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化学教案 >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写好化学教案如何设计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化学教案如何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2.天然水中的杂质

[引导阅读]天然水中的杂质(详见P11表1-5)

[思考回答]

天然水中的杂质通常分为几类?水中的细菌、藻类、腐殖质、氧气等属于何类物质?

3.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材料]投影〈〈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全解P27)

4.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工序

[阅读与思考]自来水厂如何才能将原水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自来水?

[知识归纳]

A.饮用水的净化过程

原水—————凝结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饮用水

(去除固体杂质和悬浮物)(去除沉淀)(去除异味)(杀死水中的细菌)

B.主要步骤

(1)沉降悬浮物

沉降原理:加混凝剂生成胶体,吸附水里的悬浮颗粒或胶体颗粒共同沉淀。通常以明矾、硫酸铝、硫酸亚铁、氯化铁、碱式氯化铝等作为混凝剂进行净化处理。

[阅读思考]明矾是如何净化水质的?

[原理解释]明矾溶于水后,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KAl(SO4)2=K++Al3++2SO42-

Al3++3H2O=Al(OH)3(胶体)+3H+

氢氧化铝胶体因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天然水中的杂质大多为带负电荷的胶粒,因此,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粒能吸附水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并使这些杂质与氢氧化铝胶体一起凝聚而沉降。同理,铁盐的净水作用也是如此。

(2)杀菌消毒

经处理过的水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臭氧等。

氯气消毒杀菌的原理:

Cl2+H2OHCl+HClO

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起消毒杀菌作用。

刚出厂的自来水中常含有少量余氯,它在配水管中停留,能有效地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氯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当起消毒作用的次氯酸被消耗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次氯酸及时得到补充。

[问题与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纯净水和自来水?

[问题与思考]为什么臭氧是的消毒剂?(阅读《拓展视野》)

[信息拓展]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应用十分广泛,除用于一般的杀菌、消毒外,还广泛地用于环保、灭藻、漂白、保鲜、除臭等方面。二氧化氯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1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例题二]下列物质都可以用于天然水的净化,从提高水的净化效果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它们当中的是()

A.Cl2B.Ca(ClO)2C.KAl(SO4)2•12H2OD.Na2FeO4

(3)除异味

水中有异味的物质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

5.硬水及其软化

[阅读与思考]你知道什么叫硬水吗?什么叫软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水垢的成分及水垢产生的原因呢?

(1)软水和硬水:

•天然水成分:H2O、Ca2+、Mg2+、HCO3-、CO32-、Cl-、SO42-、NO3-

•硬水:含有较多量的Ca2+和Mg2+的水

•软水:只含较少量或不含Ca2+和Mg2+的水

(2)硬水的危害:

使用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例如,在硬水中用肥皂洗涤衣物,不但难以洗净,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水的硬度高,放出的热水表面会有一层白色漂浮物。同时,锅炉内壁易结垢。这样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管道因受热不均而导致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锅炉爆炸。

[问题与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区别软水和硬水?洗头发时,为什么用肥皂后会感觉较涩,一般都是使用洗发剂或洗发水?

(3)硬水软化方法

A.加热煮沸法(若硬水中钙、镁离子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存在)

Ca(HCO3)2==CaCO3↓+CO2↑+H2O

Mg(HCO3)2==MgCO3↓+CO2↑+H2O

MgCO3+H2O==Mg(OH)2+CO2↑

B.离子交换法:

如:磺化煤法(若硬水中钙、镁离子以硫酸盐或氯化物的形式存在)

2NaR+Ca2+=CaR2+2Na+

2NaR+Mg2+=MgR2+2Na+

[阅读《检索咨询》]磺化煤的再生

当磺化煤中的钠离子全部为钙、镁离子所代替后就失去了软化能力,可用8%~10%的氯化钠溶液浸泡,CaR2和MgR2就会跟钠离子发生交换作用,重新生成NaR。又可发生交换作用使磺化煤得到再生:

CaR2+2Na+=2NaR+Ca2+

MgR2+2Na+=2NaR+Mg2+

C.化学药剂法

[例题三]为了获取大量的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厂需要用适宜、高效的方法和流程将自来水中的悬浮物质、致病菌等有害成分降低到规定的含量。

(1)要达到上述目的,一般要经过的基本步骤是①沉降、②________③曝气④___________。“曝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步中,下列物质可以使用的是_______。

A.明矾B.烧碱C.膨润土D.碱式氯化铝

(3)在将天然水制成生活饮用水的过程中,水中不需要去除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4)在经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处理后,如果水中Ca2+、Mg2+的含量超标,还要将水进行_____。

