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化学教案
设计教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优秀的免费化学教案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免费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费化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二、重点: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2.过滤:我为什么能从教室出去,再进来?拖拉机能进来吗?为什么?同学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的问题?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3.吸附:衣服可以吸有很多灰尘,还可以吸收异味。是什么变化?哪个同学家使用净水器?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总结:这就是说,水中的这些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是,这些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化合物,如果水中含得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化合物?这样的水叫什么水?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在家里做饭时,开锅时,如果你掀开锅盖,你能看到锅盖上有什么?怎么来的?你能说一下蒸馏的原理是什么?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三、过滤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三、过滤操作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免费化学教案篇2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地位
作用
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气体的制法,对以后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极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讨论,采取科学探究法
教材处理
1. 复习氧气的性质,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利用科学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探求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
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讨论上一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追问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四瓶无色气体如何鉴别
复习氧气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会物质检验于鉴别方法
演示实验[2-6],[2-7][2-8]
观察总结
演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教材
阅读思考,讨论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
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总结分析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特征,归纳分解反应概念
点评评价准确进行分析把握概念的准确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准确的把握概念的本质
小节
总结要点和方法
补充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
略
免费化学教案篇3
免费化学教案篇4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体积比)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如O2、H2、N2
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布置作业
1.水是()
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由水元素组成
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B.河水C.冰D.红磷
答案:1.B2.B3.C4.C
教学反思
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绍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时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且掌握较好。介绍有关单质等概念教师语言不宜过多,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理解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备课资料
水与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生活需求,需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除饮用外,水也是人们进行炊事、洗涤、沐浴、清洁等所必需的物质。有人估计人的生理需水量约为2.5升/日,但每日全部生活用水量却需要数十升至数百升。
饮用水是指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饮用或炊事用的水。其水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为此,各个国家对饮用水都规定有水质标准。饮用水的水源可采用河水、湖沼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但由于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需要经过适当处理才能饮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供水设施较完备,通过自来水厂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卫生的饮用水,但广大农村绝大多数仍以河水、井水等自然水直接作饮用水,应指出的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也建立了自来水设备。
作为生活饮用水,首先要求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有益,要不含病菌、病毒,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并且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成分。当然在感官上也要求无色、澄清和无臭味。
我们国家的人习惯饮用煮沸过的水,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饮用水不是越纯越好。像有些地区饮水中缺碘,就易使人造成智力低下(这些地区政府部门特配给人们含碘食盐)。饮用水中缺氟易使儿童生龋齿。
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免费化学教案篇5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②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对教材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也为后面反应限度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化学学习,了解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能速率不同,而且基本上能够用微粒的观点加以解释。本课时选择浓度这一影响因素为载体,教会学生从定性、定量的角度设计实验比较反应快慢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掌握从实验数据出发,建立数学图像、数学模型,进而从物质微观结构做出解释的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整章学完之后,仅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而今后遇到新问题,很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在这节课上,调动学生的思维,从已有知识中搜索相关信息,总结、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比较反应速率的方法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借助哪些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反应的快慢?”“设计实验获取数据,定量的比较反应的快慢?”三个层层深入的讨论题贯穿这节课,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的习得,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常用的比较反应快慢的简便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以粒子的观点初步解释。
过程与方法:能够设计简单实验方法测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从实验数据出发,建立数学图像、数学模型,进而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笔者通过展示真实的图片(牛奶和咸水鸭的外包装),引出教学任务(化学反应速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温度条件的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好奇)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当学生提出可能是温度影响了食品变质这样一个过程的速率时,笔者及时给予肯定,并马上提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哪些?”,激发学生的思考,导入下一个环节。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策划好个别研究与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实践出真知。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镁条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牛奶、咸水鸭的外包装),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用数据去分析,再用理论去论证,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免费化学教案篇6
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
1、主要内容
(1)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标准掌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类方法的应用
2、内容结构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的新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内容呈现特点:
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是作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知识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念,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与第一章的编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且离子反应的概念建立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知识基础上,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认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6.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验(1课时)
测验讲评(1课时)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
