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怎样写初中化学教案?这里提供初中化学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篇1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初中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3、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教案篇3
湖南省冷水江市七中周德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
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已经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等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些反应呢?
〔板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问〕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讲解〕首先要考虑的是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制取。我们先来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讲解〕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板书〕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碳酸,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
2.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设问〕为什么不用碳与氧气(或其他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不能只考虑一个反应能否生成要制的气体,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条件、仪器装置在实验室是否易于实现等。
〔设问〕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展示〕装置并介绍各仪器名称。
〔提问〕为什么可以采用这样的装置?
〔讨论〕
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
4.能用这个装置中的仪器,装配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吗?怎样装配?
〔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前可以将固体置于锥形瓶中,液体在制取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生成的气体经导气管导入 集气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这样的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3.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必须使长颈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颈太短不合适。锥形瓶在装置中作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试管、烧瓶、广口瓶)口径大小适宜的容器代替。
4.这个装置的气体发生部分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因为制氢气用的药品状态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应也不需要加热。但收集方法不同,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又难溶于水。
〔引言〕下面我们就应用上述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板书〕
三、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1.制二氧化碳气体。
〔说明〕首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放入数颗石灰石,从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注意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讲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板书〕
2.怎样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板书〕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3.怎样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实验〕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注意观察。
〔板书〕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原理,装置及验证气体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常温下跟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水溶性等,选择适宜的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思考后讨论〕
能否用燃着的火柴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作业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和常用灭火器有个初步了解。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的对照分析,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重点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难点
联系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和演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用于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引言〕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又比空气大,如果向燃着的物质喷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就笼罩在可燃物上,使之与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这就是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因。目前有些灭火器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的。例如:泡沫灭火器。
〔板书〕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演示实验〕在吸滤瓶中注入纯碱(碳酸钠)的浓溶液,把用细线栓住的盛浓盐酸的试管小心地放进吸滤瓶中,塞紧塞子。
〔讲解〕这个装置的原理跟泡沫灭火器基本一致。不用时正立,灭火时倒立。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扑灭火焰。
〔演示实验〕用废纸生一团火。压紧盖子将吸滤瓶倒转,对着火团喷射。注意观察吸滤瓶的侧管有什么现象。
〔讲解〕纯碱与盐酸在吸滤瓶中急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气体带着里面的溶液喷向火团使可燃物停止燃烧。
〔设问〕怎样书写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呢?
〔学生思考〕
〔提示〕比较纯碱(碳酸钠)与碳酸钙的组成,再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不难得出。
〔分析〕纯碱就是碳酸钠,与碳酸钙相比,有一相同的组成部分──碳酸根。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由碳酸钙中的碳酸根与盐酸中的氢结合成不稳定的碳酸,再分解出来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也有类似的反应。
〔板书〕Na2CO3+2HCl==2NaCl+CO2↑+H2O
〔追问〕如果是碳酸钾或者其他的金属碳酸盐与盐酸(或硫酸)有相似的反应吗?
〔学生板书〕碳酸钾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2HCl==2KCl+CO2↑+H2O(或K2CO3+H2SO4==K2SO4+CO2↑+H2O)
〔讲解〕用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泡沫灭火器中又能用碳酸钙代替碳酸钠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实际生活中,灭火除了使用泡沫灭火器以外,还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关这些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选学内容。
〔边小结边板书〕
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CO2↑+H2O
2.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3.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4.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CO2↑+H2O
〔作业 〕略
初中化学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认识同类物质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5.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6.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重要合金。
7.感受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金属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光彩夺目,而铁器却容易生锈?这些都要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来解释。
[板书]三.金属的&39;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问题金属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
假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你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镁条、铁丝、铜片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据此假设,许多其他金属也可能跟氧气反应。此外,金属跟酸或跟某些化合物的溶液也有可能发生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6-1】分别用经过砂纸打磨光亮的铝、铁、铜的金属片或金属丝进行一下实验。
1.金属跟氧气反应
a.常温下铝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在纯氧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铝。
b.常温下铁可被氧化,在纯氧中点燃,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物。
c.铜跟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铝、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思考为什么铝和铁能跟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却不能呢?
解释这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关。能跟酸反应并产生氢气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铝、铁分别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板书]1.金属跟氧气反应
许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思考为什么铝和铁都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而铜却不能与硫酸铝或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呢?
解释这也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人们常把能将其他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相对地称为较活泼的金属。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里的氢。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④K、Ca、Na的活动性太活泼,不能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P.157讨论与交流1.2.
[阅读]P.157长话短说
[课堂练习]P.157检查站
P.161/2.4.
[小结]1.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跟氧气反应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置换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硫S铁Fe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__”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③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②三个氮分子③几个水分子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案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仪器装置。
2.通过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已经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等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些反应呢?
〔板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问〕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讲解〕首先要考虑的是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制取。我们先来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讲解〕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板书〕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碳酸,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设问〕为什么不用碳与氧气(或其他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不能只考虑一个反应能否生成要制的气体,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条件、仪器装置在实验室是否易于实现等。
〔设问〕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展示〕装置并介绍各仪器名称。
〔提问〕为什么可以采用这样的装置?
〔讨论〕
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
4.能用这个装置中的仪器,装配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吗?怎样装配?
