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初中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如何撰写优秀的初中教案?这里分享一些初中教案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

初中教案篇1

《美好人生我选择》

第一框直面升学与择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考试焦虑现象和调节的方法;掌握选择职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学会自己调节考试焦虑现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考试焦虑并不是不可调节的,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就完全可以使自己拥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升学和考试;只要社会需要,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光荣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考试焦虑现象及其调节;正确的职业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2、难点:如何有效的调节考试焦虑现象;如何正确的选择职业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为主、讲授法为附。

四、教学手段和准备:

学生:每人想象面临重大考试的时候的心理反应跟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你是如何调节的,平静下来的?

从父母或者上辈老人的交流中他们是怎样看待各种不同的职业的?

教师:把讨论的任务分配好,同时分好不同的组。

五:教学过程:

(一)升学与考试

1、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的原因?

阅读P136材料,回答小欣为什么会有焦虑不安的心理的?

年有过这样的反映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2、有可能产生的焦虑现象有哪些?

3、焦虑现象的影响是好是坏?(讨论)

认识到一般的焦虑现象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的考试焦虑现象则会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4、焦虑现象的有效调节。

由学生预习及思考过后讨论回答。最后在书本上划出要点。

5、正确填写志愿的原则要求是什么?

(二)就业与择业

1、认识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问题。

2、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途径的认识。

讨论书本P140的填空部分认识职业的多样性。

3、认识选择职业的原则要求、途径是什么?

其中,首要的原则是第一点,;还有自主创业要大力提倡。认识积极的就业观念。

六、板书设计:

1、考试焦虑现象产生的原因

2、考试焦虑现象的表现

(一)升学与考试3、考试焦虑的影响

一、直面升学与择业4、考试焦虑的有效调节

5、正确填写志愿的原则要求:

1、就业机会多。

(二)就业与择业2、选择职业的要求、途径

3、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的要求

七、作业布置:

八、教学后记: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初中教案篇2

活动背景

我省今年经历严重的干旱,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发现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情况,了解都有那些行会使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我们应该去保护地球,热爱自己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

2)考察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

3)调查农民今年的收成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按自然村分成几组。

一、准备阶段

(一)引出主题

1、导入

2、确定主题

3、提出问题

4、分组讨论

5、汇报方案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壮观的星球――地球,并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谈话:但是这个美丽的星球当今正为环境问题所困扰。提出活动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家园。本次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2、制定“拯救家园计划”,本次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四组,小组内研讨,最后由每组推举一人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二、实施阶段

(一)活动准备

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以及农民今年的收成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二)过程整合

1、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以及农民今年的收成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

2、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成功经验,各小组制定“拯救家园计划”。

(三)拟定汇报方式

1、各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2、每组推举一人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三、总结阶段

(一)成果展示

(1)、各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生态环境忧患的资料

(2)、展示“拯救家园计划”

(二)活动拓展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施“拯救家园计划”,不能“只动口,不动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的,我认为选材比较合理: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来爱护家园。整节课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讨论、交流,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讨论中让学生“动”起来,从嘴、眼、手、脑都一起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改新思想。在交流与总结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就这次活动来说,还存在着主要的问题是:

1、如何调动、保持每一位学生持久的参与热情。

2、在最后的一个活动中,对于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时,过多地注重了方案的提出,而忽略了可执行性的评价。这是教学活动的美中不足。

初中教案篇3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6、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7、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9、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10、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钝角。

1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

15、图形的拼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6、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18、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19、密铺: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

初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

(2)是否需要接触?

(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习。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初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将百草园既是乐园又是“学园”的特点和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进行对比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 菜畦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高枕而卧 豁 敛 脑髓 陌生 鉴赏 觅食 竹筛 秕谷 系 传授 书塾 人迹罕至

2、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4、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三.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雪地捕鸟。

2.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3.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2)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3)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

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解决疑难的句子。

1、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文不在一起,而是由“厥土惟涂泥”;“厥赋下上(上)错”;“厥贡……厥包橘、柚,锡贡”和“厥名包匦、青茅”诸句拼合而成。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三、作业

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初中教案篇6

1.课题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stayed,went,visited等。

②正确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you/she/he go on vacation? I/She/He went to......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用英语询问别人在假期做了什么,描述自己在假期做了什么。

②运用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与人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意识、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听、说、读、写句型——Where did sb. go on vacation? —Sb. went to sp.

(2)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

4.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Step 2 leading in — An investigation about students′ vacations.

Step 3 presentation — Shows some pictures to students, and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Step 4 practice — Students make up dialogues.

Step 5 review — Analyze the rule of the sentences and read these sentences.

Step 6 homework — Write a short article to introduce your vacation.

5.板书: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初中教案篇7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②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

③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事迹。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承担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选择,能为自己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方法

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反思。

媒体类型: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不言代价与回报

(一)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活动1:“班委改选”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1)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

(2)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

(3)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我有什么帮助?

(4)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略)

教师总结:

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问题1:怎样正确认识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或:为什么说“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参见:P14

活动2:“对选择的评估”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你能为小柯设想其他选择吗?