基本的要求①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③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弹性的要求①胶体的渗析;
②胶体的吸附作用。
暂不宜拓展①胶体的凝聚的方法;
②胶体布朗运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科书引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要源于生活,落在化学,建议用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如果将它们以在通常状况下的存在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如果将它们以是含氧还是含氯的二元化合物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氧化物和氯化物两类。
例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例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是否化合反应;反应物的特点;是否氧化还原反应等)
①硫在氧气里燃烧;②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③铁丝在氧气里燃烧④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⑤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2)从化学物质的分类过渡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建议可适当补充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虽然这个内容在“人教版”中没有出现,但在“山东版”和“江苏版”都有涉及。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
(1)关于分散系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教科书已经列举了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相互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但没有具体的实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列举实例。
(2)关于胶体概念的教学,要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建议先通过丁达尔效应把浊液、胶体、溶液区分开来,然后通过比较、讨论,正确认识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3)关于胶体的性质,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丁达尔效应,而其他性质只有“山东版”提到了电泳、聚沉、渗析等,而课标对胶体教学的要求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在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提到了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可见胶体的教学要求并不高,不宜随意扩展、加深。第二节离子反应(2课时)
基本的要求①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②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举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
③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④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弹性的要求①涉及强酸、强碱、盐(包括难溶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于初中学过的方程式);
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的要求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子等酸式盐的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①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②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形成。
(1)虽然课标中并没有涉及电解质的概念,但由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所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对此,建议让学生重温初中做过的溶液导电性实验,补充硝酸钾加热熔化后导电的实验(硝酸钾的熔点相对较低,放在蒸发皿中利用酒精喷灯加热可熔化),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电解质的概念。因教学时间有限,所以不宜在概念上过多纠缠。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可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入手(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进而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可自然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注意用好教科书中的“实验2-1”,把实验与讨论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第二课时: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应用。
(1)离子反应的本质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密切相关的,核心是离子反应的本质。教学中要充分用好“实验2-2”,通过讨论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本质,得到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发生条件”仅限于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而不是所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至于其它类型的离子反应,如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在此不宜扩充。而置换反应可在相关习题训练中补充说明。
(2)今年“人教版”教科书与去年相比,增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但从三个版本的教科书来看,离子方程式只要求掌握只有可溶于水的强酸、强碱和盐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而课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没有具体的教学标准,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宜扩展、加深,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在讨论离子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利用Ag+与Cl-、Ba2+与SO42-、H+与OH-、H+与CO32-、Ca2+与CO32-等不共存的离子组,进一步强化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基本的要求①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②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并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④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弹性的要求①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②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发展的要求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不宜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守恒原理及其运用。
对于本节内容的课时分配,提供两套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第一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故在第一课时就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则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可强化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具体反应(如教科书上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及“思考与交流”环节中初中学过的反应),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转移,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电子转移过程,可用电脑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电子得失与电子对偏移的区别,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山东版”用原电池反应直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实验方法和思路比较新颖,不妨尝试一下,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用于教学。
(3)“山东版”和“江苏版”都介绍了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由于课标没有要求,同时“人教版”也没有介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内容,建议A、B类学校可简单介绍,有利于以后对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和还原剂)
(1)教科书中“学与问”的环节要求找出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回归到分类方法的应用,与第一节的教学内容相呼应,突出整章书的重点是分类的标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都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至于相关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2)课标并没有要求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对此有介绍,“山东版”还从价态的角度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给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此,建议还是简要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但目的是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且能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方案二】
第一课时: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1)注重与初三关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衔接,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与交流”环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化合价升降的特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将“学与问”环节放在本课时完成,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分析4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及时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行巩固、升华,同时回归分类方法的应用。
