,一个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一,试管中液面上升,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试管中液面上升,只能说明管内气压降低了,但到底是溶解了还是反应了事说不清的.但如果预先在水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那么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同理,第二支试管内的现象只有和第一支作比较,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从中不难体会对比实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对了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提供了有力的直观依据; 四、充分发挥了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后续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00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00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木炭和氧气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碱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总结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学生活动聆听教学意图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思考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实验现象反应后 质量和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 教学过程【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思考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学生归纳并记录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思考并回答知识的运用 程【反思评价】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克。记录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元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 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已经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等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些反应呢? 〔板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问〕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讲解〕首先要考虑的是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制取。我们先来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讲解〕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板书〕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碳酸,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设问〕为什么不用碳与氧气(或其他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不能只考虑一个反应能否生成要制的气体,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条件、仪器装置在实验室是否易于实现等。 〔设问〕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展示〕装置并介绍各仪器名称。 〔提问〕为什么可以采用这样的装置? 〔讨论〕 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 4.能用这个装置中的仪器,装配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吗?怎样装配? 〔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前可以将固体置于锥形瓶中,液体在制取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生成的气体经导气管导入集气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这样的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3.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必须使长颈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颈太短不合适。锥形瓶在装置中作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试管、烧瓶、广口瓶)口径大小适宜的容器代替。 4.这个装置的气体发生部分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因为制氢气用的药品状态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应也不需要加热。但收集方法不同,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又难溶于水。 〔引言〕下面我们就应用上述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板书〕 三、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1.制二氧化碳气体。 〔说明〕首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放入数颗石灰石,从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注意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讲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板书〕 2.怎样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板书〕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3.怎样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实验〕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注意观察。 〔板书〕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原理,装置及验证气体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常温下跟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水溶性等,选择适宜的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思考后讨论〕 能否用燃着的火柴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和常用灭火器有个初步了解。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的对照分析,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重点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难点 联系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和演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用于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引言〕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又比空气大,如果向燃着的物质喷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就笼罩在可燃物上,使之与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这就是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因。目前有些灭火器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的。例如:泡沫灭火器。 〔板书〕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演示实验〕在吸滤瓶中注入纯碱(碳酸钠)的浓溶液,把用细线栓住的盛浓盐酸的试管小心地放进吸滤瓶中,塞紧塞子。 〔讲解〕这个装置的原理跟泡沫灭火器基本一致。不用时正立,灭火时倒立。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扑灭火焰。 〔演示实验〕用废纸生一团火。压紧盖子将吸滤瓶倒转,对着火团喷射。注意观察吸滤瓶的侧管有什么现象。 〔讲解〕纯碱与盐酸在吸滤瓶中急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气体带着里面的溶液喷向火团使可燃物停止燃烧。 〔设问〕怎样书写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呢? 〔学生思考〕 〔提示〕比较纯碱(碳酸钠)与碳酸钙的组成,再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不难得出。 〔分析〕纯碱就是碳酸钠,与碳酸钙相比,有一相同的组成部分──碳酸根。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由碳酸钙中的碳酸根与盐酸中的氢结合成不稳定的碳酸,再分解出来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也有类似的反应。 〔板书〕Na2CO3+2HCl==2NaCl+CO2↑+H2O 〔追问〕如果是碳酸钾或者其他的金属碳酸盐与盐酸(或硫酸)有相似的反应吗? 〔学生板书〕碳酸钾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2HCl==2KCl+CO2↑+H2O(或K2CO3+H2SO4==K2SO4+CO2↑+H2O) 〔讲解〕用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泡沫灭火器中又能用碳酸钙代替碳酸钠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实际生活中,灭火除了使用泡沫灭火器以外,还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关这些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选学内容。 〔边小结边板书〕 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CO2↑+H2O 2.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3.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4.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CO2↑+H2O 〔作业〕略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4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5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6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7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8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9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0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1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2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3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4
初中化学教案2024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