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教案设计 > 教案范文 >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 教案范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这里分享一些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下载,供大家写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参考。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数 量总 价

钢笔(  )元/支(  )支(  )元

练习本(  )元/本(  )本(  )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 价数 量总 价

列车(  )千米/时(  )时(  )千米

自行车(  )米/分(  )分(  )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00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2)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3)2000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4)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_________%.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00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00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00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00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00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六、板书设计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我们学校最近正在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

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你们同意吗?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缘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花圃的实物隐去,显示花圃的平面图形,同时显示红色轮廓线)

我们就把边缘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这圈红线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边线。

板书:边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吗?指名一个人指。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圆,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四边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学生自己描,描好后请学生拿上台展示,(2人)请同学来评价。

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个?说说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出边线是有曲有直的,有长有短的。)

板书:曲,直,长,短

揭示: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叫做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周长的知识。

板书:周长。

二.计算图形的周长。

1.在刚才我们所描出的几个图形当中,你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吗?五边形呢?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学生自己独立测量计算,在练习纸上列式。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同学拿练习纸上台来说。

提问: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那剩下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没有选择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呢?请你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同座位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还可以用其它的软的材料代替绳子。

2.在圆形物体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请你上台来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圆形的周长的。

板书:(围,滚)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3.P62/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周长,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长。(学生说算式,师板书学生的算式)适当评价方法。

4.P62/5刚才的几个图形已经直接告诉你边长,让你求周长的,同学们想得都很好,现在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直接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

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5

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39;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6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案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我们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了解了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回顾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基础上,类比出正数的n次方根的定义,从而把指数推广到分数指数.进而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再推广到实数指数,并将幂的运算性质由整数指数幂推广到实数指数幂.

教材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外就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先给出两个具体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碳14的衰减问题.前一个问题,既让学生回顾了初中学过的整数指数幂,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函数模型,并且还有思想教育价值.后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函数模型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分数指数幂、无理数指数幂的兴趣与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本节安排的内容蕴涵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的思想(指数幂运算律的推广)、类比的思想、逼近的思想(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指数函数的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等,同时,充分关注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三维目标

1.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的能力.

2.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3.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4.通过训练及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掌握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运用有理指数幂的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教学难点

(1)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作者:路致芳

导入新课

思路1.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否知道考古学家如何判断生物的发展与进化,又怎样判断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来判断生物的发展与进化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太清楚)考古学家是按照这样一条规律推测生物所处的年代的.教师板书本节课题:指数函数——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思路2.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那么有没有四次方根、五次方根…n次方根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本堂课研究的课题:指数函数——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2)如x4=a,x5=a,x6=a,根据上面的结论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3)根据上面的结论我们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吗?

(4)可否用一个式子表达呢?

活动: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的平方根、立方根是如何定义的,对照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解释上面的式子,对问题(2)的结论进行引申、推广,相互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具体问题一般化,归纳类比出n次方根的概念,评价学生的思维.

讨论结果:(1)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正实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如:4的平方根为±2,负数没有平方根,同理,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如:-8的立方根为-2.

(2)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一个数的四次方等于a,则这个数叫a的四次方根.一个数的五次方等于a,则这个数叫a的五次方根.一个数的六次方等于a,则这个数叫a的六次方根.

(3)类比(2)得到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则这个数叫a的n次方根.

(4)用一个式子表达是,若xn=a,则x叫a的n次方根.

教师板书n次方根的意义:

一般地,如果xn=a,那么x叫做a的n次方根(nthroot),其中n>1且n∈正整数集.

可以看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是n次方根的概念的特例.

提出问题

(1)你能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求出下列数的n次方根吗?(多媒体显示以下题目).

①4的平方根;②±8的立方根;③16的4次方根;④32的5次方根;⑤-32的5次方根;⑥0的7次方根;⑦a6的立方根.

(2)平方根,立方根,4次方根,5次方根,7次方根,分别对应的方根的指数是什么数,有什么特点?4,±8,16,-32,32,0,a6分别对应什么性质的数,有什么特点?

(3)问题(2)中,既然方根有奇次的也有偶次的,数a有正有负,还有零,结论有一个的,也有两个的,你能否总结一般规律呢?

(4)任何一个数a的偶次方根是否存在呢?

活动:教师提示学生切实紧扣n次方根的概念,求一个数a的n次方根,就是求出的那个数的n次方等于a,及时点拨学生,从数的分类考虑,可以把具体的数写出来,观察数的特点,对问题(2)中的结论,类比推广引申,考虑要全面,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讨论结果:(1)因为±2的平方等于4,±2的立方等于±8,±2的4次方等于16,2的5次方等于32,-2的5次方等于-32,0的7次方等于0,a2的立方等于a6,所以4的平方根,±8的立方根,16的4次方根,32的5次方根,-32的5次方根,0的7次方根,a6的立方根分别是±2,±2,±2,2,-2,0,a2.

(2)方根的指数是2,3,4,5,7…特点是有奇数和偶数.总的来看,这些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3)一个数a的奇次方根只有一个,一个正数a的偶次方根有两个,是互为相反数.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

(4)任何一个数a的偶次方根不一定存在,如负数的偶次方根就不存在,因为没有一个数的偶次方是一个负数.

类比前面的平方根、立方根,结合刚才的讨论,归纳出一般情形,得到n次方根的性质:

①当n为偶数时,正数a的n次方根有两个,是互为相反数,正的n次方根用na表示,如果是负数,负的n次方根用-na表示,正的n次方根与负的n次方根合并写成±na(a>0).

