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化学教案 >

化学教案案例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如何撰写优秀的化学教案案例?这里分享一些化学教案案例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化学教案案例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案例篇2

【要点扫描】

1.了解反应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了解焓变的表示符号(ΔH)及其常用单位(kJ/mol),认识ΔH的“-”、“+”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对应关系;

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方法;

4.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梳理】

一、反应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

1.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通常遇到的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下进行的,此时的反应热等于,用符号表示,单位一般采用。

2.从化学键角度看,反应热近似等于.

3.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放热反应是由于,吸热反应是由于.如图中,a表示,b表示,该反应的ΔH0.中学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吸热反应有.

二、反应热和焓变

1.焓和焓变

(1)焓

(2)焓变(ΔH)ΔH=H(产物)—H(反应物)

2.反应热

⑴定义:

⑵符号:用△H表示⑶单位;一般采用

⑷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⑸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微观讨论)

以H2(g)+Cl2(g)=2HCl(g)为例:

①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热量

②化学键形成时要释放热量

吸热和放热的差值即为反应热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反应热是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整个体系的能量(即焓)增加或者减少的量值,

ΔH=H产物—H反应物

焓增加→吸热→则用“”表示;

焓减少→放热→则用“”表示。(填“+”或“-”)

3.反应热的计算

(1)根据键能数据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将ΔH看作热化学方程式中的一项,再按有关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格式进行计算,得出有关数据。

(3)盖斯定律

三、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要注明,但中学化学中所用ΔH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2)需注明ΔH的“+”与“—”,“+”表示,“—”表示;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考虑ΔH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表示,l表示,s表示;

(4)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四、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典例精析】

例1.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放热的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物质多少有关

解题体会:

例2.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H1C(s)+12O2(g)===CO(g);△H2

②S(s)+O2(g)===SO2(g);△H3S(g)+O2(g)===SO2(g);△H4

③H2(g)+12O2(g)===H2O(l);△H52H2(g)+O2(g)===2H2O(l);△H6

④CaCO3(s)===CaO(s)+CO2(g);△H7CaO(s)+H2O(l)===Ca(OH)2(s);△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题体会:

例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1

解题体会:

例4.()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H=+242kJmol-1

B.2H2(g)+O2(g)=2H2O(l);△H=-484kJmol-1

C.H2(g)+1/2O2(g)=H2O(g);△H=+242kJmol-1

D.2H2(g)+O2(g)=2H2O(g);△H=+484kJmol-1

解题体会:

例5.已知2H2(g)+O2(g)=2H2O(1);△H=—571.68kJmol-1

CO(g)+1/2O2(g)=CO2(g);△H=—282.9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kJ热量,同时生成3.6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B.1:2C.1:1D.2:3

解题体会:

例6.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OH(l)+3/2O2(g)=CO2(g)+2H2O(l);△H=+725.8kJ/mol

B.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

C.2CH3OH(l)+3O2(g)=2CO2(g)+4H2O(l);△H=-725.8kJ/mol

D.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

解题体会:

例7.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别反应的热效应。

①P4(s,白磷)+5O2(g)=P4O10(s);△H1=-2983.2kJ/mol

②P(s,红磷)+5/4O2(g)=1/4P4O10(s);△H2=-738.5kJ/mol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添“高”或“低”)。

例8.CH3-CH3→CH2=CH2+H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C-HC=CC-CH-H

键能(kJ/mol)414.4615.3347.4435.3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化学教案案例篇3

【考点】1.认识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以及与性质的关系。

3.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简单生产原理。

【知识要点】一:硅

1:物理性质硅是良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硅最外层个电子,故化学稳定性很.)

(1)与强碱NaOH反应

(2)与氢氟酸反应

(3)加热和高温下,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Si+O2Si+F2

3:硅的制备

(1)将石英砂(SiO2)和焦碳在电炉中高温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2Cl2

(3)SiCl4+2H2

4、硅的用途

【知识要点】二:二氧化硅(Si与O按的比例组成的状原子晶体。)

1:物理性质SiO2溶于水,熔点,硬度。

2: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很,与水不反应。)

(1)与氢氟酸反应(雕刻玻璃)【与其它酸不反应】

★氢氟酸如何盛装?★

(2)具有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生石灰反应:

②与烧碱溶液反应:

★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而不用玻璃塞★原因

3:用途

【知识要点】三:硅酸

1:硅酸的性质

硅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H2CO3。

2:硅酸的制备

可溶性硅酸盐+酸:如Na2SiO3+HCl=

Na2SiO3+CO2+H2O=

★用二氧化硅和水行吗?★

3:用途:“硅胶”干燥剂,催化剂载体等

【知识要点】四:硅酸盐(大多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1:硅酸钠溶于水,俗称和。用于制备硅酸和作和。

