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这里给大家分享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方便大家写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时参考。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新课引入: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
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三种元素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
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2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学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引入: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原理所包含的内容与学习化
学反应原理的方法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
阅读:P1第一、二、三段
问题:1、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2、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
3、如何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
【板书】一、化学反应原理有规律可循
观察下面氢气化学性质的比较表:
【说明】:同样是氢气发生的反应,但在反应条件,反应的难易程度上有着很大
的区别。
这是因为: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因也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内因”。
【分析】:同种物质之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的程度可能不同(如氢气与氧
气的反应),说明外界条件可以促使其反应发生。
即:“内因”已经具备,“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
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1、错综复杂的化学反应
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
2、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如氢气与氮气的反应,即使在如此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得到生成物,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化学反应速率”、“方向与极限”正是化学反应原理要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物质体系,不同的环境中,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
3、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阅读】:P2—3
【板书】二、简化概念模型
简化概念模型的设想:突出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内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即有意识地忽略事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关键的因素。
优点:气体分子运动空间远大于自身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若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是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
1、有效碰撞——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原因:并不是每次分子间的碰撞都会引起化学反应,只有很少部分的气
体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部分。
化学反应速率、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有效碰撞的次数单位体积内反应物
中活化分子的多少(并非每一次活化分子的碰撞都是有效碰撞,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向互相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碰撞能量活化能合理取向
3、催化剂作用简介
当反应条件不同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以不同,催化剂的使用就是实例之一。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难点:反应热与键能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件有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
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设疑]例如:H2(g)+Cl2(g)=2HCl(g)
实验测得lmolH2与l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电脑投影]
[析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本身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H2(g)+Cl2(g)=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184.6kJ/mol。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本身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
[讲解]
(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反应为放热反应。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
(2)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反应为吸热反应。规定△H为“+”。
[投影]
例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CO(g)和1mol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kJ/mol。(+131.5)
例2:拆开lmolH—H键、lmol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N,则1mol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NH3的反应热为。,1molH2生成
分析:N2(g)+3H2(g)=2NH3(g),因拆开lmolN—H键和生成lmolN—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节化学平衡
[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三维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ν(溶解)>ν(结晶)。
平衡时:ν(溶解)=ν(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4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
(1)学习"一、二";
(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
(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H2=Cu+H2O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得氧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升价
↓↓
电子转移分析:得e失e
↓↓
反应结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Cl2===2NaCl
(2)电子对偏移:H2+Cl2===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H2=Cu+H2O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
被还原被氧化
↓↓
氧化剂还原剂
↓↓
得电子物质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判断依据元素变化反应物称为反应物性质
失e—→升价—→被氧化—→还原剂—→还原性得e—→降价—→被还原—→氧化剂—→氧化性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____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故知新】
(回忆、思考)在初中你学过哪些能量变化较大的反应?
(回忆、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研讨】
(自学、思考)化学反应总伴随着热量变化吗?通过课本p32,请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自学、思考)通过分析课本p32的图2-1,请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以能量为纵坐标,画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简单示意图。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1,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铝条打磨光,插入装有3ml6mol/l盐酸的试管中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热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2,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热反应用手触摸烧杯下部用手拿起烧杯(思考、讨论)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⑤多数化和反应。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
吸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自学、交流)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工业与科研领域有何应用?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6
【学习目标】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诠释:对于溶液,我们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取用溶液时,一般是量取体积,并不是称量其质量。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那就方便多了。
要点一、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辨析
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有mol/L(或mol·L1)等。
注意:
(1)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应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分子或离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4)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5)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6)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7)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8)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要点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
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
溶质的单位
mol
g
溶液的单位
L
g
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浓度(mol·L-1)=物质的量浓度学案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同
两者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要点三、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三者关系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D:\苏教版课件\知识导学改好\11上学期\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tbjx.files\image019.gif(w为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稀释规律:即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c1V1=c2V2
【高清课堂:物质的量浓度】
N、m、V(气体)、cB之间的转换关系:
要点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c1V1=c2V2
[c1、c2和V1、V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
a.稀溶液稀释时V2=V水+V1
b.浓溶液稀释时V2≠V水+V1
混合c1V1+c2V2=c混V混
a.混合后溶液体积V混=V1+V2(两溶液浓度相同或差别较小或稀溶液混合)
b.混合物溶液体积改变物质的量浓度学案(两溶液浓度差别较大)
[c1、c2,ρ1、ρ2,V1、V2分别表示混合前同一溶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c混、ρ混、V混表示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
(2)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质量分数(w)的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M:溶质B的摩尔质量ρ:溶液密度(g·mL-1)
推导方法设溶液为1L,则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3)饱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S)的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ρ:饱和溶液密度(g·mL-1)M:溶质B的摩尔质量(g·mol-1)
注只适用于饱和溶液中的换算
推导方法设溶剂为100g,则B为Sg,溶液为(100+S)g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4)标准状况下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标准状况下,VL气体溶于V(H2O)L中,所得溶液密度为
ρ(g·mL-1)则: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特别提醒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ρ的单位是g·mL-1时,利用物质的量浓度学案计算V(溶液)时注意单位换算。
当气体作为溶质溶于水时,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气体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也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该是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浓度差别较大的两溶液或浓溶液加水稀释时,混和后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7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8
第四章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9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C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10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地位
作用
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气体的制法,对以后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极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讨论,采取科学探究法
教材处理
1. 复习氧气的性质,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利用科学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探求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
