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反思化学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秀的高三反思化学教案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反思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1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2
专题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X)
例1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
A.B.
C.(A-n+2)molD.
点拨: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B0.1molOH-含NA个电子
C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C)
A.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B.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D.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CD)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B.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D.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D)
A.m、nB.3、7C.m-2、10nD.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D)
A.1B.2C.5D.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B)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680/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X、Y、ZB.Z、X、YC.Y、X、ZD.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HAt很稳定B.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AgAt不溶于水D.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F2+2OH-=RO4-+2F--+H2O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1mol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6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B.非金属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___S__、B__Cl___、C___O___(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D)
A.X>Y>ZB.Y>X>ZC.Z>X>YD.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B.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D.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①a+b=15②a=b+15③a=b-5④a+b=22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_______________。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②b、g、k③c、h、1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③Y是周期表中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浓度增大后,电离平衡向左边移动,浓度减小,所以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沉淀。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了解果糖的性质和它在结构上跟葡萄糖的差别
科学方法:引导和启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什么是糖?哪些物质属于糖?
[学生讨论]
[讲解]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cn(h2o)m;
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
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
通式并不反映结构:h和o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鼠李糖c6h12o5甲醛乙酸乳酸等
[设问]如何给糖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板书]糖类: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板书]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过渡]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果糖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下面我们有重点的学习葡萄糖以及简单了解其它单糖.
[板书]一.葡萄糖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溶于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甜味水果蜂蜜)
分子式c6h12o6(180)最简式:ch2o(30)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或cho(choh)4ch2oh
化学性质:
1还原反应:
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2ag+h2o+3nh3
与新制cu(oh)2作用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h2o
2与氧气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酯化反应:与乙酸、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导]让学生学会写复杂的反应方程式.
制法: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剂
(c6h10o5)n+nh2o=====nc6h12o6
用途:
营养物质:c6h12o6(s)+6o2(g)=====6co2(g)+6h2o(l)+2804kj
医疗糖果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
二.果糖
分子式:c6h12o6(与葡萄糖同分异构)式量180存在水果蜂蜜
比蔗糖甜纯净的果糖是白色晶体,通常是粘稠的液体,易溶于水.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o-ch2oh(多羟基酮)
化学性质: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随堂检测】
[小结]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离子反应实质,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实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综合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电解质的知识,由于电解质溶于水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就属于离子反应。
板书:
二、离子反应
实验:请大家阅读书本P15的实验内容,一位同学按步骤给大家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投影:1.三支试管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反应前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
3.反应后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动画演示:
过渡: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离子可以认为没有参加反应,请同学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上述反应的方程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归纳: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因此,它能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板书: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过渡:那么,离子方程式该如何来书写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有关内容,以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为例,按课本上的四个步骤写出离子方程式。板书: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学生板演,同学评价。)
提问: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动词来概括一个步骤呢?归纳板书:写→拆→删→查
点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仍用分子式表示。
投影练习:请按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
1.碳酸钙固体溶于盐酸
2.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3.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氯化氢气体
4.把少量氯化钠固体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两同学板演,其他同学书写后相互检查并帮黑板上的同学订正)点拔:(1)上述几个反应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看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提议学生阅读教材P16(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从例3例4可以看出:离子方程式不是代表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代表一类实质相同的离子反应。这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从习题中氯化氢气体和氯化钠固体可以改写成离子符号我们应学会认识事物应从本质去看,不要被表面的字眼所迷惑。
实验: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碳酸氢钠,分别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和盐酸。提问: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说明NaHCO3溶液中是否存在大量CO32-的离子,为什么?
(学生讨论,观看动画演示,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归纳:这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仍是由化学式改写成离子的问题,今后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还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注意:(1)可溶于水的弱酸酸式盐在改写成离子时只能写成金属阳离子和弱酸的酸式根离子。(2)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实际上电解质溶于水后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就改写成什么离子。
投影练习: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的错误
(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OH-=H2O②Ba2++SO42-=BaSO4↓
③Ba2++H++SO42-+OH-=BaSO4↓+H2O(2)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H++2OH-=2H2O(3)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Fe=2Fe2+
提示:离子方程式在判断正误时首先要看反应能否发生,其次是看是否把所有参加反应的离子都表示出来。其中反应(3)是能发生的反应。
归纳:在书写离子方程式还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必须严格按照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进行书写,刚才几个错例都是没有按步骤书写而出现的错误。作业:(1)阅读并理解课本P
16、P17两个讨论内容。
(2)书后P18习题二做在书上,习题五做在作业本上。
(3)预习下一课内容。
请按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出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
1.碳酸钙固体溶于盐酸
2.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3.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氯化氢气体
4.把少量氯化钠固体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指出下列离子方程式的错误:(1)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OH=H2O2+2-②Ba+SO4=BaSO4↓2++2--③Ba+H+SO4+OH=BaSO4↓+H2O(2)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2OH=2H2O(3)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Fe=2Fe
请根据描述的实验事实,把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出现浑浊。
Ca(OH)2+CO2=CaCO3↓+H2O2.往石灰乳中加入盐酸溶液变澄清Ca(OH)2+2HCl=CaCl2+2H2O3.在氯化钙浓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aCl2+Na2SO4=CaSO4↓+2NaCl
1.三支试管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反应前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3.反应后溶液中主要存在什么离子?