2:硅酸盐组成的表示:(二氧化硅和氧化物的组合)

【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如:Na2SiO3表示为长石:

3:用途:(陶瓷,玻璃,水泥等)

4:制取水泥、玻璃的原料及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除去杂质可用加热法的是()

A.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B.除去MnO2固体中的KMnO4

C.除去SiO2固体中的Na2SiO3D.除去SiO2固体中的CaCO¬3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水玻璃中加入稀H2SO4:Na2SiO3+2H+=H2SiO3↓+2Na+

C.硅酸酐与苛性钠溶液反应:SiO2+2OH-=SiO32-+H2O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的总反应:CO2+OH-=HCO3-

3.工业上用碳还原SiO2制取单质硅时会发生如下副反应:SiO2+3C=SiC+2CO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A.36∶60B.60∶36C.1∶2D.1∶3

4.在无色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NO3-、Cl-¬B.K+、Na+、Cl-、SiO32-

C.Fe2+、K+、SO42-、Cl-D.Na+、HCO3-、K+、NO3-

5.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6.除去下列粉末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填上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试剂:A盐酸B.烧碱溶液C.氧气D.水E.CO2¬F.不用任何试剂

操作:①加热燃烧②加热熔化③高温灼烧④过滤⑤干馏⑥结晶

粉末试剂操作

SiO2(CaO)

SiO2(Si)

NaCl(H2SiO3)

SiO2(H2SiO3)

7.月球上有丰富的绿柱石(绿宝石)矿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BenAl2[Si6O18]也可用氧化物表示为nBeO•Al2O3•6SiO2,其n值为(Be为+2价)()

A.1B.2C.3D.4

8.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化学教案案例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39;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

技能。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如何开放,即开放哪些点的问题;开放到何种程度,即时间的把握等;以及探究后的讨论、归纳等。

化学教案案例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化学教案案例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lI2与0.02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l/L0.010.050

c变/l/L__2x

c平/l/L0.015

0+2x=0.015l/L

x=0.0075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l/L-0.0075l/L

=0.0425l/L

c(H2)平=0.01-0.0075=0.0025l/L

c(HI)平=c(HI)始+△c(HI)

=0.015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l/(L·in)×2in

=0.006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l)

x=40l

n(N2)平=100l-xl=100l-40l

=60l

n(N2)平=300l-3xl=180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化学教案案例篇7

标签:新课改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教案免费下载,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回答】不会,因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改变压强对它们体积改变的影响很小

【设问】提高温度,对反应的速率会改变吗?

【总结并板书】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讨论】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面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过渡】初中我们学过用氯酸钾制取氧气,MnO2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实验】巡视

【板书】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讲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催化剂的重要性。

【回答】作为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分组实验】课本实验2-3

【理解】

【小结】对于同一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时,反应会发生变化。除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重点在光、反应物颗粒大小。

【练习】练习册P32,二、2

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试分析

(1)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在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3)在T2~T3时间内,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1)镁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变大,随着反应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导致反应速率变小;(2)温度升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3)盐酸浓度减小

化学教案案例篇8

目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常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数学表达式:v(A)=ΔcAΔt。

其中Δc表示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取其绝对值),Δt表示时间变化。

其单位主要有:molL-1s-1或molL-1min-1或molL-1h-1。

4.对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所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及计算

1.化学反应速率测定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要测定不同反应时刻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通过观察和测量体系中的某一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相关性质,再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计算。例如,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可以测量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释放出来的气体的体积;有些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颜色不断变化,可以用比色的方法测定溶液颜色的深浅,再根据溶液颜色与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关系,换算成反应物(或生成物)在不同反应时刻的浓度。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由于Δc是浓度变化的绝对值,故化学反应速率都取正值,其一般计算依据是:

(1)根据某一物质起始浓度(c0)和一段时间后浓度(ct)的关系计算:Δc(反应物)=c0-ct,Δc(生成物)=ct-c0;

(2)根据反应物的转化率(α)计算:Δc(反应物)=c0α;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进行换算

求出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后可根据化学计量数之间的比值去计算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1s-1,是指在1s时某物质的浓度是0.8molL-1

C.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越明显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

N2(g)+3H2(g)2NH3(g)

起始浓度/molL-11.03.00.2

2s末浓度/molL-10.61.81.0

4s末浓度/molL-10.41.21.4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2s末氨气的反应速率为0.4molL-1s-1