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讨论上一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追问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四瓶无色气体如何鉴别
复习氧气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会物质检验于鉴别方法
演示实验[2-6],[2-7][2-8]
观察总结
演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教材
阅读思考,讨论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
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总结分析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特征,归纳分解反应概念
点评评价准确进行分析把握概念的准确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准确的把握概念的本质
小节
总结要点和方法
补充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
略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11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
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如果生成物的焓小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释放一部分的能量给外界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放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放热反应。
(4)反应热和焓变的区别与联系
2、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和能量的变化同时表示出来的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表示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焓变。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须注意的几点
①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
若为放热反应,ΔΗ为“-”;若为吸热反应,ΔΗ为“+”。ΔΗ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②焓变ΔΗ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Η的测定条件。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④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焓变ΔΗ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若涉及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⑤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
由于ΔΗ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Η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Η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焓变与正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4)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将两种反应物加入仪器内并使之迅速混合,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值,即可根据溶液的热容C,利用下式计算出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Q。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2)实验注意事项:
①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其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
②盐酸和NaOH溶液浓度的配制须准确,且NaOH溶液的浓度须大于盐酸的浓度。为了使测得的中和热更准确,所用盐酸和NaOH的浓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浓度偏大,则溶液中阴阳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就大,电离度就会减少,这样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势必要用去一部分来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造成较大的误差。
③宜用有0.1分度值的温度计,且测量时尽可能读准,并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
精度。
(3)实验结论
所测得的三次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相同。
(4)实验分析
以上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均为H++OH-=H2O。由于三次实验中所用溶液的体积相同,溶液中H+和OH-的浓度也是相同的,因此三个反应的反应热也是相同的。
4、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所释放的热量为中和热。中和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
(2)注意: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收热等。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化合生成H2O,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5、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本节知识树
二、燃烧热能源
课标要求
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
2、了解资源、能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
3、常识性了解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要点精讲
1、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1。如果是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就叫做该物质的热值。
(2)对燃烧热的理解
①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并且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其ΔΗ为“-”或ΔΗ<0。
②25℃,101kPa时,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必须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果该物质在燃烧时能生成多种燃烧产物,则应该生成不能再燃烧的物质。如C完全燃烧应生成CO2(g),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所以C的燃烧热应该是生成CO2时的热效应。
(3)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燃烧热是以员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故在其热化学方程
式中常出现分数。
(4)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2、能源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叫做能源。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
(1)能源的分类
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自然能源叫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蒸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②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刚开始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新发展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③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可连续再生、永远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2)人类对能源利用的三个时代
①柴草能源时代:草木、人力、畜力、大阳、风和水的动力等。
②化石能源时代:煤、石油、天然气。
③多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等。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要有足够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注意:足够的空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通入量要适当,否则过量的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浪费。扩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工业上常采用固体燃料粉碎或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的方法,从而提高燃料燃烧的效率。
(4)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
目前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蕴藏有限且不能再生,终将枯竭,且从开采、运输、加工到终端的利用效率都很低。我们目前使用的最多的燃料,仍是化石燃料,它们都是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时间复杂变化形成的,除含有C、H等元素外,还有少量S、N等元素,它们燃烧产生SO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形成酸雨。此外,煤的不充分燃烧,还产生CO,既造成浪费,也造成污染。
(5)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1)计算公式:Q放=n(可燃物)×ΔΗ
(2)含义:一定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乘以该物质的燃烧热。
(3)应用:“热量值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应相对应)成正比”进行有关计算。
(4)应用:“总过程的反应热值等于各分过程反应热之和”进行有关计算。
4、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本节知识树
三、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课标要求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要点精讲
1、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焓变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焓变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2)特点
①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②反应热总值一定。
(3)意义
有些反应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应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2、反应热的计算
(1)依据
①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的系数(包括ΔΗ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②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ΔΗ)相加或相减,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③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燃烧热。
注:计算反应热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反应过程,正确进行已知方程式和反应热的加减合并。
(2)计算方法
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求解。
①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
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
③计算准确。
(3)进行反应热计算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④用某种物质的燃烧热计算反应放出的总热量时,注意该物质一定要满足完全燃烧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这一条件。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13
化学电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课题原电池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课型新授课授课人高二化学任教时间1月20日班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重点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个性化设计时间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已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一、化学电池的种类
二典型电池的介绍
1.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电解质:KOH
电池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指名背诵
创设情境
幻灯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
各组讨论,抢答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银锌钮扣电池
化学教案设计怎么写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会分析水的电解实验。
2.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点难点】
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说明】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题,努力识记概念,然后合起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展示时要求脱稿)
2.自学完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实验部分完成
3.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集中讨论解决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你能你说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质?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吗?
【自学指导】
一、结合课本P46-47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_________;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___,体积比大约是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产物检验①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_____;
②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实验结论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前后________不变。
2.思考与讨论:
(1)实验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识链接:
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_______。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火焰,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须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____________表明氢气不纯,声音_____表示氢气较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