②n为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

③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

上面的文字语言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a为正数:n为奇数,a的n次方根有一个为na,n为偶数,a的n次方根有两个为±na.

a为负数:n为奇数,a的n次方根只有一个为na,n为偶数,a的n次方根不存在.

零的n次方根为零,记为n0=0.

可以看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是n次方根的性质的特例.

思考

根据n次方根的性质能否举例说明上述几种情况?

活动:教师提示学生对方根的性质要分类掌握,即正数的奇偶次方根,负数的奇次方根,零的任何次方根,这样才不重不漏,同时巡视学生,随机给出一个数,我们写出它的平方根,立方根,四次方根等,看是否有意义,注意观察方根的形式,及时纠正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问题.

解:答案不,比如,64的立方根是4,16的四次方根为±2,-27的5次方根为5-27,而-27的4次方根不存在等.其中5-27也表示方根,它类似于na的形式,现在我们给式子na一个名称——根式.

根式的概念:

式子na叫做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n叫做根指数.

如3-27中,3叫根指数,-27叫被开方数.

思考

nan表示an的n次方根,式子nan=a一定成立吗?如果不一定成立,那么nan等于什么?

活动:教师让学生注意讨论n为奇偶数和a的符号,充分让学生多举实例,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注意归纳整理.

〔如3(-3)3=3-27=-3,4(-8)4=-8=8〕.

解答: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可得:(na)n=a.

通过探究得到:n为奇数,nan=a.

n为偶数,nan=a=a,-a,a≥0,a<0.

因此我们得到n次方根的运算性质:

①(na)n=a.先开方,再乘方(同次),结果为被开方数.

②n为奇数,nan=a.先奇次乘方,再开方(同次),结果为被开方数.

n为偶数,nan=a=a,-a,a≥0,a<0.先偶次乘方,再开方(同次),结果为被开方数的绝对值.

应用示例

思路1

例求下列各式的值:

(1)3(-8)3;(2)(-10)2;(3)4(3-π)4;(4)(a-b)2(a>b).

活动:求某些式子的值,首先考虑的应是什么,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都用到哪些知识,关键是啥,搞清这些之后,再针对每一个题目仔细分析.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让学生展示结果,抓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求下列各式的值实际上是求数的方根,可按方根的运算性质来解,首先要搞清楚运算顺序,目的是把被开方数的符号定准,然后看根指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是奇数,无需考虑符号,如果是偶数,开方的结果必须是非负数.

解:(1)3(-8)3=-8;

(2)(-10)2=10;

(3)4(3-π)4=π-3;

(4)(a-b)2=a-b(a>b).

点评:不注意n的奇偶性对式子nan的值的影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准,记熟,会用,活用.

变式训练

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1)7(-2)7;

(2)3(3a-3)3(a≤1);

(3)4(3a-3)4.

解:(1)7(-2)7=-2,

(2)3(3a-3)3(a≤1)=3a-3,

(3)4(3a-3)4=

点评:本题易错的是第(3)题,往往忽视a与1大小的讨论,造成错解.

思路2

例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4a4=a

B.6(-2)2=3-2

C.a0=1

D.10(2-1)5=2-1

活动:教师提示,这是一道选择题,本题考查n次方根的运算性质,应首先考虑根据方根的意义和运算性质来解,既要考虑被开方数,又要考虑根指数,严格按求方根的步骤,体会方根运算的实质,学生先思考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再回答.

解析:(1)4a4=a,考查n次方根的运算性质,当n为偶数时,应先写nan=a,故A项错.

(2)6(-2)2=3-2,本质上与上题相同,是一个正数的偶次方根,根据运算顺序也应如此,结论为6(-2)2=32,故B项错.

(3)a0=1是有条件的,即a≠0,故C项也错.

(4)D项是一个正数的偶次方根,根据运算顺序也应如此,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由于考查n次方根的运算性质与运算顺序,有时极易选错,选四个答案的情况都会有,因此解题时千万要细心.

例23+22+3-22=__________.

活动:让同学们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本题乍一看内容与本节无关,但仔细一想,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方根,这里是带有双重根号的式子,去掉一层根号,根据方根的运算求出结果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将根号下面的式子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就更为关键了,从何处入手?需利用和的平方公式与差的平方公式化为完全平方式.正确分析题意是关键,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解题的思路.

解析:因为3+22=1+22+(2)2=(1+2)2=2+1,

3-22=(2)2-22+1=(2-1)2=2-1,

所以3+22+3-22=22.

答案:22

点评:不难看出3-22与3+22形式上有些特点,即是对称根式,是A±2B形式的式子,我们总能找到办法把其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思考

上面的例2还有别的解法吗?

活动:教师引导,去根号常常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有时平方差公式也可,同学们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具有对称性,再考虑并交流讨论,一个是“+”,一个是“-”,去掉一层根号后,相加正好抵消.同时借助平方差,又可去掉根号,因此把两个式子的和看成一个整体,两边平方即可,探讨得另一种解法.

另解:利用整体思想,x=3+22+3-22,

两边平方,得x2=3+22+3-22+2(3+22)(3-22)=6+232-(22)2=6+2=8,所以x=22.

点评:对双重二次根式,特别是A±2B形式的式子,我们总能找到办法将根号下面的式子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对A+2B±A-2B的式子,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去解.