第二课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1)本课时是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一个更本质的定义,使学生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可以利用两个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的反应(金属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的组成、性质、发生变价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通过探究,使学生可以透彻地理解化合价的变化是由于得失电子或电子偏移引起的。通过NaCl和HCl形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中描述的“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
(3)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情况和电子转移情况,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增加这一内容。
免费化学教案篇7
《物质的量浓度》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免费化学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诠释:对于溶液,我们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取用溶液时,一般是量取体积,并不是称量其质量。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那就方便多了。
要点一、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辨析
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有mol/L(或mol·L1)等。
注意:
(1)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应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分子或离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4)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5)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6)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7)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8)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要点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
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
溶质的单位
mol
g
溶液的单位
L
g
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浓度(mol·L-1)=物质的量浓度学案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同
两者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要点三、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三者关系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D:\苏教版课件\知识导学改好\11上学期\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tbjx.files\image019.gif(w为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稀释规律:即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c1V1=c2V2
【高清课堂:物质的量浓度】
N、m、V(气体)、cB之间的转换关系:
要点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c1V1=c2V2
[c1、c2和V1、V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
a.稀溶液稀释时V2=V水+V1
b.浓溶液稀释时V2≠V水+V1
混合c1V1+c2V2=c混V混
a.混合后溶液体积V混=V1+V2(两溶液浓度相同或差别较小或稀溶液混合)
b.混合物溶液体积改变物质的量浓度学案(两溶液浓度差别较大)
[c1、c2,ρ1、ρ2,V1、V2分别表示混合前同一溶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c混、ρ混、V混表示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度、体积]
(2)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质量分数(w)的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M:溶质B的摩尔质量ρ:溶液密度(g·mL-1)
推导方法设溶液为1L,则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3)饱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S)的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ρ:饱和溶液密度(g·mL-1)M:溶质B的摩尔质量(g·mol-1)
注只适用于饱和溶液中的换算
推导方法设溶剂为100g,则B为Sg,溶液为(100+S)g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4)标准状况下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标准状况下,VL气体溶于V(H2O)L中,所得溶液密度为
ρ(g·mL-1)则:
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特别提醒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ρ的单位是g·mL-1时,利用物质的量浓度学案计算V(溶液)时注意单位换算。
当气体作为溶质溶于水时,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气体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也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该是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浓度差别较大的两溶液或浓溶液加水稀释时,混和后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学案。
免费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二节化学平衡
[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三维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ν(溶解)>ν(结晶)。
平衡时:ν(溶解)=ν(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免费化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本质特征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免费化学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
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化学平衡能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
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
②了解化学平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平衡常数的认识过程。
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建立平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但其平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③通过平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平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示意
七、教学过程
免费化学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的第四章第二节,课程标准对其要求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电源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前面关于原电池的学习,是了解化学能怎样转换成电能的理论性问题,而本节教学是要进一步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一类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电源,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电池有所了解,本节内容也正是为了要学生能自觉的将自己已经积累的感性知识与新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2、教材内容分析:
在具体知识方面,教科书概要性地介绍了电池的分类、优点以及质量优劣的判断标准,并以三大类型电池――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相关知识为主线,以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和氢氧燃料电池为代表,简单介绍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本节内容注重电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教科书中提供了“锌银电池”、“锂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阅读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以适时地为教学补充相关素材。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在这里,主要是结合现今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池的一般分类;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原理,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的应用;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和应用,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
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你用过那些电池?你知道电池的其它应用吗?
[交流结果]: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燃料电池,电池可用于照明、电动车动力、手机电源、手表电源等,那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化学电源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74页,思考下列问题
1、目前化学电池主要分为哪几个大类?在性能等方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化学电池与其他能源相比有哪些优点?
3、判断电池的优劣标准主要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
1、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①、一次电池又称不可充电电池——如:干电池。
2、分类:②、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蓄电池。
③、燃料电池。
①、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3、优点:②、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电压的电池,使用方便。
③、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看图]:图4-2电池及其用途。面对许多原电池,我们怎样判断其优劣或适合某种需要?