[学生阅读]《生活向导》——终端净水

自来水厂生产的自来水需要经过很长的输送管道才能进入千家万户。有时由于管道老化等原因,自来水进入家庭之前便受到污染,这种污染称为二次污染。另外,有些自来水在进入家庭之前储存在楼房顶部的水箱里,水箱较脏、水箱内壁防腐涂料不合格等因素也可能引起二次污染。

现代住宅区提倡终端净水,即在家中的出水点前加装净水设备。这种终端净水方法可以消除二次污染,使饮用水更安全可靠。

[例题四]用下列方法处理天然水,所得水中所含离子的浓度最小的是()

A.蒸馏B.加热煮沸C.用石灰纯碱法D.离子交换法

[问题与思考]

1.喝纯净水比喝自来水好吗?

2.使用自来水时应注意些什么?

[归纳小结、完成作业]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2

初中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P92图12—9、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s秒内跑完400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kg,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和50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对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棒的吧。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lI2与0.02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l/L0.010.050

c变/l/L__2x

c平/l/L0.015

0+2x=0.015l/L

x=0.0075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l/L-0.0075l/L

=0.0425l/L

c(H2)平=0.01-0.0075=0.0025l/L

c(HI)平=c(HI)始+△c(HI)

=0.015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l/(L·in)×2in

=0.006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l)

x=40l

n(N2)平=100l-xl=100l-40l

=60l

n(N2)平=300l-3xl=180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5

探究问题框架:

1、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自主发现)

2、了解化学速度原因。(启发给出)

【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速率。请同学归纳都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能产生影响?

【回忆联想、归类表达】描述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板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反应物质的本性

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其他

【过渡】我们首先探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指导实验】巡视

【总结、板书】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分组实验】

浓度较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大

【过渡】这是为什么呢?化学反应的过程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并形成生成物分子。

如:Cl2+H2==2HCl

【引导讨论】化学键如何变化呢?

【引导】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怎样才能发生呢?

要通过接触,通过碰撞来实现。因此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碰撞是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

【引导】是不是所有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呢?

要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33页。

【讲述】

1、以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2HI=H2+I2为实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中可能的碰撞模式图

【设问】很明显,当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大。

那么,浓度增大时,为什么反应速率就快呢?

【练习】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

C(s)+O2(g)=CO2(g)

当充入氧气,反应速率是否会加快?

当加入木炭的`量是否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探究】H-H、Cl-Cl键断裂,而H-Cl共价键生成。

【阅读讨论】

1、不是所有的碰撞都能发生反应,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2、分子要发生反应的条件是要具有较高的能量,还必须有合适的取向。

【理解】

【讨论】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比例是一定的,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

2、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探究】

1、充入氧气,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大,(接触面没有增大)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2、加入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没有增大,反应速率不加快

【设问】利用上述结论,对于反应N2+3H2=2NH3,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呢?

【设问】对于反应:Zn+2HCl=H2+ZnCl2,增大反应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会增大吗?

【总结并板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探究】1、气体的压强增大,原来的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大,活化分子数变增大,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

“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交流研讨及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先对化学平衡常数有个整体的认识,得出任意反应的化学平衡表达式;

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巩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

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可逆反应?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有哪些?我们经常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为新授课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FeO(s)+CO(g)===Fe(s)+CO2(g)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引出新课。

(三)、具体学习化学平衡常数

环节一:整体感知概念-从具体反应入手,让学生感性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存在。

[交流研讨]:P42表格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计算数据,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在表格中逐一填入答案,要求学生记录,分析。

[师生互动]:上述五种情况的平衡状态是否相同?平衡常数是否相同?

[概括总结]: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状态有多种而平衡常数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环节二:深入理解概念-全面认识化学平衡常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最后两段,P43资料在线以及表2-2-1。然后回答问题:

1、如何书写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2、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什么?

3、平衡常数(K)的大小与反应限度间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及平衡常数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三:迁移应用概念-应用概念,加深理解。

[交流·研讨]:让学生板演P43表格中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并推导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小结。

[师生概括]依据实例,师生共同总结平衡常数的特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因此,不能笼统说某一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及简单应用

(四)、课堂小结及达标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

2、表达式

3、单位:(mol/L)c+d-a-b

4、注意事项:

(1)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2)一个化学反应的K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

(4)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七、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7

原电池化学教案

化学电源

1.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

干电池是用锌制筒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黑色粉末,吸收正极放出的H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