投影练习:请根据描述的实验事实,把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出现浑浊。
Ca(OH)2+CO2=CaCO3↓+H2O(2)往石灰乳中加入盐酸溶液变澄清
Ca(OH)2+2HCl=CaCl2+2H2O(3)在氯化钙浓溶液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3+2+
CaCl2+Na2SO4=CaSO4↓+2NaCl提示:请分析讨论后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主要讨论像Ca(OH)2,CaSO4等微溶于水的物质在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不要改写成离子形式?什么情况下改写成离子,什么情况下不改写?归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投影)
(1)微溶物作反应物,若以澄清溶液参加反应要改写成离子形式;若以悬浊液参加反应则不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2)微溶物作产物,因不断结合而生成沉淀,一般不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1.微溶物作反应物,若以澄清溶液参加反应要改写成离子形式;若以悬浊液参加反应则不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2.微溶物作产物,因不断结合而生成沉淀,一般不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8
[考试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基本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3、滴定法的综合应用。
[要点精析]
中和滴定原理(对于强酸、强碱溶液的滴定反应):
强酸与强碱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所以:n(H+)=n(OH-),
即:c(H+)V(H+)=c(OH-)V(OH-),可写成:
或:
由上式可知:用已知浓度的强酸(或强碱)与未知浓度的强碱(或强酸)反应,如果测出恰好中和时二者的体积,即可由上式计算出未知液的浓度。
2、中和滴定中的仪器及试剂
主要仪器有: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和HF)、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和KMnO4等氧化剂)、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移液管等.
试剂有: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某溶液)、待测溶液(要测浓度的某溶液),指示剂。
酸碱中和滴定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它们的变色范围:
酚酞:____(无色)_____8___(浅红)____10____(红色)_______;
甲基橙:___(红色)_____3.1___(橙色)_____4.4___(黄色)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常用淀(与I2有关时);用KMnO4作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时,不要加指示剂,KMnO4本身就是指示剂.
3、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滴定管是一种精确量具(0.01mL),滴定管有酸式和碱式之分,酸式滴定管用来盛酸性溶液(或KMnO4等氧化剂),碱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碱性溶液。
(2).滴定管使用时,先用自来水洗涤,然后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2-3次,再用待盛溶液润洗2-3次后,注入待盛溶液,注意驱赶滴定管尖嘴中的气泡。记录读数V1,读至小数点后第2位(0.01mL)。
(3).进行滴定操作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顺时针方向不断地摇动锥形瓶使溶液混匀。滴加到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时停止滴加,记录读数V2。
(4).滴加溶液的体积为V2-V1。为了使结果更可靠,应该重复进行三次滴定,最终取三次滴定结果的平均值。
4、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
(1)滴定前的准备:①洗涤②查漏③润洗④注液⑤排气泡⑥调整液面⑦读数
(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②滴定至终点并读数③重复操作三次④计算
如:用K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1).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再用KOH标准溶液润洗2-3次.
(2).取KOH标准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处.
(3).把盛有KOH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4).调节碱式滴定管液面至”0”或”0”以下某刻度,记下读数V1。
(5).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或用移液管移取)20m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作指示剂。
(6).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V2.
(7).重复操作3次,求平均值。
注意: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的玻璃球(或活塞)将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右手不断摇动锥形瓶。眼睛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当指示剂颜色的突变半分钟内不褪色时停止滴加,并记录读数V2。
5、中和滴定结果的误差分析
消耗标准液多,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液少,结果偏低。
导致测定结果偏大的几种情况: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2).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就进行滴定,到终点后消失.
(3).锥形瓶用待测液进行润洗.
(4).滴定后,滴定管的尖嘴处悬有标准液液滴。
(5).滴定后,仰视滴定管读数。
(6).滴定前,俯视滴定管读数。
(7).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仰视读数。
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几种情况:
(1).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即取待测液.
(2).滴定时,待测液溅出了锥形瓶.