①、比能量:[符号(A·h/kg),(A·h/L)]
[板书]:4、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②、比功率:[符号是W/kg,W/L)]
③、比时间:电池的储存时间的长短
[过渡]:展示出几种一次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银锌电池、锂电池等,下面介绍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板书]:一、一次电池
[讲述]:最常见的一次电池为锌锰电池。传统的锌锰干电池,其正极材料采用活性较低的天然二氧化锰,隔离物是淀粉和面粉的浆糊隔离层,电解液是以NH4Cl为主的氯化铵、氯化锌水溶液,负极是锌筒。
[板书]:(1)普通锌锰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NH4++2e-=2NH3+H2;2MnO2+H2=2MnO(OH)
正极产生的NH3又和ZnCl2作用:Zn2++4NH3=[Zn(NH3(4]2+
总反应:Zn+2NH4Cl+2MnO2=Zn(NH3(2Cl2+Mn2O3+H2O
或2Zn+4NH4Cl+2MnO2=[Zn(NH3(4]Cl2+ZnCl2+Mn2O3+H2O
[讲述]:传统的锌锰干电池放电性能一般较差,容量较低。碱性锌锰电池又称碱锰电池,俗称碱性电池,用高导电性的氢氧化钾溶液替代了氯化铵、氯化锌溶液,负极锌也由片状改变成粒状,增大了负极的反应面积,加之采用了高性能的电解锰粉,电性能得以很大提高。
(2)碱性锌锰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锌筒):Zn+2OH-—2e—=Zn(OH)2;
正极(石墨):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
[讲解分析]:碱性锌锰电池比普通锌锰干电池好,比能量和储存时间有所提高,使用于大电流和连续放电,是民用电池更新换代产品。
[指导阅读]:请阅读P75的资料卡片---银锌电池,思考银锌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板书]:2、银锌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银锌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Zn+Ag2OEMBEDPBrush2Ag+ZnO
[讲解分析]:常见的钮扣电池也是银锌电池,它用不锈钢制成一个由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盒内靠正极盒一端充由Ag2O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溶液两边用羧甲基纤维素作隔膜,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隔开。
优点:比能量电压稳定、储存时间长,使用于小电流和连续放电,常制成微型电池或纽扣电池等,如电子表或计算器上的电池。
[师]:一粒钮扣电池的电压达1(59V,安装在电子表里可使用两年之久。
[典型例题]:例1、1958年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在瑞典植入人体成功,使用寿命长达10年之久.这种能源起搏器中安装了寿命最长、可靠性最高的锂—碳电池.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现已在火箭、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中广泛使用.它采用锂和石墨作电极,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中(SOCl2)组成电解质溶液.电池总反应为:8Li+3SOCl2=6LiCl+Li2SO3+2S.
(1)、此电池中_______作负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作正极.
(2)、该电池用于心脏起搏器时,在生理上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1、C2、(1)锂,Li-e-=Li+,石墨.(2)起搏器遵循天然心脏的工作原理通过向心脏发送电脉冲以控制心脏的跳动。
[简单介绍]:3、锂电池:锂电池是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无机溶剂亚硫酰氯(SO2Cl2(在炭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液是由四氯铝化锂(LiAlCl4(溶解于亚硫酰氯中组成。它的总反应是锂与亚硫酰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锂、亚硫酸锂和硫。
8Li+3SO2Cl2=6LiCl+Li2SO3+2S
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用锂作为电池的负极,跟用相同质量的其它金属作负极相比较,能在较小的体积和质量下能放出较多的电能,放电时电压十分稳定,贮存时间长,能在216(3—344(1K温度范围内工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具有质量轻、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贮存寿命长的优点,因而已用于电脑、照相机、手表、心脏起博器上,以及作为火箭、导弹等的动力资源。
[过渡]:在一次电池的基础上发展的二次电池更加的经济实用,它在放电时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一般是通过充电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进行充电),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这样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放电),再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充电)的循环。
[板书]:二、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指导阅读]:请阅读P76的图片---铅蓄电池,思考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讲解分析]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它是用硬橡胶和透明塑料制成长方形外壳,在正极板上有一层棕褐色的PbO2,负极是海棉状的金属铅,两极均浸入硫酸溶液中,且两极间用橡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板书]:⑴、放电的电极反应为:
负极:Pb+EMBEDEquation.2-2e(=PbSO4↓
正极:PbO2+4H++EMBEDEquation.2+2e(=PbSO4↓+2H2O
总反应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
[讲解分析]:铅蓄电池的电压正常情况下保持2(0V,当电压下降到1(85V时,即当放电进行到硫酸浓度降低,溶液密度达1(18g/cm3时即停止放电,而需要将蓄电池进行充电,其电极反应为:
[板书]:⑵、充电的电极反应:
阳极:PbSO4+2H2O-2e(=PbO2+4H++EMBEDEquation.2
阴极:PbSO4+2e(=Pb+EMBEDEquation.2
[讲述]:1.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均称为化学电源,化学电源的电极材料一般由能导电的物质组成,负极为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大多数是金属电极本身),正极为氧化性较强的物质,电解液为酸、碱和盐溶液或某些熔融盐。其他原理与原电池的原理相同。