变式训练

若a2-2a+1=a-1,求a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a2-2a+1=a-1,而a2-2a+1=(a-1)2=a-1=a-1,

即a-1≥0,

所以a≥1.

点评:利用方根的运算性质转化为去绝对值符号,是解题的关键.

知能训练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

B.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

C.0的n次方根是零

D.a的n次方根用na表示(以上n>1且n∈正整数集)

答案:C

2.化简下列各式:

(1)664;(2)4(-3)2;(3)4x8;(4)6x6y3;(5)(x-y)2.

答案:(1)2;(2)3;(3)x2;(4)xy;(5)x-y.

3.计算7+40+7-40=__________.

解析:7+40+7-40

=(5)2+25?2+(2)2+(5)2-25?2+(2)2

=(5+2)2+(5-2)2

=5+2+5-2

=25.

答案:25

拓展提升

问题:nan=a与(na)n=a(n>1,n∈N)哪一个是恒等式,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前面的例题及其解答,进行分析讨论,解决这一问题要紧扣n次方根的定义.

通过归纳,得出问题结果,对a是正数和零,n为偶数时,n为奇数时讨论一下.再对a是负数,n为偶数时,n为奇数时讨论一下,就可得到相应的结论.

解:(1)(na)n=a(n>1,n∈N).

如果xn=a(n>1,且n∈N)有意义,则无论n是奇数或偶数,x=na一定是它的一个n次方根,所以(na)n=a恒成立.

例如:(43)4=3,(3-5)3=-5.

(2)nan=a,a,当n为奇数,当n为偶数.

当n为奇数时,a∈R,nan=a恒成立.

例如:525=2,5(-2)5=-2.

当n为偶数时,a∈R,an≥0,nan表示正的n次方根或0,所以如果a≥0,那么nan=a.例如434=3,40=0;如果a<0,那么nan=a=-a,如(-3)2=32=3,

即(na)n=a(n>1,n∈N)是恒等式,nan=a(n>1,n∈N)是有条件的.

点评:实质上是对n次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算性质的深刻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仔细交流讨论后,在笔记上写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在屏幕上.

1.如果xn=a,那么x叫a的n次方根,其中n>1且n∈正整数集.用式子na表示,式子na叫根式,其中a叫被开方数,n叫根指数.

(1)当n为偶数时,a的n次方根有两个,是互为相反数,正的n次方根用na表示,如果是负数,负的n次方根用-na表示,正的n次方根与负的n次方根合并写成±na(a>0).

(2)n为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这时a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

(3)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

2.掌握两个公式:n为奇数时,(na)n=a,n为偶数时,nan=a=a,-a,a≥0,a<0.

作业

课本习题2.1A组1.

补充作业:

1.化简下列各式:

(1)681;(2)15-32;(3)6a2b4.

解:(1)681=634=332=39;

(2)15-32=-1525=-32;

(3)6a2b4=6(a?b2)2=3a?b2.

2.若5<a<8,则式子(a-5)2-(a-8)2的值为__________.<p="">

解析:因为5<a<8,所以(a-5)2-(a-8)2=a-5-8+a=2a-13.<p="">

答案:2a-13

3.5+26+5-26=__________.

解析:对双重二次根式,我们觉得难以下笔,我们考虑只有在开方的前提下才可能解出,由此提示我们想办法去掉一层根式,

不难看出5+26=(3+2)2=3+2.

同理5-26=(3-2)2=3-2.

所以5+26+5-26=23.

答案:23

设计感想

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根式的内容是这些内容的推广,本节课由于方根和根式的概念和性质难以理解,在引入根式的概念时,要结合已学内容,列举具体实例,根式na的讲解要分n是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来进行,每种情况又分a>0,a<0,a=0三种情况,并结合具体例子讲解,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类比和练习题目,要灵活处理这些题目,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所以需要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服务教学.

第2课时

作者:郝云静

导入新课

思路1.碳14测年法.原来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能够产生放射性碳14,并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再为动物吸收,只要植物和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不断地吸收碳14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即会停止吸收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约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消失.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便可推断其年代(半衰期:经过一定的时间,变为原来的一半).引出本节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之分数指数幂.

思路2.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习了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那么整数指数幂是否可以推广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本节的主讲内容,教师板书本节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之分数指数幂.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

(2)观察以下式子,并总结出规律:a>0,

①;

②a8=(a4)2=a4=,;

③4a12=4(a3)4=a3=;

④2a10=2(a5)2=a5=.

(3)利用(2)的规律,你能表示下列式子吗?

,,,(x>0,m,n∈正整数集,且n>1).

(4)你能用方根的意义来解释(3)的式子吗?

(5)你能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吗?

活动: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整数指数幂及运算性质,仔细观察,特别是每题的开始和最后两步的指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方根的意义,用方根的意义加以解释,指点启发学生类比(2)的规律表示,借鉴(2)(3),我们把具体推广到一般,对写正确的同学及时表扬,其他学生鼓励提示.

讨论结果:(1)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n=a?a?a?…?a,a0=1(a≠0);00无意义;

a-n=1an(a≠0);am?an=am+n;(am)n=amn;(an)m=amn;(ab)n=anbn.

(2)①a2是a10的5次方根;②a4是a8的2次方根;③a3是a12的4次方根;④a5是a10的2次方根.实质上①5a10=,②a8=,③4a12=,④2a10=结果的a的指数是2,4,3,5分别写成了105,82,124,105,形式上变了,本质没变.