(3).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4).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
(5).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6、例题
例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碳酸溶液的pH=3.9,试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HCO3溶液时,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是
A.选石蕊作指示剂,颜色由蓝变红B.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橙变黄
C.选酚酞作指示剂,溶液的红色褪去D.选甲基橙作指示剂,颜色由黄变橙
解析:选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尽可能接近恰好中和时的pH值。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3.1-4.4,与该滴定后溶液的pH值3.9接近,应选甲基橙作指示剂,因滴定时溶液的pH值由大到小,故指示剂甲基橙颜色由黄到橙色。
答案为D
例2.用某仪器测量一种溶液时,正确读数时为amL,仰视读数时为bmL,俯视读数时为cmL,若a>b>c,则所使用的仪器可能是
A.量筒B.酸式滴定管C.碱式滴定管D.容量瓶
解析:量筒无“0”刻度,刻度在上方;滴定管“0”刻度在下方,刻度在下方。量溶液仰视时读数偏下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俯视时读数偏上方,对于量筒读数偏小,滴定管读数偏大;容量瓶不能用来测量溶液的体积,只有一个刻度。
答案为BC
例3.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在250ml溶量瓶中配制250ml烧碱溶液;
B.用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瓶移取)量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g,在烧瓶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mol/L的标准硫酸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D,_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溶液中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7)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先配置250mlNaOH溶液,取25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2SO4进行滴定,以甲基橙做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滴定管应用所盛液体润洗,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尖嘴部分应充满液体等。
答案:(1)C,A,B,D,E。
(2)滴定管应垂直;装液或放液后需等一会儿,待液面上下不发生变化时才能
读数;读数时目光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应与液面最低点相平;读数应读到0.01ml。
(3)便于准确判断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4)零刻度以下的某一刻度;充满溶液,无气泡。
(5)终点时,pH约为3.1~4.4;指示剂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
(6)偏高。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
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1.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
①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
②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
④探究性实验。
利用ц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⑤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
⑥兴趣实验——水上芭蕾
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
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
2.Na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4.性质总结
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
5.用途展示
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网上收集
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
(画面:①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
②秦山核电站,核事业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讯,几乎无处不在。因此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的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的组成与应用;
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了解常见电池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多种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应用与原理,通过探究,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新型电池的介绍,提高学生创造欲X与学习兴趣,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与节能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与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应用
【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前一节又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内容,知道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简单的电极反应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电源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时,坚持以课堂为主,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堂教学时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入手,以化学电源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引导学生对电池的优劣,找寻出这些电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同探究化学电池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课前通过商店调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的有关信息,课后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六、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预习学习”为先导,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常见电池的分类、电池的优劣的判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归纳、提出新问题……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去体验合作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课后,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立足于社会大背景之下,以更开阔的视野从管理、技术、环境和消费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展示并演示三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课件。
制作氢氧燃料电池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三反思化学教案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时的内容﹑方法﹑要求。
2.学会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及科学评价实验方案。
学习过程
一、学习探究活动
阅读课本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是:
(2)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哪些方面入手
(3)设计化学实验时应遵循哪几项要求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包括: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时,应选择安全性好﹑药品易得﹑操作简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方案。
