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化学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怎么写出优秀的简短化学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简短化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简短化学教案篇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__”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简短化学教案篇2
简短化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教案-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步骤
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引言]
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
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
[讲述]
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
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问]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那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为常见的能源是热能,比如:燃烧放出的热。)
[边讲述边板书]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提问]
写出至少四个可燃物燃烧的反应。
[学生板书]
H2+O2-----H2O
CO+O2------CO2
C+O2--------CO2
CH4+O2------CO2+H2O
[讲述]
可燃物的燃烧是最常见的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提问]
什么是燃烧?(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问]
燃烧是一种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吗?(不一定。)
化学教案-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简短化学教案篇4
【要点扫描】
1.了解反应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了解焓变的表示符号(ΔH)及其常用单位(kJ/mol),认识ΔH的“-”、“+”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对应关系;
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方法;
4.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梳理】
一、反应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
1.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通常遇到的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等于,用符号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2.从化学键角度看,反应热近似等于.
3.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放热反应是由于,吸热反应是由于.如图中,a表示,b表示,该反应的ΔH0.中学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吸热反应有.
二、反应热和焓变
1.焓和焓变
(1)焓
(2)焓变(ΔH)ΔH=H(产物)—H(反应物)
2.反应热
⑴定义:
⑵符号:用△H表示⑶单位;一般采用
⑷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⑸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微观讨论)
以H2(g)+Cl2(g)=2HCl(g)为例:
①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热量
②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热量
吸热和放热的差值即为反应热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反应热是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整个体系的能量(即焓)增加或者减少的量值,
ΔH=H产物—H反应物
焓增加→吸热→则用“”表示;
焓减少→放热→则用“”表示。(填“+”或“-”)
3.反应热的计算
(1)根据键能数据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将ΔH看作热化学方程式中的一项,再按有关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格式进行计算,得出有关数据。
(3)盖斯定律
三、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要注明,但中学化学中所用ΔH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2)需注明ΔH的“+”与“—”,“+”表示,“—”表示;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考虑ΔH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表示,l表示,s表示;
(4)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四、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典例精析】
例1.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放热的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物质多少有关
解题体会:
例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H1C(s)+12O2(g)===CO(g);△H2
②S(s)+O2(g)===SO2(g);△H3S(g)+O2(g)===SO2(g);△H4
③H2(g)+12O2(g)===H2O(l);△H52H2(g)+O2(g)===2H2O(l);△H6
④CaCO3(s)===CaO(s)+CO2(g);△H7CaO(s)+H2O(l)===Ca(OH)2(s);△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题体会:
例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解题体会:
例4.()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H=+242kJmol-1
B.2H2(g)+O2(g)=2H2O(l);△H=-484kJmol-1
C.H2(g)+1/2O2(g)=H2O(g);△H=+242kJmol-1
D.2H2(g)+O2(g)=2H2O(g);△H=+484kJmol-1
解题体会:
例5.已知2H2(g)+O2(g)=2H2O(1);△H=—571.68kJmol-1
CO(g)+1/2O2(g)=CO2(g);△H=—282.9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B.1:2C.1:1D.2:3
解题体会:
例6.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OH(l)+3/2O2(g)=CO2(g)+2H2O(l);△H=+725.8kJ/mol
B.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
C.2CH3OH(l)+3O2(g)=2CO2(g)+4H2O(l);△H=-725.8kJ/mol
D.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
解题体会:
例7.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别反应的热效应。
①P4(s,白磷)+5O2(g)=P4O10(s);△H1=-2983.2kJ/mol
②P(s,红磷)+5/4O2(g)=1/4P4O10(s);△H2=-738.5kJ/mol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添“高”或“低”)。
例8.CH3-CH3→CH2=CH2+H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C-HC=CC-CH-H
键能(kJ/mol)414.4615.3347.4435.3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简短化学教案篇5
任务:向学生交代所要完成的任务、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
过程和资源:提出探究子目标,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资源并建立链接。
评价和结论:让学生以小论文、辩论及制网页等形式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鼓励他们今后要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继续探索学习。
发布区:向学生推荐了部分论坛,鼓励他们用好论坛,张扬个性,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
搜索工具:主要是提供网上学习的基本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翻译和相关资源型综合站点。
本学案根据“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部分内容的特点,同一过程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先进入实验室,通过实验获得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搜索、整理来提升理论水准和拓展与此相关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本学案设计的过程和资源为主程序,利用任务驱动和探索性实验来让学生完成相关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较浓,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虽然此学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来进行设计,但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望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相关课件:
简短化学教案篇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课堂教学面临的重大改革。我校校园网和班班通网络建设的完善,大力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我有幸代表全体教师,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教材分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
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1.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
①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
②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
④探究性实验。
利用ц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⑤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