根据4个式子的最后结果可以总结:当根式的被开方数的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写成分数作为指数的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3)利用(2)的规律,453=,375=,5a7=,nxm=.

(4)53的四次方根是,75的三次方根是,a7的五次方根是,xm的n次方根是.

结果表明方根的结果和分数指数幂是相通的.

(5)如果a>0,那么am的n次方根可表示为nam=,即=nam(a>0,m,n∈正整数集,n>1).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师板书:

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am(a>0,m,n∈正整数集,n>1).

提出问题

(1)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是怎样规定的?

(2)你能得出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吗?

(3)你认为应怎样规定零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4)综合上述,如何规定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5)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中,为什么规定a>0,去掉这个规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6)既然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否也适用于有理数指数幂呢?

活动:学生回想初中学习的情形,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回答,根据零的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来类比,把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与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融合起来,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类比可得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合作交流,以具体的实例说明a>0的必要性,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讨论结果:(1)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是:a-n=1an(a≠0),n∈N+.

(2)既然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是这样规定的,类比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可得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规定: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1nam(a>0,m,n∈=N+,n>1).

(3)规定:零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零的正分数次幂等于零,零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4)教师板书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就是:

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am(a>0,m,n∈正整数集,n>1),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1nam(a>0,m,n∈正整数集,n>1),零的正分数次幂等于零,零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5)若没有a>0这个条件会怎样呢?

如=3-1=-1,=6(-1)2=1具有同样意义的两个式子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只说明分数指数幂在底数小于零时是无意义的.因此在把根式化成分数指数时,切记要使底数大于零,如无a>0的条件,比如式子3a2=,同时负数开奇次方是有意义的,负数开奇次方时,应把负号移到根式的外边,然后再按规定化成分数指数幂,也就是说,负分数指数幂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总表示正数,而不是负数,负数只是出现在指数上.

(6)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任意的有理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

①ar?as=ar+s(a>0,r,s∈Q),

②(ar)s=ars(a>0,r,s∈Q),

③(a?b)r=arbr(a>0,b>0,r∈Q).

我们利用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来看下面的例题.

应用示例

例1求值:(1);(2);(3)12-5;(4).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考虑解题的方法,利用幂的运算性质计算出数值或化成最简根式,根据题目要求,把底数写成幂的形式,8写成23,25写成52,12写成2-1,1681写成234,利用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解答,完成后,把自己的答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解:(1)=22=4;

(2)=5-1=15;

(3)12-5=(2-1)-5=2-1×(-5)=32;

(4)=23-3=278.

点评:本例主要考查幂值运算,要按规定来解.在进行幂值运算时,要首先考虑转化为指数运算,而不是首先转化为熟悉的根式运算,如=382=364=4.

例2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

a3?a;a2?3a2;a3a(a>0).

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根据解题的顺序,把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再由幂的运算性质来运算,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时,要由里往外依次进行,把握好运算性质和顺序,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解题步骤,教师评价学生的解题情况,鼓励学生注意总结.

解:a3?a=a3?=;

a2?3a2=a2?=;

a3a=.

点评:利用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根式运算时,其顺序是先把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再由幂的运算性质来运算.对于计算的结果,不强求统一用什么形式来表示,没有特别要求,就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来表示,但结果不能既有分数指数又有根式,也不能既有分母又有负指数.

例3计算下列各式(式中字母都是正数).

(1);

(2).

活动:先由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式子的特征,然后分析,四则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及运算规律扩充到分数指数幂后,其运算顺序仍符合我们以前的四则运算顺序,再解答,把自己的答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相互交流,其中要注意到(1)小题是单项式的乘除运算,可以用单项式的乘除法运算顺序进行,要注意符号,第(2)小题是乘方运算,可先按积的乘方计算,再按幂的乘方进行计算,熟悉后可以简化步骤.

解:(1)原式=[2×(-6)÷(-3)]=4ab0=4a;

(2)=m2n-3=m2n3.

点评:分数指数幂不表示相同因式的积,而是根式的另一种写法.有了分数指数幂,就可把根式转化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了.

本例主要是指数幂的运算法则的综合考查和应用.

变式训练

求值:(1)33?33?63;

(2)627m3125n64.

解:(1)33?33?63==32=9;

(2)627m3125n64==9m225n4=925m2n-4.

例4计算下列各式:

(1)(325-125)÷425;

(2)a2a?3a2(a>0).

活动:先由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式子的特征,然后分析,化为同底.利用分数指数幂计算,在第(1)小题中,只含有根式,且不是同次根式,比较难计算,但把根式先化为分数指数幂再计算,这样就简便多了,第(2)小题也是先把根式转化为分数指数幂后再由运算法则计算,最后写出解答.

解:(1)原式=

==65-5;

(2)a2a?3a2==6a5.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1,2,3

【补充练习】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把题目投射到屏幕上让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启发,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

1.(1)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a2?a3=a6B.(-a2)3=(-a3)2

C.(a-1)0=0D.(-a2)3=-a6

(2)下列各式①4(-4)2n,②4(-4)2n+1,③5a4,④4a5(各式的n∈N,a∈R)中,有意义的是()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34a6)2?(43a6)2等于()

A.aB.a2C.a3D.a4

(4)把根式-25(a-b)-2改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为()

A.B.

C.D.

