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化学教案 >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初中化学教案主题,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初中化学教案主题。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百余种元素组成”以及“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建立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活

动项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引入

课题

播放一段“补钙、补锌、补硒”的电视广告,提出问题:广告中宣传的钙、锌、硒指的是什么?

学生观看,引起兴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想知道食品或药品里的营养元素到底是什么。

元素的概念

1、复习提问

(1)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2)有碳12,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2、讲述:几种碳原子的构成情况

碳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碳12

6

6

碳13

6

7

碳14

6

8

几种氧原子的构成:

氧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氧16

8

8

氧13

8

9

氧14

8

10

我们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同样把这些凡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一类,称为“氧元素”。

3、设问:那什么叫元素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9页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并画出关键词句。

4、讲述: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三个要素:(1)具有相同质子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

这就说明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原子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5、讲述:元素的种类划分依据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只要质子数相同,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种元素。所以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6、讲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上已知的物质有3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1、回忆、思考并热烈讨论。

(1)真实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2)猜想。

2、认真听讲、领悟

3、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领悟教师的补充讲述,识记元素的三要素。

5、领悟理解元素的划分依据。

6、感受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引导学生复习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巩固元素的特点、定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1、设问:前面我们学过原子可以构成物质,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2、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比较:

原子元素区别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微观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的分子由那些及几个原子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4、讲述: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1)物质由__元素组成;

(2)物质由__(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__原子构成。

1、思考,理解,记忆

2、分析、讨论、回答:

(1)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4、理解、记忆

指导学生学习比较的方法

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元素的应用

1、设问:教材P59“讨论”——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2、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分别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都属于硫元素。第二个反应中,过氧化氢中的氧和水、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过氧化氢中的氢和水中的氢都属于氢元素。

3、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元素也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而元素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不变的观念”

元素的分类

1、讲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物质多达3000多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元素只有100多种元素。这100多种元素也可以分成几大类。

2、引导: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元素可以分成哪几类?

[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

3、小结: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碳、硅、氧等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了解

2、阅读教材62页资料卡片合作探究。

金属元素;“金”字旁

非金属元素固态:“石”

非金属元素液态:“氵”

非金属元素气态:“气”头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概括能力。

元素的含量

1、提问: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情况如何?记住前4位。介绍记忆方法:氧(养)硅(闺)铝(女)铁(贴),连起来的就是“养闺女贴(心)”

2、设问: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记住前4位:氧碳氢氮

1、学生阅读教材60页

记忆:氧硅铝铁

2、氧碳氢氮

培养自学能力

利用诙谐、幽默语言记忆,激发兴趣,容易记住

小结

本节课要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化学变化中的元素观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学生回忆,巩固

知识整理,条理化知识点。

练习

作业

附: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各物质中的含量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认识同类物质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5.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6.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重要合金。

7.感受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金属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光彩夺目,而铁器却容易生锈?这些都要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来解释。

[板书]三.金属的&39;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问题金属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

假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你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镁条、铁丝、铜片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据此假设,许多其他金属也可能跟氧气反应。此外,金属跟酸或跟某些化合物的溶液也有可能发生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6-1】分别用经过砂纸打磨光亮的铝、铁、铜的金属片或金属丝进行一下实验。

1.金属跟氧气反应

a.常温下铝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在纯氧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铝。

b.常温下铁可被氧化,在纯氧中点燃,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物。

c.铜跟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铝、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思考为什么铝和铁能跟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却不能呢?

解释这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关。能跟酸反应并产生氢气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铝、铁分别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板书]1.金属跟氧气反应

许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思考为什么铝和铁都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而铜却不能与硫酸铝或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呢?

解释这也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人们常把能将其他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相对地称为较活泼的金属。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里的氢。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④K、Ca、Na的活动性太活泼,不能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P.157讨论与交流1.2.

[阅读]P.157长话短说

[课堂练习]P.157检查站

P.161/2.4.

[小结]1.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跟氧气反应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置换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1,O8,Na11,S16,Mg12,He2,Ar18。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A、D;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E;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D、E;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B。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C)

A.m+n+aB.m+n-a

C.a-n-m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

A.水受热后汽化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

A.X=Y=ZB.Y>Z>X

C.X>Z>Y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C)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C)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

A.6B.8

C.10D.12

8.(20__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A)

9.(20__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提升能力

10.(20__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C)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A.1B.2

C.8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C(填序号)。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4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多少个?

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4、离子晶体的判断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断一种晶体是离子晶体

方法一:由组成晶体的晶格质点种类分:离子化合物一定为离子晶体。

方法二:由晶体的性质来分:

①根据导电性:固态时不导电而熔化或溶解时能导电的一般为离子晶体。

②根据机械性能:具有较高硬度,且脆的为离子晶体。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来求算晶体的化学式?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离子晶体的晶胞,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题目: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一般地讲,化学式与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CI<NaCI<NaF。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5

一、设计思路

在这个课题之前学习了碳的单质,从本课题开始学习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为以后继续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做好准备。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本节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实践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舞台表演视频,解释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矿泉水瓶,请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白板聚焦固体CO2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认识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组实验:向集满CO2的1号软塑料瓶内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扭紧瓶盖,振荡。请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能溶于水。

学生展开合作探究2倾倒CO2

分组实验:用火柴点燃烧杯中高低梯架上的两只蜡烛(梯架可稍提起以便点燃蜡烛),迅速将另一瓶CO2沿着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缓缓倒入烧杯中,小组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生观看“死狗洞”的视频认识这几条性质引出灯火实验的实用性。

师生合作探究3CO2与水的反应: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许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引出问题,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什么?学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针对上述猜想展开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盐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湿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湿花瓣在酒精灯上烘干。分析讨论,展示学生的导学案,点评。

汽水打开瓶盖,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简介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9-121页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归纳: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含量过高对环境的影响;

3.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体展示防止温室效应增强的措施。

请学生板演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最后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环保。评出环保小组。

学生巩固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39;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无__色_无__味的_气_体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略_重__。

2.液态氧为_淡_蓝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物_理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2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3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4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铝箔反应

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氧气——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1、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成水蒸气、木材变成桌子等都是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

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7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3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学生活动]:讨论实验室制取CO2时,能否将稀HCl换成稀H2SO4?能否将CaCO3换成NaCO3?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布置作业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1]

<tdcolspan="2"align='right'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8

课题:

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主线:

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氯化氢(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9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2.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2FeCl3而2Fe+3I2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

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

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

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X-+Ag=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10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经验分析,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板书]:

实验药品:

1.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12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39;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