⑥兴趣实验——水上芭蕾
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
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
2.Na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4.性质总结
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
5.用途展示
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网上收集
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
(画面:①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
②秦山核电站,核事业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
简短化学教案篇7
一、教学设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体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将教材内容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设计了“由实践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电源》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科技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一章第三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通过对化学电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上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发明发展史,认识电池的分类、构造、主要用途及对环境的危害,培养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技能。
②了解三种常见化学电源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应用,并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③通过实验探究巩固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感悟求知过程,拓展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用Flash展示三类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探究过程的体验与交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发散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③使学生体会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资料的查找,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
②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③通过关注废旧电池的污染,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种常见化学电源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设计化学电池的探究。
难点:三种常见化学电源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较为新颖,但课程标准对化学电源的要求较低,故主要运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发现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结构是通过学生的发现去构造的。因此,课前教师先提出关于化学电源的课题知识(见实验报告表1),学生自由选择一主题利用信息源进行收集资料,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整合,帮助学生沿着知识框架不断攀升,使学生对化学电源的理解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2.协作式教学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协作教学法,体现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例如:课前收集资料、调查结果的汇报交流、实验探究过程等。
3.实验探究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绝对不是固定、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发出挑战。
4.形象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实物、视频、生动的动画课件,强调重点、分散难点,将具体感知和理论思维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即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有收集资料、分析归纳的自主学习方法,交流、表达、合作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等。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一周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任选其中一种化学电源,并根据实验报告表1的知识框架查阅书籍、报刊或网站,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如:实物的获取、实地拍照、收集图片、制作课件等。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合作、整合信息的技能。
2.教师准备
布置实验员在实验室为每小组(两人一组)准备实验探究的用品:铜片、锌片、铁片、碳棒、检流计、小灯泡、导线、大烧杯、硫酸铜溶液、稀硫酸、两个西红柿、两颗飓风葡萄。
六、教学流程
这节课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课前收集成果、评价交流→实验探究、拓展延伸→交流收获、前景展望→归纳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简短化学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简短化学教案篇9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C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简短化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节化学平衡
[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三维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ν(溶解)>ν(结晶)。
平衡时:ν(溶解)=ν(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简短化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2.天然水中的杂质
[引导阅读]天然水中的杂质(详见P11表1-5)
[思考回答]
天然水中的杂质通常分为几类?水中的细菌、藻类、腐殖质、氧气等属于何类物质?
3.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材料]投影〈〈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全解P27)
4.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工序
[阅读与思考]自来水厂如何才能将原水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自来水?
[知识归纳]
A.饮用水的净化过程
原水—————凝结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饮用水
(去除固体杂质和悬浮物)(去除沉淀)(去除异味)(杀死水中的细菌)
B.主要步骤
(1)沉降悬浮物
沉降原理:加混凝剂生成胶体,吸附水里的悬浮颗粒或胶体颗粒共同沉淀。通常以明矾、硫酸铝、硫酸亚铁、氯化铁、碱式氯化铝等作为混凝剂进行净化处理。
[阅读思考]明矾是如何净化水质的?
[原理解释]明矾溶于水后,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KAl(SO4)2=K++Al3++2SO42-
Al3++3H2O=Al(OH)3(胶体)+3H+
氢氧化铝胶体因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天然水中的杂质大多为带负电荷的胶粒,因此,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粒能吸附水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并使这些杂质与氢氧化铝胶体一起凝聚而沉降。同理,铁盐的净水作用也是如此。
(2)杀菌消毒
经处理过的水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臭氧等。
氯气消毒杀菌的原理:
Cl2+H2OHCl+HClO
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起消毒杀菌作用。
刚出厂的自来水中常含有少量余氯,它在配水管中停留,能有效地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氯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当起消毒作用的次氯酸被消耗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次氯酸及时得到补充。
[问题与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纯净水和自来水?
[问题与思考]为什么臭氧是的消毒剂?(阅读《拓展视野》)
[信息拓展]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应用十分广泛,除用于一般的杀菌、消毒外,还广泛地用于环保、灭藻、漂白、保鲜、除臭等方面。二氧化氯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1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例题二]下列物质都可以用于天然水的净化,从提高水的净化效果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它们当中的是()
A.Cl2B.Ca(ClO)2C.KAl(SO4)2•12H2OD.Na2FeO4
(3)除异味
水中有异味的物质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
5.硬水及其软化
[阅读与思考]你知道什么叫硬水吗?什么叫软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水垢的成分及水垢产生的原因呢?
(1)软水和硬水:
•天然水成分:H2O、Ca2+、Mg2+、HCO3-、CO32-、Cl-、SO42-、NO3-
•硬水:含有较多量的Ca2+和Mg2+的水
•软水:只含较少量或不含Ca2+和Mg2+的水
(2)硬水的危害:
使用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例如,在硬水中用肥皂洗涤衣物,不但难以洗净,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水的硬度高,放出的热水表面会有一层白色漂浮物。同时,锅炉内壁易结垢。这样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管道因受热不均而导致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锅炉爆炸。
[问题与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区别软水和硬水?洗头发时,为什么用肥皂后会感觉较涩,一般都是使用洗发剂或洗发水?