(5)化简的结果是()

A.6aB.-aC.-9aD.9a

2.计算:(1)--17-2+-3-1+(2-1)0=__________.

(2)设5x=4,5y=2,则52x-y=__________.

3.已知x+y=12,xy=9且x<y,求p=""的值.

答案:1.(1)D(2)B(3)B(4)A(5)C2.(1)19(2)8

3.解:.

因为x+y=12,xy=9,所以(x-y)2=(x+y)2-4xy=144-36=108=4×27.

又因为x<y,所以x-y=-2×33=-63.<p="">

所以原式==12-6-63=-33.

拓展提升

1.化简:.

活动:学生观察式子特点,考虑x的指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解题思路,应对原式进行因式分解,根据本题的特点,注意到:

x-1=-13=;

x+1=+13=;

.

构建解题思路教师适时启发提示.

解:

=

=

=

=.

点拨:解这类题目,要注意运用以下公式,

=a-b,

=a±+b,

=a±b.

2.已知,探究下列各式的值的求法.

(1)a+a-1;(2)a2+a-2;(3).

解:(1)将,两边平方,得a+a-1+2=9,即a+a-1=7;

(2)将a+a-1=7两边平方,得a2+a-2+2=49,即a2+a-2=47;

(3)由于,

所以有=a+a-1+1=8.

点拨:对“条件求值”问题,一定要弄清已知与未知的联系,然后采取“整体代换”或“求值后代换”两种方法求值.

课堂小结

活动:教师,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学习收获记录在你的笔记本上,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同时教师用投影仪显示本堂课的知识要点:

(1)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就是: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am(a>0,m,n∈正整数集,n>1),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1nam(a>0,m,n∈正整数集,n>1),零的正分数次幂等于零,零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2)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

(3)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任意的有理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

①ar?as=ar+s(a>0,r,s∈Q),

②(ar)s=ars(a>0,r,s∈Q),

③(a?b)r=arbr(a>0,b>0,r∈Q).

(4)说明两点:

①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一种规定,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只表明这种规定的合理性,其中没有推出关系.

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任意的有理数指数幂也同样适用.因而分数指数幂与根式可以互化,也可以利用=am来计算.

作业

课本习题2.1A组2,4.

设计感想

本节课是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引出及应用,分数指数是指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要让学生反复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中可以通过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来巩固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用观察、归纳和类比的方法完成,由于是硬性的规定,没有合理的解释,因此多安排一些练习,强化训练,巩固知识,要辅助以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完成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任务.

第3课时

作者:郑芳鸣

导入新课

思路1.同学们,既然我们把指数从正整数推广到整数,又从整数推广到正分数到负分数,这样指数就推广到有理数,那么它是否也和数的推广一样,到底有没有无理数指数幂呢?回顾数的扩充过程,自然数到整数,整数到分数(有理数),有理数到实数.并且知道,在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充过程中,增添的数是无理数.对无理数指数幂,也是这样扩充而来.既然如此,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板书本堂课的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3)〕之无理数指数幂.

思路2.同学们,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知识,对函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到了高中,我们又对函数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仅仅学了几种简单的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等,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还要学习许多函数,其中就有指数函数,为了学习指数函数的知识,我们必须学习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为此,我们必须把指数幂从有理数指数幂扩充到实数指数幂,因此我们本节课学习: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3)之无理数指数幂,教师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我们知道2=1.41421356…,那么1.41,1.414,1.4142,1.41421,…,是2的什么近似值?而1.42,1.415,1.4143,1.41422,…,是2的什么近似值?

(2)多媒体显示以下图表:同学们从上面的两个表中,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2的过剩近似值

的近似值

1.511.18033989

1.429.829635328

1.4159.750851808

1.41439.73987262

1.414229.738618643

1.4142149.738524602

1.41421369.738518332

1.414213579.738517862

1.4142135639.738517752

……

的近似值

2的不足近似值

9.5182696941.4

9.6726699731.41

9.7351710391.414

9.7383051741.4142

9.7384619071.41421

9.7385089281.414213

9.7385167651.4142135

9.7385177051.41421356

9.7385177361.414213562

……

(3)你能给上述思想起个名字吗?

(4)一个正数的无理数次幂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呢?如,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能作出判断并合理地解释吗?

(5)借助上面的结论你能说出一般性的结论吗?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积极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生有困惑时加以解释,可用多媒体显示辅助内容:

问题(1)从近似值的分类来考虑,一方面从大于2的方向,另一方面从小于2的方向.

问题(2)对图表的观察一方面从上往下看,再一方面从左向右看,注意其关联.

问题(3)上述方法实际上是无限接近,最后是逼近.

问题(4)对问题给予大胆猜测,从数轴的观点加以解释.

问题(5)在(3)(4)的基础上,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即由特殊到一般.

讨论结果:(1)1.41,1.414,1.4142,1.41421,…这些数都小于2,称2的不足近似值,而1.42,1.415,1.4143,1.41422,…,这些数都大于2,称2的过剩近似值.

(2)第一个表:从大于2的方向逼近2时,就从51.5,51.42,51.415,51.4143,51.41422,…,即大于的方向逼近.

第二个表:从小于2的方向逼近2时,就从51.4,51.41,51.414,51.4142,51.41421,…,即小于的方向逼近.