【评价】
1.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原子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O+2NH3======N2+3Cu+2H2O
(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mH2O]的方法进行测定,请用图示所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连接的顺序为(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②列出计算Cu的原子量的表达式:。
③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A.CuO末全部还原的CuB.部份CuO受潮
C.CuO混有CuD.部份CuO还原为Cu2O
(1)如果仍采用上述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
A.mCu和mCuOB.mN2和mH2O
C.mCu和mH2OD.mNH3和mH2O
2.右图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乙醇与氢卤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在烧瓶A中放入一些新制的无水CuSO4粉末,并加入约20mL无水乙醇,锥形瓶B盛放浓盐酸,分液漏斗C和广口瓶D中分别盛浓H2SO4,干燥管F中填满碱石灰,烧杯作水浴噐。
当打开分液漏斗C的活塞后,由于浓H2SO4缓缓流入B中,则D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过几分钟后,无水CuSO粉末由无色变蓝色,此时水浴加热后,将F端逸出的气体点燃,发生特殊的绿色火焰。试回答:
(1)B中逸出的主要气体是原因是。
(2)D广口瓶的作用是;E管的作用是。
(3)F管口点燃的气体是(填化学式),生成其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瓶中无水CuSO4变蓝的原因是。
(5)由A中发生反应的事实,可推断出的结论是__。
针对性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
1.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2,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顺序装入()。
A.水;无水CaCl2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C.浓H2SO4;饱和NaHC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稀H2SO4
2.下列各组溶液,只要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KOH和Al2(SO4)3B.稀H2SO4和NaHCO3
C.CaCl2和Na2CO3D.Ba(OH)2和NaHSO4
3.一瓶Na2SO3已部份氧化,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其纯度,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①称取样品
②用蒸馏水溶解样品
③过滤
④在烘箱中烘干沉淀
⑤向溶液中加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⑥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再用AgNO3溶液检验,不出现沉淀为止
⑦准确称量干燥沉淀的质量
⑧在干燥器中冷却
⑨计算
A.①②③⑥⑤④⑧⑦⑨B.①②⑤③⑥④⑧⑦⑨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D.①②③⑤⑥④⑧⑦⑨
4.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试液滴加BaCl2溶液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结论:试液中一定含有SO42-
点燃通入Ba(OH)2溶液
B:气体气体白色沉淀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
打开瓶盖用沾有浓氨水玻璃棒靠近
C:某溶液冒白雾白烟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是浓硫酸
滴加苯酚溶液
D:某有色溶液紫色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5.限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2S、Na2SO3、Na2CO3、NaAlO2、Na2SO4
五种溶液,应选用()。
A.烧碱溶液B.BaCl2溶液C.氨水D.盐酸
6.欲使CuSO4•5H2O、NH4Cl和SiO2的混合物分开,其必要的操作为()。
A.升华、溶解、过虑、蒸发B.溶解、过虑、蒸发、分液。
C.加热、溶解、过虑、结晶D.溶解、过虑、分馏、结晶
7.现给你提供以下试剂①蒸馏水②铁粉③浓:H2SO4④浓盐酸⑤烧碱⑥浓氨水⑦Cl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从电子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后的废液中回收并制纯净的FeCl3溶液。在方案中需选用上述试剂中的()。
A.①②④⑦B.①③④⑥C.②④⑥⑥⑦D.①④⑥⑦
8.某学生设计了三种制备方案①用KI晶体与浓H3PO4反应制HI②用饱和食盐水制电石气③用纯碱和石灰水制烧碱,可用的方案是()。
A.①B.①③C.②③D.全部
9.设计实验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下列仪器不必罗列在实验通知单中的是()。
A.滴定管B.玻璃棒C.烧杯D.分液漏斗
10.去掉苯酚中混有少量的苯甲酸、应选用的实验方案是()。
A.在混合物中加入盐酸、充分振荡,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B.在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再通入过量CO2使反应完全后,再分液漏斗分离
C.将混合物用蒸馏方法分离
D.在混合物中加入乙醚、充分蒸取苯酚后,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二.填空题
11.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强酸性液体的耐酸性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①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②
③
④
⑤
洗涤沉淀
⑥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12.某混合物粉末中含有K+﹑Na+﹑Mg2+﹑Cl-﹑Br--。
(1)将K+﹑Na+﹑Mg2+大致分离,并把Cl-﹑Br-也大致分离开来,有以下的方法和步骤可供选择(有些可以重复使用):①溶于水配成稀溶液;②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③通入足量的CO2;④通入足量的氯水;⑤加入足量浓氨水;⑥过滤;⑦用CCl4萃取。最合理的方法和步骤的顺序依次是(用编号)
(2)分离后剩余的水溶液中所含的主要物质是
(3)如果上述分离过程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是小苏打,要得到干燥的小苏打应采取的最简单的措施
。
13.为测定碳酸钙纯度(设含杂质SiO2),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方案,请回答每个方案中的问题。
[方案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加入过量盐酸;
(3)收集并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VmL。
问题:如果称量样品时,砝码底部有一处未被实验者发现的残缺,那么测定的碳酸钙的纯度会(偏高、偏低、无影响)
[方案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用cmol/L盐酸VmL(过量)溶解样品;
(3)取溶解后的溶液mL,用C′mol/LNaOH溶液滴定,恰好用去V′mL。
问题1:列出本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名称(除铁架台及附件、烧杯之外)
。
问题2:加盐酸后是否需要滤出SiO2后再用NaOH滴定(填选项编号)。
A.需要B.不需要C.均可
问题3:碳酸钙纯度计算公式。
[方案I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高温(1000℃)煅烧直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质量为M′g。
问题1:为什么要煅烧至1000℃且“直至质量不再改变”?
问题2:本方案中的“冷却”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方案IV]
(1)称取碳酸钙样品Mg;
(2)加入足量Cmol/L盐酸VmL使之完全溶解;
(3)过滤并取滤液;
(4)在滤液中加入过量C′mol/LNa2CO3溶液V′mL;
(5)将步骤(4)中的沉淀滤出、洗涤、干燥、称重为M′g。
问题1:此方案中不需要的数据是(填选项编号)。
A.C、VB.C′、V′C.M′D.M
问题2:为减少实验误差,必要的操作是(填选项编号)。
A.精确测定Na2CO3溶液体积V′mL
B.精确配制浓度C′mol/LNa2CO3溶液
C.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洗涤也应并入(4)中
D.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质量M′g备用
问题3:步骤(5)中要将沉淀进行洗涤,如果未经洗涤,则测定的碳酸钠纯度将
(偏高、偏低、无影响)。
综上所述,你认为4个方案中,的方案是,其它方案的缺点分别是:
方案IV:沉淀的洗涤、干燥、称量操作过程复杂,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方案;。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