〔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前可以将固体置于锥形瓶中,液体在制取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生成的气体经导气管导入集气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这样的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3.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必须使长颈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颈太短不合适。锥形瓶在装置中作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试管、烧瓶、广口瓶)口径大小适宜的容器代替。
4.这个装置的气体发生部分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因为制氢气用的药品状态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应也不需要加热。但收集方法不同,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又难溶于水。
〔引言〕下面我们就应用上述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板书〕
三、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1.制二氧化碳气体。
〔说明〕首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放入数颗石灰石,从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注意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讲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板书〕
2.怎样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板书〕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3.怎样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实验〕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注意观察。
〔板书〕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原理,装置及验证气体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常温下跟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水溶性等,选择适宜的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思考后讨论〕
能否用燃着的火柴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和常用灭火器有个初步了解。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的对照分析,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重点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难点
联系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和演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用于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引言〕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又比空气大,如果向燃着的物质喷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就笼罩在可燃物上,使之与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这就是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因。目前有些灭火器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的。例如:泡沫灭火器。
〔板书〕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演示实验〕在吸滤瓶中注入纯碱(碳酸钠)的浓溶液,把用细线栓住的盛浓盐酸的试管小心地放进吸滤瓶中,塞紧塞子。
〔讲解〕这个装置的原理跟泡沫灭火器基本一致。不用时正立,灭火时倒立。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扑灭火焰。
〔演示实验〕用废纸生一团火。压紧盖子将吸滤瓶倒转,对着火团喷射。注意观察吸滤瓶的侧管有什么现象。
〔讲解〕纯碱与盐酸在吸滤瓶中急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气体带着里面的溶液喷向火团使可燃物停止燃烧。
〔设问〕怎样书写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呢?
〔学生思考〕
〔提示〕比较纯碱(碳酸钠)与碳酸钙的组成,再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不难得出。
〔分析〕纯碱就是碳酸钠,与碳酸钙相比,有一相同的组成部分──碳酸根。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由碳酸钙中的碳酸根与盐酸中的氢结合成不稳定的碳酸,再分解出来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也有类似的反应。
〔板书〕Na2CO3+2HCl==2NaCl+CO2↑+H2O
〔追问〕如果是碳酸钾或者其他的金属碳酸盐与盐酸(或硫酸)有相似的反应吗?
〔学生板书〕碳酸钾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2HCl==2KCl+CO2↑+H2O(或K2CO3+H2SO4==K2SO4+CO2↑+H2O)
〔讲解〕用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泡沫灭火器中又能用碳酸钙代替碳酸钠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实际生活中,灭火除了使用泡沫灭火器以外,还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关这些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选学内容。
〔边小结边板书〕
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CO2↑+H2O
2.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3.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4.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CO2↑+H2O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篇8
《溶解度》教学设计作者:师说心语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初中化学教案篇9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多少个?
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4、离子晶体的判断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断一种晶体是离子晶体
方法一:由组成晶体的晶格质点种类分:离子化合物一定为离子晶体。
方法二:由晶体的性质来分:
①根据导电性:固态时不导电而熔化或溶解时能导电的一般为离子晶体。
②根据机械性能:具有较高硬度,且脆的为离子晶体。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来求算晶体的化学式?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离子晶体的晶胞,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题目: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一般地讲,化学式与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CI<NaCI<NaF。
初中化学教案篇10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1] [2] [3] [4] 下一页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人教社化学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实施,让学生明确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关注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科学情感,养成终身学习化学习惯。 二、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标高,明确重难点,注重因材施教。 2、重视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与问题,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与价值观。 3、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用具及可能获取的实验仪器,开展探究性实验。 4、加强化学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5)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六章铁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 1. 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 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A. 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 A. 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 A. 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4.潮湿的空气清洁干燥涂上一层保护膜5.FeO、Fe2O3、Fe3O4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2.完成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播放一段“补钙、补锌、补硒”的电视广告,提出问题:广告中宣传的钙、锌、硒指的是什么?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1)真实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巩固元素的特点、定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1、设问:前面我们学过原子可以构成物质,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微观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的分子由那些及几个原子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__元素组成; (2)物质由__(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__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元素的应用 1、设问:教材P59“讨论”——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元素的分类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元素的含量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附: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火焰。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的健康,影响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的重要性,注意消除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3.B4.B5.C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入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明确实验装置。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确定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实验室制取氧气 方法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放置方法 1、加热高锰酸钾 2、加热氯酸钾 3、分解过氧化氢 师:除氧气外,二氧化碳也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那么,在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板书课题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鼓励学生设疑。 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呢?结合学生设疑教师板书: 1、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 3、收集装置 4、检验方法 5、验满方法 (三)出示探究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探究指导,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以上问题。 探究指导:阅读教材113—116页的内容,弄清楚一下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你能写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吗?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填写教材114页的比较表,通过比较、分析,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应采取什么装置? 4、将教材114页的仪器依次编号,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想一想这套装置的优缺点是什么? 5、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如何检验和验满? 6、你能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吗? (四)学生自探,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同学们自学的很专注,收获肯定不小,在自学中你还遇到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请赶快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时间为3分钟。大屏幕出示要求: 1、组长负责,安排好发言顺序,力求各抒己见、愉快高效。 2、组长组织对有争议的答案进行讨论,鼓励成员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争取达成共识。 3、重点讨论教材提供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哪些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你们组最终确定的装置是什么? 4、交流结束,达成共识后,组长确定本组参与展示和评价的代表。 (三、质疑再探 快速浏览教材,想想你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者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请勇敢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预设: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用大理石和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钙?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稀硫酸呢? 2、如何检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气密性? 四、运用拓展 第一关: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关: 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碱石灰和硫酸铵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_装置,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装置。 第三关:右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指出图中的错误或改正,并说明原因。 (三)分享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四)学科班长评价学生课堂表现。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教材116页第3题、第5题。 2、课外探讨:教材116页第4题。 板书设计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 一、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二、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初中化学教案篇11
初中化学教案篇12
初中化学教案篇13
初中化学教案篇14
初中化学教案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