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NH4++2e-=2NH3+H2

H2+2MnO2=Mn2O3+H2O

4NH3+Zn2+=[Zn(NH3)4]2+

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阳离子在两极的迁移速率。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2Zn+4NH4Cl+4MnO2=[Zn(NH3)4]Cl2+ZnCl2+2Mn2O3+2H2O

干电池的电动势通常约为1.5V,不能充电再生。

2.铅蓄电池

放电时起原电池的作用,电极反应为:

当放电进行到硫酸的浓度降低,溶液的密度达1.18g时应停止使用,需充电,充电时起电解池的作用,电极反应为:

阳极:PbSO4+2H2O-2e-=PbO2+4H++SO42-

阴极:PbSO4+2e-=Pb+SO42-

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3.银锌电池——钮扣式电池

它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一个由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形似纽扣,盒内正极壳一端填充由Ag2O和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组成的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Ag2O+Zn=2Ag+ZnO

电池的电动势为1.59V,使用寿命较长。

4.微型锂电池

常用于心脏起搏器的一种微型电池叫锂电池,它是用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电解质溶液由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酸氯(SOCl2)中组成。电池的总反应式为:8Li+3SOCl2=6LiCl+Li2SO4+2S

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5.氢氧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电解质溶液为40%的KOH溶液。电极反应为: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6.海水电池

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航海标志灯。该电池以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质,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4Al-12e-=4Al3+

正极:3O2+6H2O+12e-=1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这种海水电池的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

7.新型燃料电池

该电池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中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氧气。电极反应为:

负极:CH4+10OH—-8e-=CO32-+7H2O

正极:2O2+4H2O+8e-=8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电解时电极产物的判断

1.阳极产物判断

首先看电极,如果是活动性电极(金属活动顺序表Ag以前),则电极材料失电子,电极被溶解,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失电子。如果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则要再看溶液中的离子的失电子能力。此时根据阴离子放电顺序判断。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F-

2.阴极产物判断

直接根据阳离子得电子能力进行判断,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2+>Ca2+>K+

3.电镀条件,由于阳极不断溶解,由镀液中阳离子保持较高的浓度,故在此条件下Zn2+先于H+放电。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之比较

①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连接)

②电解质溶液(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

③形成闭合电路

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的规律

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NaOH、H2SO4、K2SO4等)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2.分解电解质型:无氧酸(除HF外)、不活泼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如HCl、CuCl2等)溶液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如NaCl、MgBr2)溶液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CuSO4、AgNO3等)溶液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8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板书: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cl2中含有1mol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要吸收242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h-o键要放出463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极其递变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

3.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型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由于它们的氢氧化物都是易溶于水的强碱,故有碱金属元素之称。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时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其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以下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性:从锂到铯

(1)、密度呈增大趋势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的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得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其递变性。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着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的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的失电子的能力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能够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与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强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中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板书]2K+2H2O===2KOH+H2↑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的规律。

(学生小结):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以隔绝空气,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Li因密度小于煤油,而应存放在石蜡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4、碱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

碱金属(M):LiNaKRbCs

⑴原子半径

⑵失e-能力

⑶金属性

⑷单质还原性

⑸MOH碱性

⑹M与H2O反应

⑺M与O2反应

⑻M+的氧化性

⑼熔点、沸点

⑽硬度

⑾密度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作业]

P40:三、四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10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解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步骤

本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像、影碟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观摩、讨论等学习形式,主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具体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引言]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现象是什么??(燃烧)早期古人怎么取火?(钻木取火)

[讲述]在第一节中就讲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过去我们曾经研究过,现在仍然在研究,将来还会继续研究。为什么对燃烧这一古老的化学现象我们要一直研究下去呢?因为,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问]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那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最为常见的能源是热能,比如:燃烧放出的热。)

[边讲述边板书]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提问]写出至少四个可燃物燃烧的反应。

[学生板书]H2+O2-----H2OCO+O2------CO2C+O2--------CO2CH4+O2------CO2+H2O[讲述]可燃物的燃烧是最常见的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提问]什么是燃烧?(通常讲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问]燃烧是一种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吗?(不一定。)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11

新课程的核心观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中,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是通过教师介绍六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而是通过预习作业将学习任务布置在学生身上;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六种营养物质的具体知识理论学习上,而是以这些知识以及用日常生活有关事例为载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网上收集有关营养元素的材料,获得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这种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增长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进步,并以此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然而,这种开放式教学活动占用时间较多,若内容安排过多,势必对教学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担心活动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中考成绩,不十分支持。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控制课堂流程的时间,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后安排类似活动时序要制定更严密的活动方案,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化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学科,对解决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需求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化学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责任,化学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内容的社会化,方法的现代化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怀着对祖国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

化学教案如何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