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数轴上近似地表示这些点,数轴上的数字表明一方面从51.4,51.41,51.414,51.4142,51.41421,…,即小于的方向接近,而另一方面从51.5,51.42,51.415,51.4143,51.41422,…,即大于的方向接近,可以说从两个方向无限地接近,即逼近,所以是一串有理数指数幂51.4,51.41,51.414,51.4142,51.41421,…,和另一串有理数指数幂51.5,51.42,51.415,51.4143,51.41422,…,按上述变化规律变化的结果,事实上表示这些数的点从两个方向向表示的点靠近,但这个点一定在数轴上,由此我们可得到的结论是一定是一个实数,即51.4<51.41<51.414<51.4142<51.41421<…<<…<51.41422<51.4143<51.415<51.42<51.5.

充分表明是一个实数.

(3)逼近思想,事实上里面含有极限的思想,这是以后要学的知识.

(4)根据(2)(3)我们可以推断是一个实数,猜测一个正数的无理数次幂是一个实数.

(5)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

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aα(a>0,α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也就是说无理数可以作为指数,并且它的结果是一个实数,这样指数概念又一次得到推广,在数的扩充过程中,我们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我们规定了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知道它是一个确定的实数,结合前面的有理数指数幂,那么,指数幂就从有理数指数幂扩充到实数指数幂.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规定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时,必须规定底数是正数?

(2)无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是怎样的?是否与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相通呢?

(3)你能给出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吗?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互助合作,交流探讨,引导他们用反例说明问题,注意类比,归纳.

对问题(1)回顾我们学习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时对底数的规定,举例说明.

对问题(2)结合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既然无理数指数幂aα(a>0,α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那么无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应当与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类似,并且相通.

对问题(3)有了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和无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实数的运算法则自然就得到了.

讨论结果:(1)底数大于零的必要性,若a=-1,那么aα是+1还是-1就无法确定了,这样就造成混乱,规定了底数是正数后,无理数指数幂aα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就不会再造成混乱.

(2)因为无理数指数幂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能进行指数的运算,也能进行幂的运算,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也适用于无理数指数幂.类比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得到无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①ar?as=ar+s(a>0,r,s都是无理数).

②(ar)s=ars(a>0,r,s都是无理数).

③(a?b)r=arbr(a>0,b>0,r是无理数).

(3)指数幂扩充到实数后,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就推广到了实数指数幂.

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对任意的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

①ar?as=ar+s(a>0,r,s∈R).

②(ar)s=ars(a>0,r,s∈R).

③(a?b)r=arbr(a>0,b>0,r∈R).

应用示例

例1利用函数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1)0.32.1;(2)3.14-3;(3);(4).

活动:教师教会学生利用函数计算器计算,熟悉计算器的各键的功能,正确输入各类数,算出数值,对于(1),可先按底数0.3,再按xy键,再按幂指数2.1,最后按=,即可求得它的值;

对于(2),先按底数3.14,再按xy键,再按负号-键,再按3,最后按=即可;

对于(3),先按底数3.1,再按xy键,再按3÷4,最后按=即可;

对于(4),这种无理指数幂,可先按底数3,其次按xy键,再按键,再按3,最后按=键.有时也可按2ndf或shift键,使用键上面的功能去运算.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挖掘计算器的用途.

解:(1)0.32.1≈0.080;(2)3.14-3≈0.032;(3)≈2.336;(4)≈6.705.

点评:熟练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幂的值的方法与步骤,感受现代技术的威力,逐步把自己融入现代信息社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若保留小数点后n位,只需看第(n+1)位能否进位即可.

例2求值或化简.

(1)a-4b23ab2(a>0,b>0);

(2)(a>0,b>0);

(3)5-26+7-43-6-42.

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所谓化简,即若能化为常数则化为常数,若不能化为常数则应使所化式子达到最简,对既有分数指数幂又有根式的式子,应该把根式统一化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便于运算,教师有针对性地提示引导,对(1)由里向外把根式化成分数指数幂,要紧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和运算性质,对(2)既有分数指数幂又有根式,应当统一起来,化为分数指数幂,对(3)有多重根号的式子,应先去根号,这里是二次根式,被开方数应凑完全平方,这样,把5,7,6拆成(3)2+(2)2,22+(3)2,22+(2)2,并对学生作及时的评价,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

解:(1)a-4b23ab2==3b46a11.

点评:根式的运算常常化成幂的运算进行,计算结果如没有特殊要求,就用根式的形式来表示.

(2)

=

=425a0b0=425.

点评:化简这类式子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首先用负指数幂的定义把负指数化成正指数,另一个方法是采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负指数化成正指数.

(3)5-26+7-43-6-42

=(3-2)2+(2-3)2-(2-2)2

=3-2+2-3-2+2=0.

点评:考虑根号里面的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千万注意方根的性质的运用.

例3已知,n∈正整数集,求(x+1+x2)n的值.

活动:学生思考,观察题目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应先化简,然后再求值,要有预见性,与具有对称性,它们的积是常数1,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必要时给予提示.

=.

这时应看到1+x2=,

这样先算出1+x2,再算出1+x2,代入即可.

解:将代入1+x2,得1+x2=,

所以(x+1+x2)n=

=

==5.

点评:运用整体思想和完全平方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深刻理解这种做法.

知能训练

课本习题2.1A组3.

利用投影仪投射下列补充练习:

1.化简:的结果是()

A.B.

C.D.

解析:根据本题的特点,注意到它的整体性,特别是指数的规律性,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

因为,所以原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

依次类推,所以.

