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教案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怎么写出优秀的初中化学的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中化学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氧气的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
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反应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体)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二氧化碳
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铁丝(银白色固体)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
(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
(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2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1] [2] [3] [4] 下一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3、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39;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3组对比实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2.阅读P.89图4-2的实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 4.阅读P.93.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如果你遭遇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宝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泡沫灭火器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经验分析,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板书]: 实验药品: 1.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化学式式量。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化学教案《化学式式量》。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硫S铁Fe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__”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③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②三个氮分子③几个水分子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3.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 教学过程 〔提问〕请学生用微观说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那么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C+O2CO2 〔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提问〕怎样才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l.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板书〕P+O2→P2O5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的方法建立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注意〕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配平。 确定系数,符号连结。 〔板书〕4P+5O22P2O5 〔注意〕△表示点燃或加热、高温。催化剂等条件须注在等号上方。若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态物质化学式右边注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而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uSO4+2NaOH=Na2SO4+Cu(OH)2↓ 〔练习〕 1.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 KMnO4===K2MnO4+MnO2+O2 错误①没配平②没标条件③O2后没有打↑ C2H2+O2CO2+H2O 错误没配平 2HgO2Hg+O2↑正确 Zn+CuSO4===Cu↓+ZnSO4 错误Cu后不应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00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00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木炭和氧气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①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初中化学的教案篇3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4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5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6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7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8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9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0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1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2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3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4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