(2)帮小柯对他面临的几项选择进行评析。

①竞选成功,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②不参加竞选,可能付出什么代价?

③当上班干,可能得到什么回报?

(3)教师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作出最合理的选择,担当应负的责任

问题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所承担和责任?P14、P15

活动3:“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二)我承担,我无悔

1、主动承担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活动4:“小青的烦恼”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1)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

(2)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相关链接苏珊对不喜欢的工作也干得出色

由此看来: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活动5:“弗兰克的故事”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1)在你看来,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

(2)如果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3)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任的代价,他还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吗?

教师总结:

在社会上,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2、感激崇敬那些不计回报与代价履行社会责任的人们

问题3:为什么说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如任长霞、牛玉儒、徐虎、洪战辉、丛飞等等人物。)正是因为有那些不计回报与代价履行社会责任的人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课标要求设计教学,既有个人自主探究,也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学方式上,创设了富有激情的课堂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再体验中感悟道理,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和资料,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共鸣与震撼!让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品质和精神。这些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破本课的难点。

初中教案篇8

跳跃:跨越式跳高

一、主要教材

(一)跳跃:跨越式跳高(新授)。

(二)双杠: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分腿坐前进至远端,前摆转体90度下(新授)。

二、教学任务

(一)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初步学习助跑和起跳的技术及过竿动作。

(二)增强学生上肢、肩带、胸部、腰腹肌肉群的力量,促进韧带和骨骼的发展。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三)培养学生勇敢、机智、顽强果断等优良品质。

三、课的进行

(一)思想动员

(二)实际练习

1、队列、队形、基本体操

(1)队列、队形练习

向左(右)转,用并步法散和密集队形。

第三节:扩胸运动(预备姿势立正)

1、两手半握拳,两臂经前至胸前平屈后振(拳心向下)。

2、两臂经前伸直(拳心相对)至侧举后振。

3、两臂经前(拳心向下)至胸前平屈后振。

4、两臂伸直经前入下,自然后摆(拳心向后)。

5、左脚向前跨出成弓步,同时两臂经前(拳心相对)至侧举后振。

6、两臂经前(拳心向下)向下后振。

7、两臂经前(拳心相对)至侧举后振。

8、左脚收回,两臂经前放下,自然后摆(拳心向下)。

第二、四个八拍的5-8出右脚做。第四个八拍的最后一拍还原成直立。

要求:

1、刚健有力,富有弹性。

2、扩胸时臂要平,上体保持正直。成弓步时脚跟不要提起。

第四节:踢腿运动(预备姿势立正)

1、左腿前踢(与上体约成90°),同时两手叉腰。

2、左腿还原。

3、右腿前踢。

4、还原成直立。

5、左腿后踢,同时两臂经前至上举后振(掌心向后)。

6、左腿还原,同时两臂经前落下,自然后摆(掌心向后)。

7、同5,换右腿做。

8、还原成直立。

初中教案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男生女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男女同学之间怎样进行正常、健康交往。把握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有分寸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异性同学。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____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

教学重难点:男女生交往的益处和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交往。

教学方法设计:成功体验法、情境教学法、感性升华法、探究合作式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件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及相关问题〗

教师:大家好!欢迎走进《男生女生》新授课课堂!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和学习男女同学如何交往的问题!首先请同学们一边听歌一边思考投影屏幕上显示的问题,等下老师提问。

2分钟后,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问题。

二【活动新授】

〖打开课件二:比一比男女生的优势〗

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男生的优势和女生的优势。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女生的优势:心细、温柔、善良、观察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强,善于记忆、注意力集中、体贴…

二、男生的优势:体能、勇敢、坚强、抽象思维强、独立、责任感强、恒心、毅力…

教师(笑):男生的优势有很多,女生的优势也有很多,真是不分上下呀,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呀?

学生:男女生各有优势,各有个性特点。

〖打开课件三:「比一比」男生女生知多少〗

教师:刚才我们让男生总结了自己身上的优势,也让女生总结了自己身上的优势。下面我们请男生来寻找女生的优势,让女生来寻找男生的优势,看谁对异性了解得更多。

学生分组讨论。

〖男生甲发言〗女生的优势有:心细、温柔、善良、观察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强,善于记忆、注意力集中、体贴……

〖女生甲发言〗男生的优势有:体能、勇敢、坚强、抽象思维强、独立、责任感强、恒心、毅力……

(其他学生发言略)

教师(与学生一起鼓掌):同学很踊跃啊!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性别上,男女生各有不同,各有优势。

〖打开课件四说一说如何分配劳动任务〗

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许多任务都需要男女生共同努力,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它促进了彼此的交往,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哪下面请同学们来分配一下班里的劳动清洁任务并说明你这样分配的理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同学们分组讨论。

讨论后同学丙举手回答:男生负责搬运课本、擦电风扇、修理课桌、打扫地板、打扫天花板。女生负责分发课本擦黑板、收取伙食费并发放饭票、擦玻璃。

其它同学回答(略)

教师:我们同学真的很细心,把任务分配得合情合理,我们班真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学生鼓掌)男生和女生互相体谅互相帮助。

