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一教案设计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化学高一教案设计吗?这里为大家分享化学高一教案设计,快来学习吧!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用故事导入新课):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教育。
(提问):下列初中所介绍过的物质哪些可以导电?为什么可以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让学生思考、讨论
(追问)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目的:通过连续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又是由电离产生)同时也在讨论中引入本节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物质我们称之为电解质)。
(举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A: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B: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C: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D:硫酸钡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结论:1、化合物;2、电解质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导电,但它们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电解质而导电,并非其化合物本身电离所为;4、硫酸钡、氯化银等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状态下是完全电离的,故是电解质。5、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灯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目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一道典型例题从各个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演示实验):把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导入五个小烧杯,并放于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
(提问)1、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2、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会直接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实验观察的能力,深化对反应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提问)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差别?
动画模拟:HCl、CH3COOH、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结论:NaCl溶于水时完全电离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HCl完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而CH3COOH溶于水时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而这种“全部“与”“部分”即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目的:利用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2、非电解
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2
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
1、主要内容
(1)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标准掌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类方法的应用
2、内容结构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的新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内容呈现特点:
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是作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知识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念,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与第一章的编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且离子反应的概念建立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知识基础上,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认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6.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验(1课时)
测验讲评(1课时)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
基本的要求①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③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弹性的要求①胶体的渗析;
②胶体的吸附作用。
暂不宜拓展①胶体的凝聚的方法;
②胶体布朗运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科书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要源于生活,落在化学,建议用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如果将它们以在通常状况下的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如果将它们以是含氧还是含氯的二元化合物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氧化物和氯化物两类。
例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例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是否化合反应;反应物的特点;是否氧化还原反应等)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②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③铁丝在氧气里燃烧④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⑤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2)从化学物质的分类过渡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建议可适当补充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虽然这个内容在“人教版”中没有出现,但在“山东版”和“江苏版”都有涉及。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
(1)关于分散系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相互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实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列举实例。
(2)关于胶体概念的教学,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建议先通过丁达尔效应把浊液、胶体、溶液区分开来,然后通过比较、讨论,正确认识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3)关于胶体的性质,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丁达尔效应,而其他性质只有“山东版”提到了电泳、聚沉、渗析等,而课标对胶体教学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提到了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可见胶体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不宜随意扩展、加深。第二节离子反应(2课时)
基本的要求①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②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举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
③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④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弹性的要求①涉及强酸、强碱、盐(包括难溶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于初中学过的方程式);
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的要求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子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①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②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形成。
(1)虽然课标中并没有涉及电解质的概念,但由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所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对此,建议让学生重温初中做过的溶液导电性实验,补充硝酸钾加热熔化后导电的实验(硝酸钾的熔点相对较低,放在蒸发皿中利用酒精喷灯加热可熔化),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电解质的概念。因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不宜在概念上过多纠缠。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可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入手(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进而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可自然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注意用好教科书中的“实验2-1”,把实验与讨论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第二课时: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应用。
(1)离子反应的本质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密切相关的,核心是离子反应的本质。教学中要充分用好“实验2-2”,通过讨论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本质,得到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发生条件”仅限于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而不是所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至于其它类型的离子反应,如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在此不宜扩充。而置换反应可在相关习题训练中补充说明。
(2)今年“人教版”教科书与去年相比,增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但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来看,离子方程式只要求掌握只有可溶于水的强酸、强碱和盐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而课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没有具体的教学标准,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宜扩展、加深,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在讨论离子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利用Ag+与Cl-、Ba2+与SO42-、H+与OH-、H+与CO32-、Ca2+与CO32-等不共存的离子组,进一步强化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基本的要求①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②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并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④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弹性的要求①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②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发展的要求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不宜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守恒原理及其运用。
