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化学教案 >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

时间: 新华 化学教案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吗?这里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快来学习吧!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S=32Na=23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CO2Na2CO3CaCO3(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平”→“=”。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平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D→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O2―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平(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D→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D→上升到理论D→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平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39;配平

教学过程:

提问: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

3.依据实验事实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这个文字表达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能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

导入: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二节化学方程式

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

C+O2===CO2

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式子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式代替名称

(2)“→”变为“=”

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板书,重点词做标记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提问:根据C+O2点燃CO2化学方程式(1)你能说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吗?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一定存在着质量关系,各物质间存在什么质量关系呢?(根据化学式可计算式量)计算各物质的式量是多少?

C+O2===CO16×212+16×2

123244

再现式量计算使学生理解通过式量可以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讲解:通过式量可以找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提问:这正是一个化学方程式所能表示的含义,你能总结出化学方程式有哪些涵义吗?(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学生归纳总结)

(1)能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可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提问:如何读出这个化学方程式

讲解:“+”,“=”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意义与数学上的含义区别开

练习1:[投影]:化学反应:S+O2点燃SO2中

1、反应物是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

2、反应中,每_____份质量的硫与____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___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设问: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否只要写出化学式就可以了?

练习:请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分析学生写的各种可能的式子

可能写出的情况有

(1)P+O2――P2O5

(2)P+O2――PO2

(3)P2+O5――P2O5

(4)4P+5O2――2P2O5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1)符合实验事实但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2)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而违背了客观事实,凭空臆造成生成物PO2

(3)为使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相等而改动化学式(纯净物组成是固定的。各元素原子个数固定,不能任意改动)

(4)符合事实又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引导:分析从两方面考虑

(1)是否符合实验事实

(2)是否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课文:P71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我们是在P+O2――P2O5的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系数4、5、2使得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一步体现了什么?

回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如何对上式进行配平呢?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左右两边P、O原子数相等,改角标行吗?添系数,系数如何添?(学生讨论思考)这里所用的配平方法称为最小公倍数法。

练习2:[投影]

1.Al+O2――Al2O3

2.H2+O2――H2O

设问:如何有步骤的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71――72页

总结:

1、写化学式

2、配平

3、注反应条件及箭号“↑”“↓”

模仿练习:请按步骤写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要求:

(1)3个步骤

KClO3――KCl+O2

2KClO3――2KCl+3O2

2KClO3===2KCl+3O2↑

(2)练习过程中总结每步的记忆要点

讲解:结合实例讲明“↑”和“↓”两符号的意义及使用注意事项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4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赛一赛,看谁填得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1,O8,Na11,S16,Mg12,He2,Ar18。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B、C(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A、D;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E;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D、E;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B。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C)

A.m+n+aB.m+n-a

C.a-n-m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D)

A.水受热后汽化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B)

A.X=Y=ZB.Y>Z>X

C.X>Z>Y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C)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B)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C)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B)

A.6B.8

C.10D.12

8.(20__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A)

9.(20__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C)

提升能力

10.(20__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C)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④⑤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

A.1B.2

C.8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B)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C(填序号)。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6

氢氧化钠(NaOH),俗称苛性钠、苛性钠和苛性钠,是两种常温下的白色晶体。它具有高度腐蚀性,可溶于水。它的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碱,是化学实验室中的基本药物之一。其溶液可用作洗涤液。氢氧化钠也可溶于乙醇和甘油,但不溶于乙醚、丙酮和液体固体氢氧化钠。当溶解或用浓缩液稀释时,它会释放热量。市政笛烤有两种类型:固体苛性钠和液体苛性钠:纯中间苛性钠是白色的,带有块状、片状、棒状、颗粒状、脆性,而纯液体苛性钠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苛性钠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并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之一,能与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反应。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灼伤人体皮肤等。氢氧化钠使水中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完全离子化,并能与任何质子酸进行中和反应。

氢氧化钠是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之一。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油,混合物将按比例反应形成固体肥皂。这种反应也利用了水解的原理,这种由氢氧化钠催化的水解叫做皂化反应。

什么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无色无味。它的.密度比空气高。它可以溶解在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可以被压缩成固态,通常称为干冰。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39;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c.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39;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加热H2O2H20O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催化剂K2MnO4MnO2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对化学制取氧气课时的教案知识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

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多少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1

白村中学孟计良3月29日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酸与碱的性质”一章教学的难点,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引入对比实验后,本节课的.教学变得简单多了.教学过程如下:

收集两试管二氧化碳气体,一个倒扣在盛水烧杯中,一个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一,试管中液面上升,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试管中液面上升,只能说明管内气压降低了,但到底是溶解了还是反应了事说不清的.但如果预先在水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那么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同理,第二支试管内的现象只有和第一支作比较,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从中不难体会对比实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对了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提供了有力的直观依据;

四、充分发挥了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后续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2

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仪器、药品。粗铁钉、烧杯、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锥形瓶、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天平天平、小烧杯、小试管、盐酸、碳酸钠粉末天平、小烧杯、石灰水、吸管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平,看天平是否平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方案()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讨论与交流]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与探讨]1、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3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

课题

化学式

授课人

邵世祥

学校

恩施市屯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2、通过游戏竞赛法来解决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记忆的难关。

3、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难点

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讲练法、调查实践法、游戏竞赛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Flash小动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在前几单元学习过的物质有哪些?并试着书写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其化学式。

为了分散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书写过了,在这里只是复习巩固而已。通过学生的书写以导出课题。

化学式

化学式的定义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学生分组游戏

学生分组活动:说明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

学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涵义。同时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播放Flash小动画

学生观看。

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画,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表示的意义:H、2H、H2、2H2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符号H、2H、H2、2H2的表示意义。

学生观看,并作记录。

起到综合知识的效果。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要依据实验事实。

教师依据已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来引出──化合价

学生记住表4-6中常见元素或根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以比赛的形式来记忆可提高学生兴趣,并记得快。

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学生阅读教材P81页。

应用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以达到能熟练运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方法。

学生利用表4-6中提供的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试着读出其名称。

学生书写化学式,并互相订正。(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通过反复多练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

提供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各原子个数。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便于理解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子有质量吗?

学生回答:有

以此导入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例题

学生练习。

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学生习题

学生合作练习,相互订正。

合作完成,共同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矫正出现的不足。

学生再度练习。

巩固提高。

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和种类和数量。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作记录。

学以致用。

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4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魔术——可乐喷泉

【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当堂练习、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教案有哪些篇1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39;原因。

课型:

探究式

课时:

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总结:

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