2.一次电池只能放电一次,一次电池内部则简单得多,它不需要调节一次电池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可逆性变化,一次电池的质量比容量和体积比容量均大于一般充电电池,但内阻远比二次电池大,因此负载能力较低,另外,一次电池的自放电能力远小于二次电池。
[过渡]: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有很多是铅蓄电池。由于它的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又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交通、生产和生活中。但是比较笨重。因此出现了大有发展前景的燃料电池
[板书]:三、燃料电池
[师]:燃料电池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所以燃料电池也是化学电源。
[讲述]:1.燃料电池与其它电池不同,它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存在电池内,而是在工作时,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同时把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因此,燃料电池是名符其实地把能源中燃料燃烧反应产生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器”。
2.燃料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用多孔炭和多孔镍、铂、铁等制成。从负极连续通入氢气、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甲烷等气体;从正极连续通入氧气或空气。电解液可以用碱(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把两个电极隔开。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和燃烧时的产物相同。
3.当前广泛应用于空间技术的一种典型燃料电池就是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化电极,碳电极上嵌有微细分散的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电解质溶液一般为40%的KOH溶液。
[板书]:1、氢氧燃料电池(碱性)
⑴、电极反应:负极:2H2+4OH——2e—=4H2O
正极:O2+2H2O+2e—=4OH—
⑵、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氢氧燃料电池(酸性)
电极反应: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⑵、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讲述]:优点:能量转化率高,达70%以上,且其燃烧的产物为水,因此不污染环境。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板书]:2、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燃料电池:
负极:CH4+10OH--8e(=EMBEDEquation.2+7H2O;
正极:4H2O+2O2+8e(=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归纳讲述]:能够燃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相应的氧化剂(常用的是氧气)构成燃烧电池,可燃物(还原剂)做负极,氧化剂做正极。书写电极反应时要特别考虑电解质溶液的影响,尤其是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板书]:3、书写由化学方程式书写电极反应式注意点:
①、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物质,确定正负极反应的物质;
②、利用电荷守恒分别写出电极反应式;
③、负极失电子所得氧化产物和正极得电子所得还原产物,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如+4价的C在酸性溶液中以CO2形式存在,在碱性溶液中以CO32-形式存在;溶液中不存在O2-:在酸性溶液中它与H+结合成H2O、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它与水结合成OH-;)
④、验证:两电极反应式相加所得式子和原化学方程式相同,则书写正确。
[简单介绍]: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铝—空气燃料电池,它的优点是:体积小、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耗能少。这种电池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动力,还能用于收音机、照明电源、野营炊具、野外作业工具等。并且这种电池的效率高、无污染,装置可持续使用。
[课堂小结]: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电源
1、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①、一次电池又称不可充电电池——如:干电池。
2、分类:②、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蓄电池。
③、燃料电池。
①、能量转换效率高,供能稳定可靠。
3、优点:②、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电压的电池,使用方便。
③、易维护,可在各种环境下工作。
①、比能量:[符号(A·h/kg),(A·h/L)]
4、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②、比功率:[符号是W/kg,W/L)]
免费化学教案篇13
(前言:反思实在犀利不来,内容不多,仅仅涉及一点教学技能方面的点评,谁叫偶语文不行捏r(st)q但这的确是自己的所思所感。就具体教学内容以及习题设置方面,个人认为初中生更喜欢能吸引他们的具有新鲜感的知识,譬如最新的科学发现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等,这点WQ&JZW做得不错,课本知识需要把握轻重,不需要时时刻刻强调体现化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在复习课时加深,而上新课时,如需深入,可以设置课后探究实验,让感兴趣的学生查阅资料或课后于老师一起探讨。最后,提醒同学们~学好语文,具体说是语言表达,真的很重要!不仅仅是为了四六级a~)
第一次我班同学较为正式的说课,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既欣喜又叹服着我们这些“小先生”的成长,从大二参加讲课比赛时的一丝青涩到今天有模有样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大声而又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教学思路,这跟不断地自我锻炼与挑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JZW是第一个上台的,她超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一直是我“膜拜”的!在此之前,她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很用心(作为舍友深有体会~),更想到用讲学稿来辅助教学,这的确是她说课的一个亮点。但说课时未提及讲学稿,着实令人感到这讲学稿好似“摆饰”。可以在说教学流程时穿插讲学稿的题目,以更好的体现教学思想。