对于本节内容的课时分配,提供两套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第一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故在第一课时就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则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可强化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具体反应(如教科书上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及“思考与交流”环节中初中学过的反应),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转移,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电子转移过程,可用电脑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电子得失与电子对偏移的区别,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山东版”用原电池反应直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实验方法和思路比较新颖,不妨尝试一下,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用于教学。
(3)“山东版”和“江苏版”都介绍了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由于课标没有要求,同时“人教版”也没有介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内容,建议A、B类学校可简单介绍,有利于以后对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和还原剂)
(1)教科书中“学与问”的环节要求找出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回归到分类方法的应用,与第一节的教学内容相呼应,突出整章书的重点是分类的标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都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至于相关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2)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对此有介绍,“山东版”还从价态的角度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给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此,建议还是简要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目的是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且能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方案二】
第一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注重与初三关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衔接,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与交流”环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化合价升降的特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将“学与问”环节放在本课时完成,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分析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及时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同时回归分类方法的应用。
第二课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1)本课时是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一个更本质的定义,使学生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可以利用两个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的反应(金属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的组成、性质、发生变价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通过探究,使学生可以透彻地理解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得失电子或电子偏移引起的。通过NaCl和HCl形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中描述的“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
(3)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情况和电子转移情况,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内容。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极其递变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
3.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型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由于它们的氢氧化物都是易溶于水的强碱,故有碱金属元素之称。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时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其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以下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相似性及递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性:从锂到铯
(1)、密度呈增大趋势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的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得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其递变性。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着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的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的失电子的能力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能够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与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强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中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板书]2K+2H2O===2KOH+H2↑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的规律。
(学生小结):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以隔绝空气,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Li因密度小于煤油,而应存放在石蜡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4、碱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
碱金属(M):LiNaKRbCs
⑴原子半径
⑵失e-能力
⑶金属性
⑷单质还原性
⑸MOH碱性
⑹M与H2O反应
⑺M与O2反应
⑻M+的氧化性
⑼熔点、沸点
⑽硬度
⑾密度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作业]
P40:三、四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4
【考点】1.认识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以及与性质的关系。
3.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简单生产原理。
【知识要点】一:硅
1:物理性质硅是良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硅最外层个电子,故化学稳定性很.)
(1)与强碱NaOH反应
(2)与氢氟酸反应
(3)加热和高温下,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Si+O2Si+F2
3:硅的制备
(1)将石英砂(SiO2)和焦碳在电炉中高温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2Cl2
(3)SiCl4+2H2
4、硅的用途
【知识要点】二:二氧化硅(Si与O按的比例组成的状原子晶体。)
1:物理性质SiO2溶于水,熔点,硬度。
2: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很,与水不反应。)
(1)与氢氟酸反应(雕刻玻璃)【与其它酸不反应】
★氢氟酸如何盛装?★
(2)具有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生石灰反应:
②与烧碱溶液反应:
★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而不用玻璃塞★原因
3:用途
【知识要点】三:硅酸
1:硅酸的性质
硅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H2CO3。
2:硅酸的制备
可溶性硅酸盐+酸:如Na2SiO3+HCl=
Na2SiO3+CO2+H2O=
★用二氧化硅和水行吗?★
3:用途:“硅胶”干燥剂,催化剂载体等
【知识要点】四:硅酸盐(大多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1:硅酸钠溶于水,俗称和。用于制备硅酸和作和。
2:硅酸盐组成的表示:(二氧化硅和氧化物的组合)
【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如:Na2SiO3表示为长石:
3:用途:(陶瓷,玻璃,水泥等)
4:制取水泥、玻璃的原料及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除去杂质可用加热法的是()
A.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B.除去MnO2固体中的KMnO4
C.除去SiO2固体中的Na2SiO3D.除去SiO2固体中的CaCO¬3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水玻璃中加入稀H2SO4:Na2SiO3+2H+=H2SiO3↓+2Na+
C.硅酸酐与苛性钠溶液反应:SiO2+2OH-=SiO32-+H2O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的总反应:CO2+OH-=HCO3-
3.工业上用碳还原SiO2制取单质硅时会发生如下副反应:SiO2+3C=SiC+2CO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A.36∶60B.60∶36C.1∶2D.1∶3
4.在无色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NO3-、Cl-¬B.K+、Na+、Cl-、SiO32-
C.Fe2+、K+、SO42-、Cl-D.Na+、HCO3-、K+、NO3-
5.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6.除去下列粉末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填上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试剂:A盐酸B.烧碱溶液C.氧气D.水E.CO2¬F.不用任何试剂
操作:①加热燃烧②加热熔化③高温灼烧④过滤⑤干馏⑥结晶
粉末试剂操作
SiO2(CaO)
SiO2(Si)
NaCl(H2SiO3)
SiO2(H2SiO3)
7.月球上有丰富的绿柱石(绿宝石)矿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BenAl2[Si6O18]也可用氧化物表示为nBeO•Al2O3•6SiO2,其n值为(Be为+2价)()
A.1B.2C.3D.4
8.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5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
x==0.6g。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钙18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
答:需要氯气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03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6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和教师给出的合金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2.天然水中的杂质
[引导阅读]天然水中的杂质(详见P11表1-5)
[思考回答]
天然水中的杂质通常分为几类?水中的细菌、藻类、腐殖质、氧气等属于何类物质?