答案:A

2.计算2790.5+0.1-2+-3π0+9-0.5+490.5×2-4.

解:原式=

=53+100+916-3+13+716=100.

3.计算a+2a-1+a-2a-1(a≥1).

解:原式=(a-1+1)2+(a-1-1)2=a-1+1+a-1-1(a≥1).

本题可以继续向下做,去掉绝对值,作为思考留作课下练习.

4.设a>0,,则(x+1+x2)n的值为__________.

解析:1+x2=.

这样先算出1+x2,再算出1+x2,

将代入1+x2,得1+x2=.

所以(x+1+x2)n=

==a.

答案:a

拓展提升

参照我们说明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过程,请你说明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过程,利用计算器计算出3的近似值,取它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根据这些近似值计算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利用逼近思想,“逼出”的意义,学生合作交流,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解:3=1.73205080…,取它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如下表.

3的过剩近似值

的过剩近似值

3的不足近似值

的不足近似值

1.83.4822022531.73.249009585

1.743.3403516781.733.317278183

1.7333.3241834461.7313.319578342

1.73213.322110361.73193.321649849

1.732063.3220182521.732043.3219722

1.7320513.3219975291.7320493.321992923

1.73205093.3219972981.73205073.321996838

1.732050813.3219970911.732050793.321997045

…………

我们把用2作底数,3的不足近似值作指数的各个幂排成从小到大的一列数

21.7,21.72,21.731,21.7319,…,

同样把用2作底数,3的过剩近似值作指数的各个幂排成从大到小的一列数:

21.8,21.74,21.733,21.7321,…,不难看出3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相同的位数越多,即3的近似值精确度越高,以其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为指数的幂2α会越来越趋近于同一个数,我们把这个数记为,

即21.7<21.73<21.731<21.7319<…<<…<21.7321<21.733<21.74<21.8.

也就是说是一个实数,=3.321997…也可以这样解释:

当3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3的方向逼近3时,23的近似值从大于的方向逼近;

当3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3的方向逼近3时,23的近似值从小于的方向逼近.

所以就是一串有理指数幂21.7,21.73,21.731,21.7319,…,和另一串有理指数幂21.8,21.74,21.733,21.7321,…,按上述规律变化的结果,即≈3.321997.

课堂小结

(1)无理指数幂的意义.

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aα(a>0,α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对任意的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

①ar?as=ar+s(a>0,r,s∈R).

②(ar)s=ars(a>0,r,s∈R).

③(a?b)r=arbr(a>0,b>0,r∈R).

(3)逼近的思想,体会无限接近的含义.

作业

课本习题2.1B组2.

设计感想

无理数指数是指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理解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情况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堂课内容较为抽象,又不能进行推理,只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特别是逼近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多作练习,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课资料

【备用习题】

1.以下各式中成立且结果为最简根式的是()

A.a?5a3a?10a7=10a4

B.3xy2(xy)2=y?3x2

C.a2bb3aab3=8a7b15

D.(35-125)3=5+125125-235?125

答案:B

2.对于a>0,r,s∈Q,以下运算中正确的是()

A.ar?as=arsB.(ar)s=ars

C.abr=ar?bsD.arbs=(ab)r+s

答案:B

3.式子x-2x-1=x-2x-1成立当且仅当()

A.x-2x-1≥0B.x≠1C.x<1D.x≥2

解析:方法一:

要使式子x-2x-1=x-2x-1成立,需x-1>0,x-2≥0,即x≥2.

若x≥2,则式子x-2x-1=x-2x-1成立.

故选D.

方法二:

对A,式子x-2x-1≥0连式子成立也保证不了,尤其x-2≤0,x-1<0时式子不成立.

对B,x-1<0时式子不成立.

对C,x<1时x-1无意义.

对D正确.

答案:D

4.化简b-(2b-1)(1<b<2).<p="">

解:b-(2b-1)=(b-1)2=b-1(1<b<2).<p="">

5.计算32+5+32-5.

解:令x=32+5+32-5,

两边立方得x3=2+5+2-5+332+5?32-5?(32+5+32-5),即x3=4-3x,x3+3x-4=0.∴(x-1)(x2+x+4)=0.

∵x2+x+4=x+122+154>0,∴x-1=0,即x=1.

∴32+5+32-5=1.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物体。

2.体验物体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各种实物:如雪花片大、小,皮球大小等,大小筐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比比哪个大,哪个小

1.逐一出示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每种大小各一个。

提问:这是什么?哪个大?哪个小?

2.再出示大小篮子各一只

请幼儿按大小给实物分类,大的放在大的篮子里,小的放在小篮子里。

二、游戏:听口令举雪花片

请幼儿每人拿一种图形雪花片,大小各一片,听教师的口令举雪花片。

如举大的圆形雪花片,举小的正方形雪花片等等。

三、游戏:拣皮球

1.幼儿围在皮球周围念儿歌。

小小皮球真调皮,一眨眼儿跑掉了。

念完儿歌后,教师把大小皮球向四周滚出去,幼儿分散捡皮球,

捡到皮球后说,“我捡到一个大(或小)皮球。”

2.出示大小筐各一只,请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的皮球应放在哪个筐里,然后把自己的皮球放到筐里。

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具准备:

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实物投影仪。

重点难点: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数,初步体会估数)

谈话: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上数学课拿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可让学生说一说)豆子是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今天我们看谁会思考、会观察、会从玩豆子中发现数学问题,请大家听清要求:玩的时候,同学之间要会合作,互相谦让。

玩豆子的时候要注意,别让豆子掉到地上。

同桌两人玩豆子。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看谁猜得最接近。

活动结束时,我就站在这儿,你就马上停止了。

(教师要走近学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合作中的问题)

二、活动二(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读、写数)师生互动活动。

你们玩得真开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我一把抓多少粒豆子?