接着是XHJ,当听说她是昨晚才着手准备这一课题时,彻底地佩服她在教学方面的才能。先检讨下自己,当时没认真听她说课的内容......但单是语言的魅力就把我吸引住了,她将教学思路一气呵成地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我需要好好加强强化的地方!最后是WQ&WMQ,也看出她们为这次活动而付出的努力。
其实,每当别人上台后,自己都会反思:换做是我,我会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别人与自己的的优劣势分别是哪些?怎样扬长避短?怎样使这节课上得更完美?这个暑假,除了为找工作以及毕业论文做准备外,还准备继续去当“志愿者”,以进一步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愿大家互帮互利,共同进步!
免费化学教案篇14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关于方程式选择题试题大全,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
选择题试题
1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
A.反应条件B.哪些物质是反应物
C. 初中化学哪些物质是生成物D.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2.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
A.分子种类B.原子的相对质量C.原子个数D.原子种类
3.天文学家观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来越强的阳光照射而产生喷气现象。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测:
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B.“百武”彗星中存在单质和化合物
C.“百武”彗星是一个液态混合物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
A.H2B.CC.SD.Mg
5.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D.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初三学好化学方法
进入,同学们又要一门新的功课----。同学们要想在不一年的时间里学好,除了要重视它以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的。”大家一旦掌握了的,就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一、勤于,善于做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为此,同学们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学课本先通览一遍,也许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化学课本会深深地吸引你。课前也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就会大大地提高。
化学内容比较多,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二、常复习,多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现行课本中有五六十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 初中生物,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的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还有助于提高自学。
初中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同时,认真做好实验、趣味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积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化学游戏等,主动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之水的组成
【—汇总】同学们注意了,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有兴趣的同学过来看看,认真记好笔记。
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现象表达式
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通电2H2↑+O2 初中政治↑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初中的同学们对于上面提到的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已经有所了解了吗。如果大家还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就关注吧。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式是科学中的重要用语之一,是的重要工具。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有关化学式的。
一、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式子可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我们把这种式子叫做化学式。如H2O、CO2、O2等能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氧气的组成,它们都是化学式。
二、写法
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而得出的,混合物没有化学式,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稀有气体和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氦气、氖气、氩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e、Ne、Ar;铁、铜、汞的化学式分别为Fe、Cu、Hg.
(2)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它们的化学式通常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碳、硫、磷的化学式分别为C、S、P.但碘单质是个例外,其化学式为I2.
(3)气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如氢气、氧气、氮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2、O2、N2.有一些特殊的物质,同学们要特别留意,如臭氧的化学式为O3.