3.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材料]投影〈〈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全解P27)
4.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工序
[阅读与思考]自来水厂如何才能将原水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自来水?
[知识归纳]
A.饮用水的净化过程
原水—————凝结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饮用水
(去除固体杂质和悬浮物)(去除沉淀)(去除异味)(杀死水中的细菌)
B.主要步骤
(1)沉降悬浮物
沉降原理:加混凝剂生成胶体,吸附水里的悬浮颗粒或胶体颗粒共同沉淀。通常以明矾、硫酸铝、硫酸亚铁、氯化铁、碱式氯化铝等作为混凝剂进行净化处理。
[阅读思考]明矾是如何净化水质的?
[原理解释]明矾溶于水后,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KAl(SO4)2=K++Al3++2SO42-
Al3++3H2O=Al(OH)3(胶体)+3H+
氢氧化铝胶体因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天然水中的杂质大多为带负电荷的胶粒,因此,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粒能吸附水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并使这些杂质与氢氧化铝胶体一起凝聚而沉降。同理,铁盐的净水作用也是如此。
(2)杀菌消毒
经处理过的水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臭氧等。
氯气消毒杀菌的原理:
Cl2+H2OHCl+HClO
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起消毒杀菌作用。
刚出厂的自来水中常含有少量余氯,它在配水管中停留,能有效地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氯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过程,当起消毒作用的次氯酸被消耗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次氯酸及时得到补充。
[问题与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纯净水和自来水?
[问题与思考]为什么臭氧是的消毒剂?(阅读《拓展视野》)
[信息拓展]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应用十分广泛,除用于一般的杀菌、消毒外,还广泛地用于环保、灭藻、漂白、保鲜、除臭等方面。二氧化氯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1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例题二]下列物质都可以用于天然水的净化,从提高水的净化效果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它们当中的是()
A.Cl2B.Ca(ClO)2C.KAl(SO4)2•12H2OD.Na2FeO4
(3)除异味
水中有异味的物质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
5.硬水及其软化
[阅读与思考]你知道什么叫硬水吗?什么叫软水?硬水有什么危害?水垢的成分及水垢产生的原因呢?
(1)软水和硬水:
•天然水成分:H2O、Ca2+、Mg2+、HCO3-、CO32-、Cl-、SO42-、NO3-
•硬水:含有较多量的Ca2+和Mg2+的水
•软水:只含较少量或不含Ca2+和Mg2+的水
(2)硬水的危害:
使用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例如,在硬水中用肥皂洗涤衣物,不但难以洗净,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水的硬度高,放出的热水表面会有一层白色漂浮物。同时,锅炉内壁易结垢。这样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管道因受热不均而导致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锅炉爆炸。
[问题与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区别软水和硬水?洗头发时,为什么用肥皂后会感觉较涩,一般都是使用洗发剂或洗发水?