(1)学生猜,教师不做评价。

(2)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

(3)交流数的方法。

我每组都给你们抓一把豆子(教师边说边抓),数一数到底有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数豆子。

(2)小组汇报有多少粒豆子。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的数?怎么写这个数,请你试着写一写。

(1)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写数,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写。

(2)老师根据学生写的数,进行适时指导。(例如62: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

(3)同桌交流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我(指教师)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引导学生找一个中间值)

三、活动三(在估数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读、写数的方法)

(一)同桌两人玩豆子。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一起猜有多少粒,猜后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你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二)指定物体量豆。(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呢?让学生自由地猜,猜的结果反差太大,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想方法估计。两人一组,装满一小桶豆子,想办法估计,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

四、活动四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读、

写数的兴趣)(一)拨数游戏一个拨数,两个同时读并写出这个数。全班交流。(教师注意抓住对特别的数的处理,例如90,66等数)认识百位。可以介绍一下三位数和两位数。

(二)猜数游戏

1全班一起做猜数游戏。(1)在你的纸上悄悄写一个两位数。

(2)指名猜一名学生写的数。(其他学生猜,该生做提示)(3)教师试猜一个数。(用区间套的方法)同桌两人玩,一人在心中想一个两位数并写下来,另一个人猜这个数。

五、活动五

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9

一次函数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三、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教材中呈现的花瓣是曲线图形,学生在画这个图时会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看着图进行分析,也可以剪好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四、设计图案。

1、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变换,进一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作品展示:

(1)作品展示:把学生设计的图案分小组张贴在教室的前面,学生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每个小组学生上台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4、全班交流,学生欣赏并评价。(学生点评)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你拥有丰富的知识,你就能够享受数学带来的无限乐趣!让我们睁开智慧的双眼,去探索,去发现,好吗?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41.6十41.6×25%或者41.6×(1十25%)

2.教学例2。

教师:你们在商店有没有看到过某某商品打几折出售?比如“运动服打八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提问:

“衬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衬衫按原价的60%出售。)?“书包打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书包按原价的75%出售。)

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然后每个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算式并说明根据。

教师板书算式:430—430×90%或者430×(1—90%)

三、课堂练习

1.做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做法吗?”

教师:根据题意可以看出,一个水壶的85%是25.5元,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方程

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设:这个水壶的原价是2元。

85%×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练习二的第1、2、5题。

指定学生每人口答一小题,其它学生核对。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一起订正。订正时可以提问:“减产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萝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几?”(1—30%=70%。)

“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15×(1—30%)或者15—15×30%。

4.做完上面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二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因为张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两部分卖出的,其中是按每千克2.40元卖出的,剩下的是打八折卖出的。所以可以先求120千克的卖了多少钱,再求剩下的卖了多少钱,最后再把两次卖的钱加起来,就是这些青菜一共卖了多少钱。

算式是:2.40×120×十2.40×120×(1一)×80%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3题和第6-题。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12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一是以小动物盖房子,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学习一一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对比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让幼儿做对应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狗和骨头(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幼儿园小班一节数学领域的课,幼儿对动物本身很感兴趣。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一对应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设计思路:

一、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二、出示图卡师幼互动

三、趣味游戏巩固知识

四、动手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操作及游戏活动中,感受对应的关系。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大象、牛、兔子、刺猬、猫、木头、小狗、骨头、点图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狗"导入。

师:今天小狗家要造房子,可是盖新房子要用很多的木头,(在黑板上出示木头随意排列),小狗自己搬不动怎么办呢?

师:小狗请来了好多小伙伴来帮忙,让我们看看都有谁吧?(刺猬、小花猫、小兔子、牛、大象)

小结:小狗请来了好多小伙伴来帮忙

二、出示图卡师幼互动

1、师:小狗请来了力气最小的小刺猬来帮忙,一个刺猬一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刺猬太慢了

2、师:小狗请来了二只小花猫来帮忙,二只小花猫二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花猫太慢了

3、师:小狗又请来了三只小兔子来帮忙,三只小兔子三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兔子累坏了

4、师:小狗又请来了四只牛来帮忙,四只牛四根木头,木头太多了,牛也累坏了

5、师:小狗又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大象来帮忙,五头大象五根木头,终于所有的木头都搬运完了,小狗的房子盖好了

小结:好多小动物来帮忙,小狗的房子终于盖好了

三、趣味游戏巩固知识

1、小狗家族邀请小伙伴吃骨头了,但是每一只小狗只能吃一个骨头

2、教师出示一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一个狗骨头,出示二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二个狗骨头,出示三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三个狗骨头

小结:小朋友真棒

四、动手操作活动延伸

1、出示操作用具,讲解操作要求

2、师:依次给小狗找到对应的骨头

小结:小朋友真棒,每一只小狗都有自己的狗骨头了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18+46

693-14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164+63

=64+63=64+18

=64+18=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164+63变为:

164-63164+63

164+63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244-423

174-124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2025年数学教案模板篇14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看实物和圆点连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57133