〖打开课件五:思考〗

老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男女同学交往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丁回答(略)

板书一:男女同学交往的益处

老师:请同学们划书。划完后默读几遍。

〖打开课件六:议一议〗

教师:同学们请注意观察投影幕上的男女同学的交往方法正确吗,觉得不正确的话请帮其提出交往议。

学生1:小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做法是正确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交往。

学生2:小米和小巍的交往不正确。这样很容易产生早恋。应该多参加集体活动。(学生在下面笑)

其它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由此可见,男女同学交往需要注意方法和场合。那么男女同学交往到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请认真看屏幕,并认真听我的讲解。

〖打开课件七: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和交往原则〗

老师讲解。

板书二:男女同学交往要注意的事项

同学们做笔记划书并默读。

〖打开课件八:我恋爱了吗?怎么办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第39页,帮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主意消除烦恼。

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我觉得这不算是恋爱。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学生们鼓掌)

板书三:如何正确看待对异性产生的好感或爱慕之情?

〖打开课件九:收到情书后怎么办〗

教师:同学们看完投影幕上的故事后请思考一下,你觉得她们可以进一步发展下去吗?请你帮她出出主意。

学生:我觉得她们不能再进一步发展下去,否则的话会陷入早恋的漩涡。王薇应该及时拒绝李伟同学的见面要求,向他讲明早恋的危害,并继续帮助他。

(学生们鼓掌)

老师:回答得很好。下面请看我的分析。

〖打开课件十:为什么不能早恋〗

老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成熟了吗?刚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

他们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吗?爱情是以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无法给对方

任何的承诺。

他们在经济上能独立吗?完全依赖父母或家庭。

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吗?感情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学生的

要任务是学习。

〖展示图片一和图片二〗

老师:同学们你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图,是青色的未熟的芒果好吃还是黄色的熟了的芒果好吃?

学生:当然是黄色的熟了的芒果好吃。

老师:由些可见,我们现在恋爱为时过早。

板书四:如何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

〖打开课件十一:大家说一说〗

老师:在公共汽车上,社会不良青年缠上了小女生,她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1: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学生2:要学会争取外界的保护。

学生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学生4:应提高警惕,行为检点,不与异性单独相处。

其他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同学们,我们在与异性相处时,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尤其在一些细节上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保护。

板书五:在与异____往时,如何保护自己?

老师叫学生在书本上划知识点,并默读。

[课堂小结]:

〖打开课件十二:小结〗

师: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总结归纳一下本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

〖打开课件十三:课堂练习〗

学生们认真做练习。

五分钟后老师讲解练习。

五。【布置作业】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初中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我”是怎么解决的?

C、结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初中教案篇1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

1、圈划生字词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河蚌(bàng)厄运(è)蜥蜴(xīyì)劫掠(jié)

酝酿(yùnniàng)蒲公英(pú)五彩斑斓(bānlán)

啸聚山林(xiào)棕树蛇(zōng)束手无策(shù)

扼制(è)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2、字词积累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3、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句中划线部分的意思

(1)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在劫难逃)

(2)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没有任何办法。(束手无策)

(3)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心里一点也不有所触动?(无动于衷)

(4)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在山林里拉帮结伙,为害一方。(啸聚山林)

三、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样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们该怎样对待“生物入侵者”?

2、“生物入侵者”的定义?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3、为什么人类早期没有“生物入侵者”?

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4、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几样“生物入侵者”?

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

5、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对被危害的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文中还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吗?

承上启下。第六自然段。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4)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

6、换词比较,谈谈其好处

(1)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2)关岛本地的大多数鸟类已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_采用列数据显得更真实更可信__。

(1)悄悄到达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

(2)事实上许多异地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到达新的环境,正是通过跨国贸易的途径。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_采用打比方显得更简洁更生动__。

7、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初中教案篇12

一、说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主线,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

二、说教材

立定跳远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立定跳远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平地就能进行练习。另外,立定跳远在近两年的中考中是必考项目,所以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说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初三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具有感性思维的体育游戏却比较喜欢,学习兴趣也较高,因此,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大部分同学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小腿、脚掌、踝关节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说教法

讲解示范法、指导纠错法

七、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来完成学、练的目标。

八、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

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

3、立定跳远的辅助能力练习:

单足跳:主要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

4、小游戏:火车赛跑

5、整理放松:

6、本课小结:

初中教案篇13

《阿炳在195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初中教案篇14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杠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F1+L1=F2+L2成立吗?F1-L1=F2-L2呢?单位不一样不能相加减,故排除;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请各组汇总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7、评估

实验做完了,大家能从上面的实验中得到那些因素会造成误差吗?杠杆是否真的在水平位置平衡了。不然,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大家反思一下刚才的实验,每个小组得出的数据准确吗?如果不够准确,是不是由于没有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来做呢?

8、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八、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教案篇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七、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

八、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板书)(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板书)(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观察现象

(演示)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板书: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师)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板书)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三、二氧化的用途

1灭火

2做气肥

3做碳酸饮料

4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1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