(3)硬水软化方法
A.加热煮沸法(若硬水中钙、镁离子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存在)
Ca(HCO3)2==CaCO3↓+CO2↑+H2O
Mg(HCO3)2==MgCO3↓+CO2↑+H2O
MgCO3+H2O==Mg(OH)2+CO2↑
B.离子交换法:
如:磺化煤法(若硬水中钙、镁离子以硫酸盐或氯化物的形式存在)
2NaR+Ca2+=CaR2+2Na+
2NaR+Mg2+=MgR2+2Na+
[阅读《检索咨询》]磺化煤的再生
当磺化煤中的钠离子全部为钙、镁离子所代替后就失去了软化能力,可用8%~10%的氯化钠溶液浸泡,CaR2和MgR2就会跟钠离子发生交换作用,重新生成NaR。又可发生交换作用使磺化煤得到再生:
CaR2+2Na+=2NaR+Ca2+
MgR2+2Na+=2NaR+Mg2+
C.化学药剂法
[例题三]为了获取大量的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厂需要用适宜、高效的方法和流程将自来水中的悬浮物质、致病菌等有害成分降低到规定的含量。
(1)要达到上述目的,一般要经过的基本步骤是①沉降、②________③曝气④___________。“曝气”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步中,下列物质可以使用的是_______。
A.明矾B.烧碱C.膨润土D.碱式氯化铝
(3)在将天然水制成生活饮用水的过程中,水中不需要去除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4)在经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处理后,如果水中Ca2+、Mg2+的含量超标,还要将水进行_____。
[学生阅读]《生活向导》——终端净水
自来水厂生产的自来水需要经过很长的输送管道才能进入千家万户。有时由于管道老化等原因,自来水进入家庭之前便受到污染,这种污染称为二次污染。另外,有些自来水在进入家庭之前储存在楼房顶部的水箱里,水箱较脏、水箱内壁防腐涂料不合格等因素也可能引起二次污染。
现代住宅区提倡终端净水,即在家中的出水点前加装净水设备。这种终端净水方法可以消除二次污染,使饮用水更安全可靠。
[例题四]用下列方法处理天然水,所得水中所含离子的浓度最小的是()
A.蒸馏B.加热煮沸C.用石灰纯碱法D.离子交换法
[问题与思考]
1.喝纯净水比喝自来水好吗?
2.使用自来水时应注意些什么?
[归纳小结、完成作业]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8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化学高一教案设计篇9
【学习目标】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诠释:对于溶液,我们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取用溶液时,一般是量取体积,并不是称量其质量。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那就方便多了。
要点一、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辨析
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有mol/L(或mol·L1)等。
注意:
(1)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应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分子或离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4)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5)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6)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7)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8)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要点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
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
溶质的单位
mol
g
溶液的单位
L
g
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浓度(mol·L-1)=物质的量浓度学案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同
两者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要点三、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三者关系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D:\苏教版课件\知识导学改好\11上学期\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tbjx.files\image019.gif(w为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稀释规律:即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c1V1=c2V2
【高清课堂:物质的量浓度】
N、m、V(气体)、cB之间的转换关系:
要点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c1V1=c2V2
[c1、c2和V1、V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
a.稀溶液稀释时V2=V水+V1
b.浓溶液稀释时V2≠V水+V1
混合c1V1+c2V2=c混V混
a.混合后溶液体积V混=V1+V2(两溶液浓度相同或差别较小或稀溶液混合)
b.混合物溶液体积改变物质的量浓度学案(两溶液浓度差别较大)
[c1、c2,ρ1、ρ2,V1、V2分别表示混合前同一溶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c混、ρ混、V混表示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
(2)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质量分数(w)的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M:溶质B的摩尔质量ρ:溶液密度(g·mL-1)
推导方法设溶液为1L,则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3)饱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S)的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ρ:饱和溶液密度(g·mL-1)M:溶质B的摩尔质量(g·mol-1)
注只适用于饱和溶液中的换算
推导方法设溶剂为100g,则B为Sg,溶液为(100+S)g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4)标准状况下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标准状况下,VL气体溶于V(H2O)L中,所得溶液密度为
ρ(g·mL-1)则: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特别提醒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ρ的单位是g·mL-1时,利用物质的量浓度学案计算V(溶液)时注意单位换算。
当气体作为溶质溶于水时,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气体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也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该是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浓度差别较大的两溶液或浓溶液加水稀释时,混和后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