(3)硬水软化方法
A.加热煮沸法(若硬水中钙、镁离子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存在)
Ca(HCO3)2==CaCO3↓+CO2↑+H2O
Mg(HCO3)2==MgCO3↓+CO2↑+H2O
MgCO3+H2O==Mg(OH)2+CO2↑
B.离子交换法:
如:磺化煤法(若硬水中钙、镁离子以硫酸盐或氯化物的形式存在)
2NaR+Ca2+=CaR2+2Na+
2NaR+Mg2+=MgR2+2Na+
[阅读《检索咨询》]磺化煤的再生
当磺化煤中的钠离子全部为钙、镁离子所代替后就失去了软化能力,可用8%~10%的氯化钠溶液浸泡,CaR2和MgR2就会跟钠离子发生交换作用,重新生成NaR。又可发生交换作用使磺化煤得到再生:
CaR2+2Na+=2NaR+Ca2+
MgR2+2Na+=2NaR+Mg2+
C.化学药剂法
[例题三]为了获取大量的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厂需要用适宜、高效的方法和流程将自来水中的悬浮物质、致病菌等有害成分降低到规定的含量。
(1)要达到上述目的,一般要经过的基本步骤是①沉降、②________③曝气④___________。“曝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步中,下列物质可以使用的是_______。
A.明矾B.烧碱C.膨润土D.碱式氯化铝
(3)在将天然水制成生活饮用水的过程中,水中不需要去除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4)在经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处理后,如果水中Ca2+、Mg2+的含量超标,还要将水进行_____。
[学生阅读]《生活向导》——终端净水
自来水厂生产的自来水需要经过很长的输送管道才能进入千家万户。有时由于管道老化等原因,自来水进入家庭之前便受到污染,这种污染称为二次污染。另外,有些自来水在进入家庭之前储存在楼房顶部的水箱里,水箱较脏、水箱内壁防腐涂料不合格等因素也可能引起二次污染。
现代住宅区提倡终端净水,即在家中的出水点前加装净水设备。这种终端净水方法可以消除二次污染,使饮用水更安全可靠。
[例题四]用下列方法处理天然水,所得水中所含离子的浓度最小的是()
A.蒸馏B.加热煮沸C.用石灰纯碱法D.离子交换法
[问题与思考]
1.喝纯净水比喝自来水好吗?
2.使用自来水时应注意些什么?
[归纳小结、完成作业]
简短化学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简短化学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以及化学反应在提供热量上的重要作用;
2.通过讨论交流,加强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通过测定反应中的温度变化,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展示“自热饭盒”的图片,观察一下自热饭盒与普通饭盒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有一个“加热包”。
【教师引导】这个小小的加热包就是利用了化学反应来提供热能。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利用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那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回忆之前所做的化学实验,想一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
【教师引导】能否根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根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师总结】放热反应即指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即指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过渡】接下来我们用实验的方式感受一下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实验1: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打磨铝片能够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描述现象】有气泡产生,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这是因为酸遇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盐,反应放热。
实验2: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将八水合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磨成粉末、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是为了使反应迅速反应完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NH3生成)
【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1.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NH3生成。
2.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说明反应吸热。
3.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烧杯底部,冰融化。
4.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实验3:
【学生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设置怎样的实验能够测定中和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学生回答】可以设置三组实验
①HNO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②HCl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③HCl溶液和KOH溶液混合,分别测试混合前后的温度。
【观察现象】测试反应后的温度都高于反应前的温度。
【教师展示】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为:
HNO3+NaOH=NaNO3+H2O;H++OH-=H2O
HCl+NaOH=NaCl+H2O;H++OH-=H2O
HCl+KOH=KCl+H2O;H++OH-=H2O
【教师引导】观察三个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得出结论中和反应都放热。
【提出问题】如果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那么放出的热量是否也相等呢?
【学生实验】分别测试混合前后的温度:①1mol/L50mLHNO3溶液和1mol/L50mLNaOH溶液混合;②1mol/L50mLHCl溶液和1mol/L50mLNaOH溶液混合;③)1mol/L50mLHCl溶液和1mol/L50mLKOH溶液混合。
【教师引导】测定三组实验前后温度变化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观察现象】测试三组实验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学生总结】只要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教师补充】所以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作业】查阅资料,总结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四、板书设计
简短化学教案篇14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
x==0.6g。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钙18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
答:需要氯气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简短化学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
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
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
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分组实验]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想想议议]由上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诱导归纳]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练习与反馈]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有无变化?为什么?
[创新应用]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