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介绍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一般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或原子个数的最简比)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读法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到左读出元素名称,中间用“化”字连接。如NaCl读作氯化钠;MgO读作氧化镁
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分析制取氧气
一、基本考点
考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①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②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C;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E。
③验满方法: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内已收集满氧气;b.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④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a.试管口微向下倾斜;b.药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f.伸入试管内的导管略出胶塞即可;g.用外焰对准药品处加热。
考点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1)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时,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①“一变”是指它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初中生物,不能片面地把“改变”理解为“加快”或“减慢”;②“两不变”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其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能进行,只是速度较慢。(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二、与综合考点
考点3.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的区别与判断(学科内综合考点)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通过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加深对反应类型的认识(见表2-7-2);
表2-7-2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多种变一种的反应一种变多种的反应实例共性都是化学变化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可用通式“A+B→C”表示。
三、创新考点
考点4.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究(探究性考点)
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减沙自备能源的消耗,二是操作简便易行,三是要减少污染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典型例题】
例析:
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免费化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教学工具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条、酒精灯、小试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对,是水。从太空上观察。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种蔚蓝色物质是什么呢?对,是水。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积的约,所以有人戏称地球为“水球”。水与生物关系非常密切,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是生命的孕育和维系必需物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首先,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二、推进新课
师: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金、木、水、火、土)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息。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演示实验4-25]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先进行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示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示](1)提示学生观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现象](1)通电后,正负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2)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提问]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可能是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师:下面,我们就来检验这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
2.实验验证
(1)(教师演示实验):用带火星的火柴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将试管2移近火焰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
[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现象]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条复燃,试管2中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2)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通过预习可知是氢气。
师: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是叫氢气,也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为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3)水可以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产生了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对,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这个反应中,水为反应物,反应条件为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可表示为:
水(H2O)氢气(H2)+氧气(O2)
师:从上面这个反应式中可以看出,水中含哪些元素?
生: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师:电解水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免费化学教案篇16
新课程的核心观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中,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是通过教师介绍六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而是通过预习作业将学习任务布置在学生身上;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六种营养物质的具体知识理论学习上,而是以这些知识以及用日常生活有关事例为载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网上收集有关营养元素的材料,获得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这种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增长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进步,并以此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然而,这种开放式教学活动占用时间较多,若内容安排过多,势必对教学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担心活动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中考成绩,不十分支持。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控制课堂流程的时间,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后安排类似活动时序要制定更严密的活动方案,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化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学科,对解决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需求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化学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责任,化学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内容的社会化,方法的现代化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怀着对祖国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推进新课程。
免费化学教案篇17
初中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P92图12—9、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s秒内跑完400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kg,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g花生和50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对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棒的吧。
免费化学教案篇18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免费化学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使学生能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教学过程
〔提问〕请学生用微观说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那么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C+O2CO2
〔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提问〕怎样才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l.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板书〕P+O2→P2O5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的方法建立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注意〕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配平。
确定系数,符号连结。
〔板书〕4P+5O22P2O5
〔注意〕△表示点燃或加热、高温。催化剂等条件须注在等号上方。若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态物质化学式右边注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而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uSO4+2NaOH=Na2SO4+Cu(OH)2↓
〔练习〕
1.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
KMnO4===K2MnO4+MnO2+O2
错误 ①没配平 ②没标条件 ③O2后没有打↑
C2H2+O2CO2+H2O
错误没配平
2HgO2Hg+O2↑正确
Zn+CuSO4===Cu↓+ZnSO4
错误Cu后不应标↓。
2.课本有关习题
免费化学教案篇2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电解质。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2、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用故事导入新课):引入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突破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念,引入本节课对于电解质的介绍,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教育。
(提问):下列初中所介绍过的物质哪些可以导电?为什么可以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让学生思考、讨论
(追问)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目的:通过连续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又是由电离产生)同时也在讨论中引入本节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物质我们称之为电解质)。
(举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A: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B: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C: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D:硫酸钡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结论:1、化合物;2、电解质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3、电解质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导电,但它们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电解质而导电,并非其化合物本身电离所为;4、硫酸钡、氯化银等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状态下是完全电离的,故是电解质。5、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灯大多数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目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一道典型例题从各个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演示实验):把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导入五个小烧杯,并放于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
(提问)1、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2、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会直接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目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实验观察的能力,深化对反应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两个名词。
(提问)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差别?
动画模拟:HCl、CH3COOH、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结论:NaCl溶于水时完全电离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HCl完全电离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而CH3COOH溶于水时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而这种“全部“与”“部分”即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目的:利用讨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2、非电解
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