B.前2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molL-1s-1

C.前4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1s-1

D.2~4s时间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molL-1s-1

答案A

解析反应速率不是瞬时速率,要计算反应速率,关键要抓住Δt时间段对应的Δc的量。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3.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NH3)=0.1molL-1min-1

B.v(N2)=0.1molL-1min-1

C.v(N2)=0.2molL-1min-1

D.v(H2)=0.3molL-1min-1

答案C

解析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要在四种不同情况下比较反应速率快慢需用同一物质的变化表示。又因为v(N2)∶v(H2)∶v(NH3)=1∶3∶2,将B、C、D中的反应速率转化成v(NH3),即为:0.2molL-1min-1、0.4molL-1min-1、0.2molL-1min-1,故选C。

4.反应4A(s)+3B(g)===2C(g)+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molL-1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是3∶2∶1

C.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molL-1min-1

D.在2min内的反应速率,用C表示是0.3molL-1min-1

答案B

解析固体A不具有浓度概念,该物质的反应不能用molL-1min-1的单位来表示。

知识点三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5.下表所列数据是某高温下金属镁和镍分别在氧气中进行氧化反应时,在金属表面生成氧化薄膜的实验记录,a和b均为与温度有关的常数。

反应时间t/h1491625

MgO层厚y/nm0.05a0.20a0.45a0.80a1.25a

NiO层厚y′/nmb2b3b4b5b

化学教案案例篇9

教学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掌握得很还可以。

我的评价

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39;课堂学习模式。

我的反思

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我的建议

课堂活动模式可以尝试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教师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化学教案案例篇10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

化学教案案例篇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池的分类、优点以及质量优劣的判断标准。

2、了解电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掌握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了解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池在性能和应用上的优缺点。运用上一节学习的原电池原理分析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式和总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你用过哪些电池?其中哪些属于化学电池?它们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投影]介绍几种化学电源。

[学生阅读]:课本P74,

[问题讨论]:

化学电源与其它电源相比较有哪些优点?

判断电池的优劣标准主要是什么?

目前化学电池主要分为哪几大类?主流产品有哪些?在性能方面它们各自有何特点?产生电能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几类常见化学电池的介绍]

一、一次电池

[讲解]1、干电池构造

[投影]介绍干电池构造。

[学生练习]书写干电池的电极方程式。

[提问](1)有什么不足之处?怎样进行改进?

(2)不改变Zn取材,如何使它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

[讲解]随着用电器朝着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对电池的发展也提出了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体积小、性能好的碱性锌-锰电池应运而生。这类电池的重要特征是电解液由原来的中性变为离子导电性更好的碱性,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长,使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

[学生阅读]课本P75,了解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结合投影讲解]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学生练习]书写电极反应式。

[投影]普通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的放电曲线图。

[学生讨论]找出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

资料介绍:

[学生阅读]课本P75,了解锌银原电池,锂电池。

[问题讨论]干电池的使用极大的浪费了有限的金属资源,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二、二次电池

[结合投影讲解]蓄电池的结构,播放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动画。

[学生练习]书写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极方程式。

三、燃料电池

[学生阅读]课本P77

[问题讨论]

什么是燃料电池?

用什么作电极材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写出电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化学教案案例篇12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体积比)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如O2、H2、N2

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布置作业

1.水是()

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由水元素组成

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B.河水C.冰D.红磷

答案:1.B2.B3.C4.C

教学反思

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绍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时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且掌握较好。介绍有关单质等概念教师语言不宜过多,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理解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备课资料

水与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生活需求,需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除饮用外,水也是人们进行炊事、洗涤、沐浴、清洁等所必需的物质。有人估计人的生理需水量约为2.5升/日,但每日全部生活用水量却需要数十升至数百升。

饮用水是指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饮用或炊事用的水。其水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为此,各个国家对饮用水都规定有水质标准。饮用水的水源可采用河水、湖沼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但由于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需要经过适当处理才能饮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供水设施较完备,通过自来水厂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卫生的饮用水,但广大农村绝大多数仍以河水、井水等自然水直接作饮用水,应指出的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也建立了自来水设备。

作为生活饮用水,首先要求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有益,要不含病菌、病毒,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并且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成分。当然在感官上也要求无色、澄清和无臭味。

我们国家的人习惯饮用煮沸过的水,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饮用水不是越纯越好。像有些地区饮水中缺碘,就易使人造成智力低下(这些地区政府部门特配给人们含碘食盐)。饮用水中缺氟易使儿童生龋齿。

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6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