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那要怎么写古诗主题活动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古诗主题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1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同学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2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指名朗读古诗。

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2.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

(2)揭示诗意。

(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A.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B.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课文小结】

本课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莲的情景,充满了童心童趣,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教师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教学生读准字音。

学习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读通读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再用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将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学生。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板书:画家牧童)

2、齐读:

你发现了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

(板书:大人,小孩,画画,放牛)

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回答交流。

3、教师小结:

大画家画了《斗牛图》后,小牧童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指出他的错误。大家都呆住了,然而,画家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4、认识画家:

⑴你了解戴嵩吗?

⑵从哪些句子看出他很著名?将句子画下来。

⑶(课件出示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⑷练习用一就说话。

⑸课件出示我知道中有关戴嵩的内容。

5、过渡: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斗牛图》是怎样画的呢?

三、对比感知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画家画画的句子。

⑴课件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突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指名读,老师评,学生互评。

(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⑵边表演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⑶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思考:

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出示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用称赞、赞扬的语气)

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师生互评。

⑵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图上还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谁的眼睛亮:课文里有三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找找看?

4、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⑴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练读牧童的话。

⑶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

人们的表情怎样?又会说什么?

⑷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5、指导:

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

此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戴嵩的画错在哪里?

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老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相机板书: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2、对比感悟:

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3、小结:

他们年龄不一样,地位不一样,生活不一样,,但是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五、拓展延伸: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六、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向我们展示了大画家的谦虚、崇高与伟大,展示了小牧童的率真,敢于挑战权威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6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阵以待。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回忆征程,放眼河山。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落入罗网,悲苦感叹。爱祖国爱家乡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由悲而壮,无限眷恋。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自己读读古诗,试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4、组织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石径”(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四、引导精读品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1、教师试着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3、组织组内交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诗中寻找依据,以此来带动诗意的理解。

(1)(    )的山

为什么称为“寒山”?怎样的山才是“寒山”?

(深秋时节,草木枯萎,山上光秃秃的,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所以称“寒山”)

(2) (      )的石径  (解词:斜——弯弯曲曲)

(3)连起来读读第一句,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4)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理解“白云生处”,这“人家”该画在什么地方?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有感情地吟诵第一、二句古诗,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的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  理解“霜叶”“红于”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现在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理解“坐”“爱”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6、回答问题: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七、作业:

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简笔画)(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绍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让学生书空。

2、指名读题,正音:泊b(领读,然后开火车读课题)

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p湖泊

3、解题、质疑:

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

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什么?

引导质疑: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

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

(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样解决呢?

(6)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

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

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相机穿插诗人的背景资料,结合“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感受诗人的“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五、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一下,再读给组内同学听听,看看他们有什么建议或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再改进一下。

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练习背诵。

5、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秋天 景色凄凉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诗人 心头惆怅

夜半钟声到客船。              彻夜难眠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9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古诗主题活动教案篇10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拊(fǔ)掌:拍手。

④搐(chù):抽缩。

⑤掉尾:摇尾巴。

⑥然